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两大财富之神之间的对话_李嘉诚论文

东西方两大财富之神之间的对话_李嘉诚论文

东西两大财神财富对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大论文,财神论文,对白论文,东西论文,财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方超人李嘉诚

东方财神的商战信条

一、骑牛上市,稳扎稳打

从1971年底香港大牛市出现,李嘉诚在第二年推进长实骑牛上市,因时机选得好,上市后24个小时,认购额竟超过了发行额的65.4倍,股值升了1倍多。有多年商场搏杀经验的李嘉诚敏锐地认识到,股票升值快,缩水也会是瞬间的事儿,因此要走稳健路线。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李嘉诚在1973年3月香港股崩盘时,仅仅是市值随大市暴跌,而实际资产并未受损。

李嘉诚选择上市时间的方法也传给了儿子,2000年,TOM.COM由于有长实、和黄(李嘉诚的两家上市公司)背景和名牌效应,生逢其时(创业板刚成立不久属牛市期),大受追捧。

二、人弃我取,熊市收购

1973年的股灾造成香港地产业低潮。而李嘉诚深谙香港经济的兴衰规律,他认定,低潮过后又是高潮,于是趁股价处于低谷时收购了都市地产投资公司50%股权,既拣了便宜又在客观上帮助了都市地产。这正是李嘉诚“人弃我取”的经商战略的体现。

当1976年香港地产市道转旺时,人们发现在地产业沉睡时,李嘉诚靠收购将他那个小小的地产公司壮大成一个地产王国。

三、低进高出,善出奇兵

低进高出,关键是眼光要准,李嘉诚此类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比较有名的是收购港灯一案。

1985年1月,李嘉诚抓住港灯的卖家置地急于脱手减债的心理,以比头天收盘价低1港元的折扣价收购了港灯34%股权,仅此一项便节省了4.5亿港元。6个月后,港灯市价上涨1.8元,李嘉诚又出售其10%股权套现,净赚2.8亿美元。

有时,李嘉诚在股市大进大出,速度极快。典型的例子如1987年,李嘉诚在半个小时内就下定决心投资3.27亿美元,购买英国大东公司的5%股份。这是一只值得长期保留的明星股。3年后,股价高升,他又以同样快的速度抛出套现,净赚1亿美元。

四、结构调整,贯穿始终

从1984年起,李嘉诚进行了3次私有化行动。因为私有化的公司将恢复不受公众股东及证监会制约的优势。私有化淡出股市也是一种收购。即大股东向小股东收购公司股票,使其成为大股东的全资公司,同时也避免了业务重叠。

指点财富人生迷津

1、30岁以后重理财

20岁以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至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到中年时赚的钱已经不重要,这时候反而是如何管钱比较重要。

2、足够的耐心

如果一个人从现在开始,每年存1.4万元,如果他每年所存下的钱都能投资到股票或房地产,因而获得每年平均20%的投资回报率,40年后财富会成长为1.028亿元。许多听过李嘉诚演讲的人,经常提出疑问:“要40年才能成为亿万富翁,时间太长了。您是否能传授一些快速理财致富的秘诀?”理财必须花费长久的时间,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一个人想要利用理财而快速致富,可以说是一点指望也没有。照着李嘉诚的秘诀,熬了漫长10年,到最后仅能买回一部车,离亿万富翁差远了。

因此,理财者必须了解理财活动是“马拉松竞赛”,而非“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要想投资理财致富,你必须经过一段非常漫长时期的等待,才可以看出结果。

3、先难后易

每年年底存1.4万元,平均投资回报率有20%,即使经过了20年后,资产也只累积到261万元,此时仍然距离亿元相当遥远。只在继续奋斗到40年后,才能登上亿万富翁的台阶,拥有1.028亿元。

南征北战决胜商场

一、偷艺起家与巴菲特不同,李嘉诚淘得“第一桶金”付出了超人的体力,时间也长得多,而获利多少相差太远。李嘉诚从14岁就开始养家糊口,18岁时已成为一家塑料厂的经理。在春风得意之时,强烈的自立意识和创富欲望,使他走上独立创业之路。1950年,有3年推销经验的李嘉诚用7000元积蓄租了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起初他太急于发达,迅速扩大发展,造成资金周转不灵,产品质量差,索赔不断。1957年,李嘉诚偶尔发现塑料花正在欧美市场走俏。于是他飞往意大利,混进塑料厂,偷得技术。回港后,迅速生产、适价销售,数周之内就占领了香港市场。后来,李嘉诚又绕过中间商———洋行,直接打入欧美市场,并最终成为第一大市场占有者,到1958年长江公司营业额达1000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塑料花不仅为李嘉诚赢得金钱,还赢得“塑料花大王”的美誉。

二、兵无常法

李嘉诚的经营观念从不局限于某个产业,而是随时调整紧跟时代步伐。1958年,他买下一幢工业大厦,开始涉足地产业,而此时塑料花业务还很兴旺,但李超人已经预计到塑料花开不了多久了。

初入地产业,李嘉诚就一转由霍英东创建的卖楼花的销售方法。他制订了自己的策略:第一,资金再紧,宁可少建楼或不建,也不卖楼花以加速建房速度;第二,从不向银行抵押贷款,而是由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全球又兴起了网络热,雅虎、美国在线、亚马逊代表了不同的IT发展方向,李嘉诚也不甘落

后,打造出入门网站TOM.COM。其后,超人之子李泽楷又提出数码港计划。而此前,李嘉诚通过已控股的英国“橙”公司,换股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设备提供商沃达丰的股东。至此,李嘉诚的长和系已从旧经济的成功代表向新经济领头人迈进。

2000年,李嘉诚携强大资本实力竞购下欧洲几个国家的3G执照,并将英国的3G牌照转手出让,大赚一笔。

三、洋为中用

渊远流长的东方文化给李嘉诚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感,中西合璧,锻造了李氏用人哲学。他常说:“唯亲是用,必损事业。”因此摈弃了家族式管理。如果李泽矩兄弟能力不足,不会考虑让他们接班。

李嘉诚认为,西式管理虽然先进,但也有不足之处,如:不像华人经商那样富有人情味;研究和计划十分周密,但决策周期过长,于是李超人各采其长。面对一个项目,李嘉诚都周密调查,仔细研究———这是西式的;一旦确定,打个电话或握握手,就完成决策———这是华商风格。

标签:;  

东西方两大财富之神之间的对话_李嘉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