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过程理论新探_文化论文

编辑过程理论新探_文化论文

编辑过程论新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过程论文,论新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02)03-0109-04

一、编辑是一个动态过程

编辑一般指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的工作,也是对人类精神文化收集、鉴别、选择、改编、提高、排列、组合、规范、定型等系列化再创造等过程。这些虽然表现为动态形式,但都是外在形式,而本文要探讨的是编辑内在的自身动态形式,也叫运动过程。

杨焕章先生说:“编辑是策划审理作品使之适合流传的再创造活动。从策划到审理,使作品从不适合流传到适合流传,其间都体现着编辑活动的创造性。”[1]编辑学家任定华先生对编辑概念表述为:“信息、知识有序化,媒体化与社会化的业务活动这一定义。”[2]并把编辑系统化,将编辑进化、编辑要素、编辑环境、编辑功能、编辑信息、编辑语言、编辑美学、编辑创造、编辑传播、编辑原理、编辑选择、编辑媒体、编辑理论、编辑规范、编辑工程、编辑策划、编辑设计、编辑管理、编辑印制、编辑质量、编辑控制、编辑效应、编辑反馈等新概念置放在编辑学知识体系的动态过程中,用概念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过渡与转化的论题、论据、论证的逻辑推理,陈述与深化过程,也是再现信息、知识有序化、媒体化与社会化的编辑实践客观运动过程。编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很早就提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3](第4卷P239-240)编辑作为信息、知识有序化,媒体化与社会化的业务活动,必然是过程,也只能是过程。人类在一系列社会活动中,由于需要而创造了文字,有了文字就为编辑提供了条件。自编辑产生至公元前3000年,是世界编辑史上的编创文字时期。自公元前1000年(相当于中国的西周初期),是世界编辑史进入了以编创文章为主要特点的时期。自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500年,是世界编辑史上的编创图书时期。在公元前2000年前,编书是以竹简为载体,殷朝末期又出现青铜的书、石头的书,如钟、鼎、盂、簋等。许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通称“钟鼎文”或“金文”。我国还曾有过甲骨文,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这就是名震中外的甲骨文。后来又发明了帛书。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可用于书写的“蔡侯纸”,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此,书、报、刊基本是纸的世界。现在电子读物的出现,已经打破了纸质读物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磁带、光盘的发行量与日俱增,正处于上升势头中。随着电脑的普及,光盘、网络前途不可估量。而编辑活动都是随着相关科技发展创新条件而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仅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是一个动态过程恰是其规律。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编辑的动态过程,对编辑的每个要素,以及编辑的每一个环节、过程,有了发展、变化,其他一切相关联的都随之产生变化。当人类刚刚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由于文字数量所限。编排出版必然相对落后;文字量的增多,表达文字的载体落后,如竹简、青铜、石板、布帛等,这样编辑工作也必然相对落后,当纸被发明以后,给编辑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而今科技发展,微机在出版界广泛应用,操纵微机编排文稿,利用电脑联网可组稿,可查资料,应用网站可远程登录。应用电脑可帮助修改文稿,应用电脑能帮助编辑部搞管理等。总之,编辑的新技术、新工具、新手段、新形式以及不断发明创造更新的科学,将不断推进编辑革新和发展,使编辑运动永远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在编辑事业上,停止的观点,骄傲自满的观点,悲不能及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而要求编辑战线同仁,要谦虚好学,锐意进取,才能适应编辑发展过程的需要。

二、编辑过程论是编辑理想化的过程

有句名言:“美在过程之中。”在编辑发展道路上是一个不断奋斗过程,在过程的每一个里程碑,都是一个阶段,而阶段是在过程中,无数个阶段形成无终止的过程。编者的精神奉献在奋斗的旅途上。回首看过程恰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果说编辑发展道路,美在过程中,也许意义就在这里。

编辑过程讲的是有目标的过程,无目标就不存在过程。无目标的为盲从,那就不称其为过程。过程目标有小目标、中目标、大目标、小目标为小过程,中目标为中过程,大目标为大过程。每实现一个不同目标为不同的理想化。由于小目标、中目标、大目标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终极目标是无数相对目标的总和,所以也是无止境的。每实现一个目标就要想到下一个目标的开始,这样一级一级的奋斗,要以超越精神贯穿于编辑发展过程的始终。安阳师院查洪德先生在《〈殷都学刊〉办刊方略的理论思考》一文阐述4个问题,一、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二、变外部优势为内部优势;三、变编辑优势为科研优势;四、变局部优势为整体优势。[4]这四个方面就是在创办《殷都学刊》过程中编辑的四个目标,也是不同层面过程的四个阶段,是编辑理想化的一个过程。因为各自已经达到了“双优”,即潜在优势和现实优势的统一,外部优势和内部优势的统一,编辑优势和科研优势的统一,局部优势和全局优势的统一。因此,扩大了《殷都学刊》在学术界的影响。1986年《殷都学刊》海外期发数由几十份上升至一百多份,是海外发行量较大的学术期刊之一。自期刊分级管理以来,它一直保持河南省一级期刊荣誉,后来又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可以说,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中,它已是名副其实的名角。真正实现了编辑过程的理想化,也实现了编辑过程的最大价值。

编辑实现过程最优化,编者本身还要具备批判精神。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理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3](第2卷P218)编者对编辑意义价值的追求,是一个过程,特别是对历史文化的择取中,更是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力求从浩如烟海的科学研究成果中,选择那些有创见、有价值的部分编辑出版。即使是对一篇文稿的处理也总是经过比较、分析、追究、考问,去其无意义部分,取其中之精粹部分编发,哪怕是对一个版面的设计,也取同样态度以追求出版物学术水平与相应形式的完美统一。编者要遵循为人作嫁衣的宗旨,努力把“死稿”救活,把次品改成正品,切不可草菅文命。编者为作者做嫁衣,嫁衣越美丽漂亮编者的身价越高嘛!常言说:三分长相,七分穿戴,从这个意义上说,好文章是三分作者七分编者。做一个合格编辑,必须要付出合格的代价,才能实现编辑过程的最大值。

三、编辑过程也是主体不断强化创新意识的过程

清代赵翼在《瓯北集·论诗》中说:“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这里讲的是客观“化钧”与主观“新意”的辩证关系。常言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编辑出版事业上,在主、客体关系上,主体观念必须处在客体过程的前位。这是编辑者适应编辑运动过程发展的起码要求。编辑工作是一种运动,运动不是指简单的组稿、选稿、删改、编抄,而是指运动着的内在规律。例如,现在学术文稿常见有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只反映过去的、静止的、停滞的旧观点、旧思想,只有“古人之见”,“现实之见”;另一种现象是敢破敢立,敢创新,伴随社会发展,敢认识新事物,善于认识新事物,敢提出新观点,标新立异,勇做新精神产品的“助产婆”;相反,满脑子老框框,循规蹈矩,他就无法从事“接生工作”。当然,“新生儿”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总是求全责备,那就如同嫩苗地驰马,践踏新生,毁坏未来。失去未来的任何高明编辑都是愚蠢的,编辑总采纳“老成”的文章,固然没有风险,但跟着的是倒退和陈旧,“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风险往往能迎来灿烂的曙光。编辑采纳新生比为陈旧东西当拐杖意义要大得多。所以,编者更新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是适应编辑运动过程的一种客观要求。

最近笔者拜读了牛迈程先生写的题为《任氏编辑定义及其编辑学构建思想》一文,其中对任定华先生构筑编辑学理论大厦过程中,在阐述其方法时提出了“编辑的批判、批判的编辑”形式方法有一段精彩的诠释:“所谓‘编辑的批判’就是运用科学的编辑观念对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编辑理论成果,加以审视、识辨、加工和创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所谓‘批判的编辑’就是吸收、引用、借鉴和移植相关的新兴学科的概念、理论、思想与方法对以往的编辑观念、思想方法,从学科构建的实践出发,建立全新的概念体系。”如果我们就“编辑的批判、批判的编辑”从方法这个意义上,借鉴过来,运用到我们编辑工作的实践中,对强化编辑创新意识,更新观念具有实际意义。笔者曾在《编辑哲学纲要简述》一文中写过:“编者的编辑水平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上帝恩赐的,除了自身学习之外,更重要方面是作者给的,是社会给的。作者给编者学识水平,然后再服务于作者;社会给编者知识智慧,编者再用它来服务于社会。编者编稿要依赖作者,依赖社会,离开作者,离开社会,编者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编辑不单纯是编编改改,而是要经常投入社会的大海中去‘捕鱼捉蟹’,这样才能在文海中识宝鉴贝,荟萃珍珠翡翠。编者要以编稿论社会,以社会为依据编稿。有作为的编辑要经常走出编辑部,出入社会,这样看起来不务正业,其实是真正从事了编辑事业。”[5]笔者认为,编应该常向作者学习,向社会学习,作者是编者的老师,社会是编者的课堂,向作者,向社会学习是编者由客观到主观,是向内注入新思想、新观念的源泉;再由主观到客观过程,是向外流淌的泉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关键是有活水来,这“活水”不单纯是作者、社会的注入,更主要是编者主体的接收、容纳、消化和运用。编者强化创新意识,更新观念不能停留在认识上,更主要是体现在掌握主动权上。编者要“主动出击”,不能单凭坐在编辑部“守株待兔”。要“主动出击”就是要到作者中去,研究选题,提供研究项目。延边大学《东疆学刊》曾经三年改过三次办刊方向,第一年办哲社版,第二年办高教版,第三年改办东北亚版,这样频繁更改办刊方向,是办刊的一大忌,但客观上就这样形成了,为了把刊物办下去,只好“主动出击”布置选题,组稿、约稿,这样才开掘了稿源,适应了三次更改办刊方向的需要。这就是掌握主动权的作用,否则期刊无法生存。报刊杂志都是信息,是知识的载体,社会变化发展的反映,决定了它总处于连续的过程之中,把握这个发展过程的能动作用者,即编者的创新意识不断引导、推动编辑出版事业在动态中持续发展。这就是编辑规律的本质所在。

标签:;  ;  

编辑过程理论新探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