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圈”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隆娟,肖艳

“文学圈”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隆娟,肖艳

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摘要:“文学圈”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开始实行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引入与实践给阅读教学带来了重大影响。将“文学圈” 这种开放性的阅读教学活动运用于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既尊重学生用英语自由发表观点和见解的机会,又能关注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模式。

Abstract: “Literature circles” is a reading teaching model started to be used in America in the 1990s. The introduction and practice of “Literature circles” brought significant changes for reading teaching. As an open reaching activity, “Literature circles” can be applied in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classrooms. It encourages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ideas and thoughts in English freely; it focuses on cultivating and improving their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The experience proves that “Literature circles” is a feasible and wise reading teaching model.

关键词:文学圈,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Key words: Literature circles,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model, independent learning

益阳市社科联课题《“文学圈”模式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益社科联(2016)12号,项目编号:2016YS08

一、“文学圈”的定义和理论支持

“文学圈”(literature circles)是1994年由美国教师丹尼尔(Harvey Daniels)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阅读教学模式。丹尼尔认为“文学圈”是:由一小群选择读同一本书的学生组成的深度阅读研讨团体,讨论过程是由学生对书本的反应和观感来主导,你可以听到书本中的事件和人物性格以及写作技巧或与故事有关的个人经验的讨论。文学圈是提供学生专注阅读的方法,合作是“文学圈”的核心,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架构式的讨论,以及精致的回应能对书中内容有更深层的了解(Harvey Daniels)。“文学圈”阅读模式在美国推行已有近三十年,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阅读教学方法。而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课堂仍在采用传统的单向讲授法,导致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训练。

以下表格简要地列出了“文学圈”阅读教学与传统的单向式阅读教学的差异。

“文学圈”阅读教学单向式阅读教学

由此图可看出,Daniels强调了“文学圈”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心理语言学家Vygotsky的“潜在可能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观念,是最常被用来支持“文学圈”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理论。他认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展现个人长处,深感自身存在的重要,相互促进,进而共同成长。美国文学理论学者Louise Rosenblatt的“读者反应理论”(reader response theory)也有力地支持了“文学圈”教学法,她提出:“除了作品本身及课堂中教师的讲解外,任何一份作品的理解,若失去了读者的自我意见,就永远不能完整”,她更加注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个人阅读体验、情感、态度与想法。在以学生为主导的“文学圈”中,老师尽力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也能畅所欲言。独立阅读(Independent Reading)的理念体现在文学圈的“选书权”和“提问权”,即学生被赋予了“real choice”(许正义)。为了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学生必须广泛阅读;为了设计问题,学生必须反复阅读,这种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其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

二、“文学圈”的实施

当阅读活动是自由的,愉快的,独立的,“文学圈”能收到最佳的效果(Judith L. Irvin)。笔者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工作期间,通过参与城区MC2 STEM高中英语课堂了解到“文学圈”活动,回国后将之运用于大学英语阅读课堂。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品书活动

老师根据学生人数提供《新目标大学英语》的前七个单元,和学生一起讨论每个单元的标题,猜测每个单元的内容,然后一起观察单元内插图,预测文章中将发生的事。另外,还可以告诉学生文章的作者,问学生是否读过此作者的其它文章,甚至老师还可以对作者进行简要的介绍。学生可以轮流浏览每一单元,然后按照喜爱程度写下7个单元的阅读顺序。

关于如何形成“文学圈”研讨小组,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拥有选择权有助于学生享受阅读并从文学讨论中自主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小组讨论

成员构成:

每一个文学圈研讨小组由五到六人组成,以讨论的单元成立主题“文学圈”。每个小组成员在阅读过程中都需选择角色,定期召开全英语会议。主要角色包括:

讨论主任(discussion director):负责主持会议,掌控会议讨论程序,并且针对所讨论单元提出至少五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与组员一起探讨。

摘要者(summarizer):负责把所读的单元做摘要式的重点报告,让听众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思想。

联系者:负责把所讨论单元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新闻轶事,或曾读过的其它读物联系起来。

绘图者(Artist):负责根据阅读的内容用思维导图、流程表、素描、卡通等图画形式,来呈现文中情节,信息及推展进度。

佳句发现者(literary luminary):负责把文章中有意义的句子或段落挑选出来,大声朗读,并与组员一起讨论其优美之处。

词汇丰富者(vocabulary enricher):负责挑选出文章中重要的、令人困惑的、或是对于理解文章非常关键的词语摘抄出来。针对其发音,意义及特殊用法作详细报告。

调查者(investigator):负责挖掘文章中所介绍的故事外,还要收集作者或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文化、音乐、艺术、历史、地理等,或者讲解文章中的重要场景。

实施情况:

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单元College Life为例, 老师根据学生选书顺序,将最想阅读第一单元的六位学生组成一组,分配角色。学生在扮演这些角色时,能有效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包括发现问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创造意象,做摘要,找出文章关键句及难点。老师可以参与讨论。

分配好角色后,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第一单元,课上开会讨论。第一单元包括两篇文章:第一篇是Life at Harvard University; 第二篇是Adjusting to College Life。讨论主任先发言:Today, we’ll talk about something very close to our life---College Life…… Let’s first welcome our summarizer to make a brief summary of our reading…… 摘要者在总结文章之后,讨论主任又组织组员一起来讨论文章中的key points, main highlights等。之后,讨论主任插入引发讨论的开放式问题,如:What is college life like in your eyes? 组员各自发表意见之后,讨论主席开始邀请下一个组员讲解他的角色内容。依此程序进行讨论,每个组员畅所欲言,意犹未尽。如联系者表示,文章中作者在拿到诸多大学的录取通知后对于上哪所大学面临抉择,在现实生活中他自己也有选择上大学还是复读的亲身经历。联系者发言之后,其余组员也纷纷分享自己或朋友的关于选择的经历。绘画者则根据文章中关于哈佛大学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的描述,将其直观地用地图呈现于纸上,与组员分享。佳句发现者摘抄出了文章中他认为最优美的能用于平常写作的句子。词汇丰富者讲解了文章中重要的词汇和词组。最后,小组就如何很好地适用大学生活进行了头脑风暴。

三、教学效果小结

“文学圈”教学法在美国已广泛运用于中小学,而在我国尚处在摸索阶段。笔者通过在美国“文学圈”的学习和回国后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一年实践,发现“文学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模式,可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对于学生而言,当与不同英语阅读水平和能力的同学处于同一“文学圈”小组进行讨论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文学圈”中学生除了依靠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外,还可以运用其它交流方式,例如:书面英语、音乐、艺术、表演等交流沟通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挖掘自己的交流潜能,发现自我、提升自信、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与思维品质,拥有终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成为终生学习的读书人。

对于教师而言,“文学圈”给老师带来的工作量是不小的考验,教师如何既能有效运用“文学圈”又不增加过多工作负担成为研究的主要问题。然而,“文学圈”能让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文学圈”的教学模式能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探索并拓展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老师在“文学圈”活动中对每个学生的表现都有记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是客观公正的形成性评价。学生只有在“文学圈”这样轻松、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才能真正爱上英语阅读,爱上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Daniels, H.(1994). Literature circles: Voice and Choice in the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York, ME: Stenhouse Publishers;

2.Daniels, H.(2002). Lterature Circles: Voice and Chioce in Book Clubs and reading groups. Portland, ME: Stenhouse;

3.Judith L. Irvin(1990). Reading and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 Strategies to Enhance Literacy. Bosto, Allyn and Bacon

4.Vygotsky, L.S.(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许正义,《培育终身阅读的爱书人》,2003年11月,取自网站http://www.cavesbooks.com.tw/e_magazine_article.aspx?sn=99&language 1=0;

6.姚家锐, 文学圈教学法初探[D], 浙江师范大学, 2009年

论文作者:隆娟,肖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6

标签:;  ;  ;  ;  ;  ;  ;  ;  

“文学圈”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隆娟,肖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