由教学“分数与除法”引发的思考论文_高国利

由教学“分数与除法”引发的思考论文_高国利

——如何把握本质突破教学重难点

◆ 高国利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柯灵小学斗门校区 312000

“分数与除法”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重点,教材通过分蛋糕、分月饼两个例题,让学生经历过程,揭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例题是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接触的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果按照情境导入、动手操作、观察总结、练习巩固的教学流程进行,最终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不困难,这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应该非常理想。

一、抓住区别,有的放矢

这次教学中,我把两个例题进行了综合,都改为分饼。为突破难点,抓住分数“量”与“率”的区别,着重建立从“块”到“张”的过渡,在学生理解了例1中一块饼为1/4张饼的基础上,展开例2的教学。

师:每个小组都有三张彩色圆片,就代表这三张饼。小组四人先商量商量怎样分才公平,然后确定出一种方案,一起动手分分看,并选好代表来说一说。

小组操作、交流。

方法一:

组1:我们组把这3张饼,每个都平均分成4块,一共分成12块,每人得3块。

师:请你们小组的成员将自己得到的饼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请一生将自己所得的饼拿到黑板上拼一拼。)这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把这三个饼平均分成12份后,这样的一块是多少张饼?1/4张,每人分三块,就是三个1/4张,就应该是几张饼?

生:3/4张。

师:真不错。你们同意他们组的分法吗?

生:同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他们是把12块混在一起,每人分得其中的3块。

方法二:

组2: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先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块;将第二个饼也平均分成4份,每人也分得其中的一块;将第三个饼同样平均分成4份,每人又分得其中的一块。将每个人得到的饼拼在一起,就是3/4张饼。

师概括:每人分得3块饼,是3个1/4张,就是3/4张饼。是这样吗?

生:是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分法三:

师:真不错,真会动脑筋。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你们是怎么分的?请你们到上面来。

组3:三个饼叠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追问:请你把它剪下来。高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每人分得的这一份是这三张饼的几分之几?

师:那这四分之一是几张饼呢?将每人得到的饼分别拼在一起看看是多少。

生:也是3/4张饼。

师概括:每人分得3张饼的1/4,也是3/4张饼。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

……

通过分饼时的动手操作,交流中“块”与“张”的对比,结合将每人得到的饼拼在一起等一系列活动,课堂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大部分学生最终理解了3张饼的1/4拼起来后就是1张饼的3/4,就是3/4张饼。

二、精彩绽放,三思后教

1.关注区别,让学生的学习清晰明确。

本节课中,对于分数的两种意义“量”和“率”的理解,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予以关注。但若直接揭示这个区别,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心里清楚,并始终抓住这个区别,当学生出现错误的课堂生成时,进行准确地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清晰明确。

2.重视过渡,让学生的理解顺势跳跃。

适宜的过渡,能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些较难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过渡,搭建桥梁。本节课前,学生学习的都是分数表示“率”方面的知识点,而这节课跳跃到表示“量”上,若中间没有过渡,那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每人分得1/4张等多种错误想法的出现。因此,这里借助“块”与“张”的对比关系,再加上生活经验的帮助,学生很快就能顺势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3.激发思维,让学生的操作随之同步。

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分饼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不仅要能通过动手分饼得出饼的变化,更要能把分的过程转化成数字的变化。所以,利用分饼,需要学生的思维与操作同步进行,让学生的思维行走于饼与抽象的数字之间。教学中,在学生操作完时,教师需要切实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并从中激发学生思维,为后续不借助学具而通过想象解决把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的问题,也由此为最终得出关系打下基础。

一种关系,两个例题,看似简单,但细细想来,上好这节课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任何一节数学课,作为教师,我们都需要三思而教。

论文作者:高国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4

标签:;  ;  ;  ;  ;  ;  ;  ;  

由教学“分数与除法”引发的思考论文_高国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