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我不想高考了论文

案例三我不想高考了论文

案例三 我不想高考了

一、“我不想高考了!”

小A,高三理科班的学生,曾两次获得省数学竞赛一等奖,高考目标是清华大学。但在自主招生考试中,他的强项数学考得非常糟糕,报考名牌大学一再失利。随后二模考试数学又考得不理想,总分下降,自感清华梦破灭,和当初的雄心壮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小A的情绪一天比一天低沉,一向自信满满的他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在距离高考近两个月时,他向父母和老师宣布“我不想高考了”,自此,小A既不到学校上课,也不在家复习。

咨询师应父母邀请跟随班主任家访,发现小A的精神状态不好,身材消瘦,在家大部分时间就是躺在床上,偶尔看看球赛,不看书。咨询师邀请他每周一次到校咨询,小A答应了。

二、自我期望高,禁不起“失败”打击

埃里克森认为,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是青少年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心理社会任务。当青少年在寻求同一性的过程中失败,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小A的退缩表现,正是同一性混乱的典型表现——无法成功地做出选择,逃避思考问题,对未来失去希望。

探究小A行为巨变的原因发现:他从小成绩特别好,一直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各种荣誉不断,长期处在顺境中的他几乎没有品尝过失败的滋味。而且小A有较高的目标定位,自我要求近乎完美,几次意料之外的失败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上也从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转化为自我怀疑、自我怨恨,导致情绪低落和精神疲惫,在临近高考时出现厌学、厌考的行为。同时,小A存在一个特别偏激的信念:不完美,宁放弃;要么成功,要么完蛋,两者间没有一个中间值。

三、自我概念的重新建立

1.澄清问题,找到根源,明确咨询目标。

小A一直强调自己二模数学成绩不理想,我首先让他宣泄模考失利的不良情绪,帮助他缓解内心的焦虑和冲突,同时对他的失望、委屈和无助表达共情和同感。在随后的交流中,帮助他剖析“不想高考”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在和他一起探讨“如果以现在的成绩上不了清华,有没有备选大学”时,小A沉默了,轻轻地回答说没有想过。我发现小A的问题表面上是考试失利,实际症结在于如何重新树立自我概念,即如何重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并悦纳自己,这也是本次咨询的最终目标。

2.重新定位,寻找新的生活目标。

第四次咨询时,小A聊了他目前的生活状态,吃饭、睡觉都不规律。于是我们约定第一步先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保证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生活规律。经过一周的坚持,小A已不像刚见面时那么瘦弱、那么没精神了,他也笑称自己长胖了。

受试者自行退出:(1)无论何种原因,患者不愿意或不可能继续进行临床试验,向主管医生提出退出试验要求而中止试验者;(2)受试者虽未明确提出退出试验,但不再接受用药及检测而失访者。

3.用“行动”代替“非理性认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明确了咨询目标,第二、三次咨询主要围绕“清华越来越远,高考对我还有什么意义”“当实现清华这个目标变得不可能时,我的备选目标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小A说第一个问题正是他内心的困惑和冲突,一路走来从未想过失败,也从未想过失败后该怎么办。对于第二个问题,我鼓励小A谈谈除了清华,还对哪些大学比较满意,他表示自己需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我一直引导小A看到除了清华他还有很多其他选择,并鼓励他根据现状重新定位,找到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

2.1 所有患者依从性行为得分和分级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依从性行为总得分为(35.01±2.91),除10例(11%)的依从性行为属于高等水平,其余患者都处于中等(75例,83%)及低等(5例,6%)水平。从药物治疗因子、吸烟因子、态度因子、意向因子、生活方式因子以及责任因子等6个方面评估患者的依从性行为,结果显示药物治疗因子的平均分最低(1.53±0.62)分,责任因子的平均分最高(2.26±0.79)分。见表2。

4.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在努力中寻找自信。

小A是个聪明、细腻又脆弱的优等生,原本自我期望很高,有“肯定能考上清华”的信念,自主招生和模考的失利对他而言无异于当头一棒。在第五、六次咨询中,我主要引导小A活在当下,承认自己的现状,对自己如此颓废、生活态度消极、关键时候缺乏斗志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重建内心世界,平衡内心冲突。我鼓励小A在班级中多与同学交流,多主动关心周围的同学,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肯定。

其实在第二次咨询后,小A就已经到班级正常上课复习了。在坚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的同时,小A的学习也步入了正常的轨道,每天都在做题,他称已没时间去焦虑和担心。

在距离高考一个月的时候,小A告诉我:“最后一个月我想拼一下,不是为了考取清华,而是为我自己的人生负责。”有了这句话,说明他已经找到了自我的力量。

四、咨询反思

青少年时期能否建立完整、统一的自我概念,对其以后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小A表面上是因为一系列考试失利要放弃高考,究其原因,是成就目标实现无望后导致的退缩和放弃的行为。就小A本人而言,从厌学、厌考到“我想拼一下”的过程,就是自我概念重新建立的过程。在开始的咨询中,小A在表达自我时习惯用“我感觉”,这说明他自信甚至自负,侧重于感觉性。于是,在后面的咨询中,我鼓励他做到生活上作息正常化,人际上多与他人交流,学习上适当做题,用这些行为上的改变带动认知上的变化,用充实生活的“行动自我”淡化头脑中的“颓废自我”。最后小A虽然没有考上清华,不过他还是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另一所工科类的名牌大学。

[2]雍照章.开发中职专业技能课程标准的基本问题分析 [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0):24-29.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赵蓉花)

标签:;  ;  ;  ;  ;  ;  ;  ;  ;  

案例三我不想高考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