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存在的第一规定性论文

时空,存在的第一规定性

马豫星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摘 要 :存在与本体,既分立又相合。存在,因人的意识而成的“有”,具有规定性而成不同的状态。时空,“存在”的第一规定,因为时空是居于第一位的认识方式或工具,是与“无”相对、开始呈现或处于“有”的存在。时空煎逼是高度结构化社会的普遍现象。

关键词 :存在;本体;时空;第一规定性

一、本体与存在

存在或本体之思,是哲学的基点与始源。缺席了存在或本体,此哲学就缺乏坚实的基础,难达到一定的境界。那么,存在与本体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一)存在与本体的分立

1.中西之异

请看邓晓芒先生《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文中的几段话:

据说用“本体论”一词来译西文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学者,……“但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已逐渐放弃‘本体论’而采用‘存在论’一词,大约从50年代至今便几乎完全用‘存在论’代之,‘本体论’这一术语已经消失。”而中国人则沿用“本体论”一词直到今天,……这就要涉及到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了,这就是对经验事物的执着和对语言本身的根本性忽视。

陈村富先生说得对,中国严格意义上(形而上意义上)的本体论就是贵无论。而这与西方“本体论”直接就是崇有论(存在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由图3和图4~图6对比可以看出静电喷雾比较于无静电喷雾时能够使采样点上的雾滴平均粒径明显减小,并且显著缩小了各个采样点上雾滴平均粒径之间的差距,特别是第2~4行和第0,7行之间雾滴平均粒径的差距,改善了雾滴平均粒径的分布状态。

在给文档中的表格、图片、公式等添加的名称和编号称为题注。当文档中的图、表数量较多时,若用手工添加编号,则容易出错。中间插入题注后,Word会给题注重新编号,删除和移动题注后,Word也能重新编号。

总的来说,中西本体论的差异从根本上看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对语言的态度上,一方忽视语言而诉诸内心体验(中国),另一方以语言作为建立和探讨本体论的主要线索(西方);二是在对人的理解上,一方将人理解为凭自身内心的“诚”即可放大为宇宙本体的天人合一体(中国),另一方则将人理解为须靠自己的能动作用与外物和他人达成一致才能实现自我的自由意志主体(西方)。

证明 设{xn}是关于度量ρ0的Cauchy-列,假设{xn}关于度量d收敛到a,但是0 0,存在N,使得m,n>N时, ρ0(xn,xm)<ε。不妨设xn 0, a∧(1-a)<ε,得a=0或者a=1。这与0

1.存在,揭示共同属性的本体,即“有”

(2)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安装监控摄像头共106个,东北虎园东北门、西北门各有1个监控摄像头,运行状况良好。由此可见,假若动物园工作人员随时查看监控录像,应该可以及时发现危险的发生并且采取措施。

存在存在论

当然,还有不同的观点来梳理“本体与存在”,李德顺先生在其《当代哲学思维的变革和挑战》一文主张“从‘本体论’到‘存在论’这种译法上的改变,本质上是一种理论的觉悟和回归。它代表了对‘存在’范畴的理解和探索进程。”并且在该文之前,与杨学功合著的《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一文里设定“存在论与本体论”于不同的论域,如该文图所示:

2.时代之别

在这篇文章中,两位作者指出:

与传统本体论哲学把“存在”最终理解为概念化的抽象实体和逻辑范畴不同,马克思哲学所理解的“存在”是作为“现实的存在”的现实世界,具体地说,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纽带联结而成的“感性世界”、“对象世界”、“人类世界”。

“栽植黄芪沟深要达到10—15厘米,沟距是30厘米,苗一定要朝着一个方向平栽在沟内。”4月19日,一八三团住阿克恰普帕村访惠聚工作队将北屯市农科所专业技术人员请到村里的黄芪种植示范田,现场为种植户进行科技培训,村民孙学海边学边做,不懂就问,很快掌握了黄芪栽植技术。“工作队为我们村民送致富门路,送科技知识,让我们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孙学海说。

(a)The house where I used to live has been knocked down.

马克思哲学开创了探讨存在论问题的新方式。这个新方式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有着重要的类似之处,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着眼于存在方式和关系状态去理解存在的意义。

如果结合邓晓芒引用的张村富先生的观点,杨学功、李德顺两位分析的本体论,无论是传统本体论还是现代本体论,都是崇有论,差异在于“有”的形态不同,因为无论是传统本体论的“实体”,还是现代存在论的“关系”,都是一种“有”。进入马克思哲学视野,“存在”更是一种“食尽人间烟火”的“有”。

(二)存在与本体的相合

以上文字,鲜明地体现了中西本体论的差异,因为对待语言态度和使用习惯的差异,中国哲学习惯于本体论,西方哲学实为存在论;中国的本体论凸显出“无”的特征,凸显了“自身内心的‘诚’”;西方本体论从具有恒定性的语言使用方入手,凸显“有”,是崇有论,以“有”为存在论。

2018年5月中旬我初识刘崐六世孙女刘红和她的弟弟刘忠,5月22日有幸应邀参加湖湘文化研究会和清风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刘崐首届学术研讨会,10月17日又应邀到周南学士实验学校,参加刘崐铜像拜谒仪式,亲身感受了人们对学识高深的清官楷模刘崐的景仰和怀念之情。作为一个对湖南人才和湖湘文化有过系统研究的社会科学专家,我深切地感到,应当把刘崐真实完整地书写出来。

江畅先生在其《论本体的实质》一文里梳理出本体论的五种概念,始基(principle)、存在(being)、生存(existence)、实体(substance)、本体(noumena),并认为“在本体论所使用的这五种基本概念中,只有将本体作为本体论的基本概念才是理由最充足的,因而也才是最合理的”,“本体(noumena)就其本义而言就是指现象背后、引起现象但不具有现象属性、被认为是唯一实在的那种东西。”但是,又指出“并不否认始基、存在、生存、实体是本体论的概念。当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讨论本体问题时可以使用这些概念。”

在江畅先生看来,“当哲学家着眼于寻求所有事物的共同属性的时候,他们就会形成存在的概念,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所有事物的共同属性只有一个,那就是它们都是某种东西,或者说它们都是,即都存在。基于这种研究思路所构建的本体论就会以“存在”作为本体论的基本概念。存在(being)就其本义而言就是指所有事物所具有的共同性质。”

“着眼于寻求所有事物的共同属性”即“对现象进行逻辑抽象”,逻辑抽象的结果是“都是……即都存在”,即“有”为共同性质,与“无”相对,以“存在”或“有”为展开哲学本体论的基石。联系上文,这种存在观是西方式的“有”论而非中国传统中的“无”论了。

2.思维促成存在具有本体论的内涵

能否更为简洁地揭示“存在”一语呢?中国的存在论的“无”和西方存在论的“有”,能否统一到一个“理解”中来呢?孙正聿先生的论述,可供借鉴参考。请看孙先生在《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辩证法》一文中的论述:

现代城市不仅人口、资产密度加大,而且结构复杂化,防洪的特点一般是防护范围较小,防洪标准高,与航运、城建及其他经济部门关系密切,防洪安全保障需求多样化。因此城市防洪需要利用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技术,城市雨洪蓄滞、渗透等工程处理技术,城市堤防的建造技术,城市建筑耐水化的处理技术,城市各类生命线系统的防洪应急保护技术,城市发展与防洪减灾相结合的综合规划技术,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优化调度技术以及一些行政管理手段,尽可能消除或减少洪水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城市的安全。

“存在”,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上看,是一个最具矛盾性的概念:它的外延是最宽泛的——一切皆在;它的内涵又是最稀薄的——一切皆无。

刑罚的价值观不仅在于惩罚犯罪人,也在于保护被害人,所以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杀人偿命能够有效地兼顾这两方面的效益,从而使得该观念能根深蒂固。

“存在”被区分为“纯在”(无规定性的存在)与“在者”(有规定性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设问与回答表明,他所规定的在存在论上具有优先地位的“此在”,就是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存在,也就是人的存在。

哲学意义的“存在论”,就是以“存在”为反思对象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辩证法。

“空间和时间……使先天综合命题成为可能,”“先天”更是强调了不与具体的、后天的认识发生关联的、与生俱来的先在性;在具体的、后天的认识开始之前,“空间和和时间”就已经“有”了,由此才促使认识活动(综合命题)得以展开。海德格尔也说,“自从康德以来……把先天看作一种规定认识行为的东西。……先天的知识是无需经验的。”[7](P96)作为“规定认识行为的东西”的“先天”,充分说明“空间和时间”是居于第一位规定性的认识方式或工具,因它才能开启认识之途。

“规定性”一语,将“实体”与“关系”、“无”与“有”统一到“存在”这个概念里,同时也在“存在”中特别融注了人的参与,因为只有出现了人,人的思维,人的实践,才有规定性,才有“纯在”或“在者”。孙先生的观点,重在“思维”,重在“反思”,甚至可以这样理解,“思维”和“反思”令“存在”而“有”;与海德格尔因“操劳,烦、畏、死”等情绪体验相比,孙是明晰的理性成分。

统合海德格尔和孙先生的观点,“存在论”有不同的起点类型:情绪体验型,思维规定型,反思关系型。但是,无论是哪种起点类型,根基都是人的“在”,人的“在”具有优先地位,人所有的活动,尤其是意识活动,理性与非理性的,都是从这个完整的“在”开始的,“‘一切’皆有,‘一切’皆无”。

亦如孙先生在上文里论述的:“哲学问题,说到底是‘人之为人’的问题,也就是‘此在’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和应当怎样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哲学意义的‘存在论’”,实质论述“人”的“在”。

如果不允许水权交易,虽然明晰的水权对水资源的有序管理也有一定作用,但市场的高效配置功能却完全无从发挥。只有允许交易,市场的高效配置功能才能发挥。因此在明晰界定水权之后,还应该建立水权交易制度。

(三)存在,即“有”,与“无”相对

归纳一下上文的论述,可以得出什么是“存在”了?

存在,因人的意识而成的“有”,这种“有”与“无”相对,具有规定性而成不同的状态,可为实体,可成关系,可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澄明与昭示。

二、时空,“存在”的第一规定

试推论如下。

正式展开论述之前,先作个说明。作为语言符号,除了引用他人论述中的“时间、空间”之外,本文里“时间、空间”一般并提使用,简称为时空。若单独使用“时间”,就有“空间”隐含其中,若单独论及“空间”,就有“时间”隐含其中;差别只是思维的聚焦点不同。所以,即使“时空”合称,也并不意味着“空间”是在“时间”之后产生的。因为,时间与空间,谁先谁后、谁主导谁被主导,论述亦多,但小作姑且搁置。

(一)时空,居于第一位的认识方式或工具

正如康德所言,“空间包括一切可能向我们外在地显现出来的事物……‘一切事物都相互并存于空间里’”。[6](P89)“一切事物作为现象(感性直观对象)都在时间中”[4](P93)“空间和时间是一切感性直观的两个合在一起的纯形式,它们由此而使先天综合命题成为可能。”[6](P96)这几句话,换个角度,可以理解为: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必需将“时间和空间”作为认识方式或认识工具,才能得以产生。

为什么说时空是“存在”的第一规定呢?

“空间和时间是……纯形式”,而“形式”是指“那种使得现象的杂多能在某种关系中得到整理的东西。”[6](P83)“空间和时间”“使得”“杂多”“得到整理”,并“在某种关系中”“得到整理”:即表示“空间和时间”是认识的工具,促使“现象”处于不“杂”不“多”的“关系中”的方式或工具。

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思维的能动性,不仅在于它不断地构成关于“在者”的规定性,而且在于它总是追究“在者”何以存在的根据,总是指向“此在”何以存在的根据。正是这种“追究”和“指向”,显示了哲学意义的“存在论”的一种特殊内涵——本体论。

试想,有哪个存在物,不能够被纳入“时间和空间”仅仅这一对认识范畴呢?有了时空概念,人即可在认识或知识的图景中“规定”、“安放”所有的存在物,如康德所言中的“一切”。所以,还可进一步得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最为简洁、最具统摄性、最具分离性的认识方式或认识工具。有了这个认识方式或工具,所有的存在者或存在方式即可以处于“时空”这“第一规定性”里,这样,在某一具体的“时空”里,就与其他存在者或存在方式相区分。

(二)时空,与“无”相对、开始呈现或处于“有”的存在

“把时间问题明确当作一个与本体论不可分的、甚至相等同的问题来探讨是现代哲学(如柏格森、海德格尔等人)的做法。但自古以来,中西本体论也已经有意无意地将时间纳人到自己的视域中来了。”[1]这是说明,时空问题与本体论问题不可分离,本体论的探寻即是时间与空间的思考,所以,海德格尔的传世巨著名字就取“存在与时间”。

1.海德格尔的时间、空间

海德格尔说“世界本身是作为远去的或者临近的东西而得到揭示的。”[7](P315)“世界本身”“得到揭示”了,在世界中的“此在”就离开了“浑沌”状态;“远去的或者临近的”,即空间状态。换言之,世界本身是作为“此在的空间”而清晰起来的。

随后,海德格尔又说到,“一种这样的远离之长度,就取决于我如何拥有时间,更确切地说,取决于我如何以当下切己的方式成为时间。”[8](P320)“长度”即空间表现,“空间取决于我成为时间”,是“我……成为时间”才引生了“空间”。而“切己的方式”就是“我”的“操持”与“牵挂”的存在状态,“我”以此状态成为了“时间”。

不仅如此,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天然气在保供周期生产运行过程中发生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降低系统管网压力波动对气井正常生产造成的影响,保障气田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青海油田按照事件分级对冬供管线外输量的影响程度分为Ⅰ、Ⅱ级事件并形成了可操控的应急预案。

这样,时间和空间,是由“此在”的存在状态引生而出的,是表现为“烦、畏、死,操劳,牵挂”等等“切己的方式”的存在状态。而有了“切己”,“我”就处于“清醒”与“明白”的状态,才令“我”有了“存在”态。所以,时空,也一旦和“我”这个存在联系在一起,就意味着“我”不再是“无”,而是一个开始呈现出来的“有”,或者是一个处于“清醒态”的存在者;或者说,知道了“有”自我,离开了“无”也呈现出了“无”。至此,存在就因时空而敞亮了,而被时空“规定”了出来。

2.辩证唯物主义的时间、空间

此“时空”与其物质观的联系在一起: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综上所述,舒利迭联合复发异丙托溴铵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能有效降低患者hs-CRP与血嗜酸粒细胞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换个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即没有时空就无运动的显现,也就没有物质存在了。

3.时空,与“无”相对、开始或处于呈现“有”的存在

如果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时间、空间”与海德格尔的“时间、空间”综合起来,将前者中的“物质”替换成“存在”,既有可看视的、外显的“物质”类,又包括可觉察的、内隐的“意识”类,扩展为与“无”相对的“有”,那么,“时空”即是或已感、或已知、或已明的、各种“存在”的运动状态,一种与“清醒”相关的存在状态:“开始意识”或“意识到”了运动的持续性与广延性。

至此,“时空”则演化成“指称”呈现清晰态“存在”的名词,与“存在”一体二名了,提及时空其实也是指称存在,只不过凸显存在的有限规定性。进言之,时空即一种具有规定性的存在,以自己的“时空之名”将一切运动的“有”昭示性地规定出来;这种规定性,是内在的,“与生俱来”的,不可剔除。

所以,在本体存在层面,时空也是第一规定。有了“时空”,才有了“世界”、“环境”、“情境”、“境域”等等更进一步标示不同存在态的词语:“世界”一词强调在特定的时空里发生了互动,“环境”一词标明在某个具体时空里有中心和边缘之分,“情境”一词凸显在一定的时空里弥散着情绪情感、不易分离解析的非理性成分,“境域”一词揭示在一定的时空里的一种被抛入的被动状态。

这样,也可根据是否可视与外显,可两分为物质时空(外时空)和心理时空(内时空);根据运动承担者的形式,分别就有物理自然时空、人类社会时空、个体自我时空。

沙沟沟域形态呈不规则的的“V”形,右侧反向坡坡度较陡,左侧顺向坡与岩层倾角基本一致,冲沟流域长度为1.5km,宽度为0.35~0.45km,汇水面积为0.6km2。区域内最高点位于北东侧,高程为1150m,最低点位于柏枝溪沟口,高程为700m,相对高差450m。主沟平均纵坡降为300‰,属于易发泥石流的沟床比降范围[3]。

综上所述,时空,既能作为“认识”的方式,又可作为存在的“标识”。凡存在,必与时空关联,所以,“时空”演化为呈现清晰态“存在”的代名词,逐渐与“存在”一体二名,这是存在层的规定;凡存在,必被时空“辨出”与“归整”,这是认识层的规定。时空,是存在的第一规定性,或者说是“元规定性”。

“纯在”,无“具体”的时空规定性,在时空规定性之外,超出了时空规定性,不受时空规定约束,所以是“纯”在;真理,即是一种“纯在”。“在者”,因为有“具体”的时空规定性,才呈显出它的“在”;因为有时空规定性,“此在者”才同具有其他时空规定性的“彼在者”区分开来。人,一种“在者”。

参考文献:

[1]邓晓芒.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J].世界哲学,2004,(1).

[2]李德顺.当代哲学思维的变革和挑战[J].岭南学刊,2017,(1).

[3]杨学功,李德顺.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J].江海学刊,2003,(1).

[4]江畅.论本体的实质[J].江海学刊,2008,(1).

[5]孙正聿.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辩证法[J].哲学研究,2016,(6).

[6]杨祖陶,邓晓芒.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德马)丁·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欧东明,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Space -time Is the Meta -definition of Existence

MA YU-xing

(School of Literature,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2,china)

Abstract :Existence and noumenon are both separate and consistent.Existence,as a result of people’s consciousness,is in a different state because of its definitive nature.Space-time is themeta-definition of existence.Space-time is the first way of cognition,and is beginning to appear or existing in “being” opposite to “nonbeing”.The pressing from space-tim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highly structured society.

Key Words :existence;noumenon;space-time;the meta-definition

收稿日期: 2019-04-24

作者简介: 马豫星(1968—),男,江西星子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B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02( 2019) 03-0093-04

责任编校: 徐书生

标签:;  ;  ;  ;  ;  

时空,存在的第一规定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