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整体教学体系的改革_音乐学论文

音乐学整体教学体系的改革_音乐学论文

音乐学整体教学体系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改革是20世纪末一个引人注目的世界性大趋势。基于新世纪科学技术、政治格局、社会进步将会有更加迅速、惊人的发展和变化,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是一个必然。1987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高等教育白皮书》、1988年8月欧洲300多高校签署了《欧洲大学宪章》、1989年法国推出了《高等教育法》、1989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最近我国对培养研究生的学科和专业目录作了大幅度修订,等等,1980年代以来的一切有关迹象,都向我们鲜活地显示了这个重大的信息,明确地肯定了这个紧迫的命题。

面对21世纪,高等教育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调整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第二是重构整体教学体系,第三是建设新的教学方法,从宏观(如中国)、微观(如天津音乐学院),到微微观(如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虽然重点会有不同,课题是一致的。

一、培养目标

目前,作为基础理论的音乐学学术研究,在许多职业单位,如艺术、音乐研究院所,都大幅度地萎缩,研究人员以指向经济效益的副业为主业、主副倒挂成了普遍现象。这种转型期的典型现象在一个时期中虽然只是一种虚假现实,但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上却影响巨大。我们必须理智地认识它,历时地分析和共时地处理它,在音乐学的培养目标上缩小而不取消“学术研究者”培养方向,而且要更厚、更宽地打好本科音乐学学习的理论基础,使一少部分学生毕业后有能力继续进行硕研和博研的学习,有可能在将来成为音乐学学者。

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关音乐学各分支学科,如音乐史、传统音乐、音乐分析、音乐欣赏、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在大学、大专,及中等教育中教师的需要量会持续地增长,而操作性的音乐学工作,如书籍、乐谱、报刊和音像出版编辑,影视、传媒和现场节目编辑等,将更迅速地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取“半外行”的音乐表演、创作者而代之。其他应用性音乐学学科,如音乐评论、音乐医疗、音乐工艺、音响工程、音乐考古、宗教音乐、和普及性活动的策划组织等都会继续扩大需求量。

二、整体结构

由于我国教学体系上的失误和其他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建国以来音乐学专业很少产生出如前辈杨荫浏、黄翔鹏、钱仁康这样的博大精深的专家学者和大师级人物。而且由于1940年代以来国际音乐学学科的迅猛进展,某些方面差距在继续扩大,要想实现培养高层次专家学者的目标也将越发困难。但我们不能知难而退、寄幻想于将来,我们这一代就必须为实现这个目标开始起步奋斗,以改革的气魄踏踏实实地筑石铺路,做好基础工作,以期将来能够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学科类别与知识结构的愈益细致与精密,其负面效应就是,学科界限越来越呈分割状态,知识结构越来越单一,进而相互之间的隔阂与障碍也就越来越明显”(注:《中国音乐年鉴》史 工:《“史”辨,“理”论—中国音乐学学科建设之今典》,《中国音乐年鉴》1995年卷,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版,P.389。),如果我们无视这个现实,在本科阶段就过早地为音乐学专业学生确定专业方向,而不是有远见地为将来的发展全面地打好音乐学整体学科基础,结果必将揠苗助长,为只有通过研究生阶段的继续学习(或者更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培养出音乐学学者的长远计划釜底抽薪,断送一部分学生应该有的远大前程,也致使音乐学学科建设永远走不出浅层次的泥沼。

(一)主课

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体系每个专业都有主课,那么音乐学专业要不要设主课?应该设什么为主课?这个看起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个难题。目前各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主课设置各有千秋。设课年级一种是从一年级开始设主课;一种是低年级不设,到四、五年级再设。所设主课,一种分为外国音乐史(指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实际上又分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外国民族音乐理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再加上音乐美学,有的再加上音乐考古学等(这些课有的是音乐学的分学科,有的是再下一级的子学科,参差不齐)。

1991年我们在筹建音乐学专业教学体系时,对国内外音乐学教学情况作了调查研究,提出了以“研写课”(全称为“音乐学文献研讨与论文写作”)为主课的教学体系。以研写课作为音乐学教学整体的核心和中心环节。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在音乐学领域中能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和开拓方法,成为适应学术研究、教学任务和社会需求的音乐学人才。研写课“通过阅读文献(历史文献和当代新成果),有准备地进行师生平等研讨,辅以写作,这对于音乐学专业学习不啻是一方灵丹妙药。它不但可以使学生熟悉了解在许多课中只不过稍微涉猎到的‘警句’式的音乐学文献全文,通过研讨比较,彻底地认识它;而且可以从掌握知识转变到运用知识,从而真正锻炼了技能;同时可能孕育出有一定质量的读书笔记、书评、专题论文等,出现实际的研究成果。这种新教学机制,对于改变中国传统的师承关系、师法关系、师徒关系中带有封建意味的保守性的弊端,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注:王晡:《知识、技能和方法—音乐学教学观念谈》,《音乐探索》,1995.3,P.48。)。几年的实践证明,研写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以研写课为主课的音乐学教学体系“具有音乐学本身作为科学性学科要义的准确性”(注:王晡:《知识、技能和方法—音乐学教学观念谈》,《音乐探索》,1995.3,P.48。),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音乐学的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知识性的和技能性的两大类,《音乐学概论》和音乐学各分学科课程(如音乐史、民族音乐学,体系音乐学的子学科,如音乐美学等)基本上都是知识性的,这些课,对于音乐学学生获取广博知识可以奠定充实的基础,这毫无疑问是极端重要的。但是,知识对于音乐学的各种工作来说只是原料,重要的是把这些原料通过技术手段——写作技能转变成产品,而研写课就是锻炼写作技能的课。音乐学是个做文章的专业,研写课就是锻炼做文章的技能的课,不把它作为音乐学的主课,还能拿什么当主课呢?而否定这种主课设置,重回到以某个音乐学分支学科作为主课,或者使研写课改变性质、名存实亡,就会使主课陷入一个狭窄的知识性小领域,削弱了基本技能的锻炼,既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型的人才,也因为会使他们失去广博、参照和交流能力,即使在小领域中也难于作出深层而有价值的学术性贡献,更不用说真正全面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了。

(二)专业课

音乐学的专业课包括两部分,一是《音乐学概论》课,一是音乐学各分学科、子学科课。《音乐学概论》(或称《音乐学导论》、《音乐学引论》),在我们的音乐学课程中是一门比较新的课。学习《音乐学概论》,可以使学生全面地把握音乐学的概貌,系统地了解音乐学的概念、范围、历史、学科分类和相互关系,理解音乐学的方法,初步掌握音乐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范围、原理、方法、历史和学派,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以后的音乐学研究打下理论基础。这门以知识性为主的课程,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对于在深度和广度上展拓科学和理性的音乐学观念,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实际上,宏观和概观性的音乐学知识,不仅对于音乐学专业是必须的,对于任何音乐专业可以说都是必要的。起码,每个从事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师如果都能够具备启蒙性的音乐学常识,具有基本的音乐学理论知识,对于树立科学的音乐观念,恰当地在全方位的音乐领域中为自己定位,从而使自己的专业为获得真实的学术意义上的发展而得到基础性的支持。但目前许多音乐院校中,甚至连音乐学专业的某些教师还都没学过或没掌握音乐学概论知识,这不能不说是羁绊着音乐学(和其他专业)发展的一个深层的隐患。因为没有对音乐这个大学科的整体、宏观把握,就不可能给自己准确定位,就会“缺乏共同语言和基础共识”(注:王晡:《知识、技能和方法—音乐学教学观念谈》,《音乐探索》,1995.3,P.47。),人们就无法交往和交流,学科建设就不会有正常的发展,音乐学学科是这样,其他学科也同理。《音乐学概论》课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基础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专业课的另一部分是占课时较多的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等音乐学分支学科课程。这一部分课程,改革的重点首先是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造。在对以往的所有教材和尽可能多的专著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吸收前沿学术成果,总结教学经验,避免浅层次、普及型的误区,自觉地在方法论意识指导下,编写出有学术深度和特色、知识全面、内容简明、包容性强的新教材是我们应该而且有希望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教学方法的改造,要向着彻底改变单纯注入式、单向而不是互向主动的、僵化的方法,建设民主、平等、活泼、积极的方法去努力。

(三)专业基础课

音乐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作曲技术理论、钢琴和视唱练耳。对于音乐学专业来说,这些课的主要意义表现为专业工具的操作性技能。音乐学专业对作曲和音乐表演水平的要求有特殊的重点和目的(但这决不是否认高水平的作曲和音乐表演能力对音乐学专业在从业和实际工作中的直接、间接的强有力的支持作用),这个重点和目的就是培养知识、分析和阐释音乐作品的能力。音乐学专业应该接触和熟悉更大量(表现为历时性:从古代到当代)、更广阔(表现为共时性:各国、各族和各地)和更宽泛(表现为失时性:有乐谱、无乐谱和未记谱)的音乐“作品”,例如认读中国古谱和西方“纽姆谱”的能力,区别不同时代的作曲技术风格的能力,在钢琴上视奏总谱和新作品的能力,认识音乐体裁和表演的发展历史的能力,从乐谱和音响判别民族、时代和个人风格的能力,准确模仿和记录无乐谱作品的能力等等。因此,在这些课程(特别是作曲技术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和方式上,应该与作曲、音乐表演专业有所不同,作业中在保证一定的实践性练习之外,还要有一定量的分析性练习。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之后,尽早从与其他专业的共同课中脱离出来,独立开课。音乐学的专业基础课还应该从国内外同专业的现行体制中更多了解和吸收其优点和特点,开拓新领域。

(四)选修课

首先,音乐学院文化课入学考分较低,通过开设中国和外国文学课弥补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极有必要。更重要的是,目前在不可能把音乐学系迁到综合大学中去的情况下,应该主动向综合大学靠拢,以各种方式加强联系,力争联合办学、合作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音乐学专业办出全新的、开拓性的新路来。“现代科学的发展迫使我们在知识范围中采取开放的姿态,否则单一狭窄的专业知识面会让我们在一个死胡同中无所作为。这里首先要作的是使自己的知识库中同时充盈中外两个部分,然后尽可能地在艺术学科中能有总体贯通,再向人文学科其他方面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进发,造就知识广博、基础深厚的学者。”(注:王晡:《扩展规模、造就规范、探究规律——音乐学研究生教学谈》,《交响》,1996.2,P.27。),这是选修课对音乐学专业的终极目的。鉴于计算机在音乐学、创作、音乐表演和一般工作中的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音乐学专业通过选修课获得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必要的。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备社交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因此,在五年本科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安排社会实践、实习和采风,把这些“课外课”作为“本业课”来认识和实施。

(五)其他

1、英语 据报载,目前“大学本科外语通过4级已是硬性标准,通过6级的学生也很普遍”(注:汪业芬:《人文基础教育应引起重视》,《团结报》,1997.06.04,第一版。)。而本院目前英语只开到二级,与一般大学差距太大了。按正常情况,本科毕业应该达到硕研入学水平,但是外语水平却起码还差两级,在课程安排上不解决这一问题是说不过去的。音乐学作为人文学科,无论是向外国或中国方向发展,对外语的需求都是必要的,如果本科阶段不在外语水平上达到基本的要求,将直接妨碍继续学习,并严重地阻滞今后的发展。2、方法论 虽然知识性的和技能性的课程都可以强调对方法论的发掘,但音乐学方法论的极端重要性,目前与其他学科相比的严重滞后状况,都在告示我们,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音乐学学科建设落后的局面将难以改变,音乐学将难以跟上时代步伐,顺利跨入下一世纪。在音乐学学科中,我们可以把方法分为实证性方法和思辩性方法,也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方法和外马克思主义方法,还可以按三个层次分为:程序—操作性方法,学科—体系性方法和哲学—认识论方法。音乐学方法论是音乐学的元理论,如果在本科阶段就能以专题讲座以上的方式实际地讲解音乐学方法论或音乐史学方法论等,对于完成最终培养出“能以理性的眼光去缔视作为艺术的音乐的学者”(注:王晡:《知识、技能和方法—音乐学教学观念谈》,《音乐探索》,1995.3,P.27。)将会是大有助益的。

音乐学的发展需要内部有一个理性的、睿智的、积极的机制,也需要外部有一个求实的大环境,一个科学的大氛围,在学院中,领导部门的重视和理解,外专业的配合和协同,全院的学习风气、学术风气和学养风气对于音乐学系的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高尚、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从事音乐学这门艺术科学的人来说尤为要紧,高度重视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融合在专业教学中,是我们永不可忘却的。

标签:;  ;  ;  ;  ;  

音乐学整体教学体系的改革_音乐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