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清代女性婚服形象变化的因素论文_沈晓棠

影响清代女性婚服形象变化的因素论文_沈晓棠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摘要:从古至今,婚姻嫁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而婚服在婚嫁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本文以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切入点,并且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审美角度分析影响清代民间女性婚服变化的因素从而加深了对清代婚服发展史的了解。

关键词:清代;民间女性;婚服形象;变化因素

1 清代民间婚俗的概况

清代婚礼习俗在汉族的三书六礼(即聘书、礼书、迎亲书,纳采、问名、纳吉、征纳、请期、迎亲婚嫁)的影响下,清代满族民间婚嫁仪式大概要经历提亲、换门户贴、换八字、放定、过礼、晒轿、送嫁妆、打下处、射三箭、跨马鞍、拜北斗、入洞房、婚宴、拜祖先、亮箱和回门等程序。虽然婚礼习俗会因为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点,但随着满汉两族的交往逐渐融合与亲密婚礼习俗基本都遵循《仪礼•士昏礼》中规定的结婚六道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除了这些程序外,婚礼的举办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迎亲、娶亲、会亲,而婚服就是娶亲环节时必不可少的物件,更是娶亲环节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婚服有着独特的色彩、样式与寓意,是装点婚礼,烘托气氛,扮靓新人,表达寓意的主要手段。从古至今新郎新娘都要穿着婚服,不断演变的婚服,是当时最为珍贵的服装。

2 影响清代女性婚服形象变化的因素

从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看,服装是人们穿在身上的历史,是社会发展的镜子,一个时期服饰的变化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人们审美水平都是密切相关的,婚服自然也不例外。

从政治角度分析,清朝之前,中国的历史大多是汉族占统治地位的,所以婚服大多体现的也是汉族文化的特征。到了清代,满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中国政治的领导者,满族服饰文化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带来了冲击,婚服作为服饰中极为特殊、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据《清太宗实录》卷十记载,在皇太极执政期间,竭力推行满族的服饰制度,顺治帝也是推行满族服制的坚决执行者。新的政权的建立,服饰也必然会革旧迎新,以体现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变化。清朝满族政权的统治,迫使汉人的衣冠服制遭到毁灭性破坏,侥幸有“男从女不从”的政策使汉族女性婚礼服得以保留。即使清朝统治者坚持以满族的传统服饰为基础制定冠服制度,但由于遭到了汉族势力的大力反对,所以较明代的婚服还是存在较少的改变。中国经历过满清严厉的初期服饰规定,汉人也慢慢的改变了自己的服饰制度,体现了汉族文化独有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就这样在满族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下,满族人的坚持和汉族人的包融,造就了满汉婚服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到了清代末期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外国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政治上的动乱,导致婚礼服饰发展开始出现不稳定性,社会上开始出现身穿明代袍褂,腰上挂着宝剑,类似戏装的服饰,也有头顶清朝的辫子身穿唐代、汉代的服饰在街上行走,这种奇装异服也曾兴起一时,随着受到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大,婚礼服饰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从经济角度分析,服饰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始终紧密相随,婚服也不例外。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百姓的生活圈其实就是经济活动圈。清代时期的经济发展为清代女性婚服的发展演变打下深深烙印。婚礼是人生之大喜事,从提亲到最后亲迎中经历的所环节都与钱袋子有关,陶朱之户锣鼓喧天,小家小户亦张灯结彩。婚服作为婚礼中代表性服饰与财力、物力、人力密不可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提高生产量,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的政策,促进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一定程度提升。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重农抑商,小农经济模式要求女性树立了贤良淑德的好口碑,男丁出外耕田或是服兵役,女性就要担负起家中所有的粗细活。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婚服多为裙子,农村的农户结婚一般婚服为裤子。因为相比裙装,裤装更节省面料,制作工序相对简单,不需要大量的刺绣、绦边、流苏、百褶,符合农村人口的经济消费能力。清代末期,西方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侵略给民族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引发了国民的服饰消费生活的变化。传统婚礼服的选用最终在西方婚礼服的冲击下逐渐式微。

从文化思想角度分析,清朝统治中原后,推行的汉化政策比其他王朝更加猛烈,然而清室也尽可能保留本族文化,并且维持本身文化与汉文化的平衡。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儒家文化具有明显的阶级性,黄色代表皇权,只有皇亲贵胄可以使用,普通百姓是不可以的,婚礼服用色当然也不例外。与黄色相称的龙图案一直被百姓推崇与喜爱,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龙图案在封建集权时期的使用控制极为严格,只有皇上、亲王、郡王才可以用。清代末期封建集权的土崩瓦解,图案的使用已经没有禁忌,海水江涯、龙纹、凤纹、团鹤这些曾经只有权贵才能使用的图案,民间也随处可见,尤其是人们所重视的婚服,这些图案更是被民间百姓大量运用,可见这些图案对于普通百姓心中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象征着高贵、威严、好运。结婚时穿上有这些代表权贵的图案,好像自己就有了高贵的身份和远大的前程,这是因为虽然封建王朝瓦解了,但是百姓心中的阶级性并没有消失,对于封建的阶级性扔抱有幻想。多子多孙、开枝散叶、传宗接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也是传统婚礼中长辈对新人的美好祝愿与期许,因此婚服会大量使用瓜瓞绵绵、莲生贵子、多子多福多寿等吉祥图案以祈求子孙满堂。

从审美角度分析,清初满汉融合的时代特点赋予该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充满弹性和活力,满汉文化的自然交融是历史的发展趋向:一方面是满族妇女不断效仿汉族的婚礼习俗和时尚,另一方面汉族妇女也逐渐接受满族妇女的婚服样式,形成由简趋繁、由质朴趋奢华的变化特点。到清代康雍乾时期社会财富积累达到一定历史顶点“求新求异”和“求奢求精”的生活方式与审美风尚也逐渐达到鼎盛时期,“以贵为美”、“以奢为荣”和“以新为尚”的社会风气占据主流。清代汉族女性婚嫁中穿的红色绣裙也是丰富多变且富有韵味。还有“凤尾裙”,《扬州画舫录》中对凤尾裙式有如下描述:“裙式以缎裁剪作条,每条绣花,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谓之凤尾。”旧时富贵家庭的妇女多以此裙作为婚礼服饰。清代婚服不仅注重服装本身层面上的装饰、美化而并且由于清代女性的封建保守,认为女子柔弱的外表才是美,甚至不惜扭曲女性天然的形体,人为地制造柔弱美,是以压抑主体为代价而求得的中和式的审美理想。在婚礼服中更多地表现为含蓄、端庄、严谨,用宽松的“无形之形”的服装包裹人体,崇尚自然和谐之美。直到清末时期,受到西方女性审美的冲击,婚礼服逐渐改为多紧衣窄袖,大胆吸收了洋装紧身的原则,使女性的身材显得苗条而颀长。

3 结语

清朝初期服饰制度的微变可视作当时政治突变与社会文化变迁所导致民族服饰变革的结果。通过对婚服的梳理分析,剖析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导向、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对清代这个时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是加深和扩充了我们对服装历史的了解。

论文作者:沈晓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  ;  ;  ;  ;  ;  ;  ;  

影响清代女性婚服形象变化的因素论文_沈晓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