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调整教学设计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越来越感到虽然研究教材,也研究学生,但主要囿于传统的经验,或多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思维.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的重要”,这句话把学生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老师的“讲”一定要基于学生的“想”,这些都向作为教师的我们揭示了研究学生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校际之间、班级之间、生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有时这种差异还非常明显.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开展了题为:“基于学情,调整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通过研究帮助教师掌握学情调查的操作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研究的过程
1.学习,提升对学情研究的认识
确定了研究方向以后,我们采取了全组共同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从理论上先统一认识.其中北京教育学院顿继安教授的报告:“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令人耳目一新.
2.进行实践研究
具体研究流程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前测题→进行前测→前测情况分析→设计教学并实施→反思(前测是否对教学设计有指导,教学的实效性)→调整前测题目.
这样,形成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的能力提升.
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同课异构和一课一备.同课异构是指在组内选择一个内容,分头设计前测题目,然后在全组对前测题目进行交流,在交流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前测题,然后在各班进行前测.个人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再次在全组进行分析交流,完善了个人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发展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个人—集体—个人—集体的交流,促进教师对学情调查目的、方法的认识,通过交流,提高教师设计科学、合理前测题目的水平,帮助教师设计了更为合理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一课一备,将前期集体学习、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师个体研究过程中,促进教师个体提升进一步开展学情调查的能力.
二、以三年级开展的一课一备为例,说明个人研究过程
教学内容:三年级差额等分应用题
老师在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前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差额等分》是北京版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实际问题”的最后一个例题,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中均未出现这个教学内容,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甚少,对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知识基础、经验方法也缺乏了解.基于两方面的问题,在教学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前期调研,以便为教学设计的定位提供依据,使教学设计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精心设计前测题目是老师首先考虑的问题,为了使前测题更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学习基础和对本知识的了解情况,教师采用的是问卷调研的方式进行前测,前测分为笔答和访谈两个方面.先后三次设计了前测题:
第一次:
第一次教学实践教师选择的班级是三年级5班.
从前测结果中一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这类问题已经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初步了解解决“差额等分”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虽然学生会列式计算,但是运用不同方法表示自己想法的人却很少.于是,我们进行了访谈.从访谈中了解到,一部分学生只是在机械的记忆方法,为什么这样列式?这样列式的道理是什么?却解释不清.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情况,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教师重点是通过动手操作突破对“差额等分”方法算理的理解.动手操作活动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摆小棒、涂格子、画图等多种方法一次次直观体会相差数与移动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算式的意义.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学生的课堂反应并不像前测中所反映的那样,大多数学生能找到正确答案.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通过分析发现第一道前测题的呈现方式是一一对应,学生根据图很容易就能填对答案,缺乏思维含量,于是在第二次前测题中我们将图形改为两堆物品.
第二次:
第二次实践跟进的班级选择的是三年级7班.
前测中的第一题由一一对应的图变成两堆的数量,当学生不能直接从图中看出相差部分,他们会怎样解决问题呢?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67.6%的学生是利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的,17.6%的学生则是通过尝试的方法在图上边画边补找到答案的.对17.6%的学生再进行访谈时,发现有的孩子只会在一个一个的移动中解决问题,不能解释移动数与相差数的关系.因而有的孩子是根据图列出的缺少数据来源的算式.根据前测结果的分析,我们再一次确定教学的重点是对“移动数与相差数的关系”的理解.
由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进行了改进.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我们对例题的数据进行了调整.由于数据增大,在操作活动中迫使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摆小棒的孩子要把相差的数量1个十拆开,再平均分成两份取出一份补给少的.
看似这一环节简单,但是学生由拆到分的过程,不正是体现出学生对两部分数量关系的准确理解吗!
出现的问题:
两次课后,我们仍感觉到学生对“差额等分”方法的理解并不困难,由此我们产生了疑问,我们的教学设计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吗?解决疑惑的途径,就是再次研读教材.问题出在只有“差额等分”方法是“移多补少”吗?我们的理解是不完善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是“移多补少”中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又进行了第三次学情前测和实践跟进.
第三次再次修改前测和教学设计:
第三次实践跟进的班级选择的是三年级1班.
在第三次前测题中,我们对第二道题由一种列式方法改为两种方法.班中有9人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其中大部分孩子是根据课前知识基础,另有5人是通过所画的图想到的,这说明动手操作对于孩子理解移多补少的算理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次教学设计,我们的新授环节在研究完差额等分方法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摆学具的方法再次进行尝试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中的难点,这一层的动手操作活动,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在方法的选择上,涂格子、画图的方法,对于学生探究算理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就回归到最基础的方法——摆小棒.通过小棒由合到分的过程,与一一对应的图进行对比,让学生一步步清楚地看到所求的平均数与小数去比,多出来的数量就是从大数与小数相差部分中补给小数的.从而让学生再一次体会“移多补少”的意义.
综合前几次的学情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差额等分”这类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并能借助画图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想法,对移多补少的思路有一些了解.但学生的思维方法基本上是“把差进行平均分”,对于“求平均数”的方法知道的学生很少.而“移多补少”的解题思路,是包含这两种方法的,通过两种方法的感悟理解,真正体会移多补少的道理.所以后几次实践跟进通过学生操作理解算式意义,讲解的重点是第二种解题思路.
三、在研究中的思考
通过这两个多月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学情调查使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掌握学生实际情况,为自己有针对性地教学设计提供依据,而且要做好学情调查,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到还有许多困惑,例如:
1.学生学情调查问卷的内容如何设计更合理,能使教师获取的信息更准确、更有深度.
2.如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调研.
3.在进行学前调查时,我们发现几乎班班情况不同,这样我们势必要针对各班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设计,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这些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