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生产率聚集的一般理论*_运输成本论文

工业生产力聚集的一般理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理论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其布局上的散乱和经营上的小规模低档次所产生的污染严重、土地浪费、规模效益差等种种不经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这就涉及到工业生产力的聚集问题。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从本质上讲,所谓生产力的聚集就是劳动力、资本、技术、劳动工具等生产力或生产的基本要素在时空上的运动、组合和集中。其运动、组合和集中的不同方式在几何上的反映就构成了工业生产力聚集的基本形式。一般有两种:生产力各要素在企业内的聚集,本文称之为点聚集;生产力各要素在区域内的聚集,本文称之为空间聚集。

点聚集是生产力聚集的最基本形式。实际上,企业就是生产力的集合体,任何一个企业都代表了一定集中度的生产力。从古典形式到现代形式,企业在规模、组织结构和制度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什么因素决定着它的演变?现代企业规模的扩大有无边界?换言之,什么因素决定着生产力点聚集的规模与密度?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组织企业就是为了将部分市场机制内部化,从而节约市场交易的费用。钱德勒指出,现代企业组织的产生与持续发展“是靠设立或购进一些在理论上可以独立运转的经营单位而来,换句话说,就是把以前由几个经营单位进行的活动及其相互交易内部化。”〔1〕然而,既然企业组织能节约交易费用, 为什么没有无限扩张呢?原因在于组织企业也是花成本的,因而组织成本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均衡就决定了企业的边界。即当一个企业再多组织一项交易的费用等于由其它企业或市场组织这项交易的费用时,静态均衡就实现了,企业和市场的界线也就划定了。如果某种因素打破了这个均衡,则企业规模就会相应地扩张或收缩。可见,企业组织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之间的大小与均衡决定了生产力聚集的规模。那么,什么因素决定着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资产的专用性是决定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大小及其均衡的主要因素。所谓资产的专用性是指某项资产投入具有耐久性,并且只能用于某项特定的交易而难以改作它用。比如,铁路铺设后就具有耐久性,并且只能用来承载火车,因而有较强的专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易的一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提前终止交易,或以此为要挟提高交易的价码,则投入专用资产的一方就可能蒙受巨大损失。为避免这种损失,就必须建立企业组织以代替市场交易机制。例如,铁路建设公司必须同时成为铁路运输公司。就是说,资产专用性越强,则用企业组织代替市场机制就越合算,从而企业聚集的规模也就越大。

然而,钱德勒对企业史的系统研究表明,决定企业规模的是技术、市场和交通通讯条件三个因素。他指出:“现代工商企业首先是在这样一些部门和工业中出现、成长并继续繁荣的,这些部门和工业具有新的先进技术,而且具有不断扩大的市场。反之,在那些技术并不造成产出急剧增加,市场依然是小而专的部门和工业中,管理的协调并不能比市场的协调更有利,因而在那些领域中,现在工商企业的出现就较晚,而且发展缓慢。”〔2〕此外,“铁路与电报提供快速、 定期及可靠的运输和通讯方式,这对于大规模生产与分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3 〕具体地说,技术、市场和交通通讯条件是如何决定生产力聚集规模的呢?一般来说,在一定阶段,任何一种生产技术中都存在一种核心技术,核心技术的特点决定了生产的最小规模。例如,在蒸汽机时代,对棉纺厂来说,蒸汽机就处于核心技术的地位,它的特点决定了棉纺厂的最小规模。比方说,一台蒸汽机需要几个人操作,能带动两台机械纺车,而每台纺车又需要m个人为之服务,则一台蒸汽机加两台纺车再加(n+2m)个劳动力就构成了一个棉枋厂的最小规模在蒸汽机技术给定的条件下,一个棉纺厂最多可以有多少台蒸汽机呢?也就是可以由多少个最小规模单位组合起来呢?这就取决于原料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大小。而沟通生产单位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也是有成本的,其大小取决于交通通讯条件,因此,在技术和市场都给定条件下,交通通讯条件也是决定企业规模的一个因素。

现在再回过去看资产专用性的意义。一般来说,资产专用性可分为场地的专用性(即不可移动性)、物质资产的专用性和人力资产的专用性三种形式。但只要稍作分析即知,场地的专用性随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而物质资产的专用性和人力资产的专用性则主要随技术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如由于技术的改进,某项原属专用性的资产变得通用了,或随着市场的扩大,某项专用性资产的交易对象扩展了等等。因此,资产专用性在决定生产力聚集规模上的意义等价于技术、市场和交通通讯条件三个因素的意义。〔4〕

再进一步分析,在技术、市场和交通通讯条件三个因素中,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变显然取决于技术,而市场的大小既取决于交通通讯条件,又受技术的强烈影响,因为技术的进步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刺激市场需求,改变市场格局,从而影响市场的大小。因此,从长期的趋势动态看,技术是决定生产力点聚集的最根本因素。实际上,对一个特定企业而言,交通通讯条件和市场具有相对稳定性,因为此二者的改变不是由一个企业所能决定的;相比之下,技术变革的频率要高得多,而且企业可以大有作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技术是决定生产力点聚集最活跃的因素。

空间聚集是生产力各要素在空间中的流动导致在区域上的密集过程,具体表现为工业区的形成和工业城镇的崛起,从本质上看,生产力在空间的聚集就是企业在空间的聚集,企业是生产力空间聚集的基本单位。因此,以企业为单位分析生产力空间聚集是合适的。

最一般地说,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三个,自然资源优势、集中经济和运输成本,用更技术化的语言表达就是: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不完全可分性和商品与劳务的不完全性。〔5〕自然资源包括土壤、 矿藏、地形、气候、甚至空气等一些自然形成的要素,其突出特点是区域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不可以流动性,它构成了各类实行生产和贸易专业化的区域享有比较优势的核心。自然资源优势可以解释很多类型的经济活动区域,比如某些城市成为港口城市,某些地区成为葡萄酒之乡等等。不难想见,自然资源只对那些以自然资源作为核心要素或依托的产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水上运输业必须依托港口,葡萄酿酒业需大量新鲜葡萄等,而对很多制造业则未必有决定性影响。因为在自然资源给定的情况下,运输成本也是影响区位选择的基本因素。运输成本的意义在于,无论是投入要素转移到厂商,还是产品从厂商转移到市场都是需要成本的。所以,厂商在选择区位时既可以是投入指向的,也可以是产出指向的,结果取决于两种转移成本的均衡,均衡点位于两种成本之和最小处。可见,除某些以自然资源作为核心要素和必须依托的产业,对大多数普通制造业而言,自然资源的意义也就是运输成本的意义,或者说,自然资源的制约可以归结为运输成本的制约。

在只有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两个条件下,厂商的区位选择位于自然资源与市场之间的某点上,但通常不是这样,原因在于除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两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集中经济影响着厂商的区位选择。集中经济又可理解为外部经济,包括密切相关的两方面:聚集效应和分工效应。如果不同厂商的产品是非标准化的,不能充分地相互替代,那它们就具有聚集在一起的吸引力,因为它们聚集在一起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此即聚集效应。另一方面,几乎任何厂商聚集在一起都能享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如服务上的社会化、生产分工上的协作化,此即分工效应。在分工日益发达,聚集效应越来越大的现代经济中,外部经济的好处几乎可以抵销转移成本,因此,集中经济往往对区位选择产生决定性影响。

如果考虑到企业的具体情况,则企业内部结构、所在行业性质等具体特征也是影响其是空间运动的重要因素。一种情况是,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不同行业产生的进入成本是不同的,在某情况下,即使集中经济有很大的诱惑力,但如果进入成本较高,也会抵销企业向聚集区移动的积极性。另一种情况是,集中经济对企业没有诱惑力,因为这类企业本身就是纵向一体化和多角化经营的,本身已构成了一种“内部的集中经济”或者说已经将外部经济内部化了,不再存在外部集中经济,因此也无须向聚集区转移。此外,企业在区位初次选择和再次选择中的行为是不同的。在初次选择中,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再次选择时,则企业本身的因素已产生作用,甚至可能抵销外部因素的作用,这就是一次选择后产生的所谓企业惰性的作用。一方面,企业从一处转移另一处需要运输成本,企业放弃在一个已经熟悉的经济环境中已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而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经济环境也是有代价的。此外,一些经济因素以外的因素如企业家个人的偏好,区域的社会和生活环境质量等,也是影响企业在空间移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总之,在分析企业在空间的聚集行为时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经济人”,影响其行为的决定因素是收益与成本核算,但收益或成本不仅包括运输成本、集中经济等可用货币计算的部分,还包括一些诸如心理体验等方面的非货币能表示的因素。

然而,现代经济的发展往往使生产力的聚集超越了地理上区域的限制,可称之为超区域聚集,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企业纵向上的延伸产生了一体化的多单位企业;二是企业纵向上的延伸产生了一体化的多单位企业;三是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企业组织这三方面的变化都是超区域的,但都实现了生产力的空间聚集。如果说生产力的点聚集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空间聚集是为了获取集中经济,那么超区域聚集本身不仅具有规模经济和集中经济,而且还能获得范围经济。这里的范围经济不仅指经营领域的广泛而获得的经济,而且还包括经营区域的广泛而获得的经济。所以,超区域聚集兼有点聚集和空间聚集的性质。一方面,就其作为一个企业而言,它属于一种点聚集,受技术、市场和交通通讯条件三因素的决定;另一方面,就它区域分布上的广泛性而言,它又有空间聚集的特点,自然资源、集中经济和运输成本三个因素影响了它在区域分布的格局。当然,作为一客观存在的独立现象,超区域聚集应有其内在独特的机理。不过现有的区域科学尚无对此现象的专门讨论,如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产品周期论和原材料涨价论等可以解释工业活动在国际间的变化。不过,产品周期论实质上是技术决定论,因为是技术变化决定了产品周期,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在国际间的移动实际上就是技术在国际间的扩散;而原材料涨价论也可以归结为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的作用。因此,这仍是一个有待深化的课题。

以上主要从生产力聚集的两种形式上具体阐述了生产力聚集的影响因素。其实任何生产力聚集都是在一定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制度结构是决定生产力聚集的首要条件。制度通过提供一个框架和一套激励机制影响生产力的聚集,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人们有没有将生产力聚集起来的积极性取决于制度的激励。比如当开办工业的风险太大或比较利益太低时,人们投入工业的积极性就小,工业生产力的聚集也就无从谈起。二是生产力以何种方式聚集也受制度的影响。当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比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成本更低,更容易获利时,生产力的聚集就指向外延式的;相反,当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更能带来持久利益时,生产力聚集就会指向内涵式。三是生产力在何地聚集受到区域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特区为什么能短期内吸引大量投资就说明了此点。四是各生产要素在空间的流动(这是生产力聚集的前提)直接受制度的制约。中国乡镇企业只能位于乡镇恐怕就说明了这点。

在制度既定的条件下,技术是影响生产力聚集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就技术作为生产力本身而言,表达式:生产力=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最好地反映了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在一个企业内增长与聚集的决定性作用。首先,技术进步及其应用促进了工厂制度的确立,使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成为可能,并且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的集约度或者说生产力的聚集度也越来越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相应地,企业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革,如果能以集约度来衡量的话,无疑也是越来越高,而管理也是极重要的生产力,因此,管理的集约也就是生产力的集约。另一方面,就技术构成影响生产力聚集的环境方面而论,其作用也表现为两点:第一,技术进步通过促进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而对生产力的聚集产生强烈影响。在工业革命之前,大多数人的居住和工作地点就在同一个地方,而交通发达之后,不仅把人们的家庭与工作地点分隔开来,而且导致了生产的更大规模的集中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并且把城市分隔成聚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更重要的是,交通的发达使生产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在交通落后的情况下,生产单位大多只能定位在生产要素较集中的地点,或者是劳力集中区,或者是原料产地。而交通改善后,生产单位则可以远离生产要素集中地而集中在离市场更近的地区。在大城市发展了需大量运输的钢铁企业等重工业就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而通讯条件的改善则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能以更系统和更有效的方式收集和转播信息,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得和传递的费用,使生产要素在空间的转移和聚集更加自由方便。第二,交通通讯条件的进步与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市场规模以乘数的方式迅速扩张,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交通通讯范围的延伸和生产的更大集中,并且深刻地改变了生产集中的传统形式,即由生产要素在企业或区域内看得见的有形集中发展到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由信息网连结着的无形的集中,当今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集中体现了此点。

在制度和技术都给定的条件下,各区位的区位优势(包括自然资源状况、交通通讯条件、集中经济、经济社会环境等)则是影响生产力聚集在空间上的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以上描述的就是工业生产力聚集的一般机制,可图示如下:

图一 工业生产聚集的一般机制

然而,现代工业生产力的聚集发生了一些令人注目的变化。首先,技术的进步使高附加值产品越来越多,这类产品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对运输速度和信息传递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对而言,这类产品的物质运输成本的重要性下降了,而产品的技术含量却会越来越重要。也就是说,技术进步运输成本之间存在某种消长关系,技术含量越高,运输成本就越低,重要性也越低;相反,技术含量越低,物质运输成本就会越高,因而运输成本的重要性也就较高。技术进步的另一个结果是使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多和复杂性越来越高,品种的增加提高了市场推销和服务的重要性,因而区位上接近市场就比接近原材料和能源产地更重要;而产品复杂性的提高意味着从原料到成品之间的环节越来越多,因而直接使用某一天然原料在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也使得现代工业更趋于产出指向。

其次,由于电子和计算机的进步使很多产业的生产过程发生转化。过去的生产过程涉及大量机械部件,因而要求接近所有可能的供应者,而现在的生产过程只依赖于能够得到一个或数个微型电路的供应者,因而相对而言,在区位选择方面较过去有更大的自由度。

再次,正因为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很多产业越来越依赖于当地其它工业、院校和公共机关提供的服务,因而人们越来越注意某个区位这类服务和实施供应良好的基础设施。

最后,由于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良好的气候、住宅、社区设施、得到娱乐和文化服务的机会等舒适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影响厂商的区位选择。

*本文是陆立军教授主持的国家课题《农村工业生产力聚集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2〕〔3〕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 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8、90页。

〔4〕参见张春霖:《企业组织与市场体制》, 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22—124页。

〔5〕参见艾德加·M·胡佛等:《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标签:;  ;  ;  ;  ;  ;  ;  ;  

论产业生产率聚集的一般理论*_运输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