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藤上的两只“甜瓜”——谈谈研究性学习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甜瓜论文,两只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能力测试论文,文科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研究性学习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成为一根藤上的两只“甜瓜”。研究性学习与“文综”测试关系极为密切,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强大动力。其中,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从方式上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支持,而“文综”测试则从高考导向上为素质教育设置了“定盘的星”。
我们可以用研究性学习来提高“文综”测试成绩,用“文综”测试来带动研究性学习。下面就二者的相互关系及结合点谈一点具体看法。
一、从目标上看,研究性学习与“文综”测试趋向一致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什么要在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负责同志称: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文综”测试是以其考试目标为依据,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与“文综”测试在目标指向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他们的共同落脚点,可谓殊途同归。
二、从特征上看,研究性学习与“文综”测试有共同之处
研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极其广泛,它可以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可以涉及到某一个学科,也可以同时涉及众多学科;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构成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手段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从而为学习者个性的张扬和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学习的开放性特征在高考改革的“文综”测试中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如2001年高考“文综”测试第38题(3)有两个具体问题,考生可任选一题作答,实现试题开放;第39题(2),答到“三个代表”另加2分,实行了答案内容的适度开放等等。
研究性学习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以及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以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和社会问题为重点,以实际问题特别是现实问题立意,重在能力考核是“文综”考试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能力,也就是对知识的应用,而能力的形成则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所学的知识要转化为能力,离不开直接经验的支持。而直接经验的获得,需要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实践过程中感悟和体验。
三、如何把研究性学习与“文综”测试结合起来
以时事热点问题或重大现实问题为载体的专题研究是连接研究性学习与“文综”测试的主要桥梁和纽带。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近年来“文综”测试多以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组织命题,突出现实问题解决的过程性和多侧面性。2001年多数时事热点,如中美撞机事件、西部开发、农业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等都在2001年“文综”试题中得到体现。2002年高考“文综”试题虽然只直接涉及到欧元正式流通、江泽民“七一”讲话等少量时政热点问题,但第38题则直接指向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第40题是一道政、史、地综合题,也是全卷的压轴题,它用“古丝绸之路”和“现代丝绸之路”将政、史、地有关知识串联起来,这道题虽然看不到一个“热点”字眼,但试题在空间的指向上却是西部大开发和“东突”两大热点问题的交汇点,这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非常接近。故建议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平时注意查阅有关学习类报纸、杂志(也可从其他渠道获得),从中选取一些时事热点问题或重大现实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用时事热点材料或重大现实问题材料去打造一个个研究性学习的全新平台,沟通课堂与社会的联系,提高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活化知识”,“实现知能转化”,为“文综”测试成绩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