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词汇研究概览论文_李雪

十九世纪词汇研究概览论文_李雪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250014

摘要:十九世纪是汉语词汇发生巨变的一个时期。一方面,大量新事物的出现使得汉语词汇系统没有足够的时间生成足够多的现代汉语新词,因此,很多词汇在十九世纪经历了由音译向意译转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音译方式的变化也体现着现代汉语系统面对纷至沓来的外语词在吸收上所做的调整。对十九世纪词汇的研究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文总结了众多研究成果。

关键词:十九世纪;词汇研究

十九世纪中外交往的主力军是传教士和商人,基于商人沟通交流的需要,从而产生了“洋泾浜”英语,而传教士的目的是传播新教,这就使得他们必须要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以便向中国民众传播福音。客观上,他们也把西方先进的科技传到了中国,从而形成了十九世纪科技词汇和外来词蓬勃发展的景象。

十九世纪中外词汇翻译背景

十八世纪,出现了两本由中国人写的欧洲游记——樊守义的《身见录》和谢清高的《海录》,他们都在欧洲游历了十多年,因此其用词是比较精准的。从语言学角度看,这两本书值得被关注,因为它们都反映了中外交往初期,汉语对西文的吸收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提到的有关当地的机构、地名以及风俗习惯的外语单词都是用汉语音译的,如葡萄牙王储被称为“黎番爹”【1】。

十九世纪中期,林则徐、魏源本着了解西方的目的编写了《海国图志》,摘录了英国传教士裨治文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的一些章节,从新词的角度来看,在《海国图志》和《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的摘录本中,出现了“贸易、文学、火轮车、火轮船、火车”等词【2】。然而,在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中,仿意词用的多,音译词用得少,如“爵房、乡绅房”等,此外,“火轮车、火轮船、火轮机”等词仍在使用。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思想渐起,北京和广州同文馆应运而生,在北京同文馆中,《万国公法》《格物入门》《博物新编》《化学指南》也纷纷被翻译到中国来。19世纪50年代早期,《几何原本》《数学启蒙》《植物学》《六合丛谈》也由李善兰、伟烈亚力、艾约瑟和韦廉臣翻译到中国来。

1877年在华传教士举行大会,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中文名称为“益智书会”)。该委员会在编译教科书的同时,进行了名词术语方面的许多工作。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则确定了译名的三项规则【3】,其核心就是正常情况下都应采用意译,而音译的方式不足取,只能不得已而用之。这些规则是中外学者在译书实践中对科技术语的翻译定名的经验总结,对于避免翻译使用术语不当造成不能准确介绍科学知识起了很好的作用【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19世纪词汇研究

20世纪20年代末,黎锦熙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近代语研究提议》、《中国近代语研究法》开启了近代汉语研究的先河。意大利学者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从十九世纪的语言和历史、十九世纪词汇现象两个角度出发作了研究,从词汇学角度看,马西尼对十九世纪汉语词汇的研究包括:从单音节语言发展到多音节语言;音译词和混合词;仿意词和意译词;来自日语的原语借词和回归借词,并为新词下了定义:它们可能是受了外语单词的影响而产生,但不是根据外语原词的结构创造的【5】。而王力则认为,“新词是作为一个新概念表现在语言里”【6】,此外,王力还认为意译不是借词,同时阐述了新词产生的意义,即丰富和完善汉语词汇,从而使得意义更加明确严密、更加巩固。周洪波认为,最终的词语显示前,都有一些过渡的说法。新的说法开始露面,往往都是因为有强烈的交际需求,经过一个时期社会的密集使用加以确认后,才能真正成为显性的词语【7】,因此,我们在研究十九世纪的新词和外来词时,要找到过渡时期的说法,才能更好的理解新词的产生。

此外,黄河清、周振鹤和张西平也对19世纪的词汇进行了研究。另外,张威2008年山东大学博士毕业论文《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词汇研究》从新词、新义、词义类聚和民俗词语来对19世纪四大谴责小说词汇进行了研究,陈珊香2011年湖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晚清小说<小额>词汇研究》则是把《小额》里的词汇放在《汉语大词典》里进行义项的对比。而对于19世纪词汇的研究,外来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于外来词的研究可以说是中外语言学界的重要课题。目前学界对于19世纪中前期外来词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从词源考证的角度和外来词发展、消亡的一些规律进行语言学本体角度的研究,1958年高名凯和刘正埮先生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与史有为等先生加入他们一起编写的《汉语外来词词典》(1984年版)。

二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从文化层面对外来词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2002年杨茜的《外来词.异质文化传播和融汇的一面镜子》、2007年陈祎婧的《跨文化传播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2014年冉斯帅的《从文化传播看近代汉语外来词的传承》等。

三是对这些外来词对中国社会或汉语的影响方面的探讨,如陈原的《语言和人一应用社会语言学若干探索》、2009年宋丽华的《晚清外来词的社会角度研究》等。

参考文献:

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外来词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王冰. 我国早期物理学名词的翻译及演变[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年第3期.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3。

周洪波.从隐形到显性: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J].语文建设,1991年第12期.

施若谷. 晚清时期西方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7期.

注释

【1】【2】【5】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外来词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19,28,154

【3】王冰. 我国早期物理学名词的翻译及演变[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年第3期.

【4】施若谷. 晚清时期西方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7期.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3:502。

【7】周洪波.从隐形到显性: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J].语文建设,1991年第12期.

作者简介:李雪(1994——),山东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硕士,词汇学方向。

论文作者:李雪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7

标签:;  ;  ;  ;  ;  ;  ;  ;  

十九世纪词汇研究概览论文_李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