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的协调管理机制及发展战略研究

虚拟企业的协调管理机制及发展战略研究

高映红[1]2003年在《虚拟企业的协调管理机制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虚拟企业是多个独立企业针对某一市场机遇,通过信息技术相互联结而形成的一种动态性联盟。虚拟企业将是二十一世纪企业的主流模式,它所带来的全新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方法及技术也将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提高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目前,有关虚拟企业的运作管理研究还很缺乏。因此,文章重点从系统协调理论及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虚拟企业的协调管理及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着重探讨了六种重要的协调机制:组织结构设计、信息基础设施、合作协议、利益分配与风险承担、沟通与信任、信誉机制。 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将针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研究如何引入虚拟企业模式及具体的实施战略措施。

赵艳萍[2]2007年在《虚拟企业的协调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虚拟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虚拟企业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其实质就是伙伴之间关系的协调管理,其目的就是提高和维持虚拟企业系统的有序性,使其处于协同状态。因此,本文首次从研究虚拟企业的自组织形成机制入手,围绕“协同”研究虚拟企业的协调作用机理,以模块化思想指导解决虚拟企业的复杂性问题,对虚拟企业协调机制的形成机理、虚拟企业的组织协调机制、虚拟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以及虚拟企业协调的保障机制等进行研究。以某制造企业的虚拟运作为例,证实相关理论研究的适应性。论文通过分析虚拟企业的复杂性、自组织性及模块化特性,指出模块化是协调虚拟企业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虚拟企业协调的核心地位,通过虚拟企业协调与协调机制的概念界定,构建虚拟企业协调机制的结构模型:由决策层、运作层与信息层协调机制以及组织协调机制和协调保障机制构成。运用协同学理论,分析提出适应市场中反应能力与速度,对共同目标的认可、对合作伙伴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和增多的学习机会是虚拟企业自组织形成的动力条件;提出合作伙伴在相互竞争和协同过程中,产生了适应环境的新结构和相应的运作准则——虚拟企业的序参量,支配着虚拟企业系统达到协同状态。构建以有价值差异、互动沟通以及联盟学习为内容的虚拟企业协调逻辑模型,提出伙伴企业的有价值差异是互动沟通与联盟学习的动力,互动沟通与联盟学习的过程就是达成协同的过程;初次提出虚拟企业的运作准则、协调决策模式及协调行为模型是虚拟企业协调机制形成的叁大基石。提出虚拟企业是由核心企业、盟员企业和成员企业构成的组织体系;在分析虚拟企业模块化组织叁要素:产品的模块化、价值链的模块化和企业的模块化基础上,构建基于联邦/星形的虚拟企业模块化组织结构模型,该组织体系与结构在实现虚拟企业灵活性的同时能有效减少管理与协调上的复杂性,较好的解决集中控制与分布自治的问题,为虚拟企业提供了一种较好的组织协调机制。探索将延迟策略和虚拟企业生产协调过程结合起来,以虚拟企业的模块化组织结构为基础,进行客户定单分离点的重新定位,实现生产计划与控制对象前移、控制延迟与交付延迟;在MRPⅡ和分层动态BOM的基础上,设计虚拟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总体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敏捷性与柔性,可减少产品个性化的生产比例,降低虚拟企业PPC过程的复杂性与难度。在提出沟通与信任是虚拟企业协调机制建立和运行的支持与保障的基础上,构建虚拟企业沟通机制框架及运作模型,提出沟通理念、沟通政策、沟通内容、沟通渠道和沟通反馈构成虚拟企业沟通机制的要素,而虚拟企业沟通氛围的营造、沟通制度的制定、沟通策略与技能的应用及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是虚拟企业沟通机制有效运作的保障。

宋雪莹[3]2014年在《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动态化,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传统实体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其内在的问题和弱点愈来愈显着的暴露出来。同时,由于竞争的激烈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任何企业都难以在全部业务环节占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的出现,顺应了当前迅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求。虚拟企业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战略,它要求企业抛弃自己非核心的业务环节,集中资源于自己的核心能力上,广泛与其它企业和消费者、甚至竞争对手合作,组成虚拟企业进行运作。然而,虚拟企业作为一个没有实际总部和管理层的暂时性企业合作联盟,加之各成员企业之间差异较大,大大增高了虚拟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的可能性,使其协调管理变得极其复杂。因此,如何加强虚拟企业的协调管理并使其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对虚拟企业的协调管理进行研究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明确了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相关概念,并阐述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与共生理论的基本内容。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虚拟企业的发展及协调管理现状,并指出虚拟企业在协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组织和管理问题、信用问题、文化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论文针对以上问题进一步分析,得出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即成员企业目标的多重性、信息的不对称性、文化背景不统一、经济利益分配冲突、以及缺乏信任与有效的沟通,并结合这些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沟通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在内的虚拟企业协调机制。论文最后在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具体策略,包括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文化塑造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了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有效性。

唐魁玉[4]2009年在《虚拟企业和谐互动的二元协调管理模式与运行机理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虚拟企业日趋普及并走向成熟的时代。伴随着这种技术性、灵活性和互动性极强的动态联盟式组织形式的生命周期的演进,其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和瓶颈也逐渐凸显出来了,而要为虚拟企业寻求一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的路径,就必须在和谐互动的基点上建立一种属于虚拟企业自己的适度虚拟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正是在这样的虚拟实践的趋动与和谐管理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研究命题,即虚拟企业的虚拟化与实体化管理策略或偏好的实施和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和谐互动的状态与复杂性机制为背景的,而为了实现虚拟企业联盟各方利益的帕累托最优化的组织目标,在上述二元和谐管理的框架内对虚拟企业进行整合意义上的模式建构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虚拟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存在着虚拟化不足还是虚拟化过度的倾向,往往都会导致虚拟企业的失败或管理的无效。这是一个既简单而又总是被人们在理论思考和实践层面上所忽略的重大问题。本研究运用复杂性分析、规范分析、数理描述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采取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视角,对虚拟企业的和谐互动的过程管理、道德管理与绩效管理机制及其动态匹配协调管理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虚拟企业的管理与优化管理奠定和谐管理学的学理基础,为进行虚拟经营管理的企业家或相关利益者指导和完善企业行为提供依据。鉴于虚拟企业目前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潜科学阶段,为此首先界定了相关的概念,提出了基于和谐互动的二元整合管理模式的系统分析程序,这一知识建构的努力始终围绕着和谐管理的新思维拓展。在选择分析工具时,除了和谐管理理论、混沌管理理论、道德管理理论之外,还有针对性地吸收了管理有效性理论学习、演化与协调博弈理论和综合模糊评价理论、社会管理与工程理论及方法。虚拟企业和谐互动的二元管理模式的建立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能性。它不仅是对现代虚拟企业及动态联盟本身所包括的虚拟化与实体化管理特质的二元整合后反映的管理学概括或揭示,而且也是对其运作机制所进行的和谐管理学的描述。循着逻辑线索,在提出了虚拟企业系统和谐互动机制的数学模型、二象空间模型和叁维空间模型之后,提出了研究的总模型:虚拟企业二元管理的动态匹配协调模型。这一整合模型将成为和谐互动机制论述的基础,并使之得以聚焦。运用演化博弈论和非合作博弈论,揭示了虚拟企业和谐互动的过程控制机理。同时,还从虚拟行动的稳定策略出发,进一步地对虚拟企业混沌控制的路径或方法作出了全新的归纳及分析。为了夯实虚拟企业二元和谐管理模式构造的基石——和谐互动,从虚拟企业演进过程和伙伴选择的初始敏感性入手,继而对虚拟企业的伦理秩序的形成、维持及组织管理价值的讨论,再到虚拟企业和谐主题之于管理有效性的关系、虚拟企业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提出,以及做出模拟式综合模糊评价的尝试,这一切无不指向预定的学术旨趣:动态匹配的、和谐的虚拟企业管理理想。但和谐互动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促进虚拟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管理效率是不言而喻的,尽管也决非无条件地递增。文末以杉杉集团和七匹狼集团的虚拟经营为案例,则是对其进行的验证与剖析;所提出的一系列优化策略,则可以视为对其所进行的治理与对策。

刘春雷[5]2013年在《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萌发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西方企业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的合力推动下,其功能、结构、特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然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各异,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各不相同,因此具体企业大学的成功之道显然难以推广和效仿;同时,企业大学是基于母体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实践先于研究的特点,由此导致了对企业大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实践。近年来,国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至今对企业大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不能及时吸取企业大学的许多独特经验和有价值的理念,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联系与合作。本论文是从高等教育视角开展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叁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入研究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企业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律与趋势以及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外驱动因素。基于实践调研并结合典型案例,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从企业大学的内外关系、运营模式、产品认证到服务范围、存在形式、所属组织的规模属性,较全面地分析归纳了现代企业大学的共性特征,分析阐述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并分析探讨了企业大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开展了企业大学与相关高教机构、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着重比较分析了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教育公司等高教机构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深入剖析了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大学、学习型组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论文认为,企业大学主要从事在职成人继续教育,其高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产生发展源自母体企业对知识要素及专业化知识生产服务的内在需求。企业大学由母体企业出资创办并运营管理,是隶属于母体企业并服务于母体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核心业务的新型专业化多功能的知识生产服务组织。企业大学提供的知识生产服务是以生产实践逻辑为基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学科专业逻辑,同时又是与母体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融合,是其它高教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大学以求善求用的知识观为指导;以发展企业学习能力、增长企业智慧为使命;以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服务为支撑:以全员全面全程学习为基础;以服务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改善工作绩效为导向;以最优化最大化知识效能为宗旨;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第叁,从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着眼,探讨了企业大学的价值及其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创新发展的启示。论文概括了企业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叁点重要启示:其一,企业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其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由此促进了大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其叁,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之中。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规律、共性特征、组织性质及组织运行逻辑,能对企业大学实践予以科学指导,遵循企业大学的客观规律来设计、创办、运营、管理、建设、发展企业大学,预测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科学评价企业大学并引导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开展企业大学研究,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时代需要。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业型大学、高等教育公司、企业大学的崛起和迅猛发展,表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如何在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知识要素的开发、生产上发挥关键作用?借鉴企业大学的经营之道、成功之道,遵循人力资本开发和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加强与企业创新实践的联系,参与建立企业大学联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大学应用类专业的发展。

颜景毅[6]2015年在《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广告业恢复发展以来尽管持续高速增长,但发展方式却是粗放型的,并造成中国广告产业低集中度、泛专业化的产业后果。其主要原因是政府缺位,选择了不符合中国实际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开放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模式。要实现中国广告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必须改变既有的广告产业发展模式,变政府缺位为政府到位,进行新的广告产业发展制度的设计和选择,建设国家广告产业园即是政府广告行业主管部门,为实现中国广告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所进行的重大的制度创新和国家产业行动。自2011年启动至今,作为国家广告产业集约化发展转型的主体依托,并承担了集约化发展转型示范和引领职责的国家广告产业园的集约化发展进程如何?又怎样推动其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本论文的研究初衷。论文围绕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这个主题,从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分析框架的建立、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的制度安排、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实证分析、国家广告产业园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等方面展开研究。鉴于此前对于国家广告产业园的研究多流于非实证化的泛泛而论,本论文采取了实证分析的方法,采集了14家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方和216家入园广告企业有关集约化发展的数据资料,并实地走访考察了8家10区的国家广告产业园,从而使论文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为了科学分析和评价国家广告产业园的集约化发展状况,论文通过梳理集约化理论,结合产业园区和广告产业园区的集约化发展特点,提出了以规模、结构、效率叁个分析维度构成的分析框架。在此分析框架和实证调查数据资料的支撑下,论文发现国家广告产业园在规模方面,呈现出发展规模不高且不均衡的状态。在结构方面,虽然产业结构还较为合理,广告产业主体地位也较为突出,创意设计和新媒体成为各园区主体产业节点和业态,但也存在规模企业偏少,产业集中度不高等缺陷。在效率方面,尽管整体投入产出效率,以及与所处市域广告产业的比较经营效率较高,但单位经营效率与单位面积经营效率却明显过低。无论是规模、结构,或者效率,这叁个方面都呈现同样的园区之间的较大差异性。针对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中取得的进展、存在和出现的问题,论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首先提出了国家广告产业园的管理模式应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战略选择观点,认为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运营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任务,也需要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来保障。建设期的政府主导模式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运营期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主导模式的转型,同样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运营期的政府职能不是完全退位,而是转变为服务-督导角色,既服务于园区的企业化经营管理,又督促其承担必需的广告公共服务职能,沿着集约化的既定路线演进。在政府扶上马又全程护驾的背景下,运营企业在充分用好扶持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到稳定持续的盈利模式,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够承担好广告的公共服务职责,推动园区及其入园企业顺利地实现集约化发展的目标。在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基本路径的探寻上,论文认为可以从完善广告产业链、扶持重点广告业态、壮大龙头企业和培育广告产业集群等四大路径入手。完善的广告产业链并不是完整的广告产业链,其核心在于围绕园区特色化的广告服务需求而自然聚集形成的广告生产和服务网络,也不一定都要在园区内聚集。重点业态主要集中在数字广告企业、依附业态和融合型业态等方面。这些业态都符合了当下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业态的扶持,重点不在于这些业态中的企业个体,而是政府,特别是运营方要通过扶持优惠激励政策、专人服务、需求供给、整合推广等手段,来服务和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发挥政府、行业组织、运营方的作用,更要发挥其自身作为园区集约化发展主体的作用和示范价值。没有龙头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管理,就难以形成具有集约效应的大型广告企业,没有这些集约化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也难以达成。广告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应该是实体性广告产业集群与虚拟性广告产业集群齐举并进,从而加速集约化的发展进程。

宋晓洪[7]2006年在《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04年温家宝总理提出:“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方式,走出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是振兴东北制造工业,是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今世界,制造业是衡量一国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制造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东北制造业是近代中国工业的摇篮,曾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作过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传统体制的制约,东北制造业在近20年内停步不前,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东北制造业应构建适宜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充分整合世界上创新资源,以获取东北地区制造业持续竞争优势。 论文首先阐述了东北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创新概况,通过对东北叁省与长叁角、珠叁角地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经费投入、经费筹集的内部结构、新产品产出、创新潜力等角度的对比研究,系统分析了东北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论文论述了当今世界制造业全球化趋势及发展模式,分析了我国及东北地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定位,详细分析了长叁角和珠叁角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得出长叁角主要以产业集群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以民营科技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发展模式;而珠叁角则是利用它有利的地理优势,充分整合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因此,面对日益复杂和更专业化的技术创新需求,东北制造业应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强东北叁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以产业集群的形式来参与到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充分整合世界上的市场调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公司等创新资源,构建东北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虚拟联盟发展模式,以此节省创新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 论文针对东北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虚拟联盟模式,从东北地区制造业的技

修国义[8]2006年在《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是国内理论界和企业界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企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凭自身内部资源的整合,己经难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于是它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企业外部而作为以提升核心能力为目标,对企业外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手段——虚拟企业,开始成为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到来的现实选择。 我国关于虚拟企业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国家863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研究项目对虚拟企业的生产模式进行过研究,但对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问题的研究仍不多见。本文针对目前虚拟企业理论研究尚不十分成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国内外虚拟企业研究和发展现状,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对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旨在对我国虚拟企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有所借鉴和帮助。 本论文综合论述了虚拟企业的相关理论,系统研究了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首先,本论文构造了虚拟企业的基本理论框架,给出了与虚拟企业相关的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价值链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合作竞争战略等理论。其次,科学界定了虚拟企业的内涵、特征、类型,剖析了其模式特征、生命周期与组织流程,并针对伙伴选择问题进行了量化分析,建立了基于灰熵的虚拟企业伙伴选择模型。进而,对其组织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虚拟企业的五种组织模式。同时,对虚拟企业的运行机制作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建立和完善了虚拟企业关于利润分配、风险管理的量化模型。针对目前虚拟企业风险评估模型普遍存在的弊病,建立了基于物元分析的虚拟企业风险评估模型。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虚拟企业组织的基本对策与建议。 本论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为我国理论

王雄[9]2008年在《动态物流联盟运作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态物流联盟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新型的物流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我国加入WTO后,物流服务领域呈现出了新的竞争态势。面对激烈的物流市场竞争和高标准的物流市场要求,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意识到单凭自身内部资源的整合已经难以把握迅速变化的物流市场机遇。而动态物流联盟作为物流企业间资源整合的有效手段,因其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突出优势,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有效把握新形势下物流市场机遇的现实选择。动态物流联盟是动态联盟理论在物流领域的扩展,其蕴藏在管理层面上的许多关键问题还远未得到充分的考虑和解决,如动态物流联盟形成的理论基础、合作伙伴的选择与优化、组织模式的设计、合作契约的设立、信任关系管理、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以及联盟绩效的考核与评价等。论文以动态物流联盟生命周期为主线,以关键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数理技术对动态物流联盟构建与运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与深入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操作性较强的动态物流联盟构建与运作管理理论框架,这对推动我国物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论文首先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目前物流产业的竞争格局,指出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下第叁方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第叁方物流企业)必须走合作发展的道路,而建立有效的动态物流联盟是我国物流企业迅速提升竞争优势的最佳方式。详细论述了动态物流联盟是当前环境下第叁方物流企业最有效的组织安排,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建立动态物流联盟具有特殊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2)动态物流联盟形成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动态物流联盟的内涵、特征及比较优势,并对动态物流联盟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价值链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理论等经济学原理对动态物流联盟产生的原因和机理进行解释。(3)论文探讨了动态物流联盟构建的关键问题。在对合作伙伴进行分类并设立动态物流联盟经纪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物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的四阶段过程模型:预备阶段、初选阶段、局部优选阶段和整体优化阶段,并在各阶段建立了相应的数理模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动态物流联盟对组织模式的要求及影响因素,继而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物流联盟组织模式,给出了动态物流联盟从始至终整个生命过程可以选择的组织模式方案组合,且设计了一种以物流任务为导向的动态物流联盟混合型组织拓扑结构;建立了动态物流联盟契约网络体系,设计价格下限/上限保护条款、动态检查条款,并确定合理的违约金比率:对几种常见的利益分配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分类的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模式,并建立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的两阶段过程模型,实现了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的协调。(4)论文对动态物流联盟运作管理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动态物流联盟相互信任关系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利用博弈理论论证了动态物流联盟中相互信任关系形成的必要性,深入剖析了信任在动态物流联盟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了动态物流联盟信任关系的产生机制:探讨动态物流联盟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模式和措施。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动态物流联盟绩效考核中盟主企业与成员企业之间的行为策略,设计了一种动态的绩效考核方法——动态物流联盟成员企业绩效协同模糊考核系统:建立了动态物流联盟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相应指标的量化分析;并以动态的观点,结合模糊集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提出基于动态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的动态物流联盟整体绩效评价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应用实例分析。论文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对动态物流联盟构建与运作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实现了动态联盟思想与现代物流管理的有效结合,为现代物流企业组建动态物流联盟提供理论指导。

董雷[10]2008年在《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需要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单个企业已经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物流企业需要通过与其它市场主体之间的科学分工和密切协作来创造共同与整体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赢得市场竞争。虚拟物流逐渐成为物流企业开展业务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运作方式。在物流企业进行协作过程中,合作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虚拟物流企业是否能够成功运作扮演着基础性的支撑角色。论文针对虚拟物流企业及合作关系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详细的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虚拟物流企业的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对虚拟物流企业的内涵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对虚拟物流企业概念进行分析与界定,在此基础上对虚拟物流企业的特征、分类、生命周期与内部管理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对虚拟物流企业的形成机理从组建目标、基础条件与内在动因进行了研究。其次是虚拟物流企业中合作关系的研究。针对虚拟物流企业中合作关系的特点,对虚拟物流企业中合作关系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对合作关系的发展与演变规律通过建立相关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再次是虚拟物流企业中合作关系稳定性问题研究。首先对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表现与分类进行分析,对合作关系的稳定性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合作关系稳定性的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并对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是推进合作关系稳定的相关机制构建。在分析合作关系稳定性基础上,论文提出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协调机制、信任机制和文化融合机制等机制的构建以推进合作关系的稳定,确保虚拟物流企业的成功运作。

参考文献:

[1]. 虚拟企业的协调管理机制及发展战略研究[D]. 高映红. 西南石油学院. 2003

[2]. 虚拟企业的协调机制研究[D]. 赵艳萍.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3]. 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研究[D]. 宋雪莹. 东北林业大学. 2014

[4]. 虚拟企业和谐互动的二元协调管理模式与运行机理研究[D]. 唐魁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5].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 刘春雷. 南京大学. 2013

[6].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研究[D]. 颜景毅. 武汉大学. 2015

[7]. 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D]. 宋晓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8]. 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 修国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9]. 动态物流联盟运作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 王雄. 中南大学. 2008

[10]. 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问题研究[D]. 董雷.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虚拟企业的协调管理机制及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