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经济过热遏制通货膨胀_通货膨胀论文

遏制经济过热遏制通货膨胀_通货膨胀论文

抑制经济过热 制止通货膨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抑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通货膨胀概念与物价上涨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我以为在讨论反通货膨胀问题先要把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通货膨胀涵义应是指在流通中纸币的数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的现象。但纸币的通货膨胀所引起的贬值不等于价格上涨。价格上涨的涵义是指与单位商品相交换的单位货币的数量增多,或者反过来说一定数量的单位货币所能换得的单位商品数量减少了。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只是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而不是一切条件下价格上涨的全部原因。造成价格上涨的原因还会有因为劳动生产率下降,使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增加;有因为机器和原材料的价格以及工资及至流通费用提高、经营管理不善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管理费用增加,因而使单位商品的价格发生成本推进;有因为市场供不应求,需求过旺,对商品价格需求拉上;有因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兑换比率下降,造成进口商品以及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因进口商品和进口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上涨,造成成本推进;有因政府或大集团对市场垄断而强制提高价格等。总之,价格上涨或则是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增加,或则是单位货币价值量的减少,或则是由供不应求,或则是非经济力量强制,因此通货膨胀只是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价格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如果纸币的发行没有超过客观需要,没有通货膨胀,但供不应求引起物价上涨却使原来定量的纸币买不到原来那么多的商品,这时货币并没有贬值,而是供不应求使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

既然通货膨胀只是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当然不能反过来把引起价格上涨的原因说成是通货膨胀的原因。那么,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很多,常见的有积累过大,基本建设投资过多,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包括工资基金的增长超过生产总值、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政府财政赤字或银行信用膨胀往往是造成投资过多的主要原因。然而在什么情况会容易发生因政府严重的财政赤字而引起通货膨胀呢?一般是税收增长赶不过财政开支的增长。如果银行吸收的存款远赶不上贷款的需要,就会造成信用膨胀。

通货膨胀的直接恶果就是物价上涨。而且不同于一时供不应求的价格上涨,而是价格持续上涨。因通货膨胀而使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恶果是极其严重的。要想发展经济,要想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就一定要稳定通货,稳定价格。

二、1994年我国到底有没有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不能划等号,这是比较容易说服人的,但现在却有一种看法,似乎1994年实际新增通货量的规模与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规模基本相适应,因而在价格上涨中通货膨胀因素所占的份数,绝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这里的问题是1994年价格上涨了百分之二十几的背后,通货膨胀到底是不是主要因素,甚至是不是原因之一。 因为照上面的说法, 既然1994年实际新增通货量的规模与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规模基本相适应,那就不存在通货膨胀了。事实上,这种看法是存在的。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不就没有使用“通货膨胀”的字眼吗?既然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那我们干吗要作二十世纪中国的唐·吉诃德去斗风车搞什么反通货膨胀呢?

我们放眼世界来看,自从六十年代中期以来,通货膨胀逐渐变成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以美、英为首接受以往大搞赤字财政、以追求充分就业和经济发展的目标所造成严重通货膨胀的教训。坚决反对通货膨胀。它们都力图把通胀率控制在3%以下, 即使是发展中的国家也绝大多数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例如巴西在1994年初通胀率高达5000%,到年底已从月胀40%下降到30%。目前全世界的通货膨胀率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水平,通货膨胀的危害已为世界多数国家所共识,反通货膨胀已成为世界潮流,难道中国可以例外,中国可以不以此为借鉴吗?

在中国,自从1935年开始使用纸币,不久就出现通货膨胀,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垮台,12年累计发行法币2亿兆元以上,增发指数为1,445万倍,同期上海的物价就上涨36万亿倍。这些天文数字,比之两次大战后的德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新中国诞生初期,经过艰苦斗争,终于在1950年3月走上了稳定通货、稳定价格的道路。但是,1985年以来, 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在理论上出现了通货膨胀“难免论”和“有益论”,而且在事实上已经一再发生新增货币量以空前的、惊人的速度猛烈增长。有材料表明,1980—1993年14 年中人民币贬值达110%,从外汇率来看,人民币对外贬值也很严重,1994年外汇并轨,只不过是对客观存在的外汇贬值加以承认。无论如何,通货膨胀在我国近十年来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怎么能到1994年就不成问题,或者对价格上涨变成无关紧要的因素呢?照这么说,我们为何要反通货膨胀呢?

现在需要回到前面提到的说法,1994年的价格上涨中通货膨胀的因素所占的份量很少,不值一提,甚至不存在通货膨胀。其依据无非是:(一)1994年新增货币发行量比1993年减少了。但这个依据难以确立,因为判明是否通货膨胀不是新增货币发行量比上期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而是货币流通量与流通对货币实际需要量是否相适应。的确,1994年实际货币投放量为1424亿元,比1993年的1600亿元少了176亿元, 但这并不是说1994年没有新增货币。1992年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为4336亿元,1993年增至5865亿元,1994年又增至7288亿元,如果说,1993年新增的货币量占市场货币流通量27%,比重很大, 那1994 年这个比重也在20%左右,比重也是很大的。谁能说不超过客观需要量呢?其实,这里所指的货币是仅指流通中现钞(M[,0])而言,即与狭义的市场货币流通量有关的货币,然而能投放到市场上的货币不应只限于现钞,在此同时还应包括活期存款在内,即应是(M[,1])而非(M[,0])。按M[,0]计算,1994年第一季度末为5834.6亿元,第四季度末达7288.6亿元,增加1,754 亿元,按M[,1]计算,1994年第一季度末为16437.1亿元,第四季度末为20556.2亿元,增加了4119.1亿元,仅九个月就增加这么多,还不够惊人吗?这里且不说还有一个虽然不具决定意义,但毕竟多少有参考价值的准货币(M[,2])的增长:1994年第一季度(M[,2])为37003亿元, 第四季度就增长为46933亿元,如果不是存在明显的通货膨胀,(M[,2])的增长率恐怕不会如此惊人地大。在国外,通货膨胀率在3%以上就算有通货膨胀,10 %—20%的通货膨胀视为轻度通货膨胀,20%—100 %视为严重的通货膨胀,100%以上视为恶性通货膨胀。而我国1994 年货币供应量各季增长都在20%—30%以上,到底有没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已经到达什么程度,难道不应该慎重对待吗?(二)1994年实际新增通货量的规模与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规模基本相适应,这个依据也难以确立。首先,对货币客观需要量不仅包括消费品,而且包括生产资料,包括劳务和其他用货币支付的生产要素。一般地说,消费品和生活劳务用现金支付,但生产资料、生产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则多用非现金结算。我们不能仅就消费品范围来探讨通货膨胀问题。其次,即使与(M[,0])密切相关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适应,且不要说还有一个现金流通速度有快慢的问题,就是流通速度不变,也不能说两方面增长量相当就是合理,因为它假定了一个前提,即上一年没有通货膨胀。事实上1993年是有通货膨胀的。如果1994年对1993年超过客观需要的货币量不收回去, 那么在两方面增长量相当的情况下上年超过的部分会保留下来,通货膨胀并没有消失。第三,通货膨胀对消费价格上涨的作用除了直接地由于币值下降所引起以外,还会间接地表现为货币供给量大增而引起需求过旺。我国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基建投资至少有40%会转化为生活消费购买力。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1993年为39.7%,1994年为36.5%,谁能说这与通货膨胀无关呢?

在这里,我们不妨对照世界上一些国家的通胀率与价格上涨的幅度。1994年各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为:美国2.2%,日本2.8%,德国2.6%,法国1.8%,英国2.6%,意大利3.9%,加拿大0.9%, 这些国家坚持反通货膨胀的态度,值得通胀率超过两位数的中国反思和借鉴。此外,1993年美国消费价格上涨为3%,法国为4%,意大利为5.2 %,墨西哥为10.8%,而中国为16.1%,1994年更升至24%。如此高的上涨幅度如果不能降下来,不仅会严重地阻碍人民生活的安定和改善,而且会严重地阻碍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及其治理的基本出路

我以为,在1985年以前几十年中中国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供不应求,而1985年以后根本原因已是通货膨胀,因为从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以及供求结构来看,供不应求的矛盾已大为缓和,相反货币供应量偏多的矛盾比之以前要突出得多。反通货膨胀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严肃任务,是稳定市场、稳定价格的首要任务。

要克服通货膨胀,当然要找出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的确很复杂,而且各方意见分歧很大,众说纷纭,有投资膨胀说、消费膨胀说、负利率说、价格改革说、成本推进说、结构失衡说、软预算约束说、利益集团冲突说、混合型通货膨胀说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显然,在上述多种看法中,有些不是通货膨胀的成因,而是价格上涨的原因。例如价格改革,这是价格上涨的原因,在价格改革以前,通货膨胀已经存在,不过是隐性的,进行价格改革把隐性的通货膨胀释放出来,自然会引起价格上涨。又如成本推进说,这也是价格上涨的原因。近几年来,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和石油、煤炭价格提高,人民币汇率并轨与降低,工资增加、利率提高,都造成成本增加,推动价格上涨。上述这些都是价格上涨原因而不是通货膨胀原因。不去克服通货膨胀而只是对这些原因采取对策,只能缓和价格上涨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稳定价格。

应当看到,在造成通货膨胀的诸多原因中有主有次,有决定性的,也有非决定性的,如果不能抓住主要的、决定性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而只在一些次要的、非决定性的问题上做文章,那也只能缓和通货膨胀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稳定通货。

我以为从1985年以来我国一再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在投资需求膨胀而不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我国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1985年为2543亿元,1990年增至4451亿元,1993年猛增至11829 亿元,1994年竟达16000亿元。拿近二年来说,固定资产投资率1993 年已高达39.7%,1994年也仍在36.5%。固定资产投资过猛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经济建设中原苏联斯大林所确定的超高速度的做法至今在我国的影响仍没有消失,二是由政府决定的那种名为计划经济、实是统制经济的旧体制的残余力量仍然相当大,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处在创建当中,所以固定资产投资的盲目性还很大。

超高速度不是最佳的高速度。社会主义建设自然要有高速度,否则就难以飞跃,但这种高速度必须与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高效益相结合,才是最佳的高速度。如果脱离国情、脱离国力、片面追求超高速度。一时速度上去了,但缺乏维持和发展的条件,寅吃卯粮,反而欲速则不达。超高速度必定要造成供不应求,这就很容易采取统制经济,而统制经济又反过来强化和坚持超高速度,加剧超高速度的恶果。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就存在超高速度的倾向,如1958—1961年就极其突出,但那时是高度集中的统制经济,所以严重的后果表现在生产特别是农业被破坏所造成的市场供应紧张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商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过猛和盲目投资的严重后果主要就转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方面。

近年来我国确实存在经济过热,投资过猛,以及有些投资有盲目的倾向。投资结构也不够合理,主要是农业投入连年下降,而工业的投入猛增,工业的投入也有与消费需求脱节的,一些产品超过了市场需求(市场容量),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其中尤以耐用品为突出。其中汽车达3/4,冰箱达2/3,彩色电视达1/2,空调达1/2,洗衣机达1/3,棉毛纺达1/3。近两年企业的产销率有下降的趋势,从96%下降到91%左右。商业库存迅速增加,1984年才2000亿元,1990年突破了6000亿元。而工业产成品库存现已多达4000亿元,工业产成品可供销售的天数:1989年以前为30天,1993年以来上升到50天以上。近几年来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到1994年末亏损面已超过40%。由于企业亏损过多,政府为了维持生产、经营和就业,不是靠减免税、财政补贴,就是增加银行贷款,终究是要增加货币发行。

由于投资过猛,有的又有盲目性。许多企业发生亏损,它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是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大增,导致赤字。全国财政赤字硬预算1988年为78.55亿元,1994年为700亿元;软预算赤字1988年为 349亿元,1993年突破了1000亿元。由于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政府不是向银行大量透支,就是大量发行国债,无论怎样做,都会促成大量的货币发行,引发通货膨胀。先就向银行透支来说,如果财政不能向银行存款,反而向银行透支,就会造成银行信贷资金不足,只好靠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透支引起的信贷收支赤字。1993 年末,中央银行资产总额为1338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借款多达1582亿元,占11.8%。再就国债来说,如果由中央银行承购,中央银行就可把持有的公债作为增发货币的保证,如果商业银行购买公债,就会引起银行派生存款的增加,存款总额增加,就是货币供应量增加。

投资过猛使信用膨胀一再发生。财政自1987年起不再增拨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工业企业的80—90%,商业企业90—95%的自有流动资金要靠银行贷款来解决。于是,银行信贷规模一再扩大,1987年为1142亿元,1994年竟达5000亿元左右。信贷规模迅猛扩大,一些企业还债能力又差,呆帐过多,自然会加剧通货膨胀。

与投资需求猛烈上升相比, 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要缓慢得多。 拿1994年来说,虽然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到160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 %,看起来十分惊人,但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只有7—8%。现在不是经济效益提高成为普通职工收入增加的主要动力,而是反过来价格的提高迫使工资不能不作适当的调整(但仍落后于价格上涨)。至于农民的收入,1988年以后连续五年的增长徘徊在2%,1993年才3.2%,1994年增至5%。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才921元,1994年也才12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拉大了。照这样收入状况,怎能说消费需求增长过快呢?在消费需求方面真正膨胀的,除了发财的和少数高收入者以外,突出的要算社会集团购买力,近几年每年都以18%以上递增,其中尤以公费购买轿车和请客、发奖、送礼为突出。总之,消费需求并不存在全面膨胀,把它作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成立的。为此,必须把高速度所引起的投资过猛和盲目投资看作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然而,加剧并障碍这个主要原因消除的原因则在于统制经济体制仍然严重存在。政资不分、政企不分,使得为政府利益而经营、为生产而生产的倾向难以克服。在传统体制条件下,国有经济隶属于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局屈从于财政部,国有经济没有独立的投资权,政府成为投资主体。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就可以为超高速度而大量投资,超国民收入分配,造成严重的赤字财政和信用膨胀。正是这种体制保证政府能够依靠财政和银行两条渠道收集资金来保证超高速度的巨额的而又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的投资的需要。

既然超高速度和统制经济的体制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那么,要克服通货膨胀就不能不把防止超高速度和深化体制改革作为根本出路,否则就是治标而不治本。而要防止超高速度,防止经济过热,防止投资过猛,防止盲目投资,就一定要正确处理速度和比例的关系、生产和市场乃至消费需要的关系、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消耗和效率乃至效益的关系。就一定要从生产力出发,从国情出发,以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为标准来寻求最佳的高速度,按照这样速度来组织适应社会需要的投资。而要深化体制改革,就一定要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市场发育,恢复国有经济的本来面目,即从官有、官营、官管回到真正的国家所有制。要加强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和外贸、外汇等体制的改革。财政一定要为经济服务,要坚持财政收支平衡,要靠发展经济来增加财政收入,要坚持压缩政府行政开支,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实行廉政。税收一定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从国情出发,实行公平原则,合理负担,反对竭泽而渔,无论如何,税负不应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相反要有利于企业增强实力和活力。金融决不能凌驾于工农商企业之上,而要为之服务。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在内,一定要从政府系列中分离出来,归人民代表大会而不受政府管辖,政府无权干预货币发行和银行人事任免,财政无权向银行透支,中央银行职能与商业银行职能分开,不能成为商业银行行政领导。而商业银行要有按企业资信度选择贷款对象的权利,不能按行政命令贷款。利率要从政府决定转到市场,让资金供求决定商业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利用贴现率和其他经济手段调控资金市场,坚决防止负利率以免企业滥用信贷。国家要强化经济立法,特别是财政法、银行法、税法、投资法等。国有资产管理局要在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下实施管理职能,按市场经济需要设立各种投资公司,按投资效益确定投资方向和调整投资结构,掌握好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要确立国有经济正确的投资机制,使国有投资公司成为国有经济真正的投资主体,要强化外汇体制改革,防止无效益或低效益的资金引进,加剧乃至输入通货膨胀。

总之,在防止通货膨胀问题上必须抓根本。在治理通货膨胀上从国外经验来看,德国抓货币发行量,美国抓贴现率和利率,日本抓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各自有所侧重,均可作为我国的借鉴。但就我国的国情来看,恐怕对控制货币发行量更要重视,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建立市场利率机制不是立即就可办到的,要经过相当时间努力。无论如何,必须使社会再生产依靠实现价值来实现积累,主要依靠积累来进行集中,才能避免泡沫经济,避免通货膨胀。我们要以市场为中心,重视流通,引导生产去适应消费。找原因,抓根本,才是避免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

标签:;  ;  ;  ;  ;  ;  ;  

遏制经济过热遏制通货膨胀_通货膨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