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对比观察论文_张令广

单县谢集镇卫生院 康复科 山东 菏泽 274336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入我院接受诊治的92例先天性小儿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分别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与优化固定推拿手法治疗,最终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家属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86.96%),观察组患儿家属总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91.3%),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 相比传统推拿手法,改进优化后的固定推拿手法在小儿肌性斜颈中应用效果更加显著,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患儿家属表示较为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不同;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对比;观察

小儿肌性斜颈在临床发病较为罕见,据统计,该病每年发病率约为0.2%~0.5%,但近年来发病率却呈不断升高趋势[1]。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延误病情,将损害患儿颜面部状态,导致面部畸形,甚至脊柱畸形,对患儿生理、心理的健康发育造成巨大影响。有研究发现[2],早期采取推拿手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旨在对比不同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效果,现选取我院2016.2-2017.1间收治92例患儿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资料均来源于我院2016.2-2017.1间接收的92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32例,女14例,年龄1~6个月,平均年龄(3.52±1.33)个月,出生方式:顺产25例,剖宫产21例;病侧:左侧22例,右侧24例,观察组:男30例,女16例,年龄1~8个月,平均年龄(3.96±1.27)个月,出生方式:顺产23例,剖宫产23例;病侧:左侧20例,右侧26例。所选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将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录入统计学中处理分析,差异对比无意义,P>0.05,值得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参照传统推拿手法规程进行操作,即用三指按揉法沿胸锁乳突肌起点至止点(桥 弓穴)来回揉动。1次/d,5次/周,每20次为1疗程。

观察组:采用改进优化的规范手法进行操作,协助患儿取仰卧位,以患侧胸锁乳突肌为主要治疗部位,具体手法细节为:①按揉法:同样采用三指法于患处来回按揉,随后可轻柔弹拨患处,与按揉法交替进行;②拿捏法:对患处使用拿和捏的手法,力度由轻到重,以患儿耐受力为准,重点施力于肿块及挛缩部位。③被动牵伸法:一手扶住患侧枕后部,另一手扶住健侧下颌部,使患儿头部向患侧作缓和的被动旋转运动,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手法轻柔,反复20~30次,整套动作约 15min。此外,所有操作均以手指指腹接触患儿皮肤,避免过度用力造成疼痛,损伤患儿皮肤,还可适当使用滑石粉(医用)作为推拿介质进行保护,全程由1名治疗师固定执行。治疗时程与对照组相同,两组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3]

①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小儿肌性斜颈疗效判定,治愈:患儿头部保持中立位,畸形纠正,肿块消失,颈部活动自如;好转:斜颈明显改善,肿块明显减小,颈部活动患侧略有受限;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②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调查,量表内容分为满意、较满意及不满意等选项,由患儿家属自行选择。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是临床常见骨科疾病,主要发生于胸锁乳突肌处,临床表现为头不自主偏向患侧,并继发出现面部和头颅发育不对称,虽重不致死,但随着畸形症状逐渐加重,将严重影响患儿心理和日后生活[4]。目前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此类疾病,多采用推拿治疗的方法,其治疗效果也已得到临床肯定,但临床上推拿手法种类多样,缺乏规范化和客观评价依据,因此在临床推广上受到一定限制[5]。基于此,本研究力在探求一项可靠可行的推拿手法,将以往传统手法优化组合形成一套有固定流程的手法,称之为优化手法。相比以往传统推拿手法,其能够更快行介入治疗,在临床优势更大。

本研究对比两种不同手法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7.83%、100%,明显优于对照组,客观验证了优化手法治疗在小儿肌性斜颈中疗效更为突出,能够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且有利于受累肌群的发育,促使颈部活动尽快恢复正常,同时也为规范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技术操作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相比传统推拿手法,优化手法在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中效果更为突出,对改善患儿病情、提高家属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丁玉鑫,赛武烈?艾买,王军等.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42例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8):41-42.

[2] 方淡思,许丽.揉捏牵转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优化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1(3):589-590.

[3] 李晓莲,肖智真,叶慧婕等.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6):2458-2461.

[4] 钱雪旗,汪芳俊,戎军等.手法按揉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45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2):207-208.

[5] 陈立峰,谢功能,杜继萍等.McKenzie力学技术联合平衡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10):63-64,65.

论文作者:张令广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5

标签:;  ;  ;  ;  ;  ;  ;  ;  

两种不同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对比观察论文_张令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