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机场公共场所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论文_陈艳

浅谈机场公共场所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论文_陈艳

 (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急救中心;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中国高血压具有“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和“三不”(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爱用药)的特点。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如何乘坐飞机,需要把血压控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同时要积极治疗引起高血压的临床疾患。本文以此为背景展开讨论。

关键词:机场 特殊人群 高血压 处理

民用航空运输业(简称民航)是集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为一体的服务业。它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对交通工具的选择亦趋向于安全、舒适、快捷。故在大中城市选择乘坐民用飞机外出办公务、经商、旅游已成为人们的首选。但是随着现代人不良的生活方式而染上慢性病,从而导致乘坐飞机受到限制,比如说高血压。

作为一名机场急救医生,我始终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每天的医疗行为中,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机场属于特殊公共场所,来登机的旅客都是来去匆匆,旅客发病具有发病急和治疗时间短的特点。因此旅客们都希望得到最快也最有效的救治,好继续他们的行程。但是机场急救救助缺少大型医疗设备,也缺少上级医生的专业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练就较强的基本功,需要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科学大脑来进行临床观察。

一、案例分析

下面是典型的特殊人群高血压的例子:

1、旅客马某,男,59岁,诉突发胸口痛5小时来我中心,旅客5小时前饮半斤白酒后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伴有左上肢麻木。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年,高脂血症5年。平时服药不详。查体:体温36.4度,脉搏9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高达200/146mmHg,意识清楚,面色红,口唇无明显紫绀,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100次/分。偶发室性早搏[宽的和短的QRS时限,异位(beat 4)],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异常Q波,aVF),显著ST压低可能是(心内膜下心肌损伤)[0.1+mV ST压低(av1 v2 v3 v4 v5)]。T波异常(可能是前侧壁心肌缺血)[阴性T(I v3 v4 v5)]。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腹平软,全腹未及压痛、反跳痛。因中心无法查心肌酶、肌钙蛋白,根据其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初步考虑:(1)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2)高血压3级(极高危)。详细告知旅客其病情建议立即120转诊上级医院。并给予旅客紧急处理,立即平卧吸氧,使其保持安静,口服短效降压药卡托普利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0分钟后,患者的血压为178/122mmHg。经过120急送入上级医院后得知,患者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3级(极高危)。予以治疗后转危为安。上述亦属于高血压急症,在收缩压>220mmHg和(或)舒张压>130mmHg无论有无临床症状都应视为高血压急症。常见的高血压急症包括以下情况:高血压伴有急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室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1]。不论是何种类型的高血压急症均应立即处理。在紧急处理的同时立即呼叫“120”,联系尽快转诊。对于急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应慎重降压,注意降压的速度和幅度;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室衰竭拌肺水肿、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应立即降压至安全范围。视病情考虑口服短效降压药,如卡托普利、拉贝洛尔、乌拉地尔、可乐定等。夹层动脉瘤可用β受体阻滞剂。在密切可监测血压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可缓慢静脉滴注硝普钠、硝酸甘油、艾司洛尔;或静脉注射尼卡地平、乌拉地尔。应注意降压的速度和程度,最初可使血压在原血压水平的基础上下降20%-25%或降至160/100mmHg,慎用或不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不推荐短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力衰竭的治疗。

2、 旅客张某,男,67岁。系35分钟前于飞行途中突发剧烈头痛。伴视物模糊。飞机紧急备降合肥机场。由机组通知我中心出诊,携带急救设备登机后见旅客仰卧于座椅上,双目紧闭,呼之言语含糊不清。同行的人代诉该旅客素有高血压病史,平时不规则服药,上飞机前有明显疲劳史。查体:体温36.9度,心率10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210/130mmHg。意识较模糊,左侧瞳孔3.0mm,右侧瞳孔2.5mm。对光反射灵敏。面色红,口唇未见明显紫绀,颈强直,心律齐,未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腹平软,脑膜刺激征阳性。初步考虑为急性脑卒中待查。立即给旅客松解衣领,采取侧卧位,头部敷冰袋,头后仰,便于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并舌下含服心痛定10毫克,立即给氧,2L/min,检测生命体征,120急转上级医院。高危高血压极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可引起脑出血、脑梗塞、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加强警惕,坚持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远离诱发因素,如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突发事故等不良刺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抢救不及时非常容易发生高血压脑病或中风,甚至危害患者生命[2]。对于急性脑卒中降压治疗有争议,慎重掌握降压治疗指征,一般认为在收缩血压超过180~200mmHg时可考虑适当的降低血压以预防进一步出血,但对脉压过大的患者则须谨慎降压。血压要控制平稳使24h内血压的“波峰”和“波谷”接近,这样既可避免血压波动对血管壁的损害,又可防止血压过低可能导致的脑灌注不足。降压治疗不能过于追求快速的降压效果或反复大量甚至联合使用多种强效的降压药物。可用如转换酶抑制剂等其他口服降压药物或加用利尿药,但强烈扩张血管的药物应慎用或不用,当患者对降压应答完全不敏感时则须注意颅内高压所致的血压增高。降压不要过快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将血压降低到上述水平或略高而又没有脑缺血的不适症状为宜,多数认为应将血压稳定在150~160/90~100mmHg左右,最好维持在比患者原有血压稍高的水平。有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非急性期)者,进行适度的降压治疗均能减少卒中的再发。噻嗪类利尿剂、ACEI与利尿剂合用、钙拮抗剂及ARB等有利于减少脑卒中再发事件。降压后头晕加重者,应注意有无颈动脉狭窄问题,如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则谨慎或缓慢降压。

二、机场公共场所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策略

特殊人群高血压包括:老年高血压,单纯性收缩高血压,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妊娠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急症等。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积极稳妥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选合适的降压药,平稳有效的控制血压,同时处理并存的相关情况,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1.老年人:老年人(>65岁)高血压降压治疗中降压药务必从小计量开始,根据耐受性逐步降压,应测量用药前后坐立位血压;尤其对体质较弱者更应谨慎,注意原有的以及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有较多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糖尿病等情况也较多,常需要多药合用。各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应用利尿剂、钙拮抗剂、ACEI或ARB等抗高血压治疗均有益。80岁以上的一般体质尚好的高龄高血压患者进行适度降压治疗也有好处,当收缩压>160mmHg者,可用小计量的利尿剂,必要时加小剂量ACEI。目标收缩压<150mmHg。降压达标时间适当延长。部分舒张压低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有一定难度。舒张压<70mmHg,收缩压<150>mmHg,则观察;如收缩压>150mmHg,则慎用小剂量利尿剂、ACEI、钙拮抗剂;舒张压低于60mmHg时应引起关注。

2.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伴糖尿病需要严格控制血压,一般ACEI、ARB为首选。要求将目标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因此常联合用钙拮抗剂、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要重视糖尿病的降糖和降压治疗,降压治疗减少血管疾病的净效益更好。

3.高血压合并肾脏疾病:此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尿白蛋白>1g/d时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首选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重度患者须合用袢利尿剂,但要注意检测肾功能,如用ACEI/ARB后,血肌酐较基础升高<30%,则可谨慎使用或减量;如升高>30%,可考虑停药。血压不达标者应积极联合长效钙拮抗剂。

4.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时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长效钙拮抗剂以及长效ACE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ACEI;心肌梗死后患者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舒张压不已降得过低。

5.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症状少者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症状多的可将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ARB和醛固酮拮抗剂;或与袢利尿剂合用。β受体阻滞剂从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至目标量。左心衰竭者的目标血压<120/80mmHg。

三、结语:

高血压的治疗最重要的在于通过对致病因子的准确把握和有效地人群干预措施来实现预防。这需要我们大家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施行时,提议旅客备足降压药物与必备的急救药物,尽可能避免血压波动。并且最好选择大中型客机,不要乘坐小飞机。大中型飞机机舱宽阔。座椅舒适,飞行安稳,噪音很小,起降轻捷,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不至于产生旅途劳累与不适,飞机里,要尽量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怒、悲等情绪波动。航行中,如觉不适感,当症状同平时血压波动一样时,可依情况加服一回降压药,或者掐合谷穴[3]。如发生剧烈头疼、剧烈眩晕和呕吐与恶心、心前区疼痛不适感、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时,则可以一方面服用应急药物(一定记住把药品放置在随手可拿出的部位),一方面向机组人员报告,请求帮助。必要的时候机组会采取紧急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玉荣.32例高血压危象的急救和治疗[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11)

[2] 潘奇峰.30例高血压危象的临床研究[J]. 吉林医学. 2014(16)

[3] 李波.院前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救治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06)

作者简介:陈艳,女,1982.12,34岁,本科,内科医师,研究方向:高血压人群如何安全乘机

论文作者:陈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  ;  ;  ;  ;  ;  ;  ;  

浅谈机场公共场所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论文_陈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