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某医院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武汉市某医院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一、武汉市某医院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友玲[1](2020)在《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向CRKP变迁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关于碳青霉烯敏感的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CRKP)变迁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是未知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碳青霉烯敏感的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向CRKP变迁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减少CRKP产生、临床合理用药以及改善CRKP患者预后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患者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分离出240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资料,按照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情况分为耐药组和敏感组,以敏感组为对照组,通过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找出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向CRKP变迁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CRKP检出率呈升高趋势;CRKP组菌株分离主要来源于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急诊内科,对照组菌株分离主要来源于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和神经外科,且两组样本均主要来源于痰液;CRKP组在年龄(>65岁)、基础疾病史、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肝功能异常、慢性肾功能不全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CRKP组患者行侵入性操作如中心静脉置管、气管镜检、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术、留置胃管、留置尿管、留置引流管(包括脑室、颌面部、颈部、胸腔、腹腔等)更多一些;CRKP组在联合用药、分离前使用青霉素、分离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及使用糖皮质激素情况是明显多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CRKP组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明显升高,且前白蛋白、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CRKP组死亡率、住院总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是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碳青霉烯敏感的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向CRKP变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基础疾病史(OR=15.723)、使用糖皮质激素史(OR=173.185)和住院总时间(OR=1.041)。结论:本研究发现CRKP在重症监护室检出率是最高的,且样本主要来源于痰液、血液,而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在普通外科检出是最高的,且样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和尿液。若碳青霉烯敏感的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明显升高,需警惕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向CRKP变迁的可能,及早筛查CRKP。在临床诊疗中应减少侵入性操作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CRKP的产生和改善CRKP患者预后。碳青霉烯敏感的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向CRKP变迁的危险因素为基础疾病史、使用糖皮质激素史和住院总时间。

徐亮[2](2019)在《2013~2017年南昌市某呼吸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的特点和趋势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南昌市某呼吸专科医院20132017年出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该院医院感染的特点和分布特征。并以5年间医院感染月发生率为基础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预测2018年医院感染月发生率,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规律和趋势。方法:利用20132017年南昌市某呼吸专科医院的医院感染资料和出院患者数据,系统地描述医院感染发生率变化情况,以及医院感染的人群分布、科室分布、部位分布和病原菌分布特征。并以20132017年医院感染月发生率为基础,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拟合与预测,将2018年医院感染月发生率数据作为验证样本,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估。结果:(1)20132017年共监测住院患者79281人,5年间共发生医院感染1596例次,平均医院感染发生率2.01%。医院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13年的2.56%下降至2017年的1.63%(趋势?2=43.967,P<0.001)。医院感染月发生率呈现一定的波动规律,1月、2月、11月和12月是医院感染的高发期,39月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2)医院感染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为1岁,最大的为97岁,不同年龄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3.688,P<0.001)。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2.55%,1544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最低1.28%。5年间男性出院患者共计54536例,发生医院感染1129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7%;女性患者24745例,发生医院感染467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9%,不同性别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888,P=0.089)。(3)科室平均医院感染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重症医学科(27.95%)、胸外一科(4.39%)、神经内科(3.07%)和胸外二科(3.03%),其他科室的发生率较低,均低于2%。5年间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最明显(趋势?2=47.488,P<0.001),由2013年的5.21%降至2017年的1.53%,呼吸一科和心血管内科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也有显着下降(趋势?2=16.184,P<0.001;趋势?2=10.786,P=0.001)。(4)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76.00%),其次为上呼吸道(7.58%),泌尿道(4.64%),手术部位(3.45%),血流(2.69%),胸膜腔(1.94%)。5年间各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未见明显变化。(5)医院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占79.40%,其次为G+菌占14.79%,真菌占5.81%,5年间病原菌构成比变化不大。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占总检出病原菌的29.90%,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5.12%)、铜绿假单胞菌(9.63%)、大肠埃希菌(9.1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48%)。(6)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RIMA(0,1,1)(0,1,1)12模型的AIC、SBC值分别为34.008、37.708,为最优模型,其样本内拟合MAPE值为14.12%,能够较好的拟合该院医院感染月发生率。2018年112月医院感染月发生率与预测发生率基本吻合,MAPE值为13.23%,预测效果较好。结论:(1)该院平均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1%,医院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月、2月、11月和12月是医院感染的高发期;(2)60岁以上老年人为医院感染高发人群,医院感染发生率无性别差异;(3)医院感染发生率居前三位的科室为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和胸外一科;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为上呼吸道、泌尿道、手术部位、血流和胸膜腔;(4)医院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病原菌;(5)ARIMA(0,1,1)(0,1,1)12模型对2018年医院感染月发生率预测效果较好,可以为医院感染防控关口前移提供科学依据。

李世俊,马莉华,王美玲[3](2012)在《不合理用药对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病危险因素的种类及其影响的大小,为制定合理的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方法,对医院感染引起的住院日延长和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并对可疑危险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平均住院天数(x±s):32.79±1.69d;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x±s):15.39±2.10d;前者比后者多17.4d,是后者的2.13倍(P<0.001)。病例组平均住院费用(x±s):17,708.50±2.12元;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x±s):4,427.73±2.48元;前者比后者平均每人多支出13,280.77元,前者是后者的4.00倍(P<0.00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介入治疗、使用激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等3种危险因素与医院感染有显着性联系。标化前以介入治疗的OR值最大(14.49,95%CI:3.87~54.27),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OR值最小(1.10,95%CI:1.04~1.16),标化后以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OR值最大(5.06),以介入治疗的OR值最小(1.61)。结论:医院感染引起住院日明显延长,并造成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3种:介入性诊治、使用免疫抑制剂和长期大量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合理用药所致疾病增加,住院天数延长。

汪鑫,聂绍发[4](2001)在《武汉市某医院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大型综合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一般规律,寻找主要危险因素,为制订具体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0年武汉市某院内科医院感染监测病历,病例经核实后按配对条件1:1配对,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病例组分布排序为血液内科(39.2%),心血管内科(20.8%),内分泌科(2.4%);原发病排序为血液病(29.6%),慢性病例(慢性肝炎、肝硬化等)(23.2%),心脑血管疾病(14.4%),恶性肿瘤(8.8%)。单因素分析示:住院天数、慢性肝病、介入性治疗、使用激素。使用免疫制剂、抗生素等6种因素与医院感染相关。结论:介入治疗、使用激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等3种危险因素与医院感染有显着性联系,是防治医院感染的重点。

赵勇刚[5](2021)在《某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与预防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某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骨科发生切口感染患者47例(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47例同期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骨科未发生切口感染的骨科患者为对照病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其他疾病、体重指数、白蛋白水平、急诊手术、手术时长、手术部位、接台手术、手术过程中参观人员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68.69±11.59)岁、合并其他疾病(1.57±0.43)种、急诊手术27.66%、手术时间(149.78±22.87)min、髋部及以下手术部位55.32%、接台手术19.15%、术中参观人员27.66%高于对照组(58.22±12.75)岁、(1.02±0.22)种、6.38%、(110.37±18.66)min、25.53%、2.13%、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t=4.166,7.807,7.532,9.154,8.658,7.162,5.045,P <0.05);观察组白蛋白水平(32.98±2.44)g/L低于对照组的(36.28±3.0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1,P <0.05),为导致切口感染因素。结论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复杂,应进行详细分析并给予其相应干预措施,有效避免或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胡金亮,吴瑞红,王振[6](2021)在《呼吸科住院病例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呼吸科住院病例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通过查阅住院病历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郑州市某医院呼吸科接受治疗的982例住院病例资料。统计发生医院感染情况、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呼吸科住院病例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住院病例982例,发生医院感染59例,感染率为6.01%,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22例,37.29%)。共培养分离病原菌8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47.67%),革兰阳性菌12株(13.96%),真菌33株(38.37%)。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20株,23.26%),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9株,10.47%),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22株,25.58%)。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100%,对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和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均在80.00%以上,对妥布霉素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2.50%~25.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83.33%,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50.00%,对利福平、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四环素和替加环素均敏感。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均敏感。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有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不合理、住院时间、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应用与呼吸科住院病例医院感染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为61~78岁(OR=2.115)、住院时间≥15 d(OR=2.895)、合并基础疾病(OR=1.636)、有侵入性操作(OR=3.267)均是呼吸科住院病例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呼吸科住院病例医院感染多发生在下呼吸道,以革兰阴性菌和真菌为主,对多数药物均具有一定的耐药性,而年龄61~78岁、住院时间≥15 d、合并基础疾病、有侵入性操作均是呼吸科住院病例医院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石雨,黄静,涂霞,周丽丽,石梦蝶[7](2021)在《某医院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监测》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现状,为加强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连续3年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及其病原菌的监测数据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共监测住院患者97 038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296例,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3.05‰。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率为6.06‰,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感染率为3.66‰,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感染率为0.53‰。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有重症监护室、内科和外科。共分离到病原菌241株,居前3位的病菌体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白色念珠菌。结论该医院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较低,以VAP为主,革兰阴性菌为主要感染病原菌,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防控。

万莉,胡琴[8](2019)在《2016—2018年武汉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常见耐药菌分布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耐药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2016—2018年武汉市某医院ICU病房患者耐药菌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2018年武汉市某院ICU病房共检测出344例患者感染耐药菌,其中男性患者243例,女性患者101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7.32±10.29)岁。共分离出571株耐药菌,2018年1-6月所占比例最高(占29.4%),菌种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占46.1%(263株)。综合ICU耐药菌所占比例最大,占46.4%(265株)。痰液中分离出的耐药菌所占比例最高,共396株,占69.4%。结论ICU住院患者耐药菌所占比例逐年升高,鲍曼不动杆菌、综合ICU科室、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耐药菌所占比例最大,耐药菌的防治形式严峻。

周玉峰[9](2016)在《基于风险管理程序的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预防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风险管理程序(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与效果评价),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开展一项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预防的实证研究,以期降低恶性肿瘤患儿感染发生率。方法:1.风险识别采用回顾性观察法,以2013-2014年住院的124位恶性肿瘤患儿717例次住院病程为研究对象,分析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现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和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2.风险评估流程与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行文献回顾,组建研究小组,针对前期研究结果、文献回顾结果与临床经验总结进行小组讨论,初步筛选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风险项目。基于初步筛选的项目制定专家咨询问卷,通过2轮专家咨询对上述项目做进一步修正与确认,专家咨询对象为全国6省市8所三甲综合医院24名医护人员(8名医生、8名护士、8名感控人员),每条项目评价采用0-5分6等级评分,分值越高说明该项目越受专家重视与认可,专家共识标准均分大于3.0或变异系数小于0.50。针对经过专家修正与确认后的项目,再通过文献回顾与小组讨论制定风险评估流程与风险控制措施,形成风险管理方案。3.风险管理实施与评价采用前瞻干预与历史对照的方法,以2015年住院的75位恶性肿瘤患儿350例次住院病程为干预组,实施风险管理方案。以2013-2014年住院的717例次为对照组,通过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医院感染状况与直接经济损失状况等,验证风险管理在降低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方面的作用。结果:1.风险识别结果1.1 2013-2014年住院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现状124位患者有61位发生过医院感染,比例为49.19%,以住院病程计算,717例次共发生感染125例次,粗感染率为17.43%;住院3-28日内的每日时点感染率随着住院天数逐日递增,范围在1.67%-46.15%;期间感染率在19.55%-46.15%。感染部位以血液系统、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为主,分别占比26.40%、24.00%与16.00%。感染病原体的占比情况是:革兰氏阴性杆菌47.27%、真菌29.09%、革兰氏阳性菌23.64%。发生医院感染时抗生素使用天数的中位数为:单用抗生素4.5天,二联抗生素4天,三联抗生素1天、使用特殊抗生素9天、使用抗生素总天数为16天。1.2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卡方检验发现,恶性肿瘤患儿的年龄、性别、住院季节与医院感染发生无相关性,肿瘤类型、化疗、输血、和干细胞移植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问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证实4者均成功进入回归方程,相应OR值分别为1.48、1.63、2.13和18.18。1.3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分析感染组总费用为非感染组的2.43倍,中位数差值为20072.76元。以各类别费用比较,感染组费用增加的来源主要是药费(中位数差值为13545.29元)、输血费(中位数差值为3320.00元)与化验费(中位数差值为1365.50元)。感染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24.79天,非感染组患者为15.68天,两者差值为9.11天。2.风险评估流程与风险控制措施制定2.1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风险项目初步筛选结果基于研究第一部分结果、文献回顾与临床经验总结,经过小组讨论,初步筛选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风险项目共7个维度37条目。2.2专家咨询结果2.2.1专家权威系数、积极系数与协调系数 24位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布在0.63-1.00,平均权威系数为0.79。专家积极系数用问卷回收率表示,第一轮为1.00,第二轮为0.96。专家协调系数用Kendall系数表示,第一轮为0.22,第二轮为0.34,W检验P值均为0.00。2.2.2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37条目专家评分均值在2.25-4.96,变异系数在0.78-0.04,依据专家共识标准删除9个条目,并根据反馈建议增加4个条目,共32条目进入第二轮咨询。2.2.3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32条目专家评分均值在3.39-4.77,变异系数在0.12-0.41,删除变异系数大于0.3的条目9条,23条目进入第三轮咨询。2.3风险评估流程与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结果进入第三轮的23个条目中,条目1(肿瘤类型)、条目4(血常规数值)作为感染风险划分指标,和住院天数一起用于筛查出早期、中期和晚期感染高危人群。条目2(化疗方案)、条目5(体质指数)删除。条目10、13、14和26进入基础性风险控制措施;其余14条目作为感染风险因素,制定为《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筛查表》。2.3.1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流程风险评估流程被总结为医院感染高危人群筛选与高危因素筛查。高危人群筛选的方法与流程为:入院当天和入院后1天分别将白血病患儿与白细胞计数小于4.0×109患儿列为早期感染高危人群。依据病程中复查血常规的结果,将白细胞计数小于2.0×109的患儿列为中期高危人群。将所有住院天数大于18天的患儿列为晚期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筛查是利用《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筛查表》,逐日逐项筛查早、中、晚期高危患者身上存在的危险因素。2.3.2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被总结为基础性措施与针对性措施。基础性风险控制措施适用于所有恶性肿瘤患儿,其内容包括如下3个方面:(1)改变医生感染相关行为,(2)改变护士感染相关行为,(3)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针对性风险控制措施适用于筛查出的早、中、晚期高危人群,其内容包括:(1)每日采用感染风险护理核查单进行感染高危因素筛查;(2)针对筛查出的高危因素,制定个体化、针对性干预措施;(3)追踪高危因素改变情况,寻找失效原因,改进干预措施。(4)保护性隔离:对于中、晚期高危人群,推荐使用层流床或入住单间病房;对于干细胞移植患者,必须入住层流病房。3.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效果评价3.1干预组基本情况350例次住院病例来自75位患者,其年龄、性别、诊断构成比与对照组无差异。按照既定风险评估流程,筛出早期高危人群231例次,中期高危人群179例次,晚期高危人群157例次。3.2干预组与对照组医院感染情况对比分析3.2.1干预组与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按照既定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后,干预组75位患儿有25位发生了医院感染,比例为33.33%,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住院病程计算,350例住院病程中发生感染43例次,粗感染率为12.29%,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3-28日内的每日时点感染率范围是0-25.64%,期间感染率在15.36%-25.64%,较对照组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2干预组与对照组医院感染部位比较干预组43例次医院感染部位的构成情况较对照组发生变化,Fisher确切概率结果显示两组感染发生部位的构成情况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97,P<0.01)。以相应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做进一步比较,发现干预组多个部位感染率较对照组降低,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由4.18%降为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3干预组与对照组医院感染病原体检出情况比较干预组43例医院感染病例共送检细菌培养36例,15例检出病原体,其中2例检出2种病原体,2例检出3种病原体,合计检出病原体21例次。其中检出革兰氏阴性菌13例、革兰氏阳性菌5例、真菌3例。比较不同感染病原体检出率,干预组真菌检出率为0.86%,较对照组的2.23%下降明显,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2.4干预组与对照组医院感染病例抗生素使用情况比较干预组中医院感染病例抗生素使用天数的中位数为:单用抗生素4天,二联抗生素3天,三联抗生素2天、使用特殊抗生素4天、使用抗生素总天数为16天。与对照组相应数据比较,干预组使用特殊抗生素天数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5干预组与对照组早、中、晚期高危患儿医院感染情况比较干预组的各期高危人群的感染率均较对照组降低,其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2项是:干预组早期高危人群中白血病患儿医院感染率为11.61%,较对照组的20.00%降低;干预组中期感染高危人群(WBC<2.0×109者)感染率为27.32%,较对照组的31.91%降低。3.3干预组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分析干预组中医院感染病例住院总费用的中位数为46877.80元,非感染病例为15884.58,前者为后者的2.95倍,两者差值为30993.22元。而对照组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差值为20072.76元,干预组差值较对照组差值升高近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感染者平均住院天数为26.72天,非感染患者为16.36天,差值为10.36天,与对照组的9.11天基本无差异。结论:1.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率高,感染部位以血液系统、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为主,感染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真菌为主。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包括住院天数、肿瘤类型、化疗、输血、干细胞移植和血常规各检测项目。恶性肿瘤患儿发生医院感染后住院费用增加,住院天数增加,导致较大直接经济损失。2.本研究所构建的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方案包括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其中风险评估包括:高危人群筛选与高危因素筛查;风险控制包括:基础性风险控制措施与针对性风险控制措施,基础性风险控制措施适用于所有患儿,针对性风险控制措施适用于感染高危患儿。3.本研究所构建的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方案降低了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降低了上呼吸道感染比例,降低了早、中、晚期高危患者的感染比例,说明本研究目的基本实现。最终未实现的次要结局目标则有:未能改善抗生素使用情况,亦没有减少医院感染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

郑金鼎[10](2015)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或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目的:研究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基因分型。方法:收集2006年9月—2014年8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患者的病史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并对患者随访,分析各种临床指标与病死率的关系;对收集的新生隐球菌提取DNA,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新生隐球菌的基因型与患者死亡的关系。结果:2006年—2014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共计收治1178例AIDS住院患者,其中58例通过临床表现以及脑脊液墨汁染色和/或脑脊液、血液、骨髓真菌培养确诊为隐球菌病,隐球菌病占住AIDS院患者4.9%(58/1178); AIDS合并隐球菌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是11个/ul (range:1-136个/ul); 89.7%(52/58)隐球菌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ul。仅3例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因本次隐球菌病住院后新发现HIV感染的患者有34例(58.6%,34/58);43例(74.1%,43/58)AIDS合并隐球菌病患者在本次机会感染前,未进行抗HIV病毒治疗。58例隐球菌病患者中,21例12周内死亡(包括自动出院后死亡患者),病死率36.2%(21/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12周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未进行cART (OR 9.293,95% CI:1.162-74.311,P=0.036),意识障碍(OR 17.717,95% CI:2.834-110.765, P=0.002), Cr>100 μmnol/l (OR 26.791,95% CI:1.789-401.208,P).017)。分别从27例新生隐球菌病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到27株新生隐球菌,27株分子型均为均为VN Ⅰ型,序列型以ST-5型为主(23/27,85.2%), ST-31(2/27,7.4%), ST-53(1/27,3.7%), ST-175 (1/27,3.7%);经Log Rank (Mantel-Cox)检验,发现ST-5型患者1年内生存率高于ST-31型(P=0.027)。结论:本地区AIDS患者中,隐球菌病发病率较高,位于本院机会性感染第六位,多见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u1的新发现HIV患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少见,说明CD4+T淋巴细胞低是AIDS患者感染隐球菌的主要宿主危险因素。隐球菌病患者病死率高,是导致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院内死亡的首要病因。多因素分析显示,与12周内病死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未进行抗HIV病毒治疗、意识障碍和血清Cr>100μmol/l;提示入院时伴随意识障碍及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预后较差。所有死亡的隐球菌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小于50个/ul,提示患者均处AIDS晚期,其预后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密切相关。尽早发现HIV感染者,并对HIV感染者及时进行cART,可能减少隐球菌病的发生机率和病死率。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是诊断隐球菌病的敏感方法,操作简便,可作早期快速诊断。本院收集的新生隐球菌菌株均为VN Ⅰ型,MLST分型以ST-5型为主,感染该型的患者病死率低于ST-31型。第二部分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研究目的:研究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霉菌病的诊断、治疗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患者离开流行区至患者发病的时间间距及是否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法:收集2006年9月—2014年8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及病史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别分析各种临床指标与患者的预后;统计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离开该病流行区至起病时间间距,推测其潜伏期;收集密切接触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家属、医务人员血清,并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Mplp抗原和抗体,判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否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结果:2006—2014年,本院感染科共收治AIDS患者1178例,其中57例确诊为PSM/AIDS合并感染,占AIDS住院人数4.8%。患者出现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33例(57.9%);胸部CT检测54例,46例(85.2%,46/54)有1项或多项异常,肺泡灌洗液和痰标本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阳性率分别是90%(9/10)和70%(14/20):57例AIDS合并PM感染者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8个/u1,CD4+T淋巴细胞计数≤50cells/ul占93.0%(53/57),仅29.8%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未发现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57例PSM/AIDS患者中,12周内病死率是21.1%(12/57),与PSM 12周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发病至PSM诊断时间长(OR 1.023,95% CI:1.006-1.041, P=0.009)和未做抗真菌治疗(OR 17.178,95%/CI:1.276-231.233, P=0.032);14例离开流行区后发病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中,10例患者离开流行区12个月内发病(11—360天);本研究还发现1例无症状马尔尼菲青霉菌真菌血症患者,未接受任何抗真菌治疗,随访18个月后,仍然健在;本研究调查了参与诊治PSM/AIDS患者的24例医护人员、照顾PSM/AIDS患者的17例亲属和1例从事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这些密切接触者均未出现PSM相关症状,41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接触者Mp1p抗原及抗体阴性,均未发现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证据。另1例从事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从未到过PSM流行区,经过随访和检测,Mp1p抗原阴性,Mp1p抗体多次阳性,效价先升高,后下降,提示存在实验室感染,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在中国湖北这个非PSM流行区,PSM/AIDS并不罕见。本院住院AIDS患者中,合并PSM人数接近于合并隐球菌病人数。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但未发现中性粒细胞缺乏者,提示与血液病、器官移植和肿瘤患者感染侵袭性真菌病的主要高危因素不同,AIDS合并PSM主要宿主危险因素是CD4+T淋巴细胞减少导致的严重细胞免疫缺陷。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多出现呼吸道症状,BAL和痰培养阳性率高。当AIDS患者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需将PSM纳入鉴别诊断。提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患者潜伏期存在较大差异,存在隐性感染,及时或早期诊断HIV感染,并进行cART,应能减少PSM/AIDS的发生或改善其预后。合并AIDS的PSM是全身播散性真菌病,大多数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诊断不及时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提高非PSM流行区医务人员对上述疾病的诊断水平,开发快速特异的血清诊断方法,对早期诊断和治疗AIDS/PSM患者,对减少其发生和改善预后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未发现PSM由患者传播给其他人的案例或证据,但有个别从事PM培养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PM(抗体多次阳性,但未发病)。第三部分AIDS患者合并隐球菌病或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血清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原诊断方法评估目的:真菌培养需时较长,显微镜形态学检查敏感性低,不利于早期诊断。探索和评估血清隐球菌抗原、马尔尼菲青霉菌Mplp抗原和抗体检测、GM实验和G实验对AIDS合并隐球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近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收治的AIDS合并隐球菌病患者血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AMB治疗前后血清,以及AIDS合并发热患者血清;分别用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法、Mplp抗原和抗体酶联免疫分析法、GM实验和G实验测定收集的血清样本,比较各种血清方法检测对AIDS合并隐球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AIDS人群中,血清隐球菌抗原检测诊断隐球菌病的敏感性达100.0%,特异性96.2%;隐球菌病患者血清马尔尼菲青霉菌Mplp抗原和抗体均阴性;仅4例隐球菌病患者血清GM抗原阳性;血清真菌(1-3)一β-D葡聚糖检测诊断隐球菌病的敏感性是45.0%。ELISA法检测血清Mplp抗原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4%和98.5%,ELISA法检测血清Mp1p抗体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25.0%和98.5%;36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的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仅2.8%;血清GM检测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5.8%和91.7%;血清真菌(1-3)-β-D葡聚糖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仅23.8%。结论:在AIDS患者中,血清隐球菌抗原检测诊断隐球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适合用于隐球菌病的临床诊断;血清GM抗原、真菌(1-3)-β-D葡聚糖、Mp1p抗原和抗体检测不适合用于隐球菌病的临床诊断。血清Mp1p抗原检测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望成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快速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方法;而血清Mp1p抗体检测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低,没有临床诊断价值。在目前缺乏商品化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特异性血清学诊断试剂时,血清GM抗原检测对PSM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血清真菌(1-3)-β-D葡聚糖和隐球菌抗原检测不适合用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诊断。

二、武汉市某医院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市某医院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向CRKP变迁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2)2013~2017年南昌市某呼吸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的特点和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外医院感染的流行现状
    1.2 国内医院感染的流行现状
    1.3 医院感染的预测预报及常用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1.1 医院感染病例的收集
        2.1.2 医院感染漏报病例的收集
    2.2 信息整理和质量控制
    2.3 数据分析
        2.3.1 描述性分析
        2.3.2 时间序列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
        3.1.1 各年度及平均医院感染发生率
        3.1.2 医院感染的月发生率
    3.2 医院感染的人群分布
        3.2.1 医院感染的年龄分布
        3.2.2 医院感染的性别分布
    3.3 医院感染的科室分布
    3.4 医院感染的部位分布
    3.5 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3.5.1 医院感染的病原菌构成比及变化趋势
        3.5.2 主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3.6 ARIMA模型构建及预测
        3.6.1 医院感染月发生率时间序列图
        3.6.2 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3.6.3 差分平稳化
        3.6.4 对1阶12 步差分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
        3.6.5 拟合ARIMA模型
        3.6.6 参数估计与模型诊断
        3.6.7 不同ARIMA模型拟合优度统计量比较
        3.6.8 模型预测
第4章 讨论
    4.1 南昌市某呼吸专科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4.2 南昌市某呼吸专科医院的医院感染特征
    4.3 医院感染的预测结果
    4.4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或建议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医院感染病例报卡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某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与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呼吸科住院病例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病原菌分布
    2.3 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分析
    2.4 病例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2.5 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7)某医院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调查方法
    1.3 病原菌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2 不同类型导管相关感染率比较
    2.3 病原菌检出情况
3 讨论

(8)2016—2018年武汉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常见耐药菌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不同科室耐药分布
    2.3 不同生物样本耐药菌分布
3 讨论

(9)基于风险管理程序的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预防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现状、危险因素与直接经济损失分析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二、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三、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或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第一部分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和资料收集
    2.2 主要设备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溶液配制
    2.5 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
    2.6 新生隐球菌培养和鉴定
    2.7 新生隐球菌的MLST分型
    2.8 患者预后分析
3 结果
    3.1 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3.2 各种方法诊断隐球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3 隐球菌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3.4 隐球菌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3.5 新生隐球菌MLST基因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4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研究
5 材料与方法
    5.1 研究人群和资料收集
    5.2 血清标本采集
    5.3 主要设备仪器
    5.4 主要试剂
    5.5 血清Galactomannan(GM)抗原检测
    5.6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离开流行区至起病的时间间距
    5.7 接触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人群血清Mp1p抗原和Mp1p抗体检测
    5.8 统计学分析
6 结果
    6.1 本研究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一般情况
    6.2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临床特征
    6.3 HIV感染的诊断时间和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诊断时间
    6.4 实验室检测结果
    6.5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6.6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离开流行区至起病的时间间距
    6.7 接触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人群血清Mp1p抗原和Mp1p抗体检测
    6.8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调查
7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AIDS患者合并隐球菌病或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血清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原诊断方法评估
8 材料与方法
    8.1 研究人群血清标本收集
    8.2 主要实验仪器
    8.3 主要试剂
    8.4 血清样本检测
    8.5 统计学分析
9 结果
    9.1 患者血清收集情况
    9.2 各种检测方法诊断隐球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9.3 ELISA法检测血清Mp1p抗原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9.4 ELISA法检测血清Mp1p抗体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9.5 隐球菌抗原、GM试验和G试验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9.6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AMB治疗前后Mp1p抗原和抗体OD450的比较
    9.7 真菌血症和非真菌血症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血清Mp1p抗原和抗体OD450的比较
10 讨论
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武汉市某医院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向CRKP变迁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D]. 李友玲. 三峡大学, 2020(06)
  • [2]2013~2017年南昌市某呼吸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的特点和趋势分析[D]. 徐亮. 南昌大学, 2019(01)
  • [3]不合理用药对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影响[A]. 李世俊,马莉华,王美玲. 《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5)——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委员会三届五次理事大会暨医药教育创新研究和慢病防治学术研讨会, 2012
  • [4]武汉市某医院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 汪鑫,聂绍发. 九江医学, 2001(04)
  • [5]某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与预防措施[J]. 赵勇刚.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30)
  • [6]呼吸科住院病例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 胡金亮,吴瑞红,王振. 华南预防医学, 2021(03)
  • [7]某医院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监测[J]. 石雨,黄静,涂霞,周丽丽,石梦蝶.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1(03)
  • [8]2016—2018年武汉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常见耐药菌分布特征[J]. 万莉,胡琴. 华南预防医学, 2019(06)
  • [9]基于风险管理程序的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预防实证研究[D]. 周玉峰. 南京医科大学, 2016(02)
  • [10]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或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D]. 郑金鼎. 武汉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武汉市某医院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