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军地共建塑造新时代武警部队形象论文

借力军地共建塑造新时代武警部队形象论文

借力军地共建塑造新时代武警部队形象

黄晓斌

伴随着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目标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号召。武警部队作为国家军事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时代展现出威武文明的良好形象,更好地为军事行动服务,发挥军事“软实力”功能作用,是武警部队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当前,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正逐渐向深度广度发展,给武警部队形象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广阔途径。基于此,本文分析总结了武警部队借助军地共建塑造形象的现状,提出了对今后一段时期借力军地共建塑造武警部队形象的对策,以期为加强新时代武警部队形象建设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明确提出“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目标,发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号召。武警部队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级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动。在军民融合战略向深度广度发展的今天,借助军地资源共塑武警部队形象, 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资源蕴含潜能,实现军事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展现国家“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军地共建塑造武警部队形象的初步经验成果

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社会各界关注热情高涨,持续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互动结合、相互提升,积极探索创新合作途径,极大提升了经济社会效益。在此背景下,武警部队和地方单位携手努力,在长期探索推动军地文化交流传播中,积极塑造新时代武警部队形象,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成果。

矿政管理人员要依法依规监督、全程跟踪指导、全心全意服务,三者兼顾,齐头并进。要严守生态保护底线,严控资源开发上线,守住安全履职红线。

一是军地共建塑造形象的意识理念开始形成。 近年来,上至武警总部,下至基层连队,越来越重视部队的形象建设。无论在重大党委行政会议,还是在部队教育管理,乃至官兵的日常言行中,都把内练素质外示形象作为重要内容。在军民融合战略推动下,各级不再把塑造形象作为自家之事,开始把更多精力、更广视野投向地方,注重借助地方资源塑造和展示部队形象。如在投身共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参与国家精准扶贫工作、遂行重大活动安保、抢险救援行动等过程中,注重加强外宣工作,积极与媒体、群众保持沟通,尝试军地联合推广文化产品等。在大胆实践获益匪浅的同时,军地共建塑造形象逐渐成为军地双方共识。

二是军地共建塑造形象的层次水平还不够高。 当前,与发达军事强国相比,我国的军地融合发展起步较晚,军队和地方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导致需求导向和供给能力不明晰,共建合作程度较低,层次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借助地方资源塑造传播形象方面,许多部队还只停留在军地联合拍摄宣传片和电视节目、组织文艺汇演、开展一般性的参观交流活动等项目上,共建的范围比较窄、内容不够丰富、效果不够明显,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走过场的问题还有不同程度存在。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全民意识崛起,这种局部的、单一的合作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如不能切实利用好军地资源展开深度合作,聚焦和发力于打造共建共塑形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部队的形象建设将失去强大动力引擎,难以发挥协同共振、事半功倍的效率效益。

三是军地共建塑造形象的交流活动愈加紧密。 为适应社会发展形势需要,根据中央军委批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开放办法》,武警部队先后挑选了一些兼具鲜明特点和优良传统的单位如“国旗护卫队”“成武县中队”等作为军营对外开放单位,设立“军营开放日”,结合重大军事活动和节假日邀请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到部队参观见学,宣传国防文化,增进相互了解。一些单位还有条件地邀请媒体进入营区或演训场进行采访报道,以扩大部队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武警部队还积极参与军地共建绿色军营、文明社区、文明校园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全力支持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在密切军地交流中展示了武警部队风采。

四是军地共建塑造形象的文化成果初步显现。 借助新时代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契机,武警部队注重加强与国家文化创新体制衔接,探索推广具有鲜明武警特色的文化共建成果。如近年来先后在武警电视宣传中心的牵头组织下,与央视、地方电视台、影视公司联合拍摄制作《霓虹灯下新哨兵》《反恐特战队》《利刃出击》《挑战不可能》《奇兵神犬》等一大批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力邀地方知名演员倾情出演,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此外,武警部队还积极参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开闭幕式的节目演出,参加地方文艺汇演、综艺晚会节目表演,在搭建军地文化平台、共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展示了武警部队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军地共建塑造武警部队形象存在的问题矛盾

党中央、习主席高度重视军地共建发展,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武警部队各级只有深入研究把握其机理规律,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大胆探索创新共建合作的措施办法,才能更加有效地塑造新时代武警部队形象,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四是军地共建塑造形象的负面影响还现实存在。 近年来,军地双方坚持把共建发展作为军地互惠共赢的重要举措,持续加强双拥共建联系,实现了国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促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共建工作的健康发展。如个别部队片面强调物质利益,一提到“双拥”共建,就希望对方给钱给物,有的在选择共建单位时还嫌贫爱富、舍近求远,使共建活动庸俗化,给地方群众留下不好印象;有的在共建活动中出现“将热兵冷”的现象,经常把战士和群众撇在一边,开展工作仅限于领导之间,军地共建变成了领导共建;有的借助双拥共建活动贪污腐化谋取个人私利,一些官兵在军地交流中素质不高、言行失当,经网络炒作引起轩然大波,给军地关系和军人形象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全局谋划。 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打破自我发展、自我保障、自成体系的死循环,用开放的眼光、宽广的胸怀建设部队,大胆创新,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把社会上的优势资源引入到部队形象建设中来,不断提升部队形象建设的质量效益。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成立主管军地共建塑造形象的职能部门,统筹相关领域工作,理顺军地协作关系,制定建设发展规划,形成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体系,不断提升借助军地合作促进部队形象建设的效率。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基础上,从共建的内容、形式、要求、目标、权责、利益等方面进行具体规范,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为军地共建合作提供充分依据,扫除思想和制度性障碍。

二是军地共建塑造形象的媒体平台全面铺开。 伴随着网络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武警部队主动适应受众需求,着力借助用好地方资源拓展形象传播手段。先后在CCTV-7、中央广播电台、电视网等主流媒体开设中国武警专栏以扩大影响力;持续改版《人民武警报》《中国武警》《武警学术》等传统权威报刊杂志以提高可读性;借助网络媒体发布时间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开办中国武警网,开设以“人民武警”为代表的数十个官方微博、微信、短视频公众号以提升影响力。大众媒体平台的建设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地方民众对武警部队的认知,有力促进了军地的沟通交流。

二是基本完成了天然气管道业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落实国家关于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参股建设油气管道储运设施的要求,中国石油集团在陆续开展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等合资合作的基础上,2015年完成中油管道资产平台的搭建,推进自身天然气管道业务财务独立和法律独立;推进落实中亚天然气管道合资合作,向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出售50%股权,交易对价23.27亿美元;厘清西气东输、西部管道土地、房产等资产权属,推进管道建设项目资本运作;加快管道和燃气新业务、新市场的合资合作,2016、2017和2018年分别推进天然气管道和燃气业务合资合作项目14、21和9个,引进外部资金近16亿元。

一是军地共建塑造形象的主动性还不够强。 受到陈旧观念和惯性思维束缚,一些单位和人仍存在本位主义思想,认为部队形象建设是宣传部门的事,与自己和本部门没有多大关系,没有形成整体合力,缺乏一盘棋的行动自觉;有的对军地共建塑造形象还缺乏科学认知,认为形象建设只要部队自己做好就行,引入军地共建程序繁杂且存在安全隐患,弊大于利;有的虽然能认识到军地共建塑造是部队形象建设的必然趋势,但对怎么建、谁主导、建什么的问题认知不清、把握不准,没有明确的思路,以致参与度不高,放不开手脚,始终处于靠政策和上级指示推动的状态。而地方单位也因部队条条框框太多、利润空间有限,不愿意花费过多精力与部队接触合作。因此,打破惯性思维、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开拓创新仍然是军地共建塑造武警部队形象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三、借力军地共建塑造新时代武警部队形象的对策

虽然当前武警部队在借助军地共建塑造形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发展实践来看,仍然存在着有热度无深度、有潜力无实力、有共识难落实等深层次问题,军地共建塑造形象的整体效益与巨大潜力亟待进一步挖掘。

微小钙化是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特异性较强,尤其是对乳头状癌的特异性较高。因当微小钙化这一指征出现时,考虑甲状腺癌的几率较高。

三是军地共建塑造形象的体系保障还不够健全。 从政策制度角度看,当前的国防和经济融合共建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提出原则性要求的多,细节上明确的少,实践性不强,难以成为实际工作中的决策和执行依据,对军地共建塑造形象这些细分领域更是无从谈起。在领导机构层面,大多数单位没有成立牵头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执行机构,对相关的意见决策很难推动落实。在资源共享上,沟通协调机制不够健全,部队对地方能够提供的资源状况不掌握,地方对部队建设的需求不了解,出现信息不对称、供需脱节的现象。这些体制机制的缺失,导致军地共建难以形成统管合力,出现交流不够及时、协调不够顺畅、落实不够有力的现象。

二是整合传播资源进行立体构建 。要在加强与央视军事频道、央广军事等官方知名军事传播平台合作的基础上,与一些民间知名军事网络平台如“铁血军事”“西陆军事”“新浪军事”等展开合作,通过引入技术和人才指导帮助部队提升传播平台话语运用、议程设置、运营管理等水平,或借助其平台第一时间推送我官方新闻,以扩大信息受众面和影响力。加强与公安、网信、安全部门以及地方大众传媒、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升级舆情监测平台,帮助分析、预警、删除、屏蔽涉军不良信息,进行舆情引导,最大限度缩小负面影响。加强与民间自媒体“意见领袖”的联系,予以正面引导,组成红色网军,利用其影响力主动对热点事件进行正确解读评论,引导舆论朝向。采取选送人员到地方院校或聘请地方专家到部队举办专题研讨培训班,就信息传播技巧、网络舆情引导、媒体现象以及本地区、本单位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管理问题进行专题学习培训,提升新闻工作者、网络评论员等人才队伍的媒介素养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

552 Attentional bias towards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test-anxiety individuals: 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

三是拓展军地交流增进军民情谊。 要进一步加大军营开放力度,结合重大军事活动和节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允许媒体、甚至是外国媒体进入营区、院校或演训现场进行参观采访,加深彼此了解,为报道提供一手素材,展示武警部队开放自信的形象。要进一步规范细化军营开放日活动,扩大民众来队参观规模,增强展示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通过丰富的军地交流活动增进民众对武警部队的信赖。要借鉴解放军拍摄《战狼》《红海行动》《火蓝刀锋》等大热影视剧作品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地方电视台、影视公司合作,在选题、拍摄、宣传上加大投入,提升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传播影响力。要发挥电子游戏高参与度、强互动性、深沉浸感特点,与地方网络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具有武警职能特点的中国武警版《反恐精英》等游戏,并在军地双向推广,通过游戏塑造武警形象,增强青年群体的关注度和吸引力。要积极探索创新人民群众群众喜闻乐见、富有号召力的双拥活动形式,如“创建双拥模范城”“全民国防教育周”“军警民共建文明窗口”等,以实际行动为民造福、为国兴利,不断增进地方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对武警部队的情感认同。

如果测得质点的速度和P波的速度,测得煤岩的密度和泊松比,可以计算出动载荷的大小。以潞新矿区为例,根据大量监测数据,产生的煤炮所能监测到的能量为1×104~1×106 J,质点震动的峰值速度为0.5~3.5 m/s,煤的泊松比取0.2,密度取1 400 kg/m3,P波的波速取3 500 m/s,S波的波速取1 800 m/s。由此可计算得σdp= 2.21~15.44 MPa,σds=1.26~8.82 MPa。这个量级的动载荷相对于其原岩最大主应力16.5 MPa和最小主应力9.1 MPa而言,是非常大的。

四是完善社会体系促进内部自塑。 要不断拓展地方支持部队建设的力度和广度,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配套的军人退役机制,丰富退役形式,畅通退役出口,保证军官队伍活力和质量。要充分发挥退役军人事务部职能作用,持续完善退役军人住房、医疗、养老、学习、创业等政策制度,尽快出台热点敏感问题政策措施办法,提升退役军人社会保障水平。要健全军属随军落户安置政策和异地随调制度,把军属医疗、子女入学、家属公寓、生活娱乐纳入地方社会化保障,完善军人军属优先制度,在乘坐交通工具、进入景区门票等予以更大优惠,增强军人军属荣誉感、自豪感。要加强军人行为的社会监督,进一步畅通信息反馈和监督渠道,通过建立公众网络平台,设立群众意见箱,开通举报电话,邀请一些责任心强、对部队事业关心关注的媒体、网络达人、退休老同志、退役老兵、社区居民作为社会监督员,随时收集群众对部队和官兵的意见建议,构建军地共管、共治、共建体系。要强化外出军人、军车的行为管控,严厉打击假冒军人、军车行为,以社会手段完善武警部队形象塑造中的监督机制,为武警部队形象塑造增添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 汪彦良.军队形象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

[3] 张吉寿.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4] 孙兴昌.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长白学刊,2018,(2):38-43.

[5] 许闯.增强军人职业荣誉感的路径分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6,(6):32-35

[6] 徐海,王宏,杨云祥,张雪莹.基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探索[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9,(1):75-79.

[7] 张磊,王奔,朱杰纯.建立健全国防工业军地深度融合机制的思考[J].公共论坛,2018,(12):47-48.

[8]李华,聂秀华.军地共建对我国退役军人安置的影响[J].群文天地,2012,(2):203-204.

[9]杨超文,周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J].经济纵横,2019,(1):83-89.

[10]贾晓春.网络舆论引导和管控军民融合问题研究 [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7,(10):72-75.

[11]陈理惠.我国军民融合文化发展模式及路径探讨 [J].发展研究,2018,(6):88-90.

[12]韩振华,朱冬梅,李东.新媒体背景下的军地关系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08-210.

(作者简介: 武警北京市总队执勤第一支队机动大队政治教导员)

标签:;  ;  ;  ;  ;  ;  ;  ;  ;  

借力军地共建塑造新时代武警部队形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