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集团收购的教训及对中国保险业的警示_cds论文

美国国际集团收购的教训及对中国保险业的警示_cds论文

美国国际集团被接管的教训及对中国保险业的警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教训论文,中国保险业论文,集团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次贷危机犹如一根导火索,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同时也给国际保险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全球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以下简称AIG)深陷次贷危机而出现巨额资金缺口,最终被美国政府接管。AIG危机引发各方关注,其背后显现出来的问题,值得人们深思。此外,危机事后化解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防范。借鉴AIG被接管的教训,防患于未然,确保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不失为上策。

一、缘起:AIG风云惊变历程

2008年8月6日,AIG公布第二季财报,因房贷相关部位减记价值及减损金额超过110亿美元,净损53.6亿美元,该公司连续三季出现亏损。截至2008年6月底AIG信贷违约掉期业务累计亏损达250亿美元,其他业务亏损累计达150亿美元。AIG试图在9月25日公布业务复兴方案,但这一计划却遭到了金融风暴的无情扼杀。

9月12日,AIG股价暴跌了31%,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Standard & Poor’s Ratings Services)向AIG发出警告,由于该公司股价大幅下挫,债券息差上升,可能将对该公司信用评级下调一至三档。此时,任AIG首席执行长的维尔伦斯坦德认为只要筹措到200亿美元就能使公司避免灾难发生。但13日早晨,它的证券借款业务也需要200亿美元资金,所需资金数额增至400亿美元。此时,AIG筹集到的资金只有从其下属保险子公司抽取的200亿美元。

为避免主要评级机构下调公司评级,AIG便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筹资。13日,AIG与KKR、J.C.Flowers等私人资本运营公司进行磋商。但考虑到所提方案附带某项选择权可能使AIG的控制权实际落入私人资本运营公司之手,AIG仍然拒绝了以J.C.Flowers & Co.为首的一群私人资本运营公司提出的注资方案。14日晚间,亚洲市场开盘,AIG资产价值处于更大的压力,该公司需要逾600亿美元的资金注入。于是,维尔伦斯坦德决定另辟蹊径,转向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Fed)寻求400亿美元贷款资金援助。

9月1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要求高盛集团和摩根大通公司帮助AIG获得700亿至750亿美元贷款。两家公司一起评估了AIG的流动性需求和私营领域解决方法的可行性,认为AIG需要大约800亿美元的资金,并拒绝政府建议。由于市场对于该公司可能破产的担忧导致其股价下跌61%,且拖累道琼斯指数下跌超过500点。此外,在该日晚些,美国穆迪投资服务、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一致下调了AIG的债务信用级别,迫使AIG向其交易对手再提供至少100亿美元的抵押品,从而使得抵押品总额达到200亿至250亿美元,公司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9月16日,AIG做了最后的一搏,即用尽自己的循环信贷额度。但是大多数银行拒绝了AIG的贷款申请,它们表示在AIG债券评级遭到下调的情况下不会为其提供贷款,除非确信这家保险公司并未濒临破产。同时,AIG股价再跌31%,在连续三个交易日中跌幅达79%。该天下午4点,政府将拯救方案交给AIG管理层。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痛苦权衡,AIG董事会接受了政府提出的苛刻条件。紧接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会(Federal Reserve Board)于16日晚间宣布:“在美国财政部的全力支持下,遵照《联邦储备法》第13条第三款,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AIG发放850亿美元紧急贷款。贷款窗口的有效期为24个月,利率为3月期libor利率再加850个基点。为保障纳税人的利益不受损害,贷款将以AIG的全部资产为抵押。作为提供贷款的条件,美国政府将持AIG 79.9%的股份,并有权否决普通股和优先股股东的派息收益。”这意味着美国政府仿照接管“两房”模式接管了该集团。

但美联储的“援助”并没有缓解保险市场愈发恐慌的局面。不只是在中国香港、中国台北、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美国友邦的分支机构都出现了客户退保潮。退保潮出现使得AIG雪上加霜,危机再次升级。

10月8日,美联邦政府由于担心这家保险巨头可能再度出现现金短缺,决定对AIG再增378亿美元的援助,这比当初承诺向该公司提供的资金数额高出近50%。

二、路径:AIG危机演化之成因

AIG这只“保险巨擘”在受到金融风险波及时为何会顷刻之间濒临倒塌?美国政府为何向AIG伸出援助之手——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AIG发放850亿美元紧急贷款,却对两天前向其寻求救助的世界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置之不理?面对两家几乎同时出现重大财务危机的金融巨擘,美联储为何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张面孔——救AIG而不救雷曼?个中原因浅显而深刻。

(一)AIG陷入困境之谜

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AIG危机也不例外。此次危机形成的内因是AIG自身管理,外因是企业外部环境因素。

1.从宏观环境分析

(1)连锁反应之祸。美国金融机构犹如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底层是和物质产业与实际消费相关的接口,如工商企业贷款、房贷、消费贷款等,以此为基础构造出金融衍生产品的大厦。美国金融机构发放的实物类贷款不到20万亿美元,但衍生金融产品的规模却达到了400万亿美元。随着底层垮台,上面庞大的衍生金融产品大厦也随之倒垮。因为购买次级债衍生品的投资者遍布全球,危机便能够通过资金链条传导给各国的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投资者,造成了整个信用市场危机和投资者恐慌,最终演变成为金融风暴。如此一来,受抵押贷款投资不当及相关的衍生品资产减记拖累,AIG在信用违约掉期上遭受的损失不断加重。同时,金融风暴扼杀了AIG公司9月25日公布业务复兴方案的计划。此外,金融市场脆弱,投资者信心不足,致使股票价格持续下挫,使得AIG本已虚弱的财务状况更加恶化。

(2)信用评级下调推波助澜。9月12日,AIG股价暴跌了31%,标准普尔发出调降评级警告,使得AIG的筹资行动变得更加困难。紧接着美国穆迪投资服务、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于9月15日分别将AIG的信用级别下调至少两个等级。信用评级下调在助推融资成本升高的同时,迫使AIG向其交易对手再提供至少100亿美元的抵押品,从而使得抵押品总额达到200亿至250亿美元,导致AIG财务状况急剧恶化。也正是因为信用评级的下调,致使AIG在试图利用信贷循环额度作最后一搏时,遭到了银行的拒绝。

(3)监管缺失。尽管美国有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但对次级债市场的监管却存在空白地带。如信贷违约掉期市场就没有受到政府管制,也没有公开的记录显示如果债券违约,卖方是否拥有资产进行支付。早在2005年5月,新闻媒体就开始报道新增房贷风险,经济学家也对此发出警告。但直到2005年12月监管层才开始推出监管指引,时隔9个月后,这份姗姗来迟的指引才最终定稿。监管的缺失,使市场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风险积累最终引发危机。

2.从企业自身分析

(1)资产管理不慎,资金运用不当。AIG的风险不是由保险主业产生,而是源于衍生金融产品。AIG公司为追求成长性,为大量的金融产品提供保险,包括风险极高的CDO和次级债产品。其中,由于泡沫经济时期抵押债券实现的高额利润远高于房屋保险业务、人寿保险业务以及汽车保险业务,AIG仅对该债券的担保金额就高达4 000亿美元。正是受抵押贷款投资不当及相关的衍生品资产减记拖累,AIG在信用违约掉期上遭受的损失不断加重,其旗下一家出售信用违约掉期(CDS)的子公司,在过去三个季度累计亏损180亿美元,致使AIG不得不追加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抵押品,导致公司财务吃紧。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虽可带来一定的资产损失及借贷困难,但这对于资产上千亿的AIG来说,其影响是有限的。只是由于公司缺乏足够的流动性资金,带来额外信贷成本,使公司最终陷入财务困境。

(2)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信贷违约掉期市场不受政府管制,也没有公开的记录显示,如果债券违约,卖方是否拥有资产进行支付。这种交易对手风险被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比喻成已启动的定时炸弹。但大家都觉得自己够聪明,不会拿到最后一棒,因此就疏于防范CDS存在的潜在隐患。正如金融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鲍勃赫兹在9月中旬致高级行政人员的演讲中所言,“每个经手信贷违约掉期的人都在找下一个卖家,认为通过交易把这项合约从账簿中除去,就能成功地将风险转移,而没有考虑到雪球越滚越大造成的系统风险和无限增加的杠杆”。AIG公司也正是因为疏于对CDS风险的防范,当2006年CDS成本大幅上升、2007年次级债风波出现兆头时,AIG没有对CDS做出严肃的处理,为后来公司陷入危机埋下了祸根。

(二)AIG为何得到政府救助

AIG是一家以保险为主业的多元化、跨国经营的金融集团,旗下经营财产险、人身险、退休金业务、金融服务以及资产管理,不同业务均具有独立法人身份。AIG的财产险、人身险等业务关系到美国各个商业领域,与全球主要银行都有交易活动,几乎相当于美国政府在保险领域的“一只手”。雷曼兄弟公司是为全球公司、机构、政府和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的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资银行,其客户都是机构投资者。

从两家公司的业务性质和特点可以看出,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影响较多的其实是境外投资者,而非美国本土;但由于AIG除了与大量金融机构交易外,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AIG破产的损失大多数由美国自己承担。另一方面,如果AIG倒闭,它无法履行一些金融衍生品合约,将引发危机扩散效应,对整体经济造成影响。一些拥有大量AIG债券的银行与共同基金将受到破产威胁。更重要的是,AIG正是一种信用衍生品CDS的主要承保方。若保险人AIG倒台,CDS合同本身价值就会迅速下跌。而在交易对手(即购买CDS产品的金融机构)早已将这些保险合同作为证券资产抵押出去融资情况下,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现金和抵押品才能维持目前进行的交易。这样一来,就会触发系统风险,带来更大的灾难。

考虑到AIG崩溃给美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美联储怎可能弃AIG于不顾?正如美联储在声明中所说,“目前情况下,如果放任AIG破产,对已非常脆弱的金融市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并且将极大提高市场的借贷成本,进一步削减美国家庭财富,并对经济增长产生实质性危害”。实际上,美联储不是为了救AIG而救AIG,而是通过让AIG不倒闭,达到化解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的目的。

三、AIG被接管的教训

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投资海外金融衍生品的限制,直接影响有限,但仍存在着某些类似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病因”,因此,吸取AIG被接管的教训,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辩证地看待金融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在金融创新中推出了许多金融衍生产品,这对繁荣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金融衍生品越做越复杂,最初一元钱的贷款通过创新可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以至于最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最终酿成了严重的次贷危机。AIG的商业模式是: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保险。而这些衍生品又是基于其他抵押品产生的衍生品,因此,当金融衍生品出现问题时,AIG便受到波及。鉴于此,有必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重新审视,既要看到其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要对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便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防范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

(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信用评级存在一些不曾被人足够重视的问题,一是评级机构并非先知。2007年次贷危机已经爆发,但各大评级机构无动于衷,直到2008年才开始大范围调低次级债的信用等级。二是信用评级公司的观点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重大变化。仅在2008年7月10日这一天,穆迪就调低了超过400种此类证券的评级,标准普尔在同一天将612类证券列为观望,并在随后两天内调低了大部分证券的评级。三是市场过度依赖信用评级。信用评级的放大效应使企业遇到困难时,易陷入“业务进一步受困,进而引发评级继续下调,致业务更大幅度受困”的恶性循环。与次贷危机相比,对AIG构成致命打击的更像是几家评级机构接连大幅下调其信用评级,使其融资成本不断攀升,这样的教训不得不让人深思。

(三)对金融前台应全面而灵活地进行监管

在某种意义上,美国金融监管存在着“错位”现象。美国的金融监管,在后台方面比较严格,比如保险偿付能力比率要求在200%以上,而在前台业务开拓方面,崇尚自由竞争,鼓励金融创新,存在着较多监管空白,特别是衍生产品方面。衍生品风险高、波动大,对公司偿付能力存在着巨大而或有(可能今年没有,但明年就有)的影响,这就削弱了美国金融监管的效力,使得贪婪的金融机构有机会利用衍生产品的信息不对称来欺诈和误导客户,最终造成金融危机。因此,金融监管应保持对前台业务的全面覆盖,不留空白,以便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中。

(四)建立混业经营风险的防火墙

分业经营最大优势是风险隔离,不同行业的业务风险,不会直接相互传导。但混业经营后,不同子行来的风险很容易在内部子公司间传导,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在此次危机中,保险业务虽然没有出问题,但是衍生金融产品带来的灾难却殃及池鱼,如AIG下属运营良好的分支友邦保险出现的退保潮。危机过后,AIG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利德在10月3日早晨举行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在迅速出售世界各地的非保险业务后,将把注意力集中在避免免赔额损失方面,同时还打算向评级优良、资产负债表强劲的知名买家出售旗下业务。这表明AIG将专注其核心业务,“回归”保险业务。而在此次危机之前,混业经营也曾给企业带来高额收益。混业经营好还是分业经营好,值得公司的高管深思。

(五)强化公司风险管理能力

得益于AIG前CEO格林伯格对风险的重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AIG都以其经营风险能力著称。伴随着格林伯格的离任,AIG的风险管理能力在无形中降低了。这主要体现在:在次级债风波的背景下,疏于对CDS风险的防范,没有对CDS做出严肃的处理。正如格林伯格9月份给英国《金融时报》撰写的评论所述:“近几年里,AIG为增长而增长,甚至忽略了赢利能力和其金融产品已经失控。”因此,AIG案例不仅告诫公司应当不断强化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更告诫那些长期成功的公司应时刻保持谨慎,否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四、AIG被接管事件对中国保险业的警示

(一)在注重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继续拓宽保险业投资渠道

从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十条》以来,保险公司投资渠道逐步放开,股票和基金投资比例提高,未上市银行股权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海外投资、不动产投资等投资渠道先后打开,无担保公司债试点、PE投资试点也开始推进,这对提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增加保单吸引力和保险行业盈利能力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但放开投资渠道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投资收益有望提高,比如AIG的金融租赁特别是飞机设备租赁业务利润丰厚;另一方面,投资业务风险也相应提高,比如AIG的CDS产品就带来了巨额亏损。因此,我国保险业投资渠道开放的步伐应当继续,必须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投资,不可因噎废食。

(二)建立“前台全面而灵活,后台重点而严厉”的监管体系

从保险巨头AIG倒下的过程中反观我国的金融监管,不难发现也存在一些不足:前台监管重点存在偏差,比如保险行业的监管偏重于准入管理,而不够注重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前台抓得较多,后台抓得不够”。如此以来,只要后台抓不到位,前台(业务开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监管资源错配,在某种程度上扼杀金融企业运营活力。因此,应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一方面,金融监管应该保持对前台业务的全面覆盖,不留空白;另一方面,对后台业务的监管应该强化,并且对前台业务实现适度放松,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

(三)培育对投资者负责、有效预警系统性风险的信用评级机构

当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还比较弱小、稚嫩。但随着无担保公司债和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的逐步发展,信用评级机构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地位将日益显著,在平衡金融市场和控制金融风险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建立健全恰当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且引入适当的竞争环境,促使信用评级机构真正做到对投资者负责,有效预警系统性风险,成为金融市场风控及其定价的核心部门。

(四)完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

就AIG公司自身而言,可以说祸起金融衍生产品,但是,倘若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则风险会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我国保险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以健康的风险文化和理念为前提,树立起贯穿全员和全过程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培育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氛围;2.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风险量化模型和量化指标,合理地评估风险;3.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同时建立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4.构建科学、严密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五)警惕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保险业的传导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冲击全球经济,中国也不可能完全置身其外。金融风暴仍在持续,链条的下一步就是保险公司。因此,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和相关保险公司一定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保险业的传播。其可能的传导路径有以下四种:1.境外金融资产的风险向中国保险业的直接传导,即保险公司受其参股或购买的境外资产发生风险所累,典型事例如中国平安投资富通的失利;2.境外金融资产的风险向中国保险业的间接传导,当我国部分金融机构通过QDII或其他形式投资的境外资产发生危险时,不但会直接以影响参与投资的我国境内机构,还将间接影响参股或购买这些境内金融机构及其资产的保险公司;3.外资股东的风险向中国保险业传导,我国外资参股的保险公司占我国保险公司总数的60%以上,外资股东面临的风险一旦形成危机,就必然波及其在华投资或参股的保险公司;4.境外金融市场的风险向中国保险业的传导,境外金融市场的风险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并且将直接波及参与资本市场活动的保险业。

标签:;  ;  ;  ;  ;  ;  

美国国际集团收购的教训及对中国保险业的警示_cds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