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综述*_经济周期论文

对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一般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862年法国经济学家莱芒特·朱格拉(Clement Juglar)发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发生周期》著作以来,西方学者对经济周期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提出了近百种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其著述汗牛充栋。然而,由于流派的众多,观点的各异,对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为此,运用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分析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有必要对西方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一般性考察。本文的这种一般性分析,旨在为分析中国经济波动提供理论前提。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一)西方学者对经济周期的定义

经济周期的经典性定义是由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创始人W.米切尔(W.Mitchell)和A.伯恩斯(A.Burns)在1946 年出版的《衡量经济周期》一书中表述的:“经济周期是在主要按商业企业来组织活动的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中所看到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由几乎同时在许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扩张,随之而来的同样普遍的衰退、收缩和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连的复苏所组成;这种变化的顺序反复出现,但并不是定时的;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到十年或十二年;它们不再分为具有接近自己的振幅的类似特征的更短周期。”(注:转引自D· 格林沃尔德:《经济学百科辞典》,麦克劳—希尔图书公司,1982年版,第96页。)米切尔的这个定义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公认,并被全国经济研究局——美国研究经济周期的权威机构,作为确定经济周期顶峰与谷底的标准。根据这个定义,经济周期就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一种经济波动,出现于“主要按商业企业来组织活动的国家”即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定义与马克思的“不断重复的周期”是建立在现代机器生产基础上的论断,其基本点是相同的,就是说经济周期或波动呈现周期性只有在现代机器生产或相当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出现。米切尔的定义,简要地说,经济周期就是总体经济活动水平扩张和收缩有规律的交替过程。

西方经济学者对经济周期还有其它一些定义,《现代经济学词典》将经济周期定义为“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成一种规律性模式,即先是经济活动的扩展,随后是收缩,接着是进一步扩张。这类周期随着产量的长期趋势进程而出现。”(注:戴维·W.皮尔斯(Davld W.Pearce)主编:《现代经济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年版,第600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作过这样的描述:“在繁荣之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经济扩张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与利润跌落,工人失业。当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复苏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高涨可以表现为长期持续的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生活标准。它也可以表现为短暂的价格膨胀和投机活动,紧接而至的是又一次灾难性的萧条。简单说来,这就是所谓‘经济周期’。” (注:保罗·A.萨缪尔森(Pawl A.Samuelson ):《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1页。)

西方学者对经济周期的定义,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波动是对均衡状态的偏离,而经济周期就是这种偏离状态的反复出现。哈耶克是这一种观点的代表。另外有些西方学者从统计分析的角度来作定义,直接把经济周期定义为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反复交替出现。

尽管对经济周期的定义表述存在着差异,但西方经济学界都认为经济周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和基本特征之一。这就是说,当经济由市场自发调节时,经济周期就不可避免。第二,经济周期是总体经济的波动。这就是说,这种波动不是局部的波动,不是发生在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而是几乎覆盖所有的经济部门。其中心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并由此而引起就业、物价水平、利率和对外贸易等的波动。第三,经济周期在经济中反复出现,时间长短不一,具有随机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预测的。

(二)马克思对经济周期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是建立在现代机器生产基础上货币——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与现代机器大工业紧密相连的范畴。他在经典著作中对此曾有明确的论述:“当机器工业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对整个国民生产产生了绝对影响时;当对外贸易由于机器工业而开始超过国内贸易时,当世界市场逐渐侵占了新世界即亚洲的澳洲的广阔地区时,最后,当走上竞赛场的工业国家为数众多时——只有从这个时候起,才开始出现不断重复的周期……”。 (注:《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5页脚注①。)

马克思把“经济周期”称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 注:《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4页。)他在《资本论》中写道:“现代工业这种独特的生活过程,我们在人类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幼年时期也不可能出现。”( 注:《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4页。)

马克思这样认为,是基于现代机器大工业使生产规模具有巨大的、突然跳跃式的膨胀力和收缩力,这种膨胀力和收缩力,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扩张与收缩相交替的周期运动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进一步分析道:“随着积累和伴随积累而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突然扩张力也增长了,这不仅是因为执行职能的资本的伸缩性和绝对财富——资本不过是其中一个可伸缩的部分——增长了,也不仅是因为信用每当遇到特殊刺激会在转眼之间把这种财富的非常大的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交给生产支配。这还因为生产过程本身的技术条件,机器、运输工具等等,有可能以最大的规模最迅速地把剩余产品转化为追加的生产资料。”(注:《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3页。)同时,“生产规模突然的跳跃式的膨胀是它突然收缩的前提;而后者又引起前者。”(注:《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4页。)

(三)波动·周期

波动·周期原本都是物理学上的名词。“波动”意指振动传播的过程,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周期”是指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或物理量完成一次振动(或振荡)所需的时间,或天体(或其它物体)再度回到某一相对位置或恢复同一状态所需的时间,又泛指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出现某些重复特征的一次循环。可见周期主要是一个时间概念。(注:参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波动”、“周期”条目。)显然,波动·周期是一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借用到经济学上,它们的含义又如何?

经济波动是种广泛的概念,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就存在经济波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前期,经济活动都是在不断的波动中实现的,可以说,经济波动史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史一样久长。但是,经济周期则不同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资本主义前期的经济波动从来没有呈现出周期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或经济周期只是在现代机器大工业建立以来才出现的。因此,经济波动的概念要比经济周期广泛,波动可以呈现出周期性,也可以不呈现出周期性,经济波动包括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只是经济波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不过,由于“经济周期”概念已得到了广泛使用,因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往往是通用的,其意义是一样。美国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J.Blanchard)和费希尔(S.Fischer)在《宏观经济学》中写道:“根据传统,我们使用术语‘经济周期’来表示产出与就业的总量波动。但是,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所说,我们并不墨守于这一思想,有时在使用术语‘周期’时,隐含着所有瞬时偏离确定性趋势的产出波动。”(注:[美]奥利维尔·琼·布兰查德、斯坦利·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6页。)

(四)对经济周期的进一步认识

对经济周期中的“周期”的认识,我们不应该从自然科学的高度来作机械的理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周期,包含两个特征,即等间隔性和重复性,而事实上每个经济周期的长度不可能完全相等,它只能大致在某个区间内上下波动,不能因为某个国家既定时间长度内若干个周期长度不一而否认经济周期的存在,显然经济周期不具有等间隔性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 (注:《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5页脚注①。)他还说:“可以认为,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这个生命周期现在平均为十年。但是这里的问题不在于确定的数字。”(注:《资本论》第2卷,第207页。)

另外还涉及到一个对“经济周期”的称谓问题。“经济周期”是从英文“Business Cycle”翻译过来。不过“Business Cycle”不只是被译为“经济周期”,在学术著作中它还常常被译为“商业循环”或“经济循环”,因此,我们认为,在学术著作中“经济周期”、“商业循环”和“经济循环”指的是一回事,只是英文“Business Cycle”的不同译法而已,不过“经济周期”的译法更为流行。

不过将“Business Cycle”译为“商业周期”则是不妥的,这样使人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就是认为这种周期只是商业领域的事,并进而误导研究者只从流通领域而不从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入手来研究经济周期。其实,Business并非专指“商业”,它的含义很广,专指“商业”的单词应是Commerce。Business是广义的商情或商务之意,是指包括生产和销售在内的整个工商业经营活动,因此Business Cycle若直译,至少也应译为“商情周期”或“商务周期”,而不宜译为“商业周期”。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都把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繁荣(Prosperity )、 危机(crisis )或衰退(recession )、 萧条(depression)、复苏(recovery或revival)。 其中繁荣和萧条是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危机和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或转折点。繁荣的最高点称为顶峰或波峰(peak),这是繁荣的极盛时期,也是由繁荣转向衰退的开始,持续时间一般为1—2个月。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或波谷(trough),这是萧条的最严重时期,也是由萧条转向复始的开始,持续时间一般为1—2个月。这四个阶段可用图1来加以说明。

图1 经济周期的几个阶段

在图1中,横轴t代表时间(年份),纵轴Y为国民收入, 代表总体经济活动水平,N代表正常的经济活动水平。A、E为高潮转折点, 即顶峰;C为低潮转折点,即谷底。经济处于t[,1]—t[,2]时,即A—B 为危机;t[,2]—t[,3]时,即B—C为萧条;t[,3]—t[,4]时,即C—D为复苏;t[,4]—t[,5]时,即D—E为繁荣。时间从t[,1]到t[,5],即从一个顶峰A到另一个顶峰E,经济活动经历了四个阶段,完成了一个周期。

关于周期的四个阶段的具体含义,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说明。

危机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既是上一次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次周期的起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这场危机既是一个周期的终点, 也是另一个新周期的起点。”(注:《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第695页。)危机与萧条虽然在性质上同属于收缩阶段,但毕竟是不同的两个阶段,在分析中有必要界定危机与萧条这两个相关名词的意义(目前很多人将危机阶段表述为衰退阶段,这里的分析严谨地表述为“危机”)。这两个词常常被混用,但在一些严肃的学术著作中(如哈伯勒的《繁荣与萧条》)是严加区分的。危机和萧条的共性是收缩,其区别主要在于收缩的强度不同。从周期角度分析,前者(危机)是指持续大约一年的总体经济活动的温和收缩,后者(萧条)则涉及剧烈收缩,或指持续比一年显然更长的收缩(尽管是温和的)。

繁荣与萧条是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关于它们的内涵和意义,在《繁荣与萧条》一书中,哈伯勒已经作了比较权威的解释:“萧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已消费的实际收入或按人口计算的消费量已生产的实际收入或按人口计算的生产量,以及就业率,都在减退中或处于正常以下的状态;所谓正常以下的状态,意思就是说,这时存在着闲置的资源和未运用的能量,特别是未运用的劳力。”“繁荣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已消费的实际收入、已生产的实际收入以及就业水平都很高,或者是在提高中,这时并没有闲置的资源或未运用的劳力,或者即使有也都很少。”(注:哈伯勒:《繁荣与萧条》,第282页。)

哈伯勒所作的定义是很清晰明确的, 其所依据的标准是三个:(1)已消费的实际收入;(2)已生产的实际收入;(3)就业。这三个标准都是比较明确的概念,甚至是在一定限度内可以测量的数量。这三个标准处于正常以下状态,意指萧条,处于正常以上状态,则指繁荣。因此,萧条和繁荣所指的标准是一样的,它们在性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深浅程度不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要在萧条和繁荣之间划出一条清楚的界线,而在于寻找一个衡量的尺度。从极度萧条到高度繁荣,从严重失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中间有许多层次,有了一个衡量尺度,对程度不同的萧条和繁荣,就能够加以计量。

经济周期还可以简单明了地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或者两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即:扩张、顶峰、收缩、谷底。美国经济学家沃纳·西奇尔和彼得·埃克斯坦认为:“有许多种术语被用来描述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但最简单明了的方法,也许是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谷底、扩张、高峰和收缩。谷底是整个经济周期的最低点,它将上升到扩张阶段——总需求和经济活动增长的时期,然后达到高峰——它是整个周期的最高点。最高点又逐渐让位于收缩——总需求和经济活动下降的时期。然后,它又到达另一个谷底阶段,新的一个周期重又开始。”(注:沃纳·西奇尔、彼得·埃克斯坦:《宏观经济学:基本经济学概念》,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110页。)这四个阶段可用图2来加以说明。

图2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三、经济周期的类型

在西方,经济周期被区分为许多不同类型。通常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波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将经济周期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此外,西方学者还按照经济周期的特点和性质,将它分为古典周期和增长周期。

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根据长期统计资料来探讨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并根据每个周期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而把经济周期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周期长度来分类,熊彼特作了很好的总结。他在两卷本《经济周期》(1939年)中,对长短不一的经济周期进行了综合,指出存在三个层次的经济周期模型:康德拉季耶夫周期(KondratieffCycle)、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和基钦周期(Kitchin Cycle)。

熊彼特把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揉合在一起,建立了三种周期互相交织相映的熊彼特周期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包括六个朱格拉周期,一个朱格拉周期包含三个基钦周期。熊彼特说:“在我们统计视野范围之内的两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单位,每一个都包括六个为期9—10年的周期(即朱格拉周期)), 它们是由工业的发展历史巧妙地确立的”,而“朱格拉迄今所考察的每个周期(现有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包括的那些周期)很容易地被分成为期大约40个月的三个周期(即基钦周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如此,在美国已得到检验”;“百年来或更长的时间以来,这种更短周期的存在,一直被不断地指出过,更经常地是被人们不作声地感觉到和认识到。”(注:熊彼特:《经济变化分析》,载《现代经济学论文选》第10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3—34页。)

除了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外,西方经济学中还有著名的库兹涅茨周期(Kuznets Cycle)。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是俄裔美籍经济学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于1930年出版了《生产和价格的长期变动》一书,书中他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比利时1866—1925年间53种商品的历史统计资料,认为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长度从15—25年不等,而平均长度为20年的长波,并指出这些国家的产量增长呈现着逐步减少的趋势。这也是一种长周期,通常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他认为1873年、1892年和1913年是这种周期的顶峰,1878年和1896年则是谷底。这种波动存在于美国的许多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建筑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库兹涅茨周期又称为“建筑业周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库兹涅茨的长波理论日益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

以上的分析是根据周期的长度来划分周期的类型。此外,还可以按照周期的特点和性质区分为古典周期和增长周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世界纷纷奉行凯恩斯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相当多的干预。几十年来,凯恩斯主义成功地促进了西方经济的繁荣,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要变量很少出现绝对下降,其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正增长率上的变化,而非增长方向的倒转。正如保罗·萨缪尔森所说:“在凯恩斯以后的时代,经济周期并没有象恐龙那样的绝迹于世。然而,严重的萧条却已不再出现。”(注: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中文版,第357页。)

因此,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周期出现的新特征,有些西方学者特别提出了“增长周期”的概念。“增长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活动的相对水平有规律地出现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和循环,即使在经济的收缩阶段,国民生产总值也不再经常地出现绝对量的下降,而仅仅发生增长率的减慢或减速。与增长周期相对应,通常一般所用的经济周期概念则称为“古典周期”,即指国民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有规律性出现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和循环。在周期的扩张阶段,国民生产总值表现为正增长,在收缩阶段,国民生产总值出现绝对量的下降,表现为负增长。

增长周期和古典周期又可分别称为现代周期和传统周期。由于增长周期已经被不少经济学家运用统计资料加以验证,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趋向于用增长周期的概念取代古典周期。

注释:

*

此文系作者博士学位论文《双重约束:中国商品市场波动的分析》中的第2章。

标签:;  ;  ;  ;  ;  

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综述*_经济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