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链关系初探_供应链管理论文

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链关系初探_供应链管理论文

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链关系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链论文,供应链管理论文,关系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化

在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客户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如何满足客户的要求、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营利润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难题。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

供应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重要的流通组织形式和市场营销方式,它以高度的市场化程度、规模化经营的优势,有机地联结着生产和消费,对生产和流通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目前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间的竞争。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来指导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可以定义为:“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确立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种养相结合、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新格局。”而农业产业链实际是“一个贯通资源市场和需求市场,由为农业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务的企业或单元组成的网络结构”。

供应链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逻辑联系可归纳如下:

①产业链与供应链均为相似的网链状结构,且前者包含后者,后者是前者的核心部分。②农业产业链是一种战略模式,对区域经济而言具有宏观意义;而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易于从微观上具体展开的管理方法。③农业产业链与供应链管理均强调一体化(或一条龙)和企业化管理。④农业产业链与供应链在系统目标上是一致的。

这些本质联系奠定了农业产业链中运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尽管具体的运作仍然是复杂的。

二、供应链管理对农业产业链的促进作用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企业中四个领域:供应、生产计划、后勤、需求。供应链管理不仅关注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还包括:战略供应商和用户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与计划;节点企业的定位,设备和生产的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管理;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后勤等。之所以迫切将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产业链中,其中与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问题有关。表现在:①买方市场加剧及知识经济到来,国际化、动态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业链企业应对不力。②产业链成员间对抗多于合作。③农业产业化进展有限,产业链系统化、集成性较低。④龙头企业对上下游单元的凝聚力、领导力、协同力有限。而供应链管理所强调的快速反映市场需求、战略管理、柔性高、低风险、成本——效益目标等优势,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表现如下:

1.培育新型利益关系和合作关系。长期以来被绝对化的竞争观在经济生活和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农业产业链中即为供应链成员对抗多于合作。不少地方产业化步伐慢很大程度上与利益结构失衡和合作关系扭曲有关。这些成员没有认识到为了降低成本或增加利润而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并不能使它们自己增加竞争力,因为即使能够简单地将成本从上游转移到下游,但所有成本都将转嫁给最终消费者,从而削弱了整条产业链的竞争力。而供应链管理却倡导一种全新的运作方式,供应链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结成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共同为最终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此外这种由于竞争力增强而带来的整体受益反过来推动产业链中成员进一步合作。

因而将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产业链有助于产业链成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育新型合作关系和利益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条保持和增强这种新型合作关系稳定性和效益性的途径,有助于产业链中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

2.改善物流管理。Martin Christopher认为,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物流管理的延伸,因而引进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推进物流管理的过程。从农业产业链现状看,对产业链中所涉及的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缺乏系统的集成的管理;物流成本高、损耗大、不合理因素多;如果不加改善,只会加剧粗放式经营在农村经济中恶性堆积。

3.赢得竞争优势。目前产业化已成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应该看到在这一战略下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雷同现象;总的看来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差别越来越小,存在明显的技术优势的企业也越来越少,因此单纯依靠技术优势获取竞争力的余地不大;加上短缺经济的结束,企业间竞争全方位展开,原来被掩盖的供应、分销等问题也浮出,企业仅靠着眼生产环节已使自身难以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将战略视角扩展到生产、流通、供应等整个环节。从这一角度看,企业间竞争很大程度上演变为供应链的竞争,进一步而言不同经济区域依托产业链赢得竞争优势就等同于谁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供应链问题了。

4.协调机制。农业产业链战略的实施,客观上需要一系列产供销、种养加企业的建立。以农业产业链的现状看,许多相关企业都未能紧紧围绕着某一核心企业和核心产品,仅仅是一种松散的联合,从而背离一体化的初衷。而现有的研究则过多地集中于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和宏观作用,对一体化企业微观协调发展机制研究则较少,特别是不同企业的功能配比与动态集成问题。如果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产业链上的节点企业,那么它并不强调某一环节或单元的发展,而始终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达成整个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功能最优为目标来确定某一节点应有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式,以避免功能过剩或功能不足,而功能定位失误对农业产业链只能意味着资源浪费或瓶颈因素更难克服。

三、农业产业链对供应链管理提出巨大挑战

供应链管理对于农业产业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农业产业链自身的特点,引进这一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必须正视来自各种复杂问题和特殊困难的挑战。

1.系统的复杂性。①纵观现今供应链管理理论,其研究视野主要集中于二、三产业。可以看到,经常被作为案例的IBM、DELL等公司其渠道成员包括属于制造业的供应商和同属制造业的核心企业(自身)及属于第三产业的流通企业等。而农业产业化下的产业链不仅包括上述结构特点,另外还增加了属于第一产业的供应商(农业企业或农民)。这就迫使供应链研究涵盖到第一、二、三全部产业层次。②农户作为一种供应商,其数量极其巨大;相比之下汽车、电脑业等的零配件供应商较有限。并且这数量巨大的供应商及其供应物分布在广阔空间中,增加了战略伙伴关系管理的难度,致使物流工作复杂而繁琐。③农业产业链下的物流系统从理论上将覆盖从农村到城市、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从国内到国外的所有区域,加上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使得物流的全面优化工作难度极大。

2.不确定性。将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农业产业链有三种不确定性因素:供应者、生产者和客户,这三个方面是决定库存投资大小、服务优劣的基本因素。来自这三方面的不确定性将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建模工作及有效运用。①农业生产及农民是第一种不确定源。农业生产具有地域广阔、季节性、周期性强的特点,与制造企业相比可控性低,常常面临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的多重打击,波动极其频繁。此外,农民总体素质较低,契约意识较淡漠(很大程度上与农民利益被无端侵害有关,受伤害的农民在多次博弈中增强了机会主义和败德动机),从而使得产业链环节极不稳定。②产业链上的企业大多植根于农村。受资金、人才及环境多方面制约,管理水平较低,运营极不稳定。③农业产业链下的产品大多为食品、服装等日用消费品。随着买方市场加剧及大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在花色、品种、包装、质量、保健等方面的特点更加敏感,要求也愈来愈高。此外,这类产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从而加剧了市场与需求状况的不稳定性。

3.集成上的困难。集成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MRP(Material Resources Planning)即物料资源计划,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物资资源配置的技术,但不适用流通领域。DRP(Distribution Resources Planning)即分销资源计划,是在流通领域配置物资资源的技术,但不适用于生产领域。农业产业链中许多农工商一体化核心企业既搞制造又搞流通,这种类型的企业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呢?这是难点之一。尽管现在把MRP与DRP集成运用的LRP(Logistics Resources Planning)即物流资源计划已发展起来,但其完善尚需时日。此外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中不仅有制造与流通企业,而且还有农业企业;后者在业务上与前二者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而如何实现三者在技术上的集成难度将更大。

供应链管理虽然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理论,但其在国内外著名企业中运用的成功,使人坚信它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农业产业链战略本质上要求一体化和系统化,而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提供了一条达成这一要求的微观路径。只要走进农村、贴近农民,供应链管理必将发挥其效用。展望未来,供应链管理将是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改善农业弱质地位、提升农民福利以及增强农业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武器。

标签:;  ;  ;  ;  ;  

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链关系初探_供应链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