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关键:从天山商业大厦现象看_天山论文

创新是关键:从天山商业大厦现象看_天山论文

关键在于创新——天山商厦现象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山论文,商厦论文,关键在于论文,透视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场上是人流,商场里是人流,滚动扶梯上还是人流……圈内圈外的人路过天山商厦总是感叹:这里天天像过节。

在上海的百货业中,天山商厦是颗耀眼的新星:1997年销售2.6亿元,利润202万元;1998年销售2.86亿元,利润301万元;1999年销售3亿元,利润354万元。利润年增长率年年排在全市前列。

一家房地产企业,初涉商业就超过了许多内行。专家们认为,这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

“第三只眼睛”看市场

外行与内行的视角确实不一样。

天山商厦出生之际,上海百货业正是低潮时分,全市100多家大大小小的百货商店,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持平,三分之一亏损。作为建设方的新长宁集团本想招一家老商号来经营,但无人响应。这一地块真的无法办商业吗?

商圈调查为天山商厦展现了另一番天地。商厦所处的长宁区是本市主要的人口导入区,周边的周桥、北新泾、虹桥、仙霞、天山等小区拥有34万人口、12万户家庭。天山路虽说是西区知名的商业街,但小店小铺多,传统商业多,消费者要感受时尚,享受休闲,还必须到市中心去。消费需求与商业现状之间的落差表明:天山商厦完全可以办起来,关键是如何去办。

按照商业“老法师”的说法,天山商厦有三条路可走:照搬别人已经成功的高档百货;追赶流行办大卖场;办传统百货。但是这三条路都被天山商厦否定了,因为离这里不远的虹桥友谊商城早已占领了高档百货市场,现有设施办大卖场又太高档,传统百货显然已走到尽头,天山路上另一家百货店就是前车之鉴。

有创新才有出路。天山商厦最后定位社区商业,即:以社区居民为主,融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让周边社区居民不出远门就能享受中心商业区的消费。

打出社区商业旗号

外行与内行的操作步骤显然也不相同。

老商业办商店,重心在商品采购,而天山商厦则把重心放在搭框架上。毕竟是一次全新的实践,没有一套完整的图纸又如何施工呢?

天山商厦为社区商业设计了三层构架。第一层,引入服务业,使商品与服务的比例达到3比1。走进天山商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商品琳琅满目,服务更加多样。累了,可以去茶座小憩;饿了,可以去酒楼享用美食,或是品尝快餐、小吃;若想放松的话,可以到美容院、游戏房;洗衣房、银行、中央商场维修中心等服务项目,则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第二层,围绕社区居民消费实际,设置商场布局。天山商厦把35岁左右、月收入1200元上下的工薪阶层作为主力顾客,摒弃“大而全”的做法,通过设置仕女百货馆、仕女服饰馆、绅士休闲馆、精致生活馆、童趣娱乐馆,将时尚带进了商厦,带到了社区。第三层,根据消费需求变化,不断引起国内外优质名牌产品以及受消费者欢迎的特色产品。天山商厦有一项规定,凡是销售第一的商品,给予最好的市口,而销售不佳的商品只能退居其次,直至退出市场。

关键在于创新

现在,天山商厦每年的商品更新率达到40%以上。

全新的社区百货大受居民欢迎。调整显示,把天山商厦看作“理想购物场所”的占了80.99%,天山商厦的销售额占天山路整条商业街的三分之二以上。

突破传统管理模式

与绝大多数百货公司一样,天山商厦也是一家全资的国有企业,但是它一起步,就把全面革除国有商业弊端放到了首位。

以岗定人。商厦开张需要大量员工,母公司想把400多位富余人员一股脑儿转进来。商厦领导层研究后提出,以岗定人,按市场化方式选用员工,这一想法得到了母公司的支持。于是,这400多人和社会应聘人员站在了一条起路线,经过层层考核,其中的40人冲入了最后确定的大名单。

人员流动。天山商厦有一条硬指标,按照工作实绩,每年有10%左右的员工淘汰出局。开业初,第一任促销部经理干得相当不错,但由于工作压力太大,自动辞去了这一职务。从社会上招聘的第二任促销部经理,经实施考核无法胜任,也离开了这一岗位。与此同时,大批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各个岗位,为商厦带来了勃勃生机。

进销分离。天山商厦一起步就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把当时在上海百货业中尚属少有的“进销分离模式”引了进来。前台的商场部一心一意抓商品销售、规范服务,后台的职能部门从采购、质量监督、整体促销等方面支持前台工作,商厦的经营成本节约了,运转畅通了,效率也提高了。

目前,天山商厦的管理模式已格式化、规范化,形成了可以查阅的文本,输出到金山一家新开的百货商店也取得了成功。

天山商厦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告诉人们:只要敢于创新,市场之路就在脚下。

标签:;  

创新是关键:从天山商业大厦现象看_天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