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深化与升华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深化与升华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深化与升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走俄国人的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最初探索

这是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的以下论述,深刻概括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他指出:“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① 由于中国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苏联又是世界上唯一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国家,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十分复杂,自己又缺乏任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因此,学习和借鉴苏联的历史经验,甚至搬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就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特点。尽管如此,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努力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苏联模式的框架内,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遵循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认为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之前也需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但是,他没有照搬苏联的做法,而是从实际出发,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过渡理论,选择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3年,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10到15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总路线的基本精神,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系列方针:针对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特点,提出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合作化的原则、形式和步骤;针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提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和方法。正是在毛泽东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指引下,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和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情况如何?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斯大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基本矛盾之间已经“完全适合而不再有矛盾了”,直到晚年,他才承认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适合”不是绝对的,有时候还会有矛盾。但他仍然没有认识到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和解决方式。他明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而不是对抗性的,他们之间是基本适应的,但也有不相适应的部分,其不相适应的部分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加以解决。在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还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前者是对抗性的,后者是非对抗性的。对待敌我矛盾,应该采取专政的方法来解决,对待人民内部矛盾,应该采取民主的方法加以解决。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为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第三,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是从学习苏联开始起步的。但是,毛泽东很快就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他认为,不能照搬苏联模式,必须找到一条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他提出,中国工业化的目标,是建立独立、完整、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自己能够生产主要的原材料,能够制造机器,能够制造新式武器,有相应的化学工业、运输业、轻工业等。实现工业化的立足点是自力更生。要独立自主地发展工业,同时争取外援,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毛泽东还提出了办好工业的一些基本政策。他认为,工业建设规模要同国力相适应,工业要扩大出口,为农业现代化服务,要抓好工业管理等。

第四,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进行了新探索。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宝贵思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根据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现状,吸取苏联过早结束“新经济政策”的教训,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② 的论断,认为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可以同时存在。斯大林不承认国营经济之间有商品交换关系,否认生产资料是商品。毛泽东在实践中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他认为,中国的商品生产很不发达,不是消灭它,而是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生产资料也是商品,也应当参与商品流通。他还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仍然在发挥作用,这是客观法则。在企业管理方面,毛泽东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思想,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与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管理方法。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丰富而深刻的,尽管有些思想并未在实践中得到一以贯之的实行,而且由于它在总体上承袭了苏联发展模式,因此,它还不能构成新的、系统的社会主义发展思路。但其影响是深远的,正是这些思想为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起点和思想源头。③

二、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崭新探索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逐步进入低潮,社会主义日益陷入深重的体制性危机的时候,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制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④ 这段论述,深刻总结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33年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65年的历史经验,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完全打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从走俄国人的路转到走自己的道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马克思、列宁不可能为我们“走自己的道路”作出具体的理论阐明,国内外也没有走自己道路的成功历史经验可资借鉴。这就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试验、探索的特点,中国必须“走一步看一步”,⑤ 要摸索前进,即“摸着石头过河”。尽管道路很艰难,但它的方向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勇气、顽强的毅力、高度的智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用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一,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特别是列宁和毛泽东都从当时的时代特征出发,把革命和战争作为时代的主题。邓小平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了科学分析,深刻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⑥ 党的十三大报告把这一思想正式表述为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这个判断,从总体上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环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的理论。

第二,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将首先在经济发达国家取得胜利,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经历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列宁大体上也持这种观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导致犯了“快过渡、穷过渡”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漫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论,在实践上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问题。

第三,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机制,以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很长时间没有解决好的历史性课题。恩格斯当年虽然有过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改革的认识,列宁晚年也有过改革的思想,但都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毛泽东纠正了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失误,并主张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变革,但他离开生产力来谈变革,最终也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改革观,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特别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一场革命;同时指出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要有领导地进行,改革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完整理论。这些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而且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第四,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确立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应有的地位。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长期以来,人们把计划经济列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势不两立。邓小平摒弃了把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理解为带有基本制度属性范畴的错误认识,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少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方法。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两者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观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根本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五,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往人们习惯于从“结构取向”或“制度取向”来界定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公有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存在根据”或“价值取向”来界定社会主义,并把生产力、生产关系、根本任务、根本目的和发展手段等融合在一起,深入地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并最终概括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这个论断使人们的思想豁然开朗,一下子从旧的僵化认识中摆脱出来,形成了“坚持基本制度,改革具体制度,选择灵活政策,实现本质要求”的基本理念,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创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不仅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而且在实践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六,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传统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当是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后来各国的实践突破了这个禁锢,实行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但仍然没有摆脱所有制“越大越公越优越”的思想束缚,并在实践上急于过渡,结果使生产力的发展长期受到束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并取得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优势互补、互相结合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没有高低之分,都要进入市场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观点。这些新的思想观点,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有了崭新的面貌,并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勃勃生机。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从整体上打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提出了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就使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出现了新的飞跃,并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系统、完整和成熟的理论表现,是现代社会主义的一面光辉旗帜。⑦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内外的形势异常严峻,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以巨大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全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从而用新的理论和实践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一,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阶级结构和思想意识形态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使早在20世纪上半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国政党普遍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形成为世界性的政党危机。如何走出困境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摆在各国政党面前的严峻课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和世界各国政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前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去建设党,就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纲领,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二,提出“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自觉提到了新的高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的十六大将“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提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规律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世界已经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其理论自觉已经达到了新的、更高的境界。

第三,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把党的政治自觉提到了新的高度。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算起,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掌政权已经有近90年的历史了。在这近90年的时间里,由于国际局势的严峻,由于我们自身缺乏经验,加上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还存在的种种不足,因此我们以往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关于实现党对国家领导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党领导国家的基本原则、职能和方法等问题上,而较少关注从整体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很大的程度上把党领导好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领袖的英明伟大上去了,寄托在模仿别国党成功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方法上去了,或者是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质就决定了其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了。直至有了苏联东欧剧变的沉痛教训之后,有了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之后,在我们客观地看到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执政取得的一定成功之后,我们才逐步认识到从整体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十分紧迫和十分关键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强调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

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提到战略的高度,并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略,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并将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对全中国人民负责任的党,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负责任的党,其政治成熟性和自觉性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论。党的十五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总结了我国近20年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实践经验,在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上得出了崭新的结论。

党的十五大改变了对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加区别的错误做法,突破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传统观点,明确指出了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打破了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传统观点,提出股份制是资本组织方式的观点,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可以利用股份制,判断股份制性质的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打破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量上占优势的观点,提出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的观点。十五大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看成是一个有赖于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强调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进一步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上述理论观点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内容,为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第五,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认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必须努力避免和克服传统工业化带来的弊端,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衡量发展的基本尺度,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指标,而且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同人文、资源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又快又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对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作了新的、全面的论证。未来社会主义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这不是一个仅靠书本讨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只有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才能逐步予以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进入新的世纪,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又逐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别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两个重要目标。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也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发展时期,或称之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道路,从摸着石头过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更加自觉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

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升华的历史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将不断地深化,并升华成为丰富而深刻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贡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4页。

③参阅《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七章。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⑦参阅《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十四章。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深化与升华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