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企业信息系统的可适应性建模研究与应用

面向企业信息系统的可适应性建模研究与应用

黄作明[1]2006年在《ERP产品的批量定制研究》文中提出批量定制ERP产品是ERP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在通用型商品化ERP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系统规模庞大、系统刚性太强、行业针对性差、客户化工作量大等问题,ERP产品批量定制的研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ERP系统批量定制是将制造业多品种、少批量、低成本、短周期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用于ERP软件生产中,通过复用ERP业务构件,低成本快速地定制满足企业用户个性化要求的ERP系统,实现软件敏捷定制生产。这种方式,以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既降低软件的开发费用和开发时间,同时又使ERP系统具有较强的系统柔性和适应性。论文从动态企业建模(DEM)理论、可重构企业信息系统开发、ERP产品定制过程中的版本管理以及企业应用集成的角度,对ERP产品的批量定制的相关的动态企业建模、领域工程、软件复用、软件构件、可重构ERP系统的开发、ERP产品开发中多级版本管理、基于版本和客户需求的ERP产品的批量定制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开放的Internet环境下的ERP产品的批量定制问题,提出基于移动Agent面向服务集成架构的ERP产品批量定制模型,以更好地支持适应性ERP系统的构建组织与管理。企业建模理论和方法可用于指导ERP产品批量定制的研发。论文在动态企业建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客户需求驱动的ERP系统动态企业模型及其建模步骤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面向批量定制ERP产品的动态企业建模。接着,本文针对ERP产品生产开发,应用软件复用、软件构件、领域工程等技术,提出面向客户需求的ERP产品可重构开发模型;论文借鉴了工业生产中的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产品数据管理)的版本管理思想,研究了软件配置管理方法,对ERP产品开发和软件的版本管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基于版本ERP软件开发中的多级版本管理模型。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版本管理和企业需求驱动的企业资源计划批量定制模型,目的是增加ERP产品的柔性和适应性。在Internet开放、动态和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实现各类资源的共享和集成已经成为计算机软件技术面临的挑战,论文最后提出基于移动Agent面向服务的协同ERP产品的批量定制模型。

陈瑞丹[2]2000年在《面向企业信息系统的可适应性建模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企业信息系统(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EIS)是当前计算机应用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为克服因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环境和企业需求动态变化而造成的不稳定状态,提高软件质量和柔性,EIS必须具有较强的可适应性。 系统建模与实现是一个伴随着软件危机而产生的难题。自软件工程的概念诞生以来,软件设计者从最初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研究,转向软件开发方法的研究。其中,可适应性思想是当前软件工程方法学上的最新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从软件工程方法学的角度,首先对当前可以应用于企业信息系统的各种可适应性思想和方法作了初步的研究和介绍,并结合EIS开发实践对我们的可适应性EIS模型作了一些阐述,然后针对一个应用——浙江北仑发电厂燃料管理系统模型的建立,对该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本模型成功地应用在浙江北仑发电厂燃料管理系统,并正在继续完善,因配置灵活,方便易用,可适应性好,受到用户很高的评价。

刘明忠[3]2006年在《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间协作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支持企业间协作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下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面向企业间协作的、柔性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提出,是针对目前信息化工具对供应链、协作网络管理不足、刚性太强、实施困难、适应性差的普遍问题的一条解决途径。 第二章将企业间集成划分为三个阶段:精益供应链集成,协同集成和随机协作集成,重点描述了随机协作集成的特征和含义。分析了随机协作环境下管理信息系统的新需求,指出获得柔性能力是其根本要求,给出了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认为随机协作网络信息集成架构的总体技术路线在于实现基础设施、本体和企业模型的互操作,企业模型的互操作是企业之间集成的真正内涵。提出了一个基于扩展模型驱动思想和WebServices技术的、以业务过程管理技术和随机协作网络平台为核心的、面向整个协作网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框架。而实现这一系统的最基础的关键技术是建立支持互操作的、可执行的、自学习的企业模型体系,并在后续几章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三章以企业模型的互操作能力为切入点,分析了传统企业参考体系在随机协作环境下的不足与局限,以面向企业模型之间的互操作和支持业务规则与系统实现分离为主要目标,①建立了一个5维的企业参考体系,增加了方法论工程维和企业工程维,重点解决多种企业建模方法的兼容性。②提出解决企业模型之间的互操作依靠统筹全局的核心本体。③提出基于实例版本管理原则的核心元模型创立管理机制,依靠核心元模型进行模型交换,并设计了其基本类。④探讨了以过程为核心的多视图模型元素结构,以新的视角研究了与传统参考体系差异较大的组织视图与资源视图的建立方法。 第四章以企业模型的可执行能力为切入点,①将模型驱动体系结构扩展到系统运行期间,建立了基本视图和系统组件的映射关系。回顾了工作流系统和BPM系统的发展,介绍了过程柔性的评价框架,②基于RC-ERAM核心基本类,以支持过程协作为目标,建立了过程元模型,探讨了过程建模中资源分配点在实现业务柔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认为资源角色是实现过程与活动执行者解耦的关键。③提出了一个分层授权的、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实现参考框架。 第五章以企业模型的可进化能力为切入点,①研究了知识化企业建模的路径和建模方法。②依靠基于限制模糊相似类的广义Rough集,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企业模型知识化表述方式和知识模糊匹配算法。③研究了企业模型的自学习机制,构造了管理信息系统自适应演进系统的功能模型。

徐宏斌[4]2007年在《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信息应用的行业化是企业信息化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构建面向特定行业的企业工程/企业集成参考模型,可以在企业信息化实施速度、实施质量等方面取得改善,也是设计、开发基于行业版本的、自助批量定制的下一代信息系统的基础支撑技术。研究企业信息化行业化解决方案的基础核心问题是设计支持行业知识复用的机制、过程和方法。本文综合运用企业建模、软件重用、知识管理、模型驱动体系架构(MDA)等理论和方法,对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建模与企业模型知识的重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在对现有企业建模体系结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原则和特征,进而构建了一个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建模框架,给出了支持领域知识重用的企业模型组件结构。认为对企业本体合理分类是实现领域知识重用的前提,并进一步把企业本体划分为目标本体、组织本体、资源本体、过程本体和知识本体5个类别,对这5类本体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行业或领域类别是企业模型知识重用的重要知识情境,构建了一个面向知识重用的、三维度(资源转化维、资源配置维、批量维)的企业分类框架,进而构建了一个面向知识重用企业建模的知识情境模型。运用Rough Sets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情境知识的表达和情境相似性评估问题,并给出一种知识模糊分类检索途径。基于企业模型知识重用层次的分析,给出了领域知识重用模式和企业模型知识进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以企业模型知识库为核心的、面向知识重用的多层次业务支撑平台架构。通过扩展MDA计算模型完善了业务模型驱动模型体系,针对业务模型驱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问题给出了技术实现方案。最后,以流程型生产的一个典型行业——水泥行业为例,对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MIS的企业建模理论在该行业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吴士亮[5]2005年在《面向行业的商品化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构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行业化是ERP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企业建模及软件复用等相关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下,面向具体行业开发基于版本的、可批量定制的行业版ERP系统,对于解决目前在通用型商品化ERP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系统规模庞大、系统刚性太强、行业针对性差、客户化工作量大等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行业版ERP系统是在对企业管理共性进行系统化地识别、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软件复用,在业务平台的支撑下,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目标行业的管理需求及管理特点而设计开发的版本化的、可定制的商品化ERP系统。 本文旨在从企业建模理论、软件组件理论与方法、业务平台技术以及软件复用管理的角度,对面向行业的商品化ERP系统构建理论及方法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以更好地支持行业版ERP系统的构建组织与管理。 ERP系统所蕴涵的是一个概念上的“虚企业”,“虚企业”是实体企业在信息世界中的映射,是一个企业管理的抽象模型。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可用于指导行业版ERP系统的研发。本文在对已有企业建模框架的基础上提出面向行业版ERP系统的企业建模框架,并基于UML形式化地描述了该框架中各部件的元模型,进而提出了与该企业建模框架相适应的行业版ERP企业建模方法。 接着,本文对行业版ERP系统的组件化进行了研究,认为行业版ERP系统的组件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业务过程驱动的业务建模、业务组件的获取、基于业务组件装配的ERP系统构建。在对企业业务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业务过程元模型,并进一步把ERP业务组件分为支撑组件、基本业务对象组件、任务组件、过程组件等四个层次。 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是一个以业务导向和驱动的、可快速构建应用软件的软件平台,重点解决管理软件的业务描述与操作系统平台、软件基础架构平台之间的交互与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行业定制的、以业务平台为支撑、以业务流程建模为导向、以系统化软件资产复用为主要途径的ERP系统业务平台框架,并对该框架中涉及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行业版ERP研发模式要求软件企业改变现有的组织结构和软件过程,本文给出了行业版ERP构建模式下的软件企业的机构与过程组织形式,进而提出了一种MRP和GT相结合的、针对行业版ERP软件研发中计划问题解决方案。 最后,以制造业的一个典型类型——纺织行业为例,说明了行业版ERP框架构建与方法在该行业的应用情况。

唐维俊[6]2004年在《网络化制造环境下ERP系统的过程集成与重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网络化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ERP(NMERP)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是网络化制造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过程的观点,本文对NMERP系统的过程集成与重构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包括:⑴提出了NMERP系统的实现机制,建立了适应网络动态联盟组织结构和过程特点的系统分布式控制模型和由节点ERP系统组成的具有群组规划特征的系统总体结构。在上述总体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NMERP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系统逻辑结构、软件层次结构、计算结构、网络拓扑结构,从体系结构的多个侧面全面描述了NMERP系统。⑵建立了基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驱动式过程控制模型,有效解决了网络分布环境下跨企业协同过程的管理与控制问题。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基于CORBA中间件、软件构件和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过程集成与重构的支撑平台,研究了基于构件系统的系统软件实现方法。基于该支撑平台能有效实现NMERP系统在应用层次上的集成与重构。⑶提出了基于UML/ GSPN的过程集成建模方法,建模方法将自顶向下分解和自底向上综合的两种建模方法相结合,建立了符合网络动态联盟协作特点的过程模型,包括交互过程模型和节点过程模型。通过基于UML的过程模型多视图描述,有效实现了过程模型的动态性。过程建模方法还包括模型的结构正确性验证和性能分析,形成了过程建模和模型分析集成的建模环境。⑷提出了NMERP系统的过程模型验证和性能分析方法。通过建立UML过程模型向GSPN模型的映射规则,实现了UML模型向GSPN模型的正确转化,进而应用Petri网的可达图分析方法对过程模型进行结构正确性验证,应用GSPN模型与连续参数马尔可夫链的同构特性和稳定状态概率的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GSPN模型的相关性能指标,找出过程中的性能“瓶颈”问题。过程模型验证和性能分析方法为过程模型的正确执行和过程优化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⑸建立了支持NMERP系统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实现了网络分布异构环境下工作流管理系统与应用系统间的有效集成。依据该体系结构,工作流管理系统或模块可基于网络节点部署,便于动态调整和均衡各节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执行效率和安全可靠性。⑹开发了NMERP的原型系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原型系统的具体实现技术,成功开发了NMERP原型系统,通过系统的运行实例说明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相关概念和关键技术的有效性。

杨建华[7]2002年在《面向网络化制造的敏捷企业动态建模研究》文中认为开发一个能适应未来变化、具有敏捷性与柔性、有利于知识管理与创新管理、支持扩展企业业务协同与企业集成、支持可扩展的信息系统成功建设的制造企业模型是实现网络化制造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化制造的需求,提出了面向网络化制造的敏捷企业基本框架与模型结构,将子整体(Holon)与整体结构(Holarchy)的概念、智能代理(Agent)技术、模型本体论方法、对象建模方法与企业组件建模方法运用于面向网络化制造的敏捷企业建模,开发了基于UML的敏捷企业本体论与项目制造敏捷企业参考模型。具体内容如下: 1.结合我国国情及两个典型企业的具体情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给出了网络化制造的体系结构框架,提出了网络化制造的敏捷性体系与敏捷企业的管理理念,分析网络化制造的需求,概括了面向网络化制造的敏捷企业的关键特征。扩展了面向网络化制造的敏捷企业SWOT战略分析方法,基于典型企业的分析提出了敏捷企业战略实施原则。 2.运用一般企业结构体系与方法论,建立面向网络化制造的敏捷企业基本框架;提出了企业通过大规模配置虚拟企业而获得敏捷性的三种可行模式:虚拟企业驱动价值链、基于虚拟产业群配置虚拟企业、项目驱动虚拟企业。针对典型企业的现状,结合世界级企业的经验,讨论了专业化虚拟企业驱动的大型敏捷企业的模式与建立原则,并指出这一模式应成为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努力的方向。 3.提出了敏捷企业的模型层次结构,对诸模型进行了有重点的讨论。分析了企业协同业务框架与协同模式,讨论了基于多代理的层次型、分布式整体结构(Holarchy)的敏捷企业协同机制。 4.讨论了面向网络化制造的敏捷企业建模中使用的子整体(Holon)与整体结构(Holarchy)的概念、智能代理(Agent)技术、企业本体论方法、UML对象建模与企业组件建模方法。基于典型企业的抽象,将企业组件建模中组件的范围扩展至业务层,定义了企业组件建模中业务组件的互操作抽象机制,提出了业务组件配置规则。 5.集成多种建模方法,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建立了敏捷企业的本体论模型框架,开发了项目制造敏捷企业参考结构,并以此为例说明了敏捷企业过程视图模型、信息视图模型、资源视图模型与组织视图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关联。 在典型企业的CIMS工程实施中结合了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对整个价值链业务过程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欣[8]2008年在《基于元建模方法的企业模型互操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间协作、企业集成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实现企业模型互操作是达成企业集成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针对目前企业建模方法刚性太强、兼容性不足、适应性差的普遍问题的一条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元建模方法是系统化的建模方法,是对系统高层次上的抽象,是解决异构系统集成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回顾,提出以元建模方法解决企业模型互操作问题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企业参考体系,创建了面向互操作的企业建模框架,并设计出了企业核心元模型及其基本类。第一章、第二章描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归纳总结了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着重从基本概念、模型架构、核心技术三个方面对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DA)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从实现原理、实现方法及信息系统的开发架构等方面对基于MDA的基础平台开发工具——Justep X3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元模型及元建模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三章在对传统企业参考体系结构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企业协作环境下企业建模的新需求,并创建了面向互操作的企业建模框架(IO-EMA),将传统3维体系结构扩展为6维体系结构,并分别对各个维度的作用进行了描述。第四章在第三章基础上设计了企业核心元模型及其基本类,对各个类的功能作用进行了描述,并创建了基于版本管理技术的元模型管理机制,最后对多视图模型视图一致性维护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一致性保证措施。第五章对IO-EMA模型与UML模型的映射进行了研究。在第三章构建的面向互操作的企业建模框架中视图维的基础上,划分出了IO-EMA模型的视图类核心要素,并结合三层模型映射框架,重点探讨了其中模型层次的映射,随后建立了基于模型形式化描述的映射规则,最后给出了映射规则的形式化定义及树形结构表示。第六章给出了一个制造业企业的系统集成实例,该集成通过元模型完成,初步设计了该元模型以及它所对应的E-R模型,随后对功能集成模型体系结构进行了概要设计,并结合企业的计划采购流程作了集成分析,最后初步设计了集成系统中概念模型的基本结构。

王冰洋[9]2001年在《支持BPR的动态可重配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以系统功能划分为主导的、基于结构化软件分析、设计方法的传统管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旨在能够适应业务过程再工程(BPR)的动态可重配置管理信息系统(DrcMIS)的概念,分析了开发DrcMIS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该系统的分析、设计阶段模型体系的建立方法和系统动态可重配置性的实现机制进行了研究。 文中对运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DrcMIS中业务对象建模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DrcMIS系统从整体到局部的模型体系。该模型体系的建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以适应BPR为主导,以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为基本建模方法,以UML为模型描述语言,以特定领域软件体系结构(DSSA)概念为整体开发方法,以组件为“应用工程”开发过程中应用域的主要划分单位,以CORBA作为分布对象的集成标准。 依据“问题-求解的工程方法”与“有限合理性原则”,本文所给出的DrcMIS系统描述模型的解决方案是一个解的集合。它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通过对DrcMIS系统的多种构成要素的建模来完成。这些构成要素包括业务对象类、设计模式、组件、面向对象框架与系统体系结构等不同粒度的可复用系统构建单元的描述模型,以及它们的集成模型。文中针对系统适应BPR所需具备的动态可重配置特性,给出了采用设计模式、面向对象框架和基于CORBA规范实现系统整合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一个局部开发范例的介绍,分析了基于组件的系统开发过程的各阶段的工作要项及其主要描述模型的具体形式。

李婷[10]2015年在《基于SMDA的企业应用定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企业对于应用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如何采用合适的软件定制技术,实现应用系统的快速定制与部署,降低系统开发周期与运维成本,以适应企业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这始终是软件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研究面向服务架构和模型驱动架构的基础上,针对中小企业业务流程不规范和变化差异大等特点,指出现有软件定制技术面临的挑战,提出以服务模型和服务模板为核心的服务模型驱动架构(SMDA),为企业用户自主参与面向服务的系统构造和定制提供支持。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根据面向服务和模型驱动架构的思想,将企业应用系统中的业务逻辑分解抽象为各粒度层次的服务,使业务流程虚拟化为服务模型;定义服务模型结构,将软件资源和计算资源封装在服务模型内,并将其实现为一系列可配置的服务模板;通过SMDA服务定制和组合机制,以业务需求为驱动并结合领域分析方法,实现企业应用系统的快速配置与重构。其次,构造一种基于XML的服务模板标记语言(STML),以描述和配置企业应用系统的基本信息需求和个性化定制需求,形成服务模型文件;对服务模型XML文件进行解析,实现从服务模型到可运行程序代码的自动快速映射。最后,以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进销存管理系统的定制开发为例,构造30多种基于EXTJS和J2EE技术的应用服务程序模板,使用STML描述各个业务功能的信息需求和业务逻辑,实现核心功能模块的快速定制开发,以验证SMDA架构在面向服务的企业系统应用构造与定制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ERP产品的批量定制研究[D]. 黄作明.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2]. 面向企业信息系统的可适应性建模研究与应用[D]. 陈瑞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00

[3]. 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刘明忠.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4]. 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建模研究[D]. 徐宏斌.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5]. 面向行业的商品化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构建与方法研究[D]. 吴士亮. 南京理工大学. 2005

[6].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ERP系统的过程集成与重构技术研究[D]. 唐维俊. 东南大学. 2004

[7]. 面向网络化制造的敏捷企业动态建模研究[D]. 杨建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02

[8]. 基于元建模方法的企业模型互操作研究[D]. 徐欣.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9]. 支持BPR的动态可重配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王冰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1

[10]. 基于SMDA的企业应用定制技术研究[D]. 李婷. 浙江理工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面向企业信息系统的可适应性建模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