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论文_樊泽鲲

浅谈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论文_樊泽鲲

太谷二中启航学校

摘要: 托尔斯泰说:“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与失败。”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练就深刻渗透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应在教育和实践结合中扎实推进,才能有所成效。

关键词: 高中生 社会责任感 教育问题 培养对策

高中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学生养成高尚、健全、富于个性的人格品质,从而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在高中生健康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意义与困境

1.对高中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意义。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广大高中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教育,是时代和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社会责任感培养是力促学校德育教育与科学教育和谐统一的有效桥梁。社会责任感培养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需要。“责任心是健康人格的核心”,我们不断教育学生学会、会学、善学都是为引导学生树立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服务的,如果违背这样的教育主旨就会导致教育活动的本末倒置,教育意义的丧失。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这是我们所倡导的责任感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进行德育教育之应有之义。

2.社会责任感教育面临的困境。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受社会、家庭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平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其明显表现为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引发一系列不和谐现象的产生,使德育教育面临困境。我们的教育不可避免受到新世纪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某些追求升学率的片面做法,只重视知识和技能要求,忽视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情感态度,特别在社会责任感意识方面重视不足,甚至还存在明知却刻意回避的情形。这样的教育局面是不完美的,是令人困惑的。

二、直面责任感教育中的问题

1.家庭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缺位。高中生大多是“90后”,是在新世纪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进程中担负着民族振兴和国家兴盛重大责任的一代。而他们中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长辈和父母的溺爱和呵护。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最为关切的是子女的学习成绩,他们竭尽所能安排与计划好孩子的一切,对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甚少关注,孩子们一切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被认为是对的,忽视对孩子必要的责任心的培育,从而造成有的学生怕吃苦、怕受气,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膨胀,个人责任意识淡漠,认为父母和他人对自己好都是理所当然的,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注重个人奋斗与发展,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集体和合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公共精神不足。

2.学校中责任感教育的欠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多数高中学校深受升学率的影响,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业的进步,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但对学生的意志、情感、兴趣及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往往不够重视,或有关注,但流于肤浅表面,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认为“只要高考成绩好,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多上几个清华北大、对提高几个本一升学率才是硬道理”。

3.受社会不良思想文化影响,社会公德意识淡化。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一些社会矛盾凸显,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急剧变化,出现许多思想混乱和社会道德缺失等社会问题,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事实上,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上进心不足,厌学情绪严重,考试不诚信,不关心国家和集体财产,不爱惜节约资源,却对社会上不少文化垃圾、炒作、“三俗”等文化产品趋之若鹜,对学校开展的主流德育教育形式不屑一顾,甚至有抗拒心理。这些都表现了部分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社会角色混乱,责任感淡化,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等。

二、培养的对策及方法

1.家庭培育环境的营造。家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进行责任感培育的重要基础。孩子的责任感首先在家庭培养,应增强孩子作为家庭重要主体的责任感意识,让他们承担相应的家务,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同时家长应适时给孩子适当的任务要求和机会,使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负责任的乐趣及被重视的情感,培育他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等传统家庭美德,有效培育他们的责任感意识。当然,在家庭中,家长也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子女的爱护应适可且有度,对独生子女应负责任不可事事包办,必须在融洽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培养子女主动学习、积极劳动的优秀品质。孩子在家庭中正确对待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权利义务,做好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观、人生价值观,用家庭情感学会自我调节与约束,成为日渐成长和日益成熟的家庭一员。

2.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加强对高中学生责任感教育,主要依靠学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较则是更为直接、系统的教育。学校是培育学生责任感的另一个重要基地,在责任感教育活动中起着主要和主导的作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积极开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引学生,结合现实生活,领略责任感内涵,使学生增强对责任感的认知,明确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意义,落实于具体行动,并对学生表现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加以分析、纠正和引导,利用定期检查、督促、表彰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认知成果,不断提高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3.社会环境的重视与支持。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需要家庭、学校、教师各方面的配合,而且需要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和积极支持。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社会培养公民具备基本道德规范和素质的要求之一,是现代青年学生应有的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教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由此,我们对学生应注重责任意识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力求通过社会的大环境,如利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诚实守信等形式来有效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将多为外在的、被动的责任意识有效转化为内在的、积极主动的情感激励,把责任意识内化为青年学生个人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对家庭的责任推广为对社会的广博的关心和爱心,把社会责任和个人家庭责任有机统一在一起,不仅实现自我价值,而且有效维护社会价值,始终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关心他人,崇尚社会公义,以奉献社会为最大乐趣。

参考文献:

[1]曹辉;道德教育与人的经济生活[M];浙江教育出版社

[2]尹军成;班主任育人之道:影响孩子一生的班会课[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作者:樊泽鲲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12月总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9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论文_樊泽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