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批评误区论文_魏亚光

走出批评误区论文_魏亚光

南宁市第四幼儿园

在民主、宽容、鼓励、赏识、表扬等教育手段大行其道的今天,大家似乎都淡忘和压制使用"批评"。在我看来,批评不管对于教师的教学,还是幼儿的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所以我们更应该让批评变得完美、完善,努力减少批评带来的副影响。

一、明白为什么要批评

批评,其实就是指出幼儿的不良行为并让其改正错误的行为、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为什么要批评幼儿?"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我批评什么?" "我希望他哪一点能改正呢?"有了这些当前提,我们就会经常的思考"批评"能不能达到效果。

我想强调的是批评的目的决不是要让幼儿产生惧怕,而是要知道自己错在哪,怎样改正。批评幼儿也决不是因为自己生气了,而是因为幼儿的想法、做法不正确、不恰当,如果不及时加以提醒,幼儿的缺点、错误就会越来越严重。为了让幼儿更具备优秀特质才批评他的。如果这个目的十分明确,教师就会理智、适当地对幼儿进行批评了。

二、调整批评行为中教师的态度

教师总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自己说的话就应该被幼儿无条件的接受,幼儿总是处在不公平的位置!在教师批评幼儿时,常会使这种不公平继续扩大和恶化。批评幼儿时表现出压制、主观、高高在上的态度,使师幼关系严重失衡;被批评的幼儿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也使批评变得效力低下!

例如,建筑游戏时,琪琪显得很兴奋!他拿了许多的玩具,周围的地上也掉了很多,他拼了一把手枪后追着旁边的小朋友满教室跑,并且弄翻了椅子!老师看到这一情况,生气将琪琪拉到一边,"你这么怎么这么调皮呀?老师说过掉在地上的玩具要捡起来,不能拼手枪吓唬小朋友,在教室里跑很危险,万一摔跤受伤了怎么办呢?你总是这样不听话!去,把小椅子扶起来!"琪琪低下头,紧紧咬着下嘴唇,站在那动也不动!老师又说:"去呀,把椅子扶起来!"琪琪还是没有动,旁边的小朋友说:"琪琪生气啦"!

显然,教师的批评并没能很好的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并且还引起了幼儿不快的情绪。让我们转变一下教师那强权者的态度。

方法一 :"如果他是我的朋友",尊重的态度。

在批评幼儿前,让我们先想想"如果他是我的朋友",我会怎样提醒他?你肯定不会鲁莽的、不加思索的批评,而会想一个恰当方式。这时,你会和幼儿建立一种积极的师幼儿关系,即使在批评时,也能让幼儿感到你在关心、关注他,这点非常重要!

方法二:"他总是这样吗?他的优点呢?",客观的态度。

这样做会避免教师在批评幼儿时以偏概全,否定幼儿的一切。客观公正的对待幼儿,就事论事。也许还会让教师从"错事"中发现幼儿的优点呢!

三、使批评语言的更有效

批评也是一种交流,幼儿是否能理解并接受批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使用什么样的批评语言!我们往往对于孩子的批评语言存在误区,包括大声呵斥,挖苦和反语,威胁、吓唬,唠叨等。针对以上几点误区,我们首先要使批评的语气变得平和,语言要尽量简洁、直入主题,多使用导向性强、承肯、期待的语句,让幼儿体会到老师是在帮助他,而不是在责备他。

1、"我认为"

玛乔丽·费尔兹博士在《儿童纪律教育》一书中提到"我认为"这种表达自我感受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让你在不指责和命令孩子改变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受。我使用过这种方法,并且很有用。

下楼梯时,孩子们推推攘攘,彬彬不愿牵着我的手,还要从高处往下跳。我看着彬彬说:"你们这样真的吓坏我了,我很担心你们从楼梯上摔下来!你不愿牵着我的手,我没办法保护你呀!"彬彬很快感受到老师关注,并愉快的牵起我的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大多数的人都愿意听到"我认为"这种类型的交流,例子中的幼儿会思考并接受教师的担心,还会主动的去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在使用"我认为"时有四个要素需要把握:"具体说明不能接受的行为;表达你的感受;解释为什么它会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表达了以上三点后,到此为止"。

2、讲述做得对的地方和需要去完成的事

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一书中提到:不要指出幼儿的错误,不要指出还没有做的事。"注意力不要放在错误上,开始时应该承认孩子所取得的成绩,然后再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或许这才是帮助孩子们提高的关键。"

开饭前,贝贝洗好手后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如果教师只指出错误:"贝贝,你又乱跑,都洗完手了,还不上位。"可能会让幼儿产生 "总是批评我""我都没有做好过"的消极想法。换一种说法, "贝贝,你的手洗得很干净,并且没有打湿自己的衣服,好好的坐在位置上,我们马上就能开饭了!"贝贝马上回到座位上。

3、使用副语言

在批评幼儿时,教师可以使用一些辅助性的形式,消除批评给师幼儿之间带来的距离。例如抚摸、蹲下来、鼓励和关切的眼神,我们称之为"副语言"。教师恰当的使用这些动作和眼神,能减轻幼儿的紧张,让幼儿惝开心扉,不再戒备。

四、批评方式的策略

1、帮助幼儿理解你为什么这样做

教师总会知道哪些是不良行为,但幼儿常常不能很快的理解你看起来很明显的事情。他们需要教师的解释,更需要一些经验。所以,你要帮助幼儿理解指导和要求的原因,在批评幼儿时明确的指出"错在哪""怎样会更好"。让幼儿知道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起的后果,可能比惩罚更有用。

2、找到幼儿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处理它

在我们看来,找到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远比处理行为本身重要多了。有效的批评要从根部着手,剖根挖底,找到症结。

可可总会站在椅子上,老师提醒他好几次了。在和他妈妈的谈话中,老师提到了这个问题。妈妈解释到,可可总想长高,在家里,爸爸妈妈会把可可放到床上或高处,并告诉可可:"长高啰"!

了解到原因,教师让可可知道站在椅子上会发生的后果,并和妈妈一起告诉可可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多运动才能真正的长高,而不是站在高处!自然,没过多久,可可的这种行为就再也没发生了。

3、宜快,宜慢

宜快,一般针对的是幼儿轻微的不良行为和年龄较小的幼儿。幼儿常会忘记自己犯了什么错,因此有时批评幼儿要及时。教师不能拖延,要适时适度的教育。在幼儿明白自己刚刚做了什么事的情况,加深对过错的认识。

可是,有时候批评幼儿,我们又要缓一缓。一般是在幼儿的过错比较严重或年龄较大的幼儿。这时,给幼儿一点思考的空间是很必要的。教师的态度可以冷淡一些,让幼儿明白这样做使你很生气。缓过来再批评幼儿时,会更容易。另外,千万不可在众人面前指责幼儿的不是。

4、点到为止

更多的时候,如果教师与幼儿建立了较亲密和师生关系,那么有的批评就可以点到为止。不需要说太多,如果幼儿已经明白自己行为的当,并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教师就要含蓄一些。比如,活动老师看了正在讲话的幼儿一眼,并皱一皱眉头,那名幼儿马上停止了讲话,并将注意力转回教师的身上。这时教师就没有必要再说些什么了!

结束语

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对幼儿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批评幼儿前让我们三思而后行,所把握好批评的度量,有艺术、有技巧的使用批评的教育手段,走出批评的误区,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少英, 王芳. 批评,其实可以更艺术[J].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2006,(3).

[2] 杜艳玲. 透过两组镜头看批评的艺术[J]. 早期教育:教师版, 2007,(12).

论文作者:魏亚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  ;  ;  ;  ;  ;  ;  ;  

走出批评误区论文_魏亚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