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理论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理论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宏观调控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通过一个阶段的运行,新体制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从宏观上加强调控予以解决。实践证明,宏观调控是抑制市场经济内在的自发性、盲目性的重要机制。因此,为了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快速的发展,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科学宏观调控体系的特征以及如何重新塑造宏观调控体系等理论问题。

一、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应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但市场也有其弱点和消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是形影不离的伴生物。市场经济的运行,客观要求加强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又是市场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调控方式、机制和体系的演变,而调控体系的演变等又反过来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来看,宏观调控越来越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当代经济竞争空前加剧,成了国际、国内关系中的“主战场”,微观经济的发展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才能赢得竞争。西方各国为了推动国内企业的竞争力量,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企业投资的压力;制定工业政策,向高科技产业倾斜:将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增拔给民营项目;保护国内市场,推动企业产品出口等,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这说明宏观调控是有利于市场经济主体发展的。从另一个角度讲,企业要集中力量发展强项,使自己具有灵活的适应性和经营控制能力,能够参与国际与国内竞争,如果不依赖国家的调节和干预,则无法步入世界市场的行列。所以,经济竞争越是空前激化,市场经济对国家宏观调控必然越依越紧。因此,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不久,便于1993年2月17日晚向国家递交了长达145页的经济发展计划。

其次,周期性危机和结构性失调问题也促使国家不断加强宏观调控。结构性失调是各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价格为引导信号的,而价格又是随着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由于企业竞争在市场上表现为优胜劣汰,微观经济决策往往是依据价格的升降来决策企业投资的数量和方向。资本对利润的追求的后果是盲目的,发展到一定点,就会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衡和恶化,最终导致以生产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的发生,于是在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总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新的不平衡的循环中发展,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非常大,再一次波动和失衡对微观经济都会产生一次巨在的震荡,随时都有可能将市场经济主体抛入“死亡”的万丈深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从宏观上加强调控和行政干预,不仅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降低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有可能造成这个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企业也只有依赖宏观调控,才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不致丧失地位。

再次,新旧体制碰撞时更加需要加强宏观调控。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即新旧体制碰撞比较厉害的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既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需要逐步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影响。前些时候出现的开发区热、股票热、房地产热、度假村热,就是新旧体制碰撞所产生的病症。从前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十分迅猛,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工业生产以20%以上的年递增率增长,但财政效益并不佳,出口增长相对缓慢,交通、能源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如这样长此下去,经济发展必然失速,而且难免形成没有效益的“泡沫经济”,甚至有可能重演1988年曾出现的经济大滑坡,使大批企业倒闭或陷于停产、半停产状况,从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干扰改革开放的进程。为了保证经济建设不出现大的波折,在稳定、协调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必须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校正某些微观经济活动决策的盲目性,把不切实际的过高速度降下来,这样才能实现此目标,不断改善结构,缓解资金约束,提高效益,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真正成为最佳配置资源方式。

二、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的特征

国民经济运动是一个复杂的机能体系,宏观调控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宏观调控里面有大学问,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摸索了上百年,无奈之下悄悄吸取了社会主义的某些办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也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不同,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差距甚大,就宏观调控的模式来看,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要衡量宏观调控体系,应该有一个标准。实践证明,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应当具备政府主动行政干预的权威性、经济政策的合理性和经济法律的严肃性这三大基本特征。

首先,政府主动行政干预的权威性,是宏观调控效应发挥最强有力的保证。所谓政府主动行政干预的权威性,是指一国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走势,主动协调微观经济活动,指导市场经济主体的发展,促成经济按照政府既定的经济目标发展。政府符合经济发展的行政干预措施,各经济层次和经济主体必须严格执行。以日本为例,政府在实施经济计划的过程中,通过提出建议、劝告、说服等方式促使企业接受政府的某种意图并付诸实施。政府计划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诸因素,如控制总需求,控制设备投资和物价以控制某些产品的产量、出口量等。政府的行政干预,企业必须执行。1973年日本上半年经济“过热”时,通产省通过权威性的行政指导就曾有效地控制了电力、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等几个主要工业部门的1700多个主要企业的设备投资,调节了生产规模。在1973年底以后的通货膨胀时间,国内大部分商品的价格也主要是通过通产省的行政指导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大多数企业一般也能遵照政府的行政指导要求来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以上说明日本政府的主动调节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政府的信任。总之,政府主动采用行政干预宏观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有效手段。我国从1992年以来,各地区竞相推出改革方案,而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不仅造成了财力的进一步分散,投资规模超出常规,基本战线的摊子越铺越大,金融系统大开信贷的闸门,票子大量涌入流通;而且还使已经失衡的结构性问题进一步恶化,通货膨胀持高不下,导致国家不得不花大力气来加以调整和控制。虽然我国也制定了各种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政策和法律规定,但大体上是失灵的。这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政府行政指导的权威性缺乏,二是如果说政府行政指导具有权威性,那就是政府行政指导的主动性不够。实际上主动性、权威性是并蒂莲,如果政府不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凭空去调控,那么它的权威性则不可能树立起来。所以,要加强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的行政调控必须主动并具有权威性。

其次,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是宏观调控科学性的最好印证。所谓经济政策的合理性,就是国家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必须符合调动市场经济运行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地区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走向,使国民经济按照既定目标发展。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来看,美国政府在宏观调控上最善于运用经济政策。7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总需求高度膨胀,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就以扩大供给、削减政府开支、刺激企业投资、抑制通货膨胀为目标。在具体采用调节手段时,常常能够比较灵活机动地运用经济政策,如当经济出现衰退现象时,就及时采取扩张性政策反衰退;而当物价上涨加剧,出现猛烈的通货膨胀时,就转向采取紧缩性的政策反通货膨胀。美国习惯运用的经济政策包括:(1)财政政策。这是美国多年使用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美国自罗斯福执政到目前的克林顿当政,一直以凯恩斯理论为指导,把赤字财政作为反危机、创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的最佳方法。美国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美国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经常采取增税或减免税、退税等政策来影响经济发展。目前,税收政策已经成为市场经济诸国家宏观调控不可缺少的“稳定器”。(2)货币政策。美国宏观调控非常重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把货币政策的中心由调节利率转向控制货币供应量。美国的货币信货体系是以联邦银行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联邦储备银行同商业银行发生联系,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波动,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业务。联邦储备银行由国会直接领导,独立于政府财政机构之外,独立发挥作用,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通过强制联邦储备银行透支式发行货币来递补,只能靠发行公债低偿。(3)对外经济政策和国际间的协调政策。这也是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深化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步骤。研究美国的经济政策,对于我国今后正确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好处。目前,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弊端也十分清楚。特别是货币发行,应当坚决抑制财政性透支(赤字时,通过向银行透支来消除赤字),防止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总之一句话,不论什么经济政策,只要它合理、科学,就能有效地调控宏观经济;如果它不切实际,违反常理,其宏观调控不但不能产生正效应,而且也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再次,法律的严肃性。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运行中一般规律的要求只有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贯彻。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最善于运用法律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在宏观调控手段中,如果说经济手段的调控是弹性的,允许企业自主灵活地作出反应,那么法律手段的调控则是刚性的,强制企业严格执行,使微观经济活动朝着有利宏观经济方面运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和制约企业的经济行为,确定国家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不受损害。美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较早,随着经济的发展,颁布名目繁多的法律及规定经济方面的立法就大致有十大类:保护竞争、公平贸易、消费者安全、投资者安全、雇员安全、最低工资、禁止社会歧视、广告忠实性、环境污染、劳资关系等。美国政府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干预,实际上很多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实现的。而且美国的经济立法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市场经济主体必须依法办事。如美国法律规定,生产、批发和出售假冒商品者处以25万以上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判五年以下的监禁。如果市场经济主体敢于以身试法,政府依据法律严惩不怠。实际上,法律的严肃性的关键在于有法可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宏观调控的杠杆作用。我国虽然在最近几年颁布了不少法规,但在执行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关键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因此,在我国要想促进市场经济走向繁荣,就必须提高法律的严肃性。

三、宏观调控体系的重塑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当前经济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在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规范化的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建立。这就是说宏观调控的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其它改革事项的发展。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就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重新塑造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关于新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构造,应当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它应当包括宏观调控层次、宏观调控的组织机构、宏观调控的政策、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的手段等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就是以上诸体系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综合。

首先,关于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的构造。所谓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是国家在加强国民经济管理时,为实现经济发展战略预先制定的调控目标体系。前一个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不正常的经济波动起伏和发展的盲目无序现象,影响了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最近,国家在抑制混乱的经济秩序方面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经济开始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但从宏观调控的过程来看,基本上还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所以构造科学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进行预先调控、运行现场调控和反馈调控是完全必要的。关于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构造,应当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包含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改善程度等目标的国民经济计划、规划的确定及相应的导向性政策措施;二是宏观总量平衡的目标,如防止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的目标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三是公平分配的目标,也就是在市场效率原则对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时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基础上,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进行宏观调控,贯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四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结构调整本应由市场来解决,但在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矛盾非常突出的情况下,在一段时间内,在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调节作用的同时,政府还得参与产业结构的调控,推进产业结构趋向平衡和高度化。从当前来看,我国应当把投资规模、消费水平增长幅度、产业结构优化、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影响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指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第二,关于宏观调控的层次体系的构造。任何国家的国民经济总是呈现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不同的经济层次在经济发展中有不同的特点,但都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机组织部分。正是因为国民经济层次性问题,国家在塑造经济管理体制时也是分层的,通过“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有效地进行管理。宏观调控要实现科学化,也应贯彻“中央领导协调,地方遵循法度自觉调控”的原则。这是说,在宏观调控上也应分层。根据我国经济区划和经济走向以及生产力布局,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的专业化、联合化、现代化和社会化,宏观调控应分为以下四个层资:中央调控、大经济区调控、各省调控、各市调控。这样的调控层次有利于在大行政区内合理布局生产力,合理配置资源,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经济发展。这样,国家在宏观调控上将减轻压力,抽出和集中精力放在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上,放在重大经济决策上,这样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三,关于宏观调控的组织机构体系的构造。所谓宏观调控的组织机构体系,是指宏观调控的主体构造,即宏观经济发展过程行政监督、经济技术和法律监督组织机构系统。美国宏观调控的组织机构是比较健全的。从表面上看,美国总共才设有13个部,除了国务院(外交)、国防、内政、司法、卫生与公众服务、教育等部外,直接从事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组织机构只有财政、农业、商业、劳工、住房和发展、交通、能源七个部。但在实际上,这些管理和调控机构从功能来看是十分健全和完善的,效率也很高,美国宏观调控的组织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政府和行政执行机构,担负起宏观经济控制和调节的主要工作;(2)预测机构,定期公布预测结果和对政策作出一定分析,为企业提供发展信息,帮助政府采取更适当的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3)其它经济组织(如小企业管理局),主要从人力培训、信息收集与传播、技术指导与咨询等方面来协调私人企业从事经营活动。从我国的宏观调控的组织结构来看,政府的行政执行机构(包括领导部门和监督部门)设置大而多,虽然国家对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但在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上,国务院部委也还有41个,从事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部委有18个,而预测机构和其它从事经济协调的组织却几乎没设。这也说明我们的宏观调控的组织结构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体系,政府还无法根据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灵活地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有效地调控微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更有效地循环。所以,我国在宏观调控组织机构体系的构造上,应当是直接领导机构、间接调控机构(综合部门)、监督机构、咨询和预测机构、民间经济协调机构等的结合,才能促使宏观调控机构科学地运转起来。

第四,关于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的构造。所谓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是指由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对外经济关系政策构成的有机整体。宏观调控经济政策以协调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为目的。财政政策依据经济形势变化增减税收和政府开支,从而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货币政策通过改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比例,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及抵押货款等,影响整个经济的变化,不断较正由于总量不协调而引起的竞争偏差;产业政策是为了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确立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重要方式,抑制结构性恶化;价格政策是调控分配的重要机制,通过最高限价、最低限价、冻结价格、开放物价、价格补贴等形式,来调整微观经济的分配关系,协调整个经济的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政策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资金的吸收与投放(输出与输入)、企业间的国际竞争等,不断推动企业步入世界市场,提高竞争能力,更有利地推动国内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以上几类政策是任何市场经济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时不可缺少的杠杆。因此,完备的政策体系是提高和增强宏观调控效应的重要内容。

第五,关于宏观调控的手段体系的构造。所谓宏观调控的手段体系,是指人们常说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根据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措施来看,三大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还是非常有效的。经济手段主要是指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参数。这些经济参数本身就是调节信号,所以,只要国家加强了对以上经济参数的合理利用,就能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法律手段的宏观调控效应无论横看还是纵看,都是强有力的。从我国当前来看,要加大法律手段的宏观调控效应,是以法律(包括立法和司法)的健全与完善为前提的。从现实经济生活来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控手段体系是尤为迫切的。只有加强法制,把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之间的关系,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才能做到有法可循,增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效应和效果;行政手段的运用是当前的难题,国家基本上放弃了宏观经济的直接调控,主要表现在指令性计划已经没有,主要是通过指导性计划、行政命令、行政层次,对宏观经济进行间接的管理和调控。现在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近半年多来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少量的指令性计划还是必要的,而指导性计划也应增强它的刚性,否则、政府行政调节的权威性和主动性就很难发挥出来。不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三大调节手段的综合运用是势在必行的,因为只有充分利用三大手段,才能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以上宏观调控体系的重塑,虽然只是一种构思,但就以往的思路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的,只要宏观调控体系具备上述内容,国家在宏观调控时综合运用多种体系,逐渐形成合理的调控机制,就有可能大大提高宏观调控体系的调控效率。

总之,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我们应当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认真重塑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措施,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能够解决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保证国民经济既充满生机活力,又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标签:;  ;  ;  ;  ;  ;  ;  ;  ;  ;  ;  

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理论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