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湖北省科技竞争力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省论文,竞争力论文,对策研究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7348(2002)01-046-02
研究提高湖北省科技竞争力的对策对今后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对湖北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实力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湖北省科技竞争力在21世纪再上新的台阶。
科技实力是指从事科学技术及相关的活动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并将它们转化成对经济、军事、政治、外交、生态等社会各方面的现实和潜在贡献与影响的能力。科技实力包含三个因素: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影响。描述这些因素的指标构成了科技实力评价体系,这三类因素中,前两类易于量化,国际上也有较公认的指标体系。
1 20世纪90年代湖北省科技投入实证分析
科技投入指在科技活动中投入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可以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务和科技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若干指标进行分析。
首先,科技人力资源可以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大中型工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总数、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和从业人员识字率来衡量。湖北省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但有所波动,这说明湖北省投入科技创新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不够稳定。大中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一直持续上升,从1990年的36 289人上升到1997年的77 597人,涨幅为114%,说明湖北省投入工业生产的科技能力不断上升,制造产品的能力不断提高。
其次,科技财力情况可以用科技经费实际支出额、人均科技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额、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支出总额、人均R&D经费和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指标来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省科学与研究开发机构经费收支情况,从绝对指标来看,R&D经费收入经费支出都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10.56%和3.72%;从相对指标来看,湖北省政府拨款用于科学与研究开发机构经费收入的比例从1990年的41.3%降到7.10%,说明湖北省政府R&D经费投入持续下降。另外,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围绕1%上下波动,其中1995年和1996年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0.73%和0.81%,1995年、1996年、1997年和1998年全国R&D经费占GDP比例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60%、0.60%、0.64%和0.69%,这表明湖北省R&D经费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就企业而言,湖北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情况从横向来看,1995年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229 905万元,其中政府财政拨款占5.2%,企业自筹资金占71.9%,银行贷款占20.8%;1996年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170 508万元,其中政府财政拨款5.87%,企业自筹资金占66.7%,银行贷款占20.4%;1997年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197 283万元,其中政府财政拨款占7.4%,企业自筹集资金占65.4%,银行贷款占25.4%,平均起来,政府拨款占6.8%,企业自筹资金占66.4%,银行贷款占21.6%,三者比例1:10.5:3.4,这表明政府对企业科技活动投入严重不足。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其次是银行,这与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严重悖离。因此,建议湖北省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科技实力。从纵向来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政府财政拨款从11 830万元上升到174 956万元,涨幅47%,说明政府已经注意到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第三,科技基础设施反映了物力投入的情况,本文选择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指标,这三个指标的贡献程度相等。从科技基础设施的角度看,它们说明开展科技活动的物力基础,固定资产的原值反映物力的规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逐年上升,并且1997年比1990年增长了5.5倍,说明湖北省物力规模增长很快。
2 湖北省近年来科技产出实证分析
一般来说,科技产出目前主要看最终结果,而不注重中间的管理过程和内容,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专利批准情况、出版科学专著和发表科学论文数。
我国专利申请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只有发明专利真正具备新颖性,是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湖北省专利批准量由1990年的721项上升到1998年1 266项,增幅为43%,其中,外观设计增长最快,而发明专利在1995年、1996年、1997年出现下降的趋势,说明湖北省科技创新能力属于薄弱环节。
出版科学专著和发表论文是衡量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湖北省出版科学专著由1990年的89 510千字上升到1998年的145 844千字,涨幅为63%;发表科学论文从1990年的10 871篇上升到1998年312445篇,涨幅为180%。这表明湖北省科技产出在逐年增加。
3 湖北省科技实力总体评价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省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湖北省科技投入增加,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为湖北省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湖北省科技产出增加,专利批准情况逐年好转,发表的专著和科学论文不仅数量有所提高,而且质量也有所增加。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科技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科技资源在总量上短缺,来源渠道不一。湖北省政府科技投入强度依然偏低,科技信贷规模偏小;企业虽然自筹科技经费比重较大,但科技经费自筹能力十分有限,只能进行一些短平快项目,乃至低水平重复的项目开发,难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档次。②项目资金重复投入与使用分散。由于科研单位之间、科技项目下达单位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以及项目决策的不科学,使得一些科研项目重复立项,造成了科技财力资源的一种浪费。③科技成果转化不力,也就是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4 增强湖北省科技竞争力的对策
湖北省政府对技术创新支持体现在以下政策中,科技开发贷款政策、将开发费计入成本政策、企业自主定价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鼓励融资政策、减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关税保护政策等。
湖北省于2000年4月发布的《2000~2002年湖北省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提出“一条主线”、“三大工程”和“五项措施”的技术创新基本思路,这是完善支持技术创新新政策的重要依据。其立足点放在促进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增强湖北省科技竞争力的对策:
(1)以武汉发展“光谷”为契机,掀起全省技术创新的热潮。推动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政府对“光谷”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投资管理,推动光电子产业的战略重组,发展国际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技术引进档次,加大技术的消化、吸收、开发和创新力度。
(2)建立多元化科技资金筹措体系。包括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应勿失良机,组织申报,银行应提供企业技术创新贷款,比如武汉的晨光计划就对技术创新起了重要作用。
(3)完善技术创新优惠政策。利用税收优惠来激发技术创新活力,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进行绩效考核并形成制度,利用国家将恩施列为西部地区来争取相关优惠政策。
(4)加强财政拨款的科技资金管理。财政拨款的三项费用包括:培养一批科技人才费、培育新的技术源头费和开发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费用。对这三项费用应制定全部偿还、部分偿还或无偿使用的原则和条例,应明确界定“三费”支持的对象,如高新技术新产品、高新技术成果的中间实验对象等。
(5)大力推进风险投资。鼓励和吸引非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建立并完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支持风险资本的资本经营服务职能,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6)全面推广政府采购政策。各级政府都应加大对技术创新产品购买的比例,要使技术采购专业化和规范化,政府采购工作要程序化、规划化和制度化,要建立政府采购的财政专款制度和采购监督机构,如襄樊市财政厅成立的政府采购中心已经起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