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研究茅颖杰论文_茅颖杰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研究茅颖杰论文_茅颖杰

摘要:城市化进程需要更高质量的建筑,这对桩基础施工技术是一个更大的挑战。桩基础是一个基础性的机构,土建施工的桩基础施工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的质量,有效提升建筑的稳定性,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发生财产损失。所以提高土建施工中的桩基础施工技术有利于保障工程质量,对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对桩基础技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对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应用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施工;桩基础;技术应用

引言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土建施工过程中,桩基施工为重要内容,其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上部结构施工和使用。因此,为保证施工质量,应切实做好对桩基施工技术要点的把控。

1桩基础施工技术对土建施工的重要性分析

桩基础是建筑基础的一种,由基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组成。桩基础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就是将建筑物上部荷载施加于地基持力层。桩基础可以划分成低承台桩基与高承台桩基两种:①低承台桩基主要指的是将建筑物的桩身全部埋在土中,承台底面与建筑物下部的土体之间形成接触;②高承台桩基主要指的是将建筑物桩身的上部露出土体中,而承台的底部被设置在底面上面。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常使用的是低承台桩基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基础部分进行处理时需要尽量将岩石层的压力减小,由此来有效地降低基础沉降对上层建筑物的破坏。桩基础施工技术能够通过提升地基承载力、加强基础部分来提升对上部建筑的支撑能力,从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此外建筑工程中使用桩基础施工技术可以使得上部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保证高层、超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保持良好的整体稳定性。

2桩基础技术存在的问题

2.1桩基缺陷

目前从充桩基础技术的总体应用来看,桩基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顶部缺陷突出,原因是浇筑混凝土时,很多施工人员把握不准沉淀对厚度的作用,因此顶部会出现缺陷,进而影响工程质量。在浇筑完成之后,拆除钢护筒时,力度过大会导致混凝土的不均匀等问题出现。其次是中部缺陷,是由于没有及时发现地质问题,存在坍塌的隐患,危险性较高,影响整体的工程质量,因此,施工时要不断减少不利情况的出现。

2.2桩位出现偏差

需要把基桩放在准确的位置,使其发生最大的效用,降低建筑的整体压力,提高承载力。在施工中,往往会由于施工人员专业技术不足导致防线及测量不够准确,流于传统,很难满足当代现代化建设要求。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没有良好的态度去面对施工,不注重细节方面的落实,使得桩位没有放在合适的地方。

3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

3.1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桩基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一个建筑的安全以及使用的安全是和桩基础施工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做基础施工的前期就要做好一切的准备工作,首先就是要对地形、地下的水位、土壤的个系列数据做一个分析,并且根据这些数据制定一个相对应的施工中的桩基础的技术方案,其次,制定的桩基础施工方案也需要进行审查,审核是否有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施工的规划中有一定的问题,就要及时的提出措施,修改方案,保证桩基础的施工方案是完美的。这样就可以减少工程建设施工中存在的风险,保证桩基础施工的质量以及效率,从而能够让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可以更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预制桩处理

1)预制桩错位的防治处理。①在桩基础施工之前,先通过钎探的方法对施工区域地面的杂物进行清理;②对预制桩的规格要严格要求,禁止使用长细比超过标准的预制桩;③如果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则可以先进行钻孔作业,然后再将预制桩植入内部;2)预制桩断裂的防治处理。①先对预制桩进行断裂检查,如果发现桩身有明显的断裂情况,则要及时对断桩的位置进行确认,对断桩在土体中的深度进行确认,由此选择合理的处理方式;②如果发现桩身已经断裂,同时断桩的位置没有出现明显的错位,则需要进行接桩处理。

3.3钢筋笼制安

在钻孔的同时对钢筋笼进行制作,钢筋进场的过程中,质检员要对其数量、厂家和合格证实施复核,使用前根据现行规范对不同批次的钢筋实施送检。钢筋之间的连接方法以电弧焊为宜。根据相关规范,焊条应有齐全的质量保证书与合格证。电弧焊主要包含三种,即电焊、单面焊与双面焊,如果采用双面焊,则焊缝的长度要达到钢筋直径5倍以上,而如果采用单面焊,则焊缝的长度要达到钢筋直径10倍以上。钢筋笼加工制作需在现场实施,由于桩长较大,所以应分段进行制作,每段的长度为9m。在加工制作过程中,钢筋笼的主筋应保持平直,且箍筋保持圆顺,位置和尺寸都准确无误,数量满足设计要求。主筋和箍筋之间的连接应牢固,箍筋的焊接方法为点焊为宜。在安装过程中,钢筋不能发生变形,施工人员上岗前应经过严格的培训。在对钢筋笼进行下放的过程中,注意防止在起吊和搬运时产生变形。将每段钢筋笼吊放到钻孔当中,在连接钢筋笼的过程中,上节钢筋笼必须吊直,以保证整个钢筋笼实际垂直度。不同分段上的主筋,采用单面焊的方法连接,接头根据规范的要求进行错开布置。在一段钢筋笼如孔之后,将其固定于钻孔口,下放时,如果遇到阻碍,可对钢筋笼进行缓慢的旋转,不可强行下放,避免钻孔内壁发生变形。

3.4混凝土灌注

(1)为使灌注施工能够顺利完成,在灌注开始前,应先对首批方量进行计算。在灌注的过程中,应由同一人进行下令实施灌注,实际的灌注速度应做到循序渐进,第一次埋设导管时,其深度应达到1m以上。完成第一批混凝土的灌注施工后,连续不断的灌注。灌注时,导管实际埋深应始终处于2~6m范围内。(2)混凝土采用专门的运输车进行运输,将混凝土运输到现场后,采用料斗和导管实施灌注。但在灌注前,要对其坍落度与均匀性进行检查,若不满足要求,应实施二次拌和,如果完成二次拌和依然无法满足要求,则不允许在施工中使用。(3)灌注施工中,要经常性对钻孔中的混凝土液面实际高度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导管的埋深进行调整。灌注至混凝土顶面和钢筋骨架底部之间的距离为1m后,减慢灌注的速度。待混凝土上升至钢筋骨架底部4m以上后,开始对导管进行提升,确保导管的底口始终比骨架的底部高出至少2m。(4)灌注时,需将钻孔中溢流处的泥浆及时引流到周围适当的地点进行处理,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灌注完成后,桩顶实际标高需要比设计要求高0.7m,对于这一高出的部分,应在混凝土实际强度切实达到要求后将其凿除,在凿除的过程中,应避免桩身被损毁。在上拔钢护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桩头的混凝土产生离析。在混凝土灌注即将结束时,需要对实际灌入量进行核对,以此确定实际灌注高度能否满足要求。(5)在灌注完成后,利用声波透射法对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查,声波管应做到上端加盖和下端封闭,且管中不能存在异物。在声测管之间的连接部位应做到光滑过渡,管口需要比桩顶处高出1000mm,同时不同声测管的管口实际高度应保持一致。

结语

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要充分应用桩基础施工技术,发挥桩基础施工技术的优势,促进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顺利进展,桩基础施工技术经济性与稳定性较高,在具体施工过程时,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增加了施工难度。所以相关企业应科学合理的选择桩基础技术,进行严格监管,保证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吕亚光.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J].门窗,2018(2):43.

[2]董磊.土建工程桩基础施工技术应用分析[J].门窗,2019(2):33–34.

论文作者:茅颖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9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研究茅颖杰论文_茅颖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