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时代打造新智库-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福生访谈录论文

适应新时代打造新智库-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福生访谈录论文

适应新时代打造新智库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福生访谈录

●本刊记者 李 雪

编者按: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既是各地社科院加快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央的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明确了地方社科院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近年来,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和甘肃实际,依托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整合院内现有智库资源,2014年开始启动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作。坚持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甘肃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公共政策开展研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甘肃省委省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在智库的职能定位、重点工作、机构机制、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实现甘肃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撑。在2018年9月召开的第21届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暨智库论坛上,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福生的发言介绍了近年来甘肃社科院推进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举措。本刊将王院长的发言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华岳的企业文化,即:依靠高新技术,依靠科学管理,确保产品一流,确保用户满意度。华岳人将高新技术研发提升为企业的重点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记者:王院长,您好!我们知道甘肃省社科院是1979正式建院的,到今年已整整走过40个春秋,甘肃社科人兢兢业业,硕果累累。在新时代,打造新智库的大环境下,甘肃省社科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与兄弟社科院齐头并进,于2014年启动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程,多年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成效显著。请您介绍一下贵院自成立以来的一些基本情况。

根据洞内坍塌位置和坍塌情况确定地表注浆范围,通过地面测量放样确定地表孔位,施钻机械围绕金威啤酒厂沉淀池,按孔径φ42mm,环向0.8m,水平间距延沉淀池边缘往外1.6m,第二圈1.2m,外插角度应大于85°,为避免沉淀池桩身的破坏,实际孔位布置将结合技术交底图对照现场构造物的实际布局进行合理调整。

王福生:好的。自1978年启动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我们国家成功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型到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并融入世界市场,进而推动世界经济、影响世界发展的伟大历史转折,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40年来,与全国一样,甘肃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2019年6月10日,与塔吉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中心合作编撰的《中塔友好关系发展史》俄文版(译名为《中国和塔吉克斯坦:从历史友谊到战略合作伙伴》)出版发行仪式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该书是我院“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友好关系史丛书”项目的第一部落地成果,它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院成功迈出了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智库合编友好关系史的第一步,开创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官方智库合作编写双边友好关系史的历史先河。

1979年,在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第二年,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正式建院,其前身为1964年成立的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甘肃省社科院的成立是省委省政府响应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为繁荣发展甘肃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张家川县位于天水市东北部,陇山西鹿,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2069.5米,1468-2659米左右,县中西部干旱少雨,东部高寒阴湿,年降雨量599mm,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降雨量平均达333mm,降雨量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分布都及其不均,无灌溉条件,属于纯雨养农业区,年平均气温仅有+7.3摄氏度,无霜期短仅有150天左右,全年日照2080小时,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冬小麦,地膜玉米,马铃薯,东部高寒阴湿区种植蚕豆,自然条件较差成为制约张家川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

建院以来,在哲学、经济学、农业经济、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文学、信息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7年底,我院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2000多项,平均每年5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青年项目、西部项目)89项,国际合作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539项,各类委托课题421项,院立课题100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研究报告4827篇,平均每年1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66部,完成调研、咨询报告272项,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美学、思维科学、区域经济、农村经济、扶贫攻坚、农村社会问题、陕甘宁根据地史、西北经济史、敦煌文学、西路军、毒品犯罪、半干旱集水农业、敦煌艺术哲学、农村法制建设、信息产业、舆情分析与预测等方面的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记者:请您谈谈贵院加快推进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举措。

3.加快推进甘肃省文化资源普查工作。2013年启动的全省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是对甘肃文化资源的一次家底盘点和准确掌握,旨在为科学评估、分级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本土文化资源提供数据支持。在省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我院抽调骨干力量,编辑出版《名录》和建设云平台工作。《名录》是目前涉及领域最宽、国内唯一出版的数量最多的文化资源系列丛书,《名录》的出版旨在向世人系统完整地展示甘肃文化资源禀赋和历史价值,对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整合甘肃省文化资源要素,提升甘肃省文化软实力有重要意义。甘肃省文化资源云平台是省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的最终成果,是目前国内第一、省内最大的综合性文化资源库。目前,全省文化资源普查录入、审核整理工作已全部完成,共收录数据22万余项,并于2017年10月10日成功举办了甘肃省文化资源云平台上线暨甘肃省文化资源名录出版发行仪式,同时出版了《甘肃省文化资源名录》27部。云平台暨名录建设被省委宣传部授予2017年度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原创奖”,这是本次唯一的原创奖获奖项目,历史上共有两个项目被评为原创奖,这是第三个获得该奖项的项目。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启动和部署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自2013年中央出台建设特色新型智库意见以来,甘肃省委也出台了适合甘肃特点的实施意见,院党委对此高度重视,坚决贯彻中央、省委文件精神,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及时迅速跟进部署,依托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整合院内现有智库资源,从2014年开始启动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程,2015年初制定了《深入学习<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见>的通知》及《关于加强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工作安排》,实施了《甘肃省社科院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及子智库建设方案》,启动了子智库建设,以我院9个研究所为依托,依据各自的专业优势,成立了9个子智库。2015年6月,启动专题数据库建设工作,制定出《院陇原特色新型智库专题数据库建设方案》,启动了7个专题数据库建设工作。目前,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克服陇原特色新型智库体制障碍。为适应建设陇原特色新型智库的新形势、新要求,增强新型智库应有的咨政建言和社会服务功能,优化组合队伍,提高工作效能,经院党委研究,报省编办同意,2014年我院进行了建院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院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6个调整为20个,解决了职能处室、研究所和科辅机构设置不适应智库建设的问题。

第三,坚持以科研为中心,全面提升咨政建言水平。

10.继续提升院刊水平,稳步提升陇原智库影响力,拓宽科研成果转化渠道。我院主办的《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要报》《专供信息》《思想理论研究动态》等成果要报按月编发。2017年共计编刊39期,被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和采纳的研究成果9项。

6.开展唐蕃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前期研究项目。《唐蕃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前期研究项目》是我院积极响应《甘肃省推进文化走出去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由我院主导,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以及甘、陕、川、青、藏5省区社科院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一个大型科研项目,2018年底我院已完成部分古道的调研和资料收集,截至2019年7月,甘肃省“唐藩古道”申遗课题组就甘肃段前期研究已经开始最后的汇总。据此,正式向国家主管部门和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提交唐蕃古道申遗总报告将提上日程。

王福生:好的。我院加快推进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举措,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4.我省文化走出去工程项目“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友好关系史丛书”《中哈友好关系发展史》《中塔友好关系发展史》顺利推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编纂友好关系发展史丛书是我院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我省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而设立的项目。2018年9月,与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图书馆共同编撰的《中哈友好关系发展史》在第三届敦煌文博会上举行了出版发行仪式;同时在纪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五周年之际,2018年10月该书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了出版发行仪式。

在这直观的示意图中,学生们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学生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

5.解决甘肃乃至西北缺水问题的“藏水入甘”工程前期研究项目快速启动,扎实推进。“藏水入甘”工程前期研究项目已得到省委省政府批准于2017年立项。通过该项目实施,甘肃将成为西部调水计划的最大受益地区,可有效解决甘肃水资源短缺问题,河西走廊将变成河西绿洲,良田万顷,对我省发展农业现代化、打造西部生态屏障、推进精准脱贫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红旗河”西部调水是一项造福中华民族的千秋大计,计划中的“红旗河”将串连起中国七大一级流域,打造“中华水网”,形成河西走廊、黄河以南两大灌区,增加2亿亩良田,在甘肃、陕西、内蒙、新疆形成战略纵深生态屏障,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项目实施后,无论它的干线走向还是支线走向,都要经过甘肃,甘肃将变成一个中国新的水利枢纽,不仅仅解决农业农村问题,对于整个北方的生态而言,都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2.积极推进《陇上学人文存》精品学术积累工程。《陇上学人文存》由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院负责编辑出版,是为推动我院智库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进程而打造的陇上精品学术积累工程,是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大型学术文献丛书、省级重大文化建设项目,被甘肃人民出版社列入重点图书选题,被《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列入全省学术积累和优秀社科成果出版建设成果。截至2018年9月,已出版六辑共60卷,全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科研成果,充分体现了甘肃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方面的历史传承,进一步彰显了甘肃人文思想发展的脉络。现已逐渐成为“文化大省”建设的又一个标志性品牌,充分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今后将逐步拓展到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知名专家学者及在外工作的甘肃籍知名专家学者。

7.加快分院和基地建设。近年来,我院不断把智库作用向市州延伸,成立了河西、酒泉、白银、天水、平凉5个分院和兰州市城关党建研究基地、永昌国情调研基地、金塔党建研究基地,这项工作将进一步拓展。同时持续做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工作,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甘肃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连续3年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挂职干部赴南梁、会宁、平凉等地学习调研。

本院职工1900多人,护理人员占了四分之三。由于本院是肿瘤专科医院,需要本院护理人员具备特殊的肿瘤护理知识和技术。此外,与其他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相比,我院护理人员工作难度和工作量较大且工作内容复杂,护理技术要求高且精细。另外,加之夜班频繁,患者及家属要求高,时有发生不合理的要求以及社会的不重视等原因,加重了护理人员心理负担。

甘肃省社科院是省委、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甘肃省重要的综合性智库和理论研究基地,是甘肃省委、省政府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全院内设机构20个。2018年,我院总编制154人,在职人员14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4人,占71.72%。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34人,中级职称41人,初级职称3人;博士20人(含在读3人),硕士48人;国务院特贴专家9人,省优专家3人,省“333”“555”人才7人,省领军人才8人,省宣教系统“四个一批”人才4人。

8.成立敦煌哲学学会、安宁智库联盟及甘肃省智库发展研究会。2013年1月,由我院牵头成立了敦煌哲学学会,几年来成果丰硕,为敦煌文化、敦煌美术、敦煌宗教等学科的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方法,丰富了敦煌学科体系。在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高度肯定敦煌哲学对敦煌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

2017年7月,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我院联合省委党校、西北师范大学、甘肃行政学院、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日报社,及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成立旨在充分发挥我省各类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服务社会的功能,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甘肃省智库发展研究会。

此次施工的CX-WX3标隧道敞开段底板长30米,宽38.6-38米,底板厚度1.1米,采用C40混凝土,设计方量1299m3,混凝土浇筑体量大、结构质量要求高、施工时间长。浇筑前,项目部制订了严密的施工技术方案,组织召开首节底板砼浇筑协调会,进行全面的技术和安全交底,对首节隧道混凝土底板浇筑的施工准备、钢筋绑扎、立模支护、隐蔽工程检查、止水带施作、混凝土浇筑、振捣等工艺流程,按设计要求严格把关,周密部署,保证了混凝土浇筑施工的顺利完成。(江苏省交建局)

9.积极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近年来,我院积极承担和配合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如参与编制《华夏文明创新区“十三五”规划》,起草我省《文化资源管理办法》、贯彻中央加强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实施意见等。多名同志被抽调参与省上重大政策调研活动、重要工作督查、重要文件起草等。我院部分专家学者还通过担任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咨询专家、经济及立法顾问、社会监督员等社会职务发挥重要作用,拓宽咨政建言渠道。

1.持续拓展《甘肃蓝皮书》的社会影响力。近年来,我院持续发挥《甘肃蓝皮书》品牌效应,拓展与省政府重要部门和市州的合作,在我院原有的经济、社会、文化、舆情、县域5本蓝皮书的基础上,先后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酒泉市政府、省商务厅合作编研出版了《甘肃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民族地区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酒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甘肃商贸流通发展分析与预测》蓝皮书,2018年又与平凉市委市政府合作编研《甘肃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十二五”期间,我院首倡西北五省区社科院联合编研出版《西北蓝皮书》,这一倡议得到了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社科院的一致赞同,2011年首部《中国西北发展报告》诞生,使我院系列蓝皮书的研究拓展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内主要区域,从而形成5+5+1的格局。在2018年8月3日举办的第十九次全国皮书年会上,我院编著的舆情蓝皮书、县域蓝皮书分别荣获三等奖。2016年我院建立启用了会宁、华池、永昌、天水麦积区4个甘肃蓝皮书数据观测点,这使得甘肃蓝皮书的原始数据收集有了自己的渠道,进一步提升了甘肃蓝皮书的自主性、原创性与权威性。

803 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 杨,黄邓高,曹 卉,郑琳麟,高元慧,范忠诚

《甘肃社会科学》杂志继续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SSE中国核心期刊”等,《开发研究》继续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SSE中国核心期刊”。

记者:可以看出,自2014年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作启动以来,甘肃省社科院不仅在智库建设、制度改革上稳扎稳打,而且还在研究上找准方向,主攻政策研究咨询,提升咨政建言水平,狠下功夫,切合实际,推出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请王院长谈谈,接下来贵院推进智库建设的方向及设想。

王福生:好的。就未来方向,我略谈拙见。打造现代特色智库、高端智库、数字智库将是我院智库建设的重点。

要建设特色新型智库,就地方社科院而言,搞大而全的智库肯定不行,需要立足于自身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我院的定位和方向就是打造陇原最具国内影响力的“特色智库、高端智库、数字智库”。一是突出特色,强化自身长期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应用对策研究服务的优势,智库工作平台基础好的优势及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等领域研究的长项;二是致力于高端,做到西部一流;三是实现数字化,广泛使用现代技术方法和工具,在信息化、数据化方面走在前列。现在智库各项工作都已全面展开,专题数据库建设正在推进,今后的重点是抓质量、抓水平、抓影响。

对市政绿化工程的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探讨……………………………………… 张文斌,孙闯,魏思思(7-214)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甘肃省社科院加快推进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王院长谈到,未来要打造陇原最具国内影响力的“特色智库、高端智库、数字智库”,相信通过甘肃社科院的开拓创新,努力实践,一定能够早日建成西部一流的高端特色智库,推出更多优质的科研成果,为甘肃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再见!

(责编:玉山)

标签:;  ;  ;  ;  ;  

适应新时代打造新智库-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福生访谈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