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中国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生产率论文,实证论文,经济增长论文,中国论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04)04-0014-06

经济增长的实质,就是不断地以较丰裕的资源替代或节约较为稀缺的资源,从而取得高效率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在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的今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出的增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资本短缺、人口众多的国家,从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看,我国现有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无力支撑以大投入为特征的经济高速增长,高消耗、低产出经济的脆弱性和高负面性将会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桎梏。因此,必须加快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型增长,也就是说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诸如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资本产出率,但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而物质资本和资金相对不足的国家而言,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最佳途径。

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美国学者乔根森在其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美国的经济增长有绝对的促进作用。资料表明,在跨进后工业化社会的最初阶段,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为70%~100%,随着后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略有下降,但也一直占主导地位: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德国为100%,在日本为86%。而且一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基本上是决定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一、中国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特征分析

(一)各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但一产增加值有减缓趋势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已经经历了超过20年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已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GDP由1979年的4038.2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03553.6亿元,增长了24倍多,人均GDP已超过800美元。但从与国外的对比看,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大致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40%水平,高收入国家的3%。因此,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仍然是我国目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从GDP的产业构成的历史发展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极大地解放了束缚多年的劳动生产力,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了较大提高,由1979年的31.1%上升到1983年的33.1%。1984年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较少,至2002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5.56%,是三个产业中占GDP比重最小的。而第二产业则一直是我国的主体产业,比重也是最大的。20世纪90年代之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大致在40%和50%之间波动,1990年回落到37%。90年代以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地上升,由1990年的37%增加到2002年的32.74%,从占GDP比重最小升至第二位。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表明,我国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和后工业国家过渡,从国际通行的产业结构标准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基本符合世界通行的结构转变的一般趋势。

从各产业的增长速度上看,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为年均7.3%,第二、第三产业年均增长分别为8.94%和11.86%。可以认为,这一时期是我国各产业发展较为合理的阶段。但80年代中期开始,增速明显降低,相反,第二、第三产业增长加速,2002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为2.9%,而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9.8%和7.5%(见表1)。农业发展速度放慢,再次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产业,由此也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健康发展。

表11979年以来中国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单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96.1 8.2

7.8 19912.4 13.9 8.8

1980-1.513.6 5.9 19924.7 21.2 12.4

19817.0 1.9

10.4 19934.7 19.9 10.7

198211.55.6

13.0 19944.0 18.4 9.6

19838.3 10.4 15.2 19955.0 13.9 8.4

198412.914.5 19.4 19965.1 12.1 7.9

19851.8 18.6 18.3 19973.5 10.5 9.1

19863.3 10.2 12.1 19983.5 8.9 8.3

19874.7 13.7 14.4 19992.8 8.1 7.7

19882.5 14.5 13.2 20002.4 9.4 8.1

19893.1 3.8

5.4 20012.8 8.4 8.4

19907.3 3.2

2.3 20022.9 9.8 7.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版。

(二)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幅较大,同时凸现出一产降低,二产加快的趋势

从我国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各产业劳动生产率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增幅最大,由1979年的0.265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3.393万元,增长了3万多元,第三产业由0.167万元增加到1.666万元,净增1.499万元,而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最小,由1979年的0.044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0.437万元,仅仅增加0.393万元。

从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劳动生产率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尤其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有逐渐拉大的趋势。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速度缓慢,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线上。除了个别年份外,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受逐年增长的,表明了我国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在逐年改善,但和第三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也表明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和产业内部结构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调整。而第一产业从1999年至2001年,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持续下降应当引起注意。多年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集中于农业生产,造成农村存在大量的隐形失业,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外,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而且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等也是造成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表21979年以来我国分产业各年的劳动生产率

单位:万元/人

年份

一产劳动 二产劳动 三产劳动 年份 一产劳动 二产劳动 三产劳动

生产率

生产率生产率 生产率生产率生产率

19790.0440.265 0.167 1991 0.135 0.649 0.584

19800.0470.284 0.175 1992 0.150 0.815 0.698

19810.0520.282 0.179 1993 0.183 1.098 0.800

19820.0570.286 0.189 1994 0.258 1.461 0.962

19830.0630.305 0.201 1995 0.338 1.823 1.063

19840.0740.324 0.229 1996 0.399 2.074 1.139

19850.0820.372 0.306 1997 0.408 2.250 1.248

19860.0880.401 0.334 1998 0.414 2.326 1.335

19870.1010.448 0.373 1999 0.413 2.470 1.408

19880.1190.542 0.454 2000 0.406 2.771 1.507

19890.1270.608 0.533 2001 0.400 3.013 1.595

19900.1290.577 0.485 2002 0.437 3.393 1.66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版。

(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表现出劳动生产率高增长的特征,与这种高劳动生产率变化相对应的是高经济增长率。1979~2002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为12.66%,而该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9.46%。这种劳动生产率高增长特征与经济高速增长情况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正在逐步得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变数之一。

从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变化特征看,二者表现出较强的趋势一致性。除了个别年份外,大部分时间段上,凡是某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年份,该产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较高的,相反,劳动生产率增长慢的年份该产业的经济增长率也较低。各产业的经济增长与其劳动生产率增长走势的吻合,表明了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而且通过相关系数也可看出,二者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也反映了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影响是显著的。

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各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特点以及产业政策的偏重不同,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有很大的区别,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客观地评价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对我国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静态分析

我们通过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弹性系数来识别不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这里所定义的弹性系数是指某产业劳动生产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该产业的增加值对GDP增量的贡献率。

某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产出弹性系数=(某产业增加值量/GDP增量)/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由表3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产出弹性系数在大多数的年份里是大于1的,这表明在这些年份里,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该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量的贡献率大于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效的。但也有不少年份的弹性系数小于1,如1992~1995和2001~2002年,从总体上看,由第一产业创造的产值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率较小,表现在弹性系数基本上小于同年度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值。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产出弹性系数在1991年之前趋势不明显,从1991~2002年弹性系数一直呈现递增的变化趋势,由1992年的1.23增加到2001年的6.25,2002年为5.68。这表明在最近的十多年来,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在逐步提高,一年比一年更经济,其对GDP增量的贡献率在逐渐增大。因此,从长远看,将更多的资源配置于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是有利的。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产出弹性系数均较大,弹性系数均大于1,而且除了个别年份如1983、2000和2002年外,弹性系数在三个产业中均是最高的。这表明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将更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于第二产业,促使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比配置于第一和第三产业更能增加GDP增量。至此,我们证明了当投入一定时,把更多的资源配置于第二产业更经济,更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走工业强国之路,逐步加大科技对工业投入,以推动第二产业结构升级,这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是最有利的。

表3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产出弹性系数

年份 1980 1984 1985 1986 1987 1991 1992 1993 1994 1996 1997 1998 2000 2001 2002

一产 3.07 1.55 1.27 2.46 1.69 2.98 0.58 0.55 0.52 1.12 2.14 5.98 1.15 0.19 0.94

二产 8.11 5.97 2.87 6.49 3.68 3.61 1.27 1.51 1.93 3.90 6.30 10.6 4.87 7.32 4.85

三产 4.37 2.57 1.31 3.42 2.72 1.67 1.23 1.66 1.47 3.69 4.02 7.93 5.50 6.27 5.68

注:因篇幅所限,表中只列出部分弹性系数值。

(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约动态分析

前一部分的分析只是从静态角度对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静态分析的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关系,我们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从动态角度作分析:

令gz表示GDP年增长率,pz[,i],i=1,2,3分别表示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率。首先作散点图,发现GDP年增长率和三个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率之间均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进一步求相关系数表明,三组变量之间显著相关。分别建立回归方程(1、2、3),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gz=7.6776+0.1683pz[,1](1)

gz=7.2073+0.1926pz[,2](2)

gz=6.985+0.1896pz[,3](3)

从上述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三个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分别增加0.1683、0.1926和0.1896个百分点。从劳动生产率提高率对GDP增长的效应上看,数值并不很大,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受到科学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制约,我国劳动生产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增长空间是巨大的,因此可以预见,劳动生产率对GDP增长仍将有较大的贡献。而且从动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三个产业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这一结论和静态分析是一致的。

(三)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使我们对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在三个产业当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作用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因此,加大第二产业的投资力度,尤其加大对第二产业的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迅速提高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走工业强国之路,有利于经济快速增长。同时,还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层次并加大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第三产业同时具有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增大与增加就业的优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同时增长的“双赢”局面。此外,对于最近三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持续降低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政策性建议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带来的:一是各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产业间劳动力的再配置对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即当劳动力由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流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对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

(一)将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重点

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首先,一个拥有一定人口规模的行政区域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不可能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紧紧依靠农业和第三产业就可以实现较高的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另外,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仅直接推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且还通过其与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联带效应来间接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要求我们努力推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升级,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结构由以原材料、基础工业为重心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重心的转变,尽快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重点技术装备的生产能力,提高国产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提高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设备的比重,提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集中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密集型工业。同时力争工业布局合理化,尽量引导工业企业集中布局,以获取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形成以某些大型工业企业为龙头的区内专业协作分工体系,促进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促进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合理和有效流动,以全面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总的配置效果,从而成为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一个积极因素。在工业化初期,各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要素收益率间普遍存在差异,就业结构变动的潜力很大。当劳动力由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转移时,就会影响劳动生产率总配置效应:在产业间劳动力的配置中,首先要做的是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积极地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条件。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增长,是因为我国把大量的积累资金投资于工业部门,使工业部门的资本存量和人均资本存量迅速增长。而我国在农业上的投资很少,并且劳动力不能自由地移向其他产业部门。而我国农村本来就人多地少,大量新增加的劳动者又不得不留在农业部门,其结果必然是劳动力剩余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因此,第一产业和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必将带动我国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我国必须积极地推行城市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培育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大容量的就业载体,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还要全面抓好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并大力发展面向农村青壮年职业教育,使农村劳动力能适应城市非农产业的工作岗位。

(三)合理规划,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根据我国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资金和资源相对不足,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单纯强调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单纯强调扩大就业,大量投入劳动力,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要就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会阻碍社会生产的正常发展,反过来影响就业的扩大。而如果单纯地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资金和资源难以满足需求,同时就业问题也解决不好,最终也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需要把两个方面的工作联系起来考虑。强调两点论,促进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作协调发展。

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对关系到生产力发展的一些重点产业,国家应在资金、资源上保证必要的投入,提高其技术构成,快速发展一批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技术的进步创造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发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导作用促进就业扩大。其次,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资金少,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缓解资金紧张,就业压力大的矛盾,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是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于其他地区结构调整的重要特征。从目前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不应只是为了促进就业而片面强调发展第三产业,也不能为了经济增长只注重技术密集型的第二产业的发展,而应将二者的发展置于整个工业化及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考虑之中,更好地促进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标签:;  ;  ;  ;  ;  ;  ;  ;  

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