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观与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再认识_市场经济论文

马克思资本观与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再认识_市场经济论文

对马克思的资本观与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马克思论文,资本论文,范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作者认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再认识资本范畴,应把握三个层面:一是概念范畴,能否为我所用;二是运行规律,有哪些基本习性;三是内在功能,即资本具有哪些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马克思的资本观 社会主义资本范畴 进步作用 局限性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资本的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如何再认识资本,则存在很大的分歧。比较代表性的观点有:一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把马克思关于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范畴,认定为市场经济共有的范畴;〔1 〕二是根据马克思“生产一般”的原理和现实需要,抽象出“资本一般”范畴;〔2 〕三是马克思关于资本范畴的认识本身就是不受资本主义限制的,是简单范畴与具体范畴的统一,马克思在论述中阐明了“广义资本”概念;〔3 〕四是不能把现实的资本范畴完全纳入马克思经济学的资本含义中,要“马体”与“西体”结合,尤其要重视西方经济学分析中的多重资本含义。〔4 〕这些再认识尽管有相当分歧,但都力图在解释马克思的资本观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在这里,需要讨论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全面认识马克思的资本观?如果我们不能全面准确认识马克思的资本观,就可能会采取“各取所需”的做法,割裂甚至曲解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而且用这种“再认识”去指导改革实践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为此,笔者重温了马克思有关资本问题的论著,产生了一些新认识。我认为,全面展现马克思的资本观,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再认识资本范畴应把握三个层面:一是概念范畴,即资本究竟是什么,能否为我所用;二是运行规律,即资本是如何运动的,有哪些基本习性;三是内在功能,即资本具有哪些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本文将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分析。

(一)

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阐述是非常严谨和科学的,他始终抓住资本和劳动这对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来批判资产阶级学者的资本观和阐明自己的资本观,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要用异化劳动思想分析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形成了资本是劳动的对立物的观点,认为资本的本质就是活劳动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手段;第二阶段(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要用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分析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认为资本反映的是一种价值运动关系,通过劳动保存价值和增殖价值是资本的内在规定性;第三阶段(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主要用剩余价值观点分析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认为资本的实质就是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无偿地占有和支配工人的无酬劳动。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现实运动中形成了多个资本概念,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1.资本是一种关系。这是马克思形成的最重要的资本概念。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学者认为资本就是作为进行新生产手段的积累起来的劳动的观点,认为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强调“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6〕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继续强调“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7 〕在《资本论》中又进一步强调“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8〕可见,马克思始终强调资本是生产关系的观点, 脱离了一定的关系,资本就不成其为资本。这个一定的关系,就是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关系,就是物化劳动支配活劳动的关系,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存在商品生产和发达商品流通,劳动力成为商品并能在市场上自由出售)产生的,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9〕

2.资本是一种过程。这是马克思从资本的运动习性中形成的动态的资本概念。马克思说,“资本决不是简单的关系,而是一种过程,资本在这个过程的各种不同的要素上始终是资本。”〔10〕它有“一种不断超出自己的量的界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过程。”〔11〕它要不断交替地成为商品和货币,相继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态,并进行不断循环,即在运动过程中实现价值增殖。〔12〕只有从运动过程的角度认识资本,才能真正把握资本增殖的奥秘。

3.资本是一种权力。这是马克思从社会经济权力结构中抽象出来的资本概念。马克思说,“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13〕资本“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14〕即对剩余的索取权和控制权。马克思的这一概念从财产所有权的高度揭示了资本的生产关系性质。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资本就是能带来一笔收入的货币或商品,或“利息是资本的价格。”资本是财产所有权的象征,它具有支配、索取和控制劳动剩余的权力。

4.资本是一种价值。这是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中抽象出来的资本概念。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出发,资本是一种能在流通中保存自己并使自己增殖的交换价值或货币,它是“超出了货币作为货币的简单规定的一个货币规定,”〔15〕“这种货币不再以简单的金银形式存在,也不再作为与流通相对立的货币存在,而是以一切实体的即各种商品的形式存在。”〔16〕它失掉了货币的僵硬性,并与劳动相对立。从剩余价值的观点看,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一定的价值额,只有在它利用自己造成剩余价值时,才变成资本。”〔17〕从剩余价值的再生产过程看,资本是利用剩余价值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为随着再生产过程的不断循环,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起初垫支的预付资本,经过若干个再生产循环以后,已经全部得到补偿,新的再生产循环,不是预付资本支配劳动,而是剩余价值支配劳动。〔18〕可见,马克思这三个层次的抽象是非常严谨的,资本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货币规定或一般价值形式,应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认识其规定性。

5.资本是一种经济制度。既然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它要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为自己开辟道路,它具有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能够利用剩余价值带来新的剩余价值,那么资本就必定是一种经济制度,即以资本为中心形成它的生产结构和经济权力结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开篇就强调,他是按照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的顺序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19〕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表明,他对资本的研究就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马克思总是把资本当作某一社会的“一般经济基础”来考察,〔20〕即把资本视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或制度基础。

6.资本是一种剥削手段。马克思研究资本的目的不仅在于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伪科学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批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把资本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资本就是在发达商品生产条件下有产者剥削无产者的手段。他通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揭示了资本剥削劳动的主要手段,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现状的考察揭露了资本残酷剥削劳动的现实,通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来计算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通过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考察证明资本的野蛮性。认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1〕资本就是在资产阶级社会“平等”外衣掩盖下残酷剥削工人的手段。

我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概念的六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体系,反映了马克思最基本的资本观,我们不能随意分割,仅取其中某一概念为我们今天所用。如本文开头列举的一、三种观点,就是采取了“各取所需”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将马克思的资本范畴上升为市场经济共性范畴,不是对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发展,也很难为中国企业的资本化经营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我们也不能从马克思的“生产一般”范畴推论出“资本一般”(如本文开头列举的第二种观点),因为生产一般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而资本不是永恒范畴。我们更不能将“马体”与“西体”嫁接,因为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资本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体系,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是把资本视为一种生产性要素,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将二者混合起来,不可能发展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我们不能按照西方的资本概念而只能依据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体系并结合变化了的实践形成我们的资本观。因为我们的任务是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放弃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显然,我们不能从马克思的资本观中直接推导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资本的结论,也不能从马克思的资本观中推导出“资本是独立化的价值形态”的概念。马克思分析的资本范畴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范畴,不存在所谓“商品经济共有的简单范畴”;马克思强调资本产生的条件是劳动力商品化,其历史起点就是资本主义生产;马克思将一般商品生产视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而把资本主义生产视为特殊商品生产,即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明确地把资本界定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范围之内;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视为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也是最后形式)本身就意味着: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自然消亡,资本将完成其历史使命而不复存在。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设想有很大差距。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不但不能消灭商品生产,而且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资本并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需要充当重要的角色。资本不仅可以采取私有制的形式,而且可以采取公有制形式。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抽象出市场经济的“资本一般”范畴。但这种抽象也不是任意的,因为资本确实与资本主义生产相联系,市场经济确实与资本主义经济有不解之缘。

依据马克思的资本观抽象市场经济的“资本一般”范畴,或者说,将马克思关于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范畴上升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上与近代市场经济是基本吻合的。首先,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发达商品生产)发端于资本主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就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其次,劳动力成为商品并能在市场上自由出售,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必备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确立的基本条件。因为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的前提就是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必须商品化和市场化。再次,简单商品生产是为买而卖,市场经济是为卖而买,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这也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过程。可见,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一般的同时,也就论述了市场经济一般。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也就是对近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研究,抽象掉马克思资本理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特殊性的内容,就是市场经济的“资本一般”。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资本范畴的难点在于如何认识资本的剥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立以资本为核心的运行机制,资本必然会反映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关系;企业要按照资本化原则经营,劳动力必须商品化,必须赋予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资本要按其内在规律为自身开辟道路,只能视为运动,并在运动中实现不断增殖的目标;把资本引入经济生活,自然会形成以资本为中心的经济权力结构,使资本成为一种经济制度。这些方面较易被人们所理解,被现实生活所接受。但引进资本范畴会不会产生剥削?会不会使劳动者的生活条件恶化?需要进行客观的分析。这是关系到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大问题。如果引进资本范畴产生剥削,使劳动者生活条件绝对或相对恶化,资本就是一种剥削手段,那社会主义就不能使用资本范畴,反之,则可以大胆使用资本范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剥削的根源是什么?是资本私有制。少数人凭借资本占有权,在平等的外衣下,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并通过资本的积累不断扩大支配劳动的权力。资本的积累功能成为资本家扩大剥削劳动范围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采取公司制形式为主,虽然资本仍然具有支配劳动的权力,劳动剩余的索取权和控制权仍归资本所有,但最终归劳动者共同所有,这就不能说资本是剥削劳动的手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仍然发挥其巨大的积累功能,使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但这种转化已经不是用来扩大剥削劳动的范围,而是用来壮大整个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可见,资本不等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私有制才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我们从马克思资本理论中抽象市场经济的“资本一般”需要掌握的基本尺度。去掉马克思资本理论中关于资本私有制的特殊内容(资本是一种剥削手段),就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需要使用的资本范畴。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资本的客观原因,在于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因素和核心范畴。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离不开资本。首先,市场经济的实践呼唤着资本观点的确立,要求人们牢固树立资本保全和资本增殖概念。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市场是经济运行的轴心,生产活动的成败主要由市场进行评价。如果我们只有商品、价值、货币等一般商品生产的概念,而没有更本质的资本概念,就很难按照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组织社会生产,生产往往停留在为买而卖阶段,体现简单商品生产特征。只有资本观的确定,才能赋予生产以崭新的意义:迫切要求资本保全,不断追求价值增殖,努力扩大生产规模,赋予生产科学性质,开拓发展世界市场……从而有力地推动市场经济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第二,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其内在动因是资本具有无限致富的欲望,外在压力是资本具有竞争的习性,这种内在冲动与外在压力的结合正是促使市场经济高效率的深刻原因。第三,市场经济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而企业的活动是以资本为舞台和中心的活动,它以结合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起点,以实现交换价值和增殖为目标,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以市场竞争为战场,不断实现资本的循环运动。总之,市场经济离开了资本范畴,就不成其为市场经济,社会财富就不能“法术般地从地下呼唤出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初步实践也证明,一些非国有经济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后的短短几年里迅速发展起来,除其他原因外,最主要的是它们把产业当作资本来经营。而一些国有经济之所以出现大面积亏损,则在于没有采取资本经营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资本按照自己的本性为自己开展道路,就是市场经济按照市场规律运行。资本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成熟度是基本吻合的,因为发达的商品生产就是资本的生产,机器大工业和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化是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资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在再认识资本范畴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认识马克思资本理论中关于资本运动一般规律性的东西,即资本习性,这既是全面展示马克思资本观的重要方面,也是我们今天认识社会主义资本运动规律需要作为指南的东西。

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习性的内容大致可概括为:

1.增殖性。即资本要求不断处于增殖状态。这是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特性,也是资本的目的所在。马克思说,资本具有一种无止境的致富欲望。“它自己的活力只在于此,它具有不断增殖自己,才能保持自己成为不同于使用价值的自为的交换价值。”〔22〕“发财致富就是目的本身。资本的合乎目的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或增殖。”〔23〕资本的基本习性是为卖而买,为贵卖而买。资本对自己采取什么样的使用价值并不感到兴趣,感兴趣的是价值增殖。没有价值增殖,资本就失去了目的。

2.流动性。即资本要求不断处于运动状态。这是资本增殖的必要条件。资本的价值增殖只能在运动中实现,资本只有运动,才能生出“金蛋”。资本一旦停止运动,价值规律就将中断。因此,马克思说,“从资本对外部的关系来看,流动资本同固定资本相比表现为资本的适当形式。”“在流动资本中,劳动的交换,不同劳动部门的交换,它们的交错连接和形成体系,生产劳动的并存,表现为资本的属性。”〔25〕“就固定资本被束缚在自己一定的使用价值的存在中这一点来看,它是不符合资本的概念的,”〔26〕因为预付资本的流通时间越短,周转速度就越快,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总之,资本习性流动,其活力也源于流动。尽管资本不排斥固定资本形式,而且具有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趋势,但它的本性要求资本加速折旧,加快周转,不断流动。

3.竞争性。即资本需要不断处于竞争状态。这是资本运动内在规律的外在表现。马克思说,“自由竞争是资本同作为另一个资本的它自身的关系,即资本作为资本的现实行为。”〔27〕只有随着竞争的发展,资本的内在规律才确定为规律,“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才以它最适当的形式确立起来。”〔28〕“包含在资本本性里面的东西,只有通过竞争才作为外在的必然性现实地暴露出来。”〔29〕竞争是资本运动的外驱力,也是资本运动内在规律的外在反映。资本不能没有竞争,束缚竞争就“预告了资本的解体和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解体。”〔30〕也就是说,资本习性竞争。只有竞争,才能进行资本比较,使资本流向能获取最大剩余价值的行业,实现其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

4.恋科学性。即资本力求不断处于先进状态,调动一切科学的力量来武装自己,为自己服务。马克思说,“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内部作为机器来同劳动相对立的时候,而整个生产过程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或者说,资本才造成了与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31〕资本的习性是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资本之所以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主要在于:(1)科学技术是一种直接的生产力, 具有双重生产力效应。一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应用所造就的大工业机器体系,使分工和协作劳动更加必要,更为紧密,而“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32〕二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直接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正如马克思所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33〕在大工业中,人们渐渐学会“让自己过去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产品在规模地、象自然力那样无偿地发生作用。”〔34〕(2 )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扩大了物化劳动支配劳动的范围和力度,从而使资本权力进一步增大。(3 )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增强单个资本(企业)的竞争力,使自己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因此,资本越发展,越要用科学来武装自己,从而实现其不断增殖的目标。

5.扩张性。即资本始终处于不断扩张的状态。资本的运动是没有止境的,它力求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一方面,它力求规模不断扩大,财富无限膨胀,从而使自己支配的劳动越来越多,获利越来越大。马克思说,资本积累的重要的趋势是资本集中,把“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35〕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贫困的积累,这是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力求不断扩大市场,使资本关系伸向世界的每一角落。它“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36〕资本越发展,“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37〕可见,扩张是资本的本性所在。

6.爱富弃贫。即资本具有偏爱高利产业和遗弃低利产业的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无限趋利动机所决定的。马克思说,“资本是不断地从一个生产部门向另一个生产部门流出或流入的。价格高就引起资本的过分猛烈的流入,价格低就引起资本的过分猛烈的流出。”〔38〕这段话充分展现了资本爱富弃贫的习性。资本就是爱富,因为它的目的就是致富;资本必须弃贫,因为扶贫就会失去资本的性质,资本的这一习性从借贷资本的运动上得到生动体现。哪一个行业价高利大,借贷资本在那里就特别活跃,那一个企业获利能力强,银行就对它特别偏爱;反之,哪个行业无利可图,哪个企业亏损甚至面临破产,资本就不会问津。这就是资本的规律,也是市场经济高效配置资源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上述资本习性,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它可以使我们牢固确立资本保全和资本增殖观念;重视资本的流动习性,缩短流通时间,加速资本周转;敢于和善于开展竞争,力求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重视知识的价值,增加科技因素在生产中的含量,调动一切科学力量为自己服务;追求企业规模效益,不断开拓和扩大市场;重视资本投向,提高投资效益。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资本的深刻动因,在于资本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历史作用,有利于我们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关于资本的历史作用马克思作了客观的评价,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资本是摧毁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篱笆、解放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39〕“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0〕这不仅是对资产阶级历史进步作用的肯定,而且是对资本功能作用的生动写照。资本的意义在于,它“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41〕“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式式的封建羁绊,”〔42〕“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43〕它使以往的各种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土崩瓦解,它使商品货币关系伸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使具有人身依附的奴仆,变为“自由的”、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劳动力的劳动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就。资本的这一进步作用表明,只要社会生产力处在封建的、宗法的、家族的或小农的、小生产方式的、非商品货币关系的束缚下,资本就是打破这种束缚的“重炮”。

2.资本力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说,资本具有无限致富的欲望,实现这种欲望的唯一条件是不断驱使劳动生产率向前发展,使“整个社会只需要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的财富。”〔44〕它总是力求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流通时间,“调动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样也调动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的力量,以便使财富的创造不取决于(相对地)耗费在这种创造上的劳动时间。”〔45〕“尽管按照资本本身的本性来说,它是狭隘的,但它力求全面地发展生产力,”〔46〕尽可能使生产力能够自由的、毫无阻碍的、不断进步的和全面的发展。这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可见,马克思特别强调资本的内在生产力功能,这正是资本的社会进步作用的重要体现。

3.资本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增加科技因素在生产中的含量,加大机器作用的力度,增大固定资本的比重,调动一切科学力量来为资本服务。资本的发展史表明,一方面,科技成为直接生产力,“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47〕另一方面,财富的生产主要“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48〕资本与科学的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这是资本进步作用的又一重要体现。

4.资本力求不断扩大市场,使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扩大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是资本的重要习性。“从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的扩张,具有双重生产力效应。一方面,它促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49〕也就是说,世界市场的形成,不仅促进了新的生产部门的发展,如运输、保险、仓储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原有工业的发展,它使资本运动摆脱了空间的限制,为利用一切世界资源提供了可能。世界市场既是资本发展的结果,更是资本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它使劳动及劳动产品的交换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较量,促使一切落后的生产方式迅速改变,使整个世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为节约,更为有效。

5.资本为个人全面发展和实现“自由个性”创造必要条件。马克思按照社会权力占有方式,把人类社会形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赋予人支配人的权力),这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第二阶段是以物为基础的社会(每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具有独立性)。在这种形态下,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和全面的能力体系。第三阶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社会,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阶段是第三阶段的准备阶段,它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从马克思的分析中可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的典型特征是整个资本生产方式,它具有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和全面能力体系的功能,能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也是资本历史作用的体现。

6.资本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认为,资本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资本既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也不是与生产力发展绝对一致的财富形式。”〔51〕“资本所打碎的界限,就是对资本运动、发展和实现的限制……资本决不是摧毁一切界限和一切限制。”〔52〕生产力越是自由的、毫无阻碍的、不断进步和全面的发展,就越要超越资本这个出发点,把资本推向解体“资本不过是一个过渡点,”〔53〕即是由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向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基础上的社会转变的过渡形式。资本的限制就在于:“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生产力,一般财富等等,知识等等的创造,表现为从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异化;他不是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作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而是当作他人财富和自己贫困的条件,”〔54〕资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积累贫困。资本的局限性来源于资本的本性。因为“从资本的本性中产生出来的资本的各种生产条件是互相矛盾的。”〔55〕资本力求最大限度地否定必要劳动,但它又必须“把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它的再生产和价格增殖的必要条件。”〔56〕资本的生产要求消灭流通时间,因为流通时间表现为生产时间的扣除,但“资本的本性要求资本通过流通的不同环节。”资本力求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但真正的财富源泉是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资本的发展始终处于矛盾中,它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由于其内在矛盾的不可克服性,必然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资本关系终将打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作用也是辩证的。一方面,它可以壮大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使综合国力增强,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会增加人对物的依赖性,产生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是一个客观存在。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完全消失的观点,不符合资本的本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和劳动仍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劳动仍然要隶属于资本,这是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如果劳动不隶属于资本,相反是资本隶属于劳动,那资本就不成其为资本。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同样有其局限性,社会主义资本或资本公有制与资本私有制的主要区别是劳动剩余的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归宿不同,但它并不意味着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丧失。一旦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丧失,资本关系必将消亡。这正是我们今天认识资本历史作用和抑制资本局限性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

我认为,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赋予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这是资本发挥正常功能的必备条件,但我们不能象资本主义制度那样,使资本权力无限膨胀,劳动者始终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有制约资本的权力,要使二者相互制约,形成新型的资本关系。其次,要重视资本的所有制结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主体资本应该是公有资本,私有资本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存在,不能使私有资本无限膨胀。否则,就很难形成社会主义新型的资本关系。再次,公有资本有其特殊的运行规律,但其初次分配也要遵循资本的一般原则,即剩余索取权归资本所有,这一原则不能破坏。如果破坏了这一原则,资本就会因缺乏内在的冲动而失去其本性。我们不能把发挥资本的正常功能与劳动者的社会主人地位、公平目标的实现等问题混在一起,这是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需要专门加以阐述。

注释:

〔1〕蒋学模《社会主义经济的资本范畴和剩余价值范畴》, 《经济研究》1994年第10期。

〔2〕冯子标等《论社会主义“资本”》, 《中国社会科学》,19 94年第3期。

〔3〕汤为本《论广义资本》,《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4〕武建奇《应对资本范畴进行怎样的“再认识”》, 《经济研究》1995年第3期。

〔5〕马克思这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分别是:第一阶段有《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雇佣劳动与资本》等;第二阶段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恩全集》第46卷);第三阶段是《资本论》1—3卷。

〔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20页。

〔9〕〔14〕〔18〕〔21〕参阅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67 —200页、第584页、第635—671页、第829页。

〔10〕〔11〕〔15〕〔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13页、第226页、第204页、第226页—227页。

〔12〕参阅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篇,第31—17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0页。

〔17〕恩格斯《反杜林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 第246页。

〔19〕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7页。

〔22〕〔23〕〔44〕〔50〕〔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26—227页、第226页、第287页、第104页、第398页。

〔24〕〔25〕〔26〕〔27〕〔28〕〔29〕〔30〕〔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0页、第229页、第210页、第159 页、 第159页、第160页、第160页、第211页。

〔32〕〔33〕〔34〕〔3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23 —424页、第424页、第425页、第830页。

〔38〕〔49〕《马恩选集》第1卷,第359页、第252页。

〔6〕〔39〕〔40〕〔41〕〔42〕〔4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0—380页、第253页、第256页、第253页、第253页、第255页。

〔7〕〔20〕〔45〕〔46〕〔47〕〔4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518页、第382页、第219页、第34页、第220页、第217 页。

〔36〕〔37〕〔52〕〔53〕〔54〕〔55〕〔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33页、第34页、第158页、第36页、 第38 页、 第4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资本观与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再认识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