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服务的拓展--对我国图书馆事业走向新世纪的思考_图书馆论文

论图书馆服务的拓展--对我国图书馆事业走向新世纪的思考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服务延伸论——我国图书馆事业走向新世纪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新世纪论文,走向论文,事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The extension of library services involves 2aspects of implications:1) Broad layout that meets thedemands of the whole society,and 2)

Improvement of thequality of services.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strive forpopularizing town and township libraries in the eountry andsetting up libraries in most villages within 10—15 years. 11refs.

SUBJECT TERMS Librarianship—Prospects Reader services—Approaches

CLASS NUMBER G252

1 图书馆服务延伸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伸”对图书馆服务来说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图书馆事业在布局上“点、线、面”的扩展,图书馆在空间上的发展和数量上的增长;二是在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上,扩大项目,提高效益。前者是基础,故本文将集中阐述图书馆事业的普及问题,特别是难度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延伸问题。

现有的各类型各级图书馆特别是规模最大的200所大型图书馆, 作用举足轻重,代表着我国图书馆的水平和在国际上的地位,人们从各方面对其研究是必要的,而基层图书馆(室)的建设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整体效应,又是现在图书馆宏观管理触及不到的地方,故易被认为是低层次问题,不易被作为重点探讨对象,或被认为可以等待将来再考虑。所以有的专家就认为,现在重点是发挥现有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而不是发展建设新图书馆问题,以上是本论题战略研讨偏少的原因所在。提出图书馆服务延伸论,重要意义有四。

(1)改变我国图书馆事业基础薄弱和发展不平衡状况。 我国图书馆高度集中东部和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及特大城市与各省省会、各大中城市,西部地区明显薄弱;在县以下的广大农村图书馆极少。40多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平均3个人才拥有一册图书馆藏书。 考察国外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和图书馆普及是最具特色的也是最显著的重大业绩之一。美国1956年颁布的第一部联邦(全美)图书馆大法就为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法律保证。1964年该法在服务延伸方面又扩大到建设城乡公共图书馆,并易名为《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我国目前乡镇图书馆(室)状态大约相当于美国50年初期的水平,如果要达到美欧等国80年代每3万人一个馆的水平, 至少也要发展13倍于现有馆数。如果要达到日本30年代平均10万人一个馆的指标,至少也得将现有馆数翻4番。要想到2000年普及乡镇图书馆, 看来是不现实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从现在起就要重视列入跨世纪的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和决策之中,不断地在广大农村发展图书馆。

(2)提高和普及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两个文明建设需要。 图书馆不发达地区一般也是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县(市)馆年平均3000元经费只是东部地区平均数之50%,购书费平均只有东部的44%,图书馆流通量约为东部的63%。随着乡镇经济建设发展,人们对科学文化的需求将不断增强。目前乡镇企业产值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0%上下。发展乡镇企业今后仍将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乡镇繁荣了,乡镇图书馆没有理由不发展。乡镇企业如要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信息先进的生产技术,图书馆将能发挥收集、提供信息和生产技术的中心作用。另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应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图书馆担负着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在广大农村普及办馆是关系到基层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到我国最多数人口能否获得利用图书馆权利的大事,普及和发农村图书馆是神圣的历史使命。

(3)图书馆网络建设的需要。 列宁关于建立统一的图书馆网的指导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重点是大力增设网点,注意网点、网节的合理分布,推动网络向点、线、面的密集性和均匀性发展。这方面前苏联图书馆普及程度和馆网建设是卓有成就的,据20年前统计,苏联平均1946人有一个图书馆。欧美一般图书馆服务半径为1.5~3公里。有的要求步行10~20分钟就得找到一个图书馆。日本图书馆法规定:“把图书馆建在身边,办到生活中去!”我国要达到一定的图书馆服务人口覆盖率和地域延伸度,必然要大力普及农村图书馆。建立县、乡、村图书馆网络,有其特殊意义,它是我国图书馆网络化的基础工程。

(4)我国公共图书馆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世界上图书馆的延伸一般表现为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两方面的扩展。新中国建立后图书馆事业发展主要是从上而逐级逐层次的普及与发展;先是建立全国性的协调机构,接着巩固提高省级馆,然后是普及提高市级馆,再接着是普及县级馆。“六五”规划提出:“县县有图书馆,市市有少儿馆”。尽管发展比较缓慢,但逐级普及呈明显的趋势。

周志华同志曾提出一个较独特的论点:公共馆规模应该小型化。他认为小型化才能增加图书馆数量、扩大社会覆盖面,扩大文献资源利用率。他对以城市大中型图书馆为主体的布局有不同见解。他认为与其建立少量大型馆,不如用同样投资去建更多小型馆。他说,根据我国国情,应该把公共馆建设重点转移到小型化轨道。他的观点是颇存见地的。笔者认为,已建成的大中型馆及县(市)馆是既成事实,它们的存在是必要的。通过改革可发挥不同作用。关于今后办馆应以居民分布、地区分布为依据,重点建设小型馆的意见对将来普及基层馆和农村图书馆甚有参考价值。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业已普及了城乡、农村、社区图书馆。我国虽然国情不同,但今后普及乡镇馆和村图书室则是必然趋势,应该作为重点。为了更快更多地建馆,应该采取小型化、小小型化和微型化的模式。

2 图书馆服务延伸的现况和存在问题

我国图书馆普及对象和范围主要是:乡镇和城区街道图书馆;村和城区居民点、社区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工矿企事业单位图书资料室;特殊图书馆(室),如聋哑人服务中心等。教育系统目前已普及到中专。中小学图书馆(室)看来相对容易些。但今后随着大企业的发展,工会图书馆发展问题亦不太大。唯独农村图书馆(室)难办。

1981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指引下,湖南、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农村办起了大量乡镇图书馆(室),普及率达70%以上。它们采取民办公助和各种形式的集资联办方式,实行全有偿服务和经营创收活动以维持开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农村图书馆出现了两极分化:一部分关闭,一部分随着乡镇的繁荣而发展壮大。较显著的是江苏省的苏州、常州、无锡这三个工业城市全部乡镇都建起了馆室,其中建成万册馆的占40%。湖南省的宁乡、益阳等地区都巩固发展了一批乡镇图书馆,其中宁乡万册馆达33%。这为我们普及乡镇馆展示了美好前景,尽管目前的状况是维持正常开放的馆(室)约占一半,勉强维持开馆的约占25%,其余处于时停时开或完全关门状态。

一般省份、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镇,有的有图书室,有的则没有。有的省多些,有的省少些。乡镇馆建设得到华侨和海外华人支持,如福建省近几年在侨胞捐资办馆的带动下,基本普及了乡镇图书室。

有的市、县图书馆在乡镇办分馆,如沈阳市、天津市、遵义县等。分馆填补了一些乡镇无图书馆的空白。

有些地方创办“一分钱读书社”、“一本书图书馆”、“图书储蓄所”等合作社形式的图书活动场所。福建邵武市大埠岗创办的“一分钱读书社”读者一天交一分钱即可看书。由于省地领导的推广,该市乡镇都建立了读书社,并在108个村办了分社。建瓯县在县委的支持下, 在全县14个乡镇建立了“农民读书总社”并建立村读书分社125个, 占全县村的54.4%。政和县外屯乡创办的“图书储蓄所”与“一本书图书馆”相似,都是“集书”(即把自己书寄存到图书室,供大家交流看)合办图书室。这些读书社实质上是乡镇(文化站)主办,读者集资、“集书”,个人捐助举办的农村图书馆(室)。主要设备人员基本要由乡、村解决。读者当了社员,增强了责任感和阅读热情。此类办馆方式今后如何演变,有待观察。

农村图书室聚散起伏严重。富村有书穷村无,多数村室间歇开。村图书室能巩固的为数不多。近几年有些农村兴起图书户,似乎比集体办的图书室更有活力。图书户即租书店为吸引读者会不断购进新书和迎合读者口味的书。

乡镇图书馆(室)有5个待解决的问题

(1)藏书规模。目前能达到万册馆者为数不多, 一般只有几千册书,故只能称为图书室。村图书室一般只有千册上下书,藏书质量不高。据调查,有的60%是六七十年代旧书,吸引不了读者,影响了图书室的巩固。

(2)办馆经费没有保障。开办容易维持难。 主要是缺少后续资金。有的无管理人员工资,有的买不起新书。

(3)管理人员不稳定。工资待遇低,留不住人; 自己养活自己,一人身兼数职,对图书业务应付了事;业务水平低,管理较为混乱,服务很难深入。

(4)读者需求不够强烈。特别是乡镇经济不发达地方, 人们对科技信息需求不大。农民文化水平低也是一个原因。静态读书活动不如动态文体活动受欢迎。在许多地方,读者少意味着收入少。

(5)最根本的问题是体制问题。在农村, 图书工作被综合在群众文化之中,农村图书馆事业不被重视。能否办起来和办得好与差,决定于有关领导的兴趣与水平,随机性比较大。

3 普及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对策

3.1 正确认识,加强领导,改革体制,统一协调

图书馆服务延伸论是立足于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特别必须考虑我国绝大多数人住在农村,要把图书馆事业发展重心移向基层、移向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摆脱经济物质的贫困,而且要摆脱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的贫困。必须有普及农村图书馆的意识,要把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农村。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图书馆事业,从现在起就应摆上议事日程,要把发展图书馆事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保证必要的财力、物力投入。抓出成效,造出业绩。

现在农村公共图书馆纯属文化部门的事。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界对隶属文化系统颇为担忧。鉴于农村基层政权的特殊性,即俗话说的上面百条线,下面一根针,应当考虑首长负责制。在省、地、县三级要建立图书馆委员会,由统管文化教育的机构(如“文教办”等)为地方图书馆事业领导机关。各级图书馆委员会都有着密切联系和指导、被指导的关系。在县(市)一级,要建立以分管(科教文)副县长为首的县级图书馆委员会将有关局(科)置于统一领导之下,加强对事业统筹管理。

有了得力的领导机构,容易实行各系统的协调。如县(市)各科局系统要办图书室可以实地协调,加速网络形成;如果在乡、村要联合办馆,则可直接协议分工合作。在办馆经费筹措上也有高成效。比如乡、镇每办一所万册馆,县里补助一定比例、乡镇自筹一定比例,容易形成制度。

3.2 联办是今后一个时期兴办农村图书馆的主要决择

联办是改变图书馆由国家包办的格局,而变成由社会兴办。我国农村地广人多,要办的民众图书馆太多,国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很难承担这方面的费用。要想尽早地兴办农村馆,势必要走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办馆的道路。“联办”就是多形式的办馆:可以乡镇政府主办、文化站主办,企业主办,中心学校主办、其他集体个人协办;可以厂站联办、校站联办、个体与集体联办等。不管何种形式都是可取的。乡镇经济发展不同,有的乡镇企业效益好,有的乡镇财政收入高,有的文化站创收多,有的学校场地经费能落实,各有优势。充分利用优势办馆是可取的对策。“联办”适用于任何种类的图书馆(室),比如乡镇(街道)万册馆或图书室、县市馆在各地的分馆、图书流通站、汽车图书馆的网点等以及少儿馆(室)、聋哑人图书馆(室),还有书报社、读书社、报刊外借室(站)等。

近年来,一些地区创出了有代表性的三种“联办”方式。

(1)厂站联办,即乡镇文化站与企业联办。 此可以苏南为代表。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80年代后期,苏州市166 个乡镇中仅有16个万册馆,占9.6%,到1993年9月,建成了万册馆83个,占50%。无锡市建成52个万册馆,占41%;常州建成31个万册馆,占25%。苏州的张家港市、吴江市和无锡市的无锡县,在全国率先普及万册乡镇图书馆。上述三市的乡镇万册馆的平均普及率达40%。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全国闻名。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乡镇的繁荣,乡镇图书馆建立和发展正是以乡镇的繁荣为前提,以乡镇企业为依托。这些图书馆建立之初一般是搞“三个一点”(即文化站投一点资,乡镇集一点资,乡镇财政拨一点款),拨款实际上是企业的税收,文化站也是企业,所以都是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巩固和正常运行大致通过经营创收来实现:如借阅收费;乡镇企业工会文教经费拨给固定的部分购书费(以换取企业职工免费借书);有偿咨询、办培训班,发售技术情报资料等来养活自己。

(2)站校联办,以湖南汩罗市为代表。 该市以文化站与中心学校合办和以村委或村俱乐部与该村的小学或中学合办215个馆(室)。 宁乡县试以乡校合办,先后办了6个万册馆。筹办时, 省教委和文化局对每个万册馆各鼓励1000元。这种形式主要基于四点:乡镇馆的主要读者是在校学生;乡站经费短缺;学校有一定经费保证,有图书管理员,一般场地不成问题;能引起教育、文化两系统主管机关的重视,调动办馆的积极性。双方协作合办,易于巩固。在农村发展公共馆(室)可以与发展少儿图书馆(室)相结合。少儿占全国人口的1/3, 居住农村的少儿也占全国少儿的大多数。解决下一代的看书学习问题甚至更加重要。在发展农村图书馆(室)时,把少儿、成年的图书馆服务一起抓,确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在同一个乡村,少儿、成人一起利用图书馆应无太大矛盾。创造学校师生和广大农民都方便的阅读条件,值得在一般或贫困乡村推广。

(3)与图书户合办。这是近年出现的新事物。乡、 村与他们合办易办易巩固,农民看书方便。湖南沅江市能正常开放的图书室大多是与个体图书户合办的。

联办形式多种多样,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本地情况。

3.3 分馆制是延伸图书馆服务最稳妥的办法

分馆是公共图书馆的分支,是国外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的一大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分馆数占全美公共馆总数的70%,波特兰市(58万人口)图书馆有14个社区分馆和2个专业分馆;旧金山市有26个分馆和3个专业分馆, 还有汽车图书馆。一般说美国3万左右人口就有一个图书馆。分馆形式灵活。国外有只管借还服务的流通分馆;有参加网络系统的网络分馆;有特殊专藏或特殊服务对象的专业分馆;有小图书馆派生的流通站分馆等。80年代以来,我国已开始了办分馆试验。沈阳、遵义等地兴办“联建型”分馆的经验表明:兴办分馆,加强了公共图书馆的网点建设,改变了图书馆布局不合理缺陷,缓解群众看书借书难的状况;增强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联办分馆创造了社会办馆的经验;联办分馆简便易行、见效快。

县市馆兴办分馆应列入普及农村图书馆的发展规划。 应强调以下3点。

(1 )突出县市图书馆在农村图书馆网中的中心作用和建设图书馆主导作用。应把增强县市馆的实力,提高其社会功能及对农村图书馆事业的组织凝聚力和指导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组建以县市馆为中心的县、乡、村三级图书馆网是图书馆事业在农村延伸必不可少的举措。

(2)大力推行县市馆的分馆制。贵州遵义县以县馆为中心,16 个区全部建立了分馆,并在县城建立了一所少儿馆。做法是:县政府组织协调,区政府筹备基本设施;县馆提供书刊和管理员工资;县馆负责藏书建设和业务培训;分馆实行承包责任制,县馆发挥了中坚作用。县馆肩负县府重托,县财政增拨分馆经费由县馆掌握使用,由县馆统一领导分馆。它证明县馆办分馆是可能的。我们不必要求每个县都同时兴办分馆,也不必苛求县馆同时在所有乡镇办分馆。只要县府重视每年能拨出一定的分馆经费(即使只有购书费)县馆即可分期发展分馆。只要乡镇政府(或文化站)能提供办馆的房屋设备和安排一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管理员即可办起一所分馆,县、镇图书馆委员会如果能组织一个“分馆基金会”,积极争取社会和个人的资助,除了考虑办馆条件,还要考虑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等,把力量集中到文化设施相对落后地方。成熟分馆即为“功能分馆”,将陆续成为独立乡镇图书馆。当乡镇馆遇到困难亦可再回办为分馆。如此进退无碍,使乡镇馆之花常开不败。

(3)发展汽车图书馆和流通站服务。边远山区地广人稀, 缺乏建馆条件,县市馆及乡镇馆应以流动方式为那里的群众服务。流动书车是为流通站和小分馆来回运送书刊的交通工具。湖南省提出的图书馆发展规划说,要在九五期间实现“县县有汽车图书馆”。这是绝好的计划。虽然要想在本世纪末在全国实现这个目标是不容易的,但这项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值得列入事业发展规划。可以用两个至三个五年计划时间逐步实现。

3.4 长远规划,创造条件,分期分批,稳步发展

在农村办馆应吸取过去几起几落的教训,应注重办馆环境条件,根据具体情况,不搞盲目突击、硬性办馆的运动;不搞统一模式、统一行动等不切实际的做法。应该强调“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搞好一个”的原则,脚踏实地,稳步发展。

(1)办馆标准。根据IFLA公共图书馆标准, 构成图书馆单位(包括分馆)的最低要求是:服务人口3000人以上,有3名工作人员,150平方米以上馆舍及不少于50种期刊和9000册藏书。湖南省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镇万册图书馆的标准为“一二三”:1 万册藏书,200平方米馆舍,3个管理人员。有些地方也提出大同小异的标准。为了保证办馆质量,坚持一定标准是必要的,但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还未脱贫,国家投资能力有限,如果死守标准不达标准不开馆,则容易延误时机,应该考虑凡具有办馆的紧迫性和发展潜力,即使未达标,因陋就简,亦可先建馆。苏南有不少乡镇馆建立时藏书仅五六千册,但有的当年年底即达万册。建馆指标应允许有一定伸缩性。办馆要求较迫切的可先建馆,再发展。

(2)坚持自愿原则协商办馆。硬性摊派、强制, 配合中心办馆的做法都是不利于巩固发展的。没有当地的积极性,没有长期办馆的愿望和措施或不实事求是,不量力而行都容易造成“流产”。一般地说,建立乡镇万册馆应视当地的经济实力,农民要求强弱,领导重视程度,人口分布状况而定。贫困或刚脱贫的乡镇,人口太分散的乡镇,解决不了维持机制的乡镇,不要急于建馆。对那些经济富裕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或经济较发达的村,要积极做工作,帮助建馆。对经济发展较快,人均收入较高,但图书馆事业落后的县,应调动其建馆积极性,以较大投资在全县范围内,按地域人口分布,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图书馆网。

(3)长期规划, 常抓不懈。 由于国力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2000年普及乡镇万册馆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国经济继续以目前速度稳健发展,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小康生活都在2000年基础上再上一大台阶,那时基本普及乡镇万册馆和千册以上村图书室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来对待它。

3.5 确保购书费是巩固发展农村图书馆的关键

不管是独立的乡镇馆,还是县市馆的分馆或专业的小型馆,今后主要办馆途径都要民办公助,也就是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办馆方式。基层馆的兴办基本上分两阶段,一是筹备开办阶段,由于是一次性的集资,相对还好办些,但第二阶段是巩固维持阶段,比较艰难。可能的情况是维持不了人员工资,无购书费。“多业助文”利用其他文化设施和兼办第三产业创收来养馆,或是“以书养书”即以租书收入养馆,向读者收费,或由企业提供部分经费等,都存在不稳定因素。集资、赞助及创收均非根本之计。尽管目前是必需之计,但仍须考虑建立保险基金问题,以为应急之策。这样的保险措施大致有:由政府财政拨出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补贴购书费基金;由有关的文化、教育、科技、企业等部门联合组成基金会;争取中央、省、地各级临时补贴;个人捐赠;这些保险基金平时不得动用,只有在图书馆缺少必要经费时,以贷款形式支出,目的为了保证当年图书馆正常运行。经县图书馆委员会判断某馆无法维持时,则以此基金进行改组重新开馆。国家为便于宏观调控,扶持、补助有困难的基层馆。乡镇馆经费须划出可量性部分,如根据国内外经验, 新书购书费=馆藏册数×5%×平均每册书价,可作为可量性经费基础,以便有关部门考虑承担其中多少比例。

4 图书馆立法是普及图书馆事业的根本保证

图书馆法将直接影响图书馆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图书馆立法已成当务之急。我国将来制定的图书馆法,必须对图书馆普及作出规定。应强调:

(1)图书馆服务向城市的街道居民区和农村伸延, 是普及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方面,是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力争最终达到3~5万人口拥有1个图书馆的指标。

(2)普及图书馆的重点应面向地域广阔、人口占80 %以上的农村地区,发展乡镇万册图书馆(室),县市馆的各类分馆、专业图书馆(室)、少儿图书馆(室)和村庄图书室(馆)等各类型馆(室)。

(3)应坚持不懈地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图书馆。 争取在10~15年内普及所有乡镇万册图书馆或县市馆的分馆。在大部分村建立起千册以上的图书室。在有条件的村兴办小型图书馆。

(4)乡镇图书馆和村图书室实行民办公助、集体合办、 集体个人合办等联办方式。允许农村图书馆(室)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创收活动。县、乡镇财政应为巩固和发展图书馆(室)设立发展基金会(或社会基金会),建立图书馆(室)保险巩固机制。

(5)加强县(市)图书馆的建设,使之成为全县图书馆核心, 组建县、乡、村三级图书馆网,实行业务协作协调和资源共享。

还可以制定《农村图书馆条例》。该条例将更详细具体地表述乡镇图书馆和村图书室的性质、职能、方针、任务及其在两个文明建设和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详细规定包括前述各方面有关农村图书馆普及和发展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只有依靠法的权威性,各级领导执行图书馆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切实地普及农村图书馆,将图书馆服务延伸至社会各个角落,延伸到最广大的农村,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享受利用图书馆的权利。

来稿时间:1995—11—03

标签:;  ;  ;  ;  ;  ;  

论图书馆服务的拓展--对我国图书馆事业走向新世纪的思考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