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黄秋瑰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黄秋瑰

黄秋瑰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人民医院 广西崇左 532500

【摘 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多见的妇科内分泌性疾病,近些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是导致女性不孕、无排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等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以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且有效预防与治疗该疾病,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鉴于此,笔者将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3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7-290-02

多囊卵巢综合征,指的就是以无排卵(稀发排卵)、高雄激素、胰岛素抵抗以及多卵巢为主要特点的一种内分泌紊乱症候群,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闭经或者是月经稀发、慢性无排卵、多毛、痤疮以及不孕等[1]。由于持续性的无排卵,情节严重者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继而加大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概率。近些年来,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其在女性中的发生率是1~4%,而其中5~10%为育龄期女性[2]。一旦患有该疾病,将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深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以便更好的预防与治疗该疾病。

1.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目前,临床上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尚未明确,其涉及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通常认为与如下几种因素有关系。

1.1 遗传因素

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人当中,一级女性亲属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率在20-40%之间,明显高于普通群体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率。有研究对双胞胎家庭的多囊卵巢综合征遗传性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遗传因素在这一疾病的发生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人的一级男性亲属,有较高的血清DHEAS,且代谢综合征、内皮机能障碍以及胰岛素抵抗等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这一点说明:在其家族中,有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抵抗以及高雄激素症等的遗传因子[4]。

1.2 雄激素增多症

有研究发现,与正常健康人相比,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卵巢的雄性激素、内源性肾上腺雄激素的产生能力更高,且没有察觉特异的酶存在问题。同时也察觉LH 高、卵泡刺激素相对不足,亦或者是前两者出现失调,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一个生化特征[5]。LH 上升,将对卵巢起到刺激作用,继而产生更多的雄激素。通常情况下,部分性早熟者、阴毛早发者、肾上腺机能早初现者,极易患上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

1.3 胰岛素抵抗

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大约有五至七成的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并且其抵抗指数远远高出病患其自身的BMI 预估值[6]。一般情况下,胰岛素抵抗可能会引起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继而诱发多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显性特点。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的患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其在糖耐量下降的情况下,将从胰岛素抵抗演变成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

1.4 肥胖与脂肪组织功能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患肥胖症的发生概率较高,且远远高出同龄正常群体肥胖症的发生概率[7]。虽然有部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并没有出现肥胖,然而其胰岛素抵抗指数却比其自身的BMI 预估值高一些,这就意味着:多囊卵巢综合征和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8]。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而言,肥胖并非是其本质性的不足,对各个级别BMI 群体展开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肥胖本身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影响并不大。

另外脂肪组织功能出现异常,将导致脂肪堆积现象的发生,而这又将使得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致使代偿性胰岛素水平上升,换而言之就是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而在这一情况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肝脏性激素结合蛋白等分泌下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分泌量增多,继而对肾上腺与卵巢产生刺激作用,促使雄性激素的分泌[9-10]。在雄性激素大量分泌的情况下,患者胰岛素血症与胰岛素抵抗的症状更加显著。

1.5 环境因素

环境对人类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一般表现为致畸、引发癌症或者是导致基因突变。而在近几年,认为环境还将对体内的激素造车干扰,致使内分泌出现紊乱;并且还了解到:双酚A 能够引发拟雌二醇效应,继而对葡萄糖自我调节系统带来影响,致使胰岛素过量,从而引发胰岛素抵抗。

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诊断

2.1 诊断标准

因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特质性,因而还未得出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不同的机构,对该疾病的诊断标准有不同的看法,首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专家会议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所制定的诊断标准具体为(1)雄激素过多症;(2)排卵偏低;(3)经超声检查发现多囊卵巢;(4)将如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皮质醇增多症等疾病排除[11]。

鹿特丹会议对该疾病的诊断上,也提出了三个标准(1)不排卵/排卵偏低;(2)雄激素过多症在生物化学、临床特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3)多囊卵巢。

2.2 诊断方法

临床上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通常是依据患者的临床实际表现,且联系如血清睾酮、LH、TSH 以及B 超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应对患者禁食之后的胰岛素、血糖以及血脂等情况进行仔细的检测,以便对患者出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糖耐量异常等的概率进行预估。欧洲人类生殖及胚胎学会/美国生殖医学会(ESHRE/ASRM)认为针对风险较高的病患,应当对其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因为一些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禁食之后,血糖趋于正常化,所以,2 小时内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的血糖值更具有说明性[12]。

3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3.1 中医治疗

3.1.1 辩证施治在中医中采取辩证施治的方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吴英姿[13]的研究中,依据中医辨证分型,将80 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分成肝经郁热型、痰湿型以及肾虚夹瘀型,并依据其证型予以不一样的治疗方案,治疗后,三种证型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88.89%、93.48%以及88.0%,且治疗后的体重指数、F-G 评分以及卵巢体积等均发生了变化。

3.1.2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所谓的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是依据月经病的发病原因及其特征,继而展开科学治疗的一种治疗方式,其将月经分成经前期、经后期、行经期以及排卵期等4 个阶段;时期不同,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也有所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经后期为例,由于血液耗量大,因而应予以强肾治疗;排卵期,这是患者体力逐渐恢复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应当在强肾的过程中,再予以活血补气的药物;经前期,患者的体力已经恢复,可对其予以化瘀药物。在符彩霞[14]的研究中,对60 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予以中药人工周期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有41 例治愈,12 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8.33%。这就说明: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予以中药人工周期疗法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2 西医治疗

3.2.1 药物治疗

(1)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的治疗:可采取二甲双胍、曲格列酮等药物对胰岛素抵抗或者高胰岛素血症进行治疗。以二甲双胍为例,该药物是一种临床使用较为普遍的胰岛素增敏剂,一般用在糖尿病疾病的治疗上,其可经由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分泌。而将该药物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上,同样能发挥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徐晶晶等[15]人的研究中,对治疗组中的135 例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予以二甲双胍+醋酸甲羟孕酮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予以+醋酸甲羟孕酮治疗,结果治疗六个月之后,治疗组中有101 例患者恢复排卵,且其睾酮、LH、空腹胰岛素等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这就说明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予以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排卵功能,且对其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予以纠正。

(2)降低LH 水平:①避孕药,孕激素成分能够制约LH 的过快分泌,降低卵巢雄性激素的产生量;另外,雌激素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性激素结合蛋白的浓度,降低游离睾酮。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一般包含诺雷德、达必佳等,该类药物能够降低LH 的分泌,继而使雄性激素的合成变少[16]。在临床上,该类药物通常用在对生育有要求,但药物又无法控制的高LH 患者,其能够促使子宫内膜变厚,提升容受性,亦或者是形成较好的激素环境,继而便于着床。

(3)诱发排卵:当前临床上帮助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排卵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克罗米芬,其二为促性腺素类药物[17]。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的促排卵药物,不仅能够让子宫内膜发育暂停,继而发生容受性不够,同时还可致使卵巢正常排卵和卵泡细胞的发育发生变化;服用前一种药物极易发生早期流产的情况,且会影响妊娠率,然其在提高排卵率方面,确实有较好的疗效。

3.2.2 手术治疗

若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采取药物治疗后,并未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可对其予以手术治疗的方式。即借助腹腔镜,对卵巢予以电灼、打孔以及活检;针对促排卵无效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患,可对其进行打孔治疗,然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腹腔粘连、卵巢功能受损等[18-19]。所以,只有针对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才倡导选择该治疗方法。在王艳等[20]人的研究中,就对68 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患者予以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进行治疗,术后一个月的T、LH 等指标明显下降,术后有56 例患者自然排卵(82.4%),术后53 例妊娠(77.9%)。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特质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雄激素增多症、胰岛素抵抗、肥胖与脂肪组织功能等。由于该疾病可引发代谢紊乱或内分泌,甚至可能导致多器官的损伤。所以,应加强对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刘俐伶,庞丽红,邓丽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L-18 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3):443-444.

[2]朱秀芬,王惠琴.近5 年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4,(6):497-500.

[3]谢艳华.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3):285-290.

[4]田洪光,杨婧,潘俊芳等.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1,32(9):558-56

3.

[5]苏童烨,黄雅杰.达英-35 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3,(12):1639-1641.

[6]梁莲红.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5(11):1087-1090.

[7]刘婷婷,林忠.针药联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60 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3):182-18

3.

[8]梁照鹏,陈晓红,庄惠君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泌紊乱患者胰岛素增敏剂治疗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87-87.

[9]安虹.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进展[J].医学信息,2015,(2):388-388.

[10]党裔洁.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及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5(18):120-121.

[11]赵芳,孙丽芳.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J].药品评价,2013,(7):29-31.

[12]杨柳.多囊卵巢综合征腹腔镜治疗进展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2):259-260.

[13]吴英姿.中医辨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9(7):99-100.

[14]符彩霞.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60 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4):15-16.

[15]徐晶晶,赵赟,林金芳等.二甲双胍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疗效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8):631-634.

[16]张婷婷,王琳.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3):249-250.

[17]房其军,李晓倩,沈山梅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2):282-285.

[18]庞翠红.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包头医学,2013,37(1):1-3.

[19]赵洪亚,叶青.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12):70-71.

[20]王艳,李刚,佐满珍等.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68 例临床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10):791-792.

论文作者:黄秋瑰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7

标签:;  ;  ;  ;  ;  ;  ;  ;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黄秋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