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与管理_体育论文

奥运举办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与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场馆论文,奥运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207(2006)05—0001—10

1 前言

“十一五”是首都北京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贯彻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关键时期。体育设施是体育事业的基本保障条件,是文化体育产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展示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精神风貌的鲜活载体。城市发展是基于对城市功能、性质、定位科学把握之上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系统整合及其价值实现的动态过程。当前,北京作为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正处在新的奥运周期,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与管理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体育设施规划、实施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进而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动力、魅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既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也是首都“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

本课题自2005年5月由北京市科委立项以来, 在科委社会发展处的指导和统筹下,由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市体育局、市规划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北京体育大学共5家单位共同承担。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运用现代化检索手段查阅、整理分析国内外有关体育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以及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同时参阅了我国现有的有关体育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

2.2 调查法

(1)实地调查。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国内分别对北京、上海、 广东、沈阳、南京等城市体育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同时,围绕奥运会举办城市体育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经验,课题组还于2005年12月对英国的伦敦、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希腊的雅典、意大利的都灵这4 个奥运会举办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及赛后利用情况做了专题调研。

(2)召开小型专家座谈会。分别就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 北京市体育设施运营与管理以及北京市体育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中的法律环境、奥运会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等专题召开了小型专家座谈会。

2.3 数理统计法

对一般调查数据及相关经济参数进行了常规的统计和分析,所有统计计算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

2.4 系统分析比较方法

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把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

3 体育设施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最近,北京市人大通过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确定的“十一五”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建设创新、和谐、宜居新北京,办好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民生活品质和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水平显著提升,奠定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为实现首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设施在当前首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由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体育设施的基本功能共同决定的。课题组认为,体育设施在当前首都城市发展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一个总量适宜、布局合理、结构功能完善、运营管理高效的体育基础设施对于加快首都现代化进程可以起到全方位的促进作用。

3.1 体育设施是城市再生运动的重要内容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先后完全了工业化,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这种发展阶段的更替和升级,这类国家中的一些主要城市为应对新时代在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和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等方面提出的诸多挑战,纷纷推出了旨在再造城市发展驱动力的城市再生运动(The movement of city regeneration)。而在这场运动中,体育及其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在城市再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伦敦作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目前正在实施一项伦敦东区(EAST END)再生计划,该计划主要是围绕着2012年奥运会的场馆设施的建设,对这个多民族聚居、讲多种语言、居民平均寿命比伦敦其它区居民少6年的落后城区进行综合改造。 规划建设项目除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主要是兴建一个占地500英亩奥林匹克公园,具体项目包括主体育场、奥运村、主新闻中心以及28个大项中的17个比赛项目的场地设施。据伦敦奥组委官员介绍,推出该计划的根本目的就是以奥运为契机、以体育为主题,对伦敦东区进行功能再造、活力再生,进而使古老的伦敦焕发青春,并使之成为欧洲乃至全球的体育中心城市。伯明翰作为近代英国工业革命的策源地,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化城市,近年来为实现城市发展转型,也推出了一系列城市再生计划,其中目前正在规划实施的就是“伯明翰运动村”(The Birmingham Sports Village)项目。 该项目是在伯明翰中心城区兴建一个占地59英亩、集运动、休闲、娱乐、商务和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体育社区,项目总投资超过3 亿英镑。 该项目的执行主任Karren Brady女士说,“这是一项通过体育实现城市再生的计划(regeneration through sport),计划的实施不仅将给城市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 促进城市发展转型,而且也是将伯明翰城市还给伯明翰人民的一项伟大实践。”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市,是一个以石油、化工、航天为主导产业的重化工城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市为实现由重化工城市向休闲娱乐城市转型(目标是成为像洛杉矶那样的休闲娱乐型城市),先后在市中心兴建和改建了一批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其中包括休斯敦政府投资2.8亿美元兴建的“丰田体育中心”(姚明所在的休斯敦火箭队主场)。经过10年左右的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休斯敦不仅吸引和留住了一批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联盟中的俱乐部和球队,而且还举办了一系列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包括NFL2003~2004赛季的全明星赛、NBA2005~2006赛季的全明星赛以及网球的“大师杯”赛等,通过体育来促进城市发展的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北京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东方古都, 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和结构功能定位,随着首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也面临着活力再生、功能再造和魅力重塑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新一轮的奥运周期里,北京城市发展围绕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中心工作,结合首都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的发展的实际,规划和实施一批以体育,特别是以体育设施建设、运营与管理为主题的城市再生计划,对我们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全方位的、基础性的作用。

3.2 体育设施是首都体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

体育事业是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城市发展实力、活力和魅力的鲜活指标,也是展示市民素质和精神风貌的平台和标志。当前,首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是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意见》中确立的“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积极创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这一发展定位与首都城市发展定位(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在性质和目标上高度一致,前者服从和服务于后者,是后者功能和价值实现的生动实践。从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内涵上看,这一发展目标是由一流的体育设施、一流的体育人才、一流的大众体育、一流的赛事资源、一流的体育产业和一流的体育法制环境这6个子目标的系统集成, 其中一流的体育设施是支撑整个系统的必备保障条件。没有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的公共体育设施,市民的基本体育权利就得不到保障、基本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大众体育的参与率和忠诚度也不会有显著的提升;没有专业配套、设备精良的训练比赛设施,竞技体育就没有竞争力,就不能出卓越的竞技人才和优异的运动成绩;同样没有多种所有制并存、高中低档并存的经营性体育设施,就没有活跃的大众体育消费,就难以形成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和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而群众体育对于推动首都的社会发展,竞技体育对于推动首都的文化发展,体育产业对于推动首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体育事业在促进首都城市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就必须切实加强体育设施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4个环节上的统筹与协调,通过运用多种政策杠杆来盘活存量,引入增量,为首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3 体育设施是促进首都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

当前,北京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全体市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工作重点是解决市民不断增长的公共产品的需求与有限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之间的矛盾。《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市民,着力扩展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规范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享有上的差距,提高公平性和可及性,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体育是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它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4 体育设施是发展首都文化体育产业的物质前提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在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体育设施向集运动、休闲、文化、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设施演变。北京的首都体育馆和工人体育场早已成为种类文艺演出的圣地,在这两个体育场馆中,每年举办的大型文娱活动的场次已经超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场次。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的陆续建成以及崇文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和石景山“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CRD)建设项目的启动,北京将在朝阳、崇文、石景山形成3个以大型综合性体育文化设施为依托,体育文化经营为特色,企业相对集中,经营规模较大,融健身、竞赛、休闲、娱乐、文化、观赏、旅游、购物为一体的体育文化休闲产业中心区域。这对打造独具特色的首都文化体育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设现代国际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5 体育设施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魅力的物质条件

按照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北京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做好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各项工作,对于实现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提升城市魅力都具有实际的作用。

体育设施从性质上分有公益性体育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和经营性体育设施;从功能上分有大众健身设施、训练比赛设施和体育产业经营设施;从规格上分有标准体育设施和非标准体育设施,综合性体育设施和单项体育设施,室外体育设施和室内体育设施;从档次上分有高档、中档、低档3个层级的体育设施;从行政隶属关系上分有中央政府所属体育设施、省市政府所属体育设施和区县政府所属体育设施等。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不仅是党政军首脑机关的所在地,而且是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和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地。北京体育设施建设状况和运营水平代表着国家的最高水平。从这层意义上讲,北京拥有一流的体育设施是国家首都这一城市功能定位的必然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过程就是提升北京城市魅力的过程。中外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发展离不开体育的发展,而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运营与管理的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城市再生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

4 奥运举办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国际经验

4.1 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基本情况

现代奥运会诞生以来,奥运会的大多数比赛曾长期在室外举行。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以及奥运会竞技水平的提高,奥运会的大多数比赛逐步移至室内。由于奥运会规模越来越大,比赛项目越来越多,竞赛组织的难度越来越大,使得奥运会场馆的建设规模和档次越来越高,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大型化、多样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见表1)。

表1 奥运会体育场馆类型、功能及解决方案

奥运场馆类型 承担的赛事

解决方案

主体育场开幕式、闭幕式、田径和足球决赛 坐席数量80000个以上,多数主办城市在申奥成功以

后新建了主体育场。

主体育馆篮球、排球、手球、体操等主体育场馆是奥运会举行球类比赛的体育场馆,其规

模比其它体育馆大。

多用途体育 柔道、摔跤、拳击、举重、击剑、羽毛 在奥运会期间,由于这些项目不需要太大的场馆面积,

馆、会展中心球、乒乓球、跆拳道等因此为了节省建设投资并考虑赛后利用,通常把这些场馆

建设成多用途场馆,可以举行体育比赛也可以举办商贸活

动和会展活动。

训练场馆用于训练奥运会期间大约需要100个左右的训练场馆,这些场

馆大多使用现有场馆,许多奥运会组委会都向学校、俱

乐部等机构租用小型体育馆。

户外球类体育场 足球预算、曲棍球比赛、训练场地 足球预赛通常在其它城市举行,观众数量并不多,因

此足球预算场地通常要大大小于主体育场。

户外绿地及 马术、射箭、沙滩排球这些比赛项目通常都使用临时设施,奥运会后可以拆

其它户外场地除,建设费用通常较低。

游泳馆 游泳及跳水比赛 游泳比赛场地通常采取建设室内游泳馆和露天游泳池的

方式解决,是奥运场馆中投入比较高的设施。

自行车场自行车比赛 现代奥运会历史上,自行车比赛长期使用主体育场,

1960年罗马奥运会第一次新建了自行车场。在大多数城市

都需新建自行车场馆。

棒球场 棒球比赛在棒球运动不发达的国家,通常将足球场临时改作棒

球场。

皮划艇赛场 皮划艇比赛 通常建成集比赛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的场地设施,以利

于奥运会的赛后利用,有的城市使用临时场地。

帆船赛场帆船比赛

自1972年以来,多数主办城市都把奥运会作为促进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基本做法就是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并将主要的奥运场馆设施都集中在奥林匹克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在促进城市现代化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作用:首先,奥林匹克公园大多建在主办城市的传统工业区,甚至垃圾场、荒地、经济落后地区,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极大地提升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使这些地区成为新型城区;第二,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极大地拉动了周边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奥运村的住宅往往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就全部销售给业主;第三,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往往形成了集体育、娱乐、文化、会展等产业为一体的大型多功能文化体育娱乐中心,极大地带动了主办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

4.2 现代奥运会场馆在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奥运会场馆建设奢华成风。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以来,多数主办城市都力求将奥运会办成奥运会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在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求大求全,场馆建设规格普遍较高。尤其2000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其场馆建设的规格均已超过了国际奥委会规定的2012年奥运会的场馆建设规格。由于奥运场馆超标准建设,使得悉尼和雅典在奥运会结束以后在奥运场馆运营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第二,许多主办城市在奥运场馆建设规划不够,尤其对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和需求考虑不足。许多主办城市由于缺乏奥运会场馆建设和运作经验,没有将奥运场馆的建设与赛后利用有效结合起来,导致奥运场馆建设费用超出预算,赛后利用较为困难。1976年蒙特利尔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申办报告提出将奥运会办会的预算控制在1.24亿美元之内,然而最终的支出超过了15亿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不够周全,尤其场馆的建设支出、场馆的赛后利用、场馆建设工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雅典奥运会场馆建设、 奥运会运营和其它相关支出达120亿美元,这一数额超过了除北京奥运会以外历届奥运会的经费支出。2004年希腊政府的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 其中一半以上的财政赤字与奥运场馆的规划不周有关。在场馆建设过程中实际支出比预算高出30%~50%,其中许多超额支出是由于奥运会场馆建设启动较晚有关。奥运会结束以后,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目前在雅典仍在争论。按原计划比赛场馆应当移交给地方政府和私人企业,然而这些政府机构和企业在奥运场馆的设计和计划阶段没有参与,缺乏场馆运营的经验和必要的准备,因此目前只有极少数的奥运场馆移交出去。许多专家建议将一部分未移交的同时又不被希腊人喜爱的比赛场馆拆除,这些场馆包括棒球场、垒球场和曲棍球场等。但这也必将导致巨大的财政与经济损失,雅典奥运会场馆建设与运营的教训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

第三,奥运会场馆建设投资规模巨大,给主办城市增添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除足球小组赛、帆船赛等场馆设施往往建在其它城市以外,目前奥运会场馆大多集中建在主办城市。1972年以来,除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以外,历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都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奥运场馆的建设。这些资金除奥运村等少数设施的资金能够通过法人招标的方式筹集以外,多数奥运场馆设施的建设费用要由主办城市政府承担。巨额资金的投入给多数主办城市的政府部门都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见表2)。

表2 1972年以来历届奥运会体育场馆及基础设施投资情况(百万美元,1995年美元价格)

投资项目1972年慕尼黑 1976年蒙特利尔 1984年洛杉矶1988年汉城 1992年巴塞罗那1996年亚特兰大2000年悉尼

奥运会 奥运会 奥运会 奥运会奥运会奥运会 奥运会

(括号中为百万澳元)

奥运村 74.7

174.272063.2

189.8~245.9

485(786.9)

体育场馆

741.5 2022.6

242.3970

496.8 475(769.9)

国际广播

23.5148.9

1158.1

32.1(52)

交通运输

283.6

1974.6

3374.8 165(267)

住宿设施116361.1(99.1)

其它投资

339649.684.5 1574.4

201.9 305(494.1)

投资合计

1462.4 2846.3

483.7

3132.6

9105.3

1182.5 1523.82

本表包括

政府组委会 政府组委会

私人机构组委会政府私人

政府私人机构 政府组委会 政府私人机构组委会

的主要投 机构组委会 组委会

资料来源:国际奥委会博物馆

第四,奥运会场馆经营管理难度很大,多数主办城市在奥运场馆赛后维护上都长期亏损。由于奥运场馆主要用于承接重大体育赛事,功能比较单一,因此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难度非常大,经营和开发奥运场馆赛后资源是每个主办城市都面临的重大挑战。1972年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在奥运会结束以后,每年的运营维护费用平均达到3000万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建设的奥林匹克公园尽管规模较小,但奥运会结束以后每年的维护费用也超过800万美元。在奥运场馆维护方面,亏损最为严重的是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尽管奥运会前和奥运会结束以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都制定了奥林匹克公园的长远发展规划,但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在运营管理方面然而面临相当大的困难。2003一年当中奥林匹克公园运营支出为1.39亿澳元,收入仅为5443万澳元,亏损竟达到8539万澳元。到2004年,澳大利亚主体育场冠名权售给澳大利亚著名的电信公司(Telstra),运营状况有所好转,2004年6月之前运营支出为1.08亿澳元,收入为9150万澳元,但仍亏损1687万澳元。

4.3 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和赛后利用的经验和教训

4.3.1 国际奥委会的“瘦身运动”

长期以来国际奥委会对现代奥运会场馆的建设问题极为关注,早在1911年顾拜旦先生就曾经支出:“非常不幸,近期举行的奥运会常常导致过高经费开支,其中许多不必要的开支是由于建永久性场馆引起的,许多永久性场馆的建设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临时性的场馆已足够……”罗格先生就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曾经说过:“我们应当更聪明些,能够找到奥运场馆最合适的规格,以便在奥运会后场馆仍能被充分使用。”

现代奥运会诞生以来,奥运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奥运会规模的扩大给主办城市在场馆建设方面留下了沉重的负担,为了控制奥运会的规模降低主办城市场馆建设负担,罗格先生上任后积极推动奥运会的“瘦身运动”。为此国际奥委会专门成立了“奥运会研究委员会”(Olympic Games Study Commission)专门研究如何控制奥运会的规模,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设奥运场馆问题。在2002年墨西哥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4次全体会议上奥运会研究委员会提交了初步研究报告,在2003 年布拉格举行的第115次全体会议上提交了最终研究报告, 该报告在奥运场馆建设方面的主要要点包括:

●奥运会主办城市应尽可能使用现有场馆,只有场馆具有遗产价值的才能建设新的场馆,没有遗产价值应尽可能利用临时场馆;

●进一步合理评估和理性化地规划场馆的坐席数,这是降低场馆支出和避免奥运会规模无限扩大的主要手段;

●根据比赛与训练的实际需要合理规划场馆数量,降低体育场馆建设投入;

●在技术和比赛规程容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共用比赛场馆;

●国际奥委会必须与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联合制定奥运会场馆的有关标准,包括使用现有设施的标准、建设临时设施的标准以及主办城市所需场馆数量的标准;

●削减奥运会大家庭预留的体育场馆坐席数量。

4.3.2 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与赛后利用的基本经验

(1)现代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的基本模式

总体而言,现代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有以下4种模式(见表3):第一种模式,继续用于组织体育活动。奥运会结束以后,奥运场馆区域尤其是奥林匹克公园通常都成为主办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大型体育活动中心。这些体育活动主要包括:职业体育竞赛活动、大学体育竞赛活动、国家级高水平运动训练中心、居民健身活动、社区体育俱乐部活动等。第二种模式,交替使用模式。许多奥运会主办城市都在奥运会期间为了节省开支,将大型商贸展览中心、大型会议中心临时改作奥运比赛场馆,在奥运会结束以后恢复原来的功能。而奥运村在奥运会结束以后往往成为城市住宅新区、大学生宿舍、办公用房等。第三种模式,多用途使用模式。奥运场馆在建设过程中就充分地考虑了赛后的利用,进行了多功能设计,使得奥运场馆在奥运会结束以后能够开展体育、商贸展览、音乐会、演唱会、娱乐等多种大型活动。第四种模式,搭建临时场馆设施,奥运会结束后直接拆除。一些体育项目不被主办城市居民所喜爱或者比赛项目适宜在户外进行,因此举办这些项目比赛的场馆设施通常属于临时搭建的设施,奥运会结束以后则直接拆除。例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自行车、射箭和赛艇设施均是搭建的临时场馆,奥运会结束以后被拆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场馆建设都采用现代建筑工艺、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来建设临时场馆和设施,一方面降低了建设成本,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比赛需要。例如悉尼奥运会主体育场采用现代建筑工艺在奥运会期间增加了30000个坐席,在奥运会结束以后则拆除这些坐席。许多大型赛事的主办城市在场馆建设过程中使用气膜体育建筑,在比赛结束以后则拆除这些建筑。

表3 现代奥运会场馆资源赛后利用的基本情况

奥运场馆类型赛后使用模式 赛后利用情况

主体育场 3 4 新建主体育场在赛后主要服务于国际和国内大型体育、文化、商贸、政治、宗教

等大型活动。奥运会主体育场的存在本身就可以吸引国内外大型活动。

主体育馆 3 室内体育、文化、娱乐、会展和商贸活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主办城市都

建成若干体育馆,除体育活动以外这些室内体育馆往往难以吸引足够多的其它活动。

多用途体育馆 2主办城市往往将商贸展览中心、会议中心等临时用作比赛场馆,由于奥运会的影

响,奥运会结束以后这些设施往往成为促进主办城市会展业的生力军。

中小型体育馆 1 4 除主体育馆外,主办城市还需建设一些规模稍小的体育馆,这些体育馆往往主要用

于组织体育比赛。这些场馆的赛后利用难度也很大,一方面其规模不大难以组织除

体育以外的其它大型活动,另一方面又没有足够的体育赛事。这些体育馆大多数都

用于大学和学校体育活动以及居民体育活动。但必须有足够的体育健身人口规模。

户外场地及绿地1

2 4 户外场地设施通常使用搭建的临时体育设施,奥运会结束后,许多区域变成了居民

休闲娱乐区域,一些设施搭建在奥林匹克公园之中奥运会结束后成为公园景观或娱乐

区域的组成部分。

奥运村2奥运村在赛后有以下使用模式:1、用于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包括1952年、

1956年、1960年、1968年、1980年等届奥运会);2、住宅区(1972年和

1976年奥运会);3、高级豪华住宅(1988年和1992年奥运会);4、大学生

会寓(1984年和1996年奥运会)。

自行车馆 1 4 奥运会前大多数主办城市都没有建设自行车馆,奥运会结束后大多用于高水平训练基地。

游泳馆/户外游泳池1 4 奥运会结束以后,大多数奥运会主办城市都把游泳场馆向普通居民开放,成为促进城

市大众体育发展的有效手段。蒙特利尔奥运会结束后的1988年蒙特利尔将游泳馆改建

市大众体育发展的有效手段。蒙特利尔奥运会结束后的1988年蒙特利尔将游泳馆改建

成为水上惊险体育公园。亚特兰大奥运会则把游泳馆移交给乔治亚里工大学。然而由

于奥运会游泳场馆的规格较高,游泳门票费用往往满足不了场馆的运营维护费用。

注:赛后使用模式即本文论述的4个模式。

(2)统筹考虑,积极采用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建设与运营模式

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国内外奥运会场馆及其它大型场馆的设计、建设和赛后运营的趋势是采用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即政府和企业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模式。采用PPP 模式由企业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可以有效地降低政府风险,尤其是可以有力地提高奥运会场馆及其它大型场馆的运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益。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PPP模式可以细分为:BOT模式(建造—运营—移交)、BTO模式(建造—移交—运营)、BT模式(建造—移交)、TOT模式(移交—运营—移交)、BOL模式(建造—运营—出租)和DBFO模式(设计—建造—融资—运营)模式。悉尼奥运会场馆建设就成功地采用了PPP模式。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在奥运会场馆建设方面进行法人招标,最终悉尼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主体育馆和奥运村招标成功。澳大利亚多丛公司(Multiplex)和汉姆布鲁司银行(Hambros)组成的联合体中标负责主体育场的设计、施工、融资和运营。场馆建设支出为4.63亿澳元,其中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出资1.35亿澳元,其余3.28亿澳元主要通过股票上市、银行借贷、冠名权和出售会员等方式筹集。悉尼奥运会主体育馆建筑面积70420m[2],21000个坐席,总造价1.97亿澳元(1.23亿美元),其中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出资1.42亿澳元,其余由澳大利亚一家名为“Abigroup”的开发公司承担。奥运会结束以后由这家公司承担场馆的运营,30年以后移交给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奥运村则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和销售,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就已经全部售出。新建的奥运村是太阳能公寓,包括2000个单元,可以居住5000人。每套公寓售价为42~49万澳元,单元房售价为52~68万澳元。亚特兰大奥运会主体育场由亚特兰大奥运会组委会出资2.89亿美元建造。在建设之初奥运会组委会与亚特兰大英雄队(Atlanta Braves)和亚特兰大市政府签订了一个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奥运会主体育场由组委会出资兴建,奥运会结束以后运营管理权力移交给亚特兰大英雄队,由其运营30年以后产权移交给亚特兰大富尔顿县政府。奥运会结束以后,主体育场的2/3被拆除,仅留1/3作为亚特兰大英雄队的比赛场馆。

(3)将职业体育融入整体经营战略是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成功经验

蒙特利尔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结束后成为美国职业棒球俱乐部(Montreal Expos)的主场和一家加拿大橄榄球联盟俱乐部的决赛场地。洛杉矶奥运会的主要场馆设施在奥运会结束以后都成为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比赛场馆。其中纪念体育场(Memorial Coliseum)建于1927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曾举行两届奥运会(1932年和1984年)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体育场。奥运会结束体育场成为洛杉矶一家职业橄榄球俱乐部袭击者队(Raiders)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橄榄球队的主场。洛杉矶奥运会篮球比赛场馆富洛姆体育馆在奥运会结束以后一直是洛杉矶湖人队(NBA)和洛杉矶国王队(Los Angeles Kings,冰球队)的主场。玫瑰碗体育场(建于1922年)在奥运会结束以后,一直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橄榄球队的主场,曾举办5次美国橄榄球联赛决赛,男子足球世界杯(1994年)和女子足球世界杯(2002年)决赛阶段的比赛。悉尼奥运会结束以后成为澳大利亚一个著名橄榄球俱乐部的主场。

(4)奥运场馆必须以组织大型活动为核心,采取多元化运营模式

奥运会场馆大多集中于奥林匹克公园,奥运场馆的运营主要以组织大型体育、文化、商贸、政治、宗教活动为主。汉城奥运会结束以后,汉城奥林匹克公园成为一个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休闲娱乐中心。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在建设阶段就被定位为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集体育、休闲娱乐、文化、商贸、科教为一体的大型活动中心:体育城、学习社区、信息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赛事城以及健康社区。具体的目标包括:第一,使公园成为“澳大利亚体育第一基地”,成为一个综合性世界独特的体育产业模式;第二,一个杰出的教育与培训中心;第三,促进科技发展,将其作为经济发展引擎,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公园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第四,成为国家的健康、娱乐和康乐中心;第五,一个地区性文化、艺术、食品和娱乐中心。2003~2004年度,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组织各类活动的情况如下:

●组织38个项目的体育比赛,其中有400万观众到奥林匹克公园观看比赛, 比上年增加77%。130万观众光顾主体育场观看比赛, 奥运会后举办的橄榄球联赛单场观众记录为109874人;

●每周3000人到高尔夫训练场参加娱乐健身活动,每周1600人到网球中心打网球,13500人参加250次学习游泳和田径赛事活动;

●举办过南半球规模最大的悉尼复活节展示,奥林匹克公园每年吸引550 万人游客,这一数量与大堡礁游客数量大体相同;

●2002年,举办过1759次各种活动。

显然奥运场馆的运营必须摒弃只搞体育的传统模式,必须充分利用奥运会提供的平台积极提高城市形象,提高场馆运营管理机构组织管理活动的策划与运营水平,积极吸引和承接各类大型体育、文化、商贸、娱乐活动,使奥运场馆区域成为多功能的大型活动中心。这是奥运场馆运营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根据国外经验,奥运会结束后奥运场馆的收入渠道主要包括以下门类:奥运会基金收入、豪华包箱收入、冠名权收入、门票收入、广告收入、永久性坐席收入、食品饮料及吧台收入、停车场收入等。

每一届奥运会结束以后,各主办城市都把奥运会市场开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建立奥林匹克基金会,以进一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一些主办城市把基金会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贴奥运场馆的运营支出。豪华包厢是配置在大型体育场馆坐席当中,包括多种设施和多种高级服务项目的单元型坐席。一套豪华包厢往往包括吧台、付费电视、沙发、休息室等各类配套设施,豪华包箱内还提供停车证、参加会员活动、高级餐饮服务、会见职业俱乐部官员和运动员等服务,一般都有服务生提供专门的服务。豪华包厢是企业组织商业活动以及和客户进行交流的理想场所,价格非常昂贵,一般销售给企业。豪华包厢是国外大型体育场馆中最重要的收入渠道。

冠名权是大型体育场馆一个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在奥运会结束以后应当积极运作销售奥运场馆的冠名权。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在奥运会结束以后亏损非常严重,2003年澳大利亚著名的Telstra 电信公司购美了澳大利亚主体育场的冠名权以后极大的缓解了悉尼奥运场馆的亏损状况。目前体育场馆冠名权已经成为大型体育场馆的一项最重要的收入渠道。

4.3.3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资源及赛后利用的建议

(1)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资源

通过对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网站资料的查阅,2008年奥运会规划建设的比赛场馆37个,专项训练场馆41个,其中比赛场馆新建14个,改扩建14个,临建9个;北京地区31个,京外6个。这些奥运会比赛和训练场馆的建设和运营,一方面使首都北京的文化体育与休闲娱乐产业形成“一个中心和三个区域”的合理布局,即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中心,西部社区、大学区和北部风景旅游区3 个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奥林匹克公园集中了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网球中心、射箭场、曲棍球场、会议中心击剑馆等新建和临建场馆;原奥体中心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共3个改扩建场馆;奥运村、会议中心(赛时新闻中心)、数字大厦(赛时技术中心)、森林公园(含奥运村国际区)等相关设施。西部社区包括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含新建篮球馆和棒球临时赛场)、老山自行车馆(新建)、老山山地车场(改扩建)、射击馆(新建)、飞碟靶场(改扩建)、丰台体育中心垒球场(改扩建)等场馆。大学区包括:新建的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改扩建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等。北部风景区包括了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和昌平铁人三项赛场。这样的结构和空间布局不仅为奥运场馆的赛后有效利用提供了可能,而且也为完善首都的城市功能、增添首都的城市魅力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总数达到78个的奥运会比赛和训练场馆中,大体量、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将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竞赛表演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高质量、标准化的专项体育场馆将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最近两届奥运会,悉尼和雅典都出现了比较严惩的赛后利用困境。北京奥运会规划、建设的比赛和训练场馆总数达到78个,总投资预计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是历届奥运会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届,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投资大、规模高、赛后利用难。如何做好北京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是办一届“有特点、高水平”奥运会的重要方面,也是筹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实践中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当前,北京奥运会在场馆赛后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专门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没有站在全国体育事业发展和北京城市发展的高度来制定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赛后利用规划和方案;各场馆业主单位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各业主单位制定的赛后利用方案亟待细化和进一步论证等。

(2)关于北京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建议

① 以北京奥运会场馆为核心形成合理的体育场馆布局

目前北京大型体育场馆不论面积和数量都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奥运会场馆建设完毕以后北京的大型体育场馆资源即便与国外的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见图1)。但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 北京市社区体育设施严重缺乏。这种状况与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以及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严重不符,也与党中央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相背离。本课题认为,在奥运会场馆建成以后,北京的大型体育场馆可以完全满足北京作为国际体育赛事中心城市的需要,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北京不应当再建设大型体育场馆。为此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北京应当依据北京市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的目标,将社区体育中心等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建设作为北京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五棵松体育中心、丰台体育中心、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朝阳体育公园、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大型体育场馆设施为核心、以街道和区级社区体育中心为节点的网络化体育场馆服务体系和体育场馆布局。借鉴英国曼彻斯特东区体育城的管理经验,将大型体育场馆区建设成为档次较高的居民健身中心与培训中心,将社区体育中心和社区体育公园作为北京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基本载体。

图1 我国五大城市群中心城市人均体育场馆面积指标的比较

②建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局加强对奥林匹克公园及其他奥运场馆的管理

建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局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总用地1135公顷,其中森林公园680公顷, 中心区用地315公顷,其余为四环路以南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及其南部预留用地。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面积和体育场馆建设规模远远超过国际上任何一个奥运会主办城市建设的奥林匹克公园。同时土地资源是当今国内外任何城市中最为珍贵的城市资源,对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北京来说更是如此。对如此规模的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仅仅依托社会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建立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局可以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确保奥林匹克公园土地的开发能够代表最广大的北京市民的意志,使得奥林匹克公园土地资源得到可持续性的开发和利用。

其次,奥运会结束以后,北京奥运会场馆将不仅成为我国体育赛事中心,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国际体育赛事中心。北京奥运会场馆将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若想在残酷的国际体育产业竞争中取胜仅仅依靠企业的单打独斗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一方面悉尼奥运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悉尼奥运会结束以后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成立了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局。该管理局积极在其他国家为奥运会场馆的业主争取开发项目,并积极为业主建立沟通平台使业主能够与北京、伦敦等主办城市建立沟通业务联系,这些都为奥运会场馆扩大经营效益,提高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奥运会场馆业主大都缺乏大型体育场馆的运作管理经验,同时更缺乏国际体育产业运作管理的经验,更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提供帮助。建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局可以为奥运会场馆的业主搭建国际体育交往的平台,使这些企业能够较快地适应国际体育产业的竞争,提高这些企业的国际体育产业竞争力。

第三,奥运会场馆的服务是一种长线产品,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盈利。在发展的初期需要得到政府在投资、融资、税收、能源使用等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投入,但这些政策应当如何投入需要专门的政府机构进行研究和落实。建立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局可以对相关的政策进行研究和论证,并有利于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

③建立奥运会场馆战略联盟提高奥运会场馆的经营效益

北京奥运会场馆建立战略联盟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北京奥运会场馆是目前国际上档次较高的体育场馆群,未来将面临十分激烈的国内外竞争,这种竞争不是任何单一的奥运会场馆或单一的企业可以应对的。形成战略联盟可以整合奥运会场馆业主集体的力量,使北京奥运会场馆在面对国内外体育场馆竞争的过程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同时也能够避免奥运会体育场馆内部的无序竞争。其次,建立奥运会场馆联盟有利于体育赛事和其他大型活动的组织。按照北京“十一五”规划,北京将建成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北京将建成国际体育赛事中心。目前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尤其是综合性体育赛事一般不是单一的场馆可以承接的,必须通过奥运会场馆的集体协作才能发挥奥运会场馆的整体效益。显然建立奥运会场馆联盟是提高北京承接大型体育赛事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三,奥运会场馆服务是一个长线产品,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培育。奥运会场馆的运营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立奥运会场馆联盟可以扩大奥运会场馆的资产规模,有利于奥运会场馆在信用融资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第四,建立奥运会场馆联盟可以形成联盟内部的层次化经营,在提高各自场馆经营效益的基础上,可以从联盟的经营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收益,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益。

④努力扩大北京奥运会场馆无形资产的价值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型体育场馆扩大经营效益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扩大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价值,能否有效地开发无形资产将决定体育场馆经营的成败。作为举办过奥运会的北京奥运会场馆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奥运会无形资产开发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项目中,以体育场馆冠名权、豪华包厢等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开发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973年美国布法罗里奇体育场将其冠名权以1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 合同期为25年。2000年,美国休斯顿德克萨斯体育场馆冠名权以3亿美元的价格, 被美国万金能源集团收购,合同期为30年。这一数额比前者高出200多倍!目前体育场馆冠名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大型体育场馆最重要的开发项目之一(见表4)。

表4 目前世界上一些大公司购买大型体育场馆冠名权情况

场馆名称 冠名者 国别 合同时限 合同额

美国休斯顿万金体育场美国 万金能源集团美国 32年 3亿美元,包括其它若干设施

德克萨斯人橄榄球队主场

菲迪克斯兰多佛体育场美国 菲迪克斯美国 27年 2.05亿美元

印第安人橄榄球队主场

美国航空中心体育场NBA 美国航空公司美国 30年 1.95亿美元

达拉斯小牛队主场

飞利浦竞技场NBA

飞利浦公司 美国 20年 1.818亿美元

亚特兰大鹰队主场

因外斯克体育场美国因外斯克公司美国 20年 1.2亿美元

丹佛野马橄榄球队主场

BT Cellnet体育场英国 Cellnet 英国 10年 490万美元

米德尔斯堡足球俱乐部主场

锐步体育场英国波尔顿 锐步体育用品公司英国 10年 420万美元

流浪者足球俱乐部主场

Nynex竞技场

曼彻斯特Nynex公司

英国 5年 320万美元

资料来源:英国《体育商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豪华包厢成为美国大型体育场馆又一个重要的经营项目。美国著名的Staples体育馆在2001年从豪华包厢和俱乐部坐席的经营中获得3500 万美元的收入,远远高于冠名权的收入(580万美元)。美国20世纪90 年代以来修建的大型体育场平均每个体育场配置143套豪华包厢和7086个俱乐部坐席, 每个体育馆平均配置92套豪华包厢和2152个俱乐部坐席。北京奥运会场馆在冠名权和豪华包厢的开发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北京奥运会场馆不论在建设规格和档次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规格的体育场馆为冠名权和豪华包厢的开发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其次,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国际市场正在引起全球的瞩目。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展速度迅猛,正在成为京津唐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北京正在发展总部经济,未来必将有大量国内外重要公司落户北京。奥运会场馆冠名权和豪华包厢是企业宣传企业形象,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平台,这也为奥运会场馆冠名权和豪华包厢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三,北京作为我国的体育赛事中心城市和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和文体活动将层出不穷,这也为冠名权和豪华包厢的开发创造了条件。第四,北京奥运会场馆作为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场馆将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无形资产开发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我们实在不应当使这些资产白白流失。除冠名权和豪华包厢以外,还应当努力开发赞助、广告、特许权经营等无形资产。

⑤北京奥运会场馆经营必须为职业体育赛事的发展提供平台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赛事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全球体育界的瞩目,以美国NBA 和英国足球超级联赛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职业联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韩国等争先恐后地对西方发达国家职业赛事的运作模式进行效仿,结合自己国情组织了职业赛事并先后获得了成功,使得日本和韩国足球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长期在亚洲称雄。职业体育赛事水平是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经验表明,将大型体育场馆与职业体育赛事相结合是大型体育场馆运作管理的基本规律。在现代奥运会发展的历史上,凡是经营效益较好的场馆大多都和职业体育赛事相互结合。

(责任编辑注:本文转载时略有删节。)

收稿日期:2006—09—03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2005年资助项目

标签:;  ;  ;  ;  ;  ;  ;  ;  

奥运会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与管理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