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儿童龋病畏惧症中的应用论文_张爱萍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 江苏南通 226001)

【摘要】目的:了解护理干预对4~10岁患有龋病畏惧症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儿童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护理干预组60人,采用护理人员态度和语言准备、适宜的宣教、行为护理等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常规操作组60人,不做任何护理干预,分析探讨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护理干预组医生操作时间短,患儿依从性好,医患满意度高,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儿童龋齿畏惧症的治疗有效、可行。

【关键词】儿童;龋病;护理干预;牙科畏惧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4-0197-02

儿童龋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而就诊时牙科畏惧症最为常见。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特指在牙科治疗中具有紧张,恐惧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躲避或拒绝治疗的现象[1]。儿童DF影响患儿与医生的合作,促使诊疗质量下降,甚至因延误治疗时机而而破坏患儿咀嚼器官的完整性,不仅影响消化功能,而且影响儿童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2]。因此,通过对龋病患儿就诊全过程的护理干预来消除或降低患儿的恐惧感,帮助患儿克服畏惧心理,让其配合治疗。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治疗的儿童龋病患儿给予治疗全过程的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环境、资料及方法

1.1 环境准备

创造适合儿童的温馨、舒适的诊疗环境。儿童诊疗室应与成人分开,并以单间隔开以免儿童哭闹时影响其他患儿,带动坏情绪。诊疗室内放置一些幼儿图书、玩具,使诊疗室幼儿园化、家庭化发展。同时诊室内播放一些悦耳的儿童音乐和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通过以上这些让患儿从心理上解除恐惧心理,使患儿看病的心情放松。

1.2 一般资料

选用2013年6月-2016年6月就诊的龋病患儿。(1)纳入标准:首次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4~10岁患儿,确诊为后牙的中龋或深龋需行龋洞充填术,获患儿及家属知情同意配合。(2)排除标准:患有浅龋;除患有龋病外有其他全身性疾病、精神疾病或遗传病者。(3)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第1组(护理干预组)和第2组(常规操作组)各60例。女56例,男64例。两组患儿年龄、病情以及家长年龄、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护理干预方法

1.3.1诊疗前护理干预(1)护理人员态度和语言准备:护理人员工作服以天蓝色或者粉色为主,帽子以碎花的反扣帽,态度亲切和蔼并有耐心,交谈中尽可能用一些儿童喜欢的并能理解的语言,避免用生僻、命令和或恐吓的语言。(2)适宜的宣教:患儿的配合程度与治疗前宣教非常密切,治疗前首先态度亲切和蔼与患儿交谈一会儿,以此来了解患儿此次看病的心理反应,并因人而异循循善诱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3)诊疗前可先带患儿参观牙科诊室以及积极正面的诊治过程,观看轻松愉快的牙科治疗录像,让患儿先了解牙科的器械和牙科治疗过程,消除恐惧心理。(4)对家长的宣传教育:家长的心理态度与患儿的合作非常重要。要让在患儿面前有威信的家长陪同整个治疗过程,避免爷爷、奶奶的家长陪同。

1.3.2诊疗中护理干预

1.3.2.1有效沟通 操作中把龋齿治疗的整个过程用儿童语言与之有效沟通,比如将口镜比喻成照牙的小镜子,探针说是抓虫子的钩子,喷水备洞说成是给牙洗澡,把充填比喻成给牙齿做蛋糕等形象化的比喻让患儿感觉整个治疗过程像是在做游戏。同时在操作时先安排合作的小朋友治疗,让其作为榜样现身说法与不合作的小朋友沟通,让其起到示范教育效果。

1.3.2.2行为护理 (1)教会患儿采取一些行为应对措施,比如肌肉放松法,呼吸训练法。(2)护士负责患儿心理诱导和疏导工作,观察患儿治疗过程中的表情及动作,给患儿讲故事,听儿歌,分散患儿注意力。同时对患儿配合的行为予以鼓励表扬,并送小贴画奖励。

1.3.3诊疗后护理干预 患儿治疗后,由于可能引起疼痛不适、张口困难等症状,恐惧与疼痛感未完全消失,会感到委屈、不安。护理人员需给予其表扬、安慰、鼓励和理解。给予参与治疗的小朋友贴画以示鼓励。

1.4 观察指标

(1)医生实际操作时间:分别记录各组医生的实际操作时间。(2) 患儿治疗依从性评价。优秀:患儿治疗过程有恐惧感,但完全合作。良好:患儿有明显的恐惧心理,治疗期间有过中断但能配合完成。差:患儿大吵大闹,拼命挣扎,不愿张口、拳打脚踢、逃跑等或拒绝治疗。(3)家长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3级,疗程完成后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患儿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医生操作时间比较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2.3 两组家长满意程度比较,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操作组间家长满意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两组比较,P<0.05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儿童的患龋率达到60%以上,而未治疗率达到90%,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3]。儿童牙病与成人的治疗和护理存在很多差异,80%以上的患儿就诊时存在紧张不安、害怕甚至恐惧的心理,逃避治疗,增加医护人员的诊治难度[4]。做好护理工作,需要认真对待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认真做好每个步骤,换位思考,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缓解患儿的恐惧感,通过语言交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使患儿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减少医生操作时间,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中护理干预组在临床治疗所用时间、患儿依从性及医患满意度方面比较均优于常规操作组,说明科学的治疗和护理配合,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减少了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刘凤伟.牙科畏惧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天津护理,2006年,14(4):242-243.

[2]缪颖,姜智敏,符志锋,张建玲.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影响的临床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8年,25(12):2171-2173.

[3]陈国均,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治疗[J].现代实用医学,2010年,22(1):89-90.

[4]李孟飞,魏艳霞,姚兰.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护理[J].当代护士,2016年7:14-15.

论文作者:张爱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7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在儿童龋病畏惧症中的应用论文_张爱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