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戏教学的教育本质_思维障碍论文

论游戏教学的教育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性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市场经济澎湃的大潮,下海经营者滚滚如云。人们面临经济体制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它必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意识与行为,由于人们的注意目光都投向纷繁复杂的营销市场、市场经济同样进入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领域。过去孩子们在一起经常做“过家家”、“堆积木”的传统游戏。如今却被“摆地摊”出售商品和带有赌博性的“拍画片”的游戏所代替。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就必须强调体育游戏动态教学的教育性,用社会互动的相倚性的游戏教材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阵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一、强化游戏的教育性是时代的需要

教育本身是培养人的工作,不权要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而且还应了解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弄清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这对于每个体育教师或教育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必须指出影响人的发展的遗传,环境与教育因素。其中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提供了可能性,而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信念和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就是说社会环境包括家庭、亲友、学校和娱乐场所等整个生活空间、构成了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观、价值观和个性发展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尤其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社会变革的新时期,社会思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家庭环境都处于发展、变化的动态之中,意识形态的鱼龙混杂,这对于辩别能力较弱的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来说,正处在两条路纵横交叉的“十字路口”,学校教育必须强化德育教育,为学生的去向作出正确选择,使学生的道德品质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工作、体育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小学体育教学的德育教育的渗透,主要通过游戏的动态教学过程发挥教育功能的作用,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的社会生活空间。从一个普通农民到军人的飞跃过程,主要是军营生活的规范。因此,中小学体育课必须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上课常规,加强学生的队列教学与训练,以充分运用队列教材把全课各个环节有机的连结起来,保证体育课教学做到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秩序井然、能分能合、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队列练习既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又有利于各项教学目标的完成。

我们不提倡西方的自由化的上课形式、而是充分发掘游戏教学的教育性、发挥教育在人的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教材,唤起他们学习的自觉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学低年级可直接选用“快快排队”“看谁报数快”和“快速在红旗下集合”等游戏教材,既完成了整队集合的队列教学任务,又满足了儿童喜爱玩耍的心理要求,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同学间的友好相处,以及听从指挥和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少年儿童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总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到高年级时选用手牵手做“穿过城门”“穿过呼啦圈”动态游戏,通过游戏活动的自我知觉,以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去战胜自我,使自己以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智慧与运动能力,在集体的竞争中充分显示战斗的整体力量,以促进儿童少年的体力与智力的发展,并发展集体意识和个人才能,使学生在游戏的动态教学中受到优良品德的特殊教育,以充分发挥体育游戏教学的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确切地说,游戏教材的教育功能与其它各项教材之间是不平衡的。游戏教材的优势主要在于通过游戏角色的动态活动,以及他们在集体的竞争中,比较容易发现学生们的自觉心理、情感、意志、组织纪律性、性格、兴趣、爱好和人际交往等所表现的心态。通过体育游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思想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倡在个人与集体统一的基础上去发展个性,包括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意向、态度、观念和理想。我们既要教育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又要树立学生健康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倾向,这是时代的需要。尤其当前城市中的独生子女化,大多数儿童依赖性大、自理能力差,孤僻性和娇骄二气都比较重。因此,绝对不应让儿童的个性自由发展,我们教育者的责任通过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加以正确引导和有效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向正常、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

二、体育的教育性寓意游戏教学之中

(一)游戏的教学特点

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尤其在小学低年级教学占有重要地位。游戏是以走跑、跳跃攀爬、平衡、对抗等人体基本的活动技能,以及各种表现动作为主、按一定的比赛规则和竞争结果等几个部分构成的综合性的体育活动,游戏并带有一定的情节,进行身心的全面锻炼。游戏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形式活泼、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它不仅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能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了解世界,以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美的情操。同时发展集体意识和个人才能,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既要注重发展儿童的基本活动能力,学习和运用已学过的动作技能、更要重视发挥游戏教学内容的思想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机智、勇敢、团结、高度责任感、自觉遵守纪律、活泼乐观、进取和创新等优良品质。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在注意自己的言行、表率和教学艺术的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游戏动态中的行为和偶发性的违纪事件,坚持正面教育,正确诱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装扮角色的责任感,并采用角色轮换的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并在游戏和竞赛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友爱的精神。通过游戏的合作,使同学们亲密无间,通过游戏的教学比赛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容易引起兴奋,他们又不过分计较胜负,不管输赢都有劲。教师不必十分强调输赢,而要突出表扬勇敢者,认真作练习的同学,教师要特别注重在集体游戏和障碍比赛中,要重点地表扬在竞争中热爱集体的顽强者和勇敢者,要有意识培养他们勇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还要启发他们自觉地遵守纪律和比赛规则,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的道德风尚。这里必须指出,游戏既有教育任务,又有教养任务,不可为游戏而游戏。前面已阐明过游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和趣味性,但是它的基础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实现的。从游戏的分类方法一般均按奔跑、跳跃、投掷、攀登与平衡等身体的基本技能来分类的。新余一中一次初三年级的支撑跳跃的公开教学中,教师选用了登攀与平衡相结合的“抢占无名高地”的游戏,男女生分别每组12—14人,从规定距离的奔跑到安然的站立在尚不到一平方米的跳箱上,每人仅有0.07个平方米的空间位置。靠什么?靠群体的凝聚力,靠社会互动的相倚性原则。不少学生仅一只脚尖支撑,用手拉手的牵引法全力维持这个群体的重心和提高集体、全方的控制身体的能力。通过学生们即兴的表现动作,不仅培养了人体的空间知觉和平衡觉,提高肌肉运动的感受能力而且能发展和启迪学生集体意识和个人在维护集体利益的行为,以充分发挥人的优良心理品质的作用,因而体育的教育性寓意游戏教育之中。

(二)游戏的知识性与教育的目的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复杂的周期性较长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明确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共同遵循的目标。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就必须重视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以及德育教育和世界观的形成。“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体育教学不仅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要与学校教育紧密协作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说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力活动,而且要认真地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小学游戏教材一般以带有故事情节不分队的游戏为主,发展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例如发展奔跑能力的“穿过树林”“冲过火力网”“长江、黄河”“长城长”“春播秋收”“攻关”等,均为知识性很强的游戏,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逐步地由不分队的过渡到分队的带有竞争性的游戏,而且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技术,才能进行“传棒接力”“传球”或“运球”接力游戏与比赛。切切不可忽视游戏的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教学过程,而盲目追求游戏的娱乐性和兴趣性。也就是说学生对传接捧技术、传接球或运球技术没有充分的掌握,就无法进行游戏和比赛(它不同于小学低年级主要以身体活动的基本技能组织游戏)。恰恰相反,由于过多的技术失误,造成游戏比赛中断,直接影响了课的成功率(表一),由于不同性质的接力游戏,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导致游戏的成功率也有所不同,平均成功率仅达27.14%,总的趋势公开课的成功率高于随机课;垂直棒迎面接力成功率最佳,而技术较复杂的上挑式或下压式传接棒接力和运球接力游戏成功率最低。这就失掉了体育教学的教养意义,当然也失却了游戏的教育意义。这就清楚的表明了游戏的知识技能教学在完成课的教育任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充分的掌握了技术,才能心情愉快进行游戏和比赛,不因技术问题而自责。只有熟练的掌握了技术,才会产生机能的节省化,使自己的身心全部进入游戏角色之中,在与同伴的协同配合中身临其境的受到团结友谊等优良的道德品质教育,使自己出现最初的情感,充满着积极的运动情绪,自觉遵守纪律,活泼愉快投入体育课学习与锻炼,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正确发挥游戏的知识技能的教养与游戏教育的整体性的教育功能,是提高游戏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活动性游戏与创造性思维导向

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所谓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其它事物的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借助语言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预见或推知事物发展的过程。并有赖于人脑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规律进行概括的反映。尤其体育游戏教学具有形象思维特征,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在第一与第二信号系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以及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通过积极思维活动而建立的。如果没有思维的积极活动,那只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重复,而无改进和提高。如果肌肉运动所产生的刺激未能传递到第二信号,不能做出语言上的回答,就必须用形象的语言,积极地启发学生思维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觉心理并赋予行动。如小学高年级学生第一次做“冲过火力网”游戏,最初大多采用集体的密集队形冲过火力网,(图一)造成极大的“牺牲”。通过游戏的实践,教师以形象的语言指出,“集密队形必然遭到“敌人的猛烈炮击”,“伤亡”也就必然过重。在教师语言启迪下,学生们改成一路纵队通过火力网,“伤亡”明显减少。后又改为机智、勇敢小分队,引诱“敌人”的炮火,掩护大队人马安全通过火力网。为了全队的整体利益,不顾小分队的个人安危,这是值得颂扬的集体意识和优秀的思想品质。因为一个人的个性充分表现在对待集体与同志的态度上的性格,在集体队伍中表现团结友爱和社会互动相倚之情,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的深厚的同志感和自我牺牲精神。学生的性格的形成主要在于后天的教育和有目的的通过活动性游戏的动态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图一

活动性游戏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因此其思维特点同样具有鲜明的行动性和灵活性、根据当前运动的变化情景,游戏的参加者必须作出及时的正确判断和预见,而且通过迅速的行动中实现,又在行动中校正。运动行动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终点;根据游戏竞争环境的变化,战术动作随之迅速变换,思维过程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随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而随之采取新的战术行动和行之有效的战术动作,但作为体育游戏教学过程,往往借助教学的语言信息,实现带有行动性思维过程。笔者曾在初中年级选用“找朋友”游戏,培养学生反应速度的能力。游戏很简单,很容易成功。在课的准备部分,全班同学围绕着一个大圆圈慢跑或做跑的基本练习,当听到教师高声宣布三人(或四人)一组,同学们立即自行选择三人手牵手组合,教师通过游戏过程的信息反馈,最初几次竟有20%的人找不到“朋友”而受罚(图二),能找到“朋友”的均为队伍中邻近的同学,而远处同学则可望不可及。这是人际吸引的时空接近原则,“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经验,导致了时空距离是友谊形成的重要因素,倾向于与喜欢邻近的人交往。这是不符合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图二

根据活动性游戏的竞争思维特点,在游戏的进程中,学生们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中,教师借助形象语言启发示意某同学“穿过海洋、和各国朋友交往”,一旦某同学受到启示,就会积极地跑过对方组成三人一组,也就会感染更多的同学,同样也可以找到了朋友,出色的完成游戏教学任务。由于教师用了简要的改革开放的词,大大地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促进有机体在游戏的进程中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邻近朋友找不着,及时观察判断跑向远处寻找合作伙伴,学生们在游戏中惟恐失利而判罚,不仅找远距离的朋友,甚至忘了性别概念与女同学合作结伴,表现亲密无间,有利于同学间团结友爱,通过“找朋友”游戏,又克服某种心理状态所造成的分离思想和消极情绪,为合班形式上课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创造最优化的德育教育的空间。要十分强调游戏教学的教育性,为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标签:;  ;  

论游戏教学的教育本质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