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F-ET患者降调节后中医证候及体质类型特点的研究论文_伍玥1(通讯作者),陆华2

IVF-ET患者降调节后中医证候及体质类型特点的研究论文_伍玥1(通讯作者),陆华2

伍玥1(通讯作者) 陆华2

(1广安区人民医院 四川 广安 438500)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72)

【摘要】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降调节后证候、体质类型特点及其相关性。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辨证;中医体质;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337-03

Wu Yue 1 (Communication author) 1.Guang'an District People s Hospital,438500,China;

Lu Hua 2 2.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610072,China

【Abstract】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 syndro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itu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ndrome patients after.

【Key words】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 Differentiation TCM Constitution; Relevance

不孕不育症是世界性的医学和社会学问题,严重影响了育龄夫妇双方的身心健康。我国约有10%~15%的育龄夫妇存在生殖障碍,且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为代表的一系列辅助生殖技术(APT),在全世界蓬勃发展,为不孕不育夫妇提供了最后的希望。IVF-ET技术日益成熟,但是其疗效远未达到理想的期望值,仍然面临着低种植率和低妊娠率的问题。IVF-ET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及体质特点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支持。因此探讨IVF-ET患者降调节后的中医证候规律、体质特点及其相关性成为摆在中医科研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和方向之一。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四川省人民医院。

1.2 不孕症诊断标准

参考《妇产科学》第六版[1]。

1.3 IVF-ET患者入选标准

参考卫科教发布的《卫生部关于修订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相关技术规范、基本标准和伦理原则》IVF-ET适应症。

1.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考《中医妇科学》第七版[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

则》[3]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986年修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4]制定。

1.5 中医体质分型标准

参照王琦主编的《中医体质学》[5]。

1.6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本病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IVF-ET周期月经第7天左右激素水平在垂体降调后范围;(3)年龄25~45岁,有生育要求者;(4)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有严重视听障碍,可能影响对调查问卷的正确理解和回答者;(2)合并有肝、肾、心血管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或严重的精神病患者;(3)近3个月内应用激素类药物者;(4)过敏体质者,体质表辨识为特禀质者。

2.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根据标准制定出IVF-ET患者降调节后证候调查表及统一的中医体质量表→IVF-ET患者降调节后收集临床证候(月经周期第7天左右)及体质调查表的填写→根据四诊信息,辨证分型;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的计分方法与判定标准量化结果,分出体质类型-提出最主要的两种证型,分组,对患者证型特点、体质特点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

2.2 IVF-ET降调节方案

入选患者均于前一月经周期的黄体期(排卵后第7天)给予达必佳0.05mg肌注,并于末次注射达必佳后,经B超了解子宫内膜厚度≤5mm,双侧卵巢窦卵泡直径≤5mm,通过检查激素水平达到FSH(卵泡刺激素)≤5U/L,LH(黄体生成素)≤5U/L,E2(雌二醇)≤183pmol/L,14天左右基本达到稳定水平,在卵巢功能基本处于静止状态时收集中医四诊信息及体质分类信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证候调查表及体质调查表的制作

参考《中医妇科学》第七版[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

则》[3]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986年修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4]制作出中医临床证候调查表。采用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6]制定统一的中医体质量表。

2.4 样本含量的估算[7]

病例数n=证候四诊指标数×5~10(倍)。

2.5 质量控制

调查组人员有三名研究生组成。通过四诊判定IVF-ET患者的证候类型,根据体质量表采取问卷调查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确定。

2.6 统计学处理

描述性分析方法计算其出现的频数,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137例IVF-ET患者降调节后的临床证型为肾阴虚证64例,肾阳虚证60例,肝郁证7例,肾气虚证4例,血瘀证2 例,未见痰湿证。提出典型证候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分为肾阴虚组和肾阳虚组。

3.2 各组IVF-ET患者在年龄、孕产史、病程、病因、IVF-ET次数、降调节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观察者在怀孕次数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

3.3 137例IVF-ET患者降调节后平和质18例,其余体质类型均为偏颇质,分为单一体质和复合体质。

3.4 肾阳虚组的单一体质为31例,复合体质为29例。肾阴虚组的单一体质为21例;复合体质为43例。肾阳虚组患者阳虚质共52例。肾阴虚组患者阴虚质共52例。两组证侯与体质具有高度一致性(P<0.05)

4.结论

4.1 IVF-ET患者降调节后以肾虚为主,临床证型以肾阴虚证、肾阳虚证为主要证型。

4.2 IVF-ET患者降调节后肾阳虚组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多为阳虚质或合并阳虚质,肾阴虚组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多为阴虚质或合并阴虚质。且IVF-ET患者体质多为复合体质。

4.3 IVF-ET患者降调节后肾阳虚证与阳虚质、肾阴虚证与阴虚质具有高度一致性。

4.4 IVF-ET患者临床妊娠率较低,补肾有助于临床妊娠率的提高。IVF-ET患者肾阳虚患者怀孕次数低于肾阴虚患者,复合体质的IVF-ET患者妊娠失败率明显高于单一体质患者,IVF-ET降调节后肾阳虚患者的预后更加值得关注。

5.讨论

5.1 通过频数分析发现,IVF-ET患者降调节后症状主要表现为一系列肾阴虚、肾阳虚的症状,从症状上证明了IVF-ET患者降调节后肾虚的实质,尤其以肾阴虚为主。

5.2 IVF-ET进程中用药的时机选择

IVF-ET进程中运用中药的目的是确保IVF-ET施术成功和妊娠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调节患者的整体健康。但决不能干扰IVF-ET的正常程序和施术目的。降调节是IVF-ET控制性超排卵长方案中的重要一环,降调节期间不适合用药,如果合用补肾中药,卵泡仍有发育,可能会影响到降调节的效果及控制性超排卵过程中卵泡的同步发育。因此在术中用药时机的选择上,以避开降调节期应用补肾中药为宜。

5.3 IVF-ET患者怀孕次数可以看出肾阳虚患者以原发性不孕为主,妊娠次数从1次到4次都明显低于肾阴虚患者。以上结果说明肾阳虚患者妊娠平均次数低于肾阴虚患者,肾阳虚患者受孕机会低于肾阴虚患者。故在治疗不孕症时,肾阳虚患者更需要运用中医药补肾法的干预,以提高临床妊娠率,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5.4 肾阳虚组患者中阳虚质共出现52例。肾阴虚组患者中阴虚质共出现52例。 提示肾阳虚证与阳虚质、肾阴虚证与阴虚质具有高度一致性。本研究揭示了证型与体质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体质异常使不孕症发病率增加, 同时不孕症形成后又对体质产生不利的影响。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证型, 决定证候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 体质和证候共同反映着人的生理病理状态,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5.5 辨体论治在预防学上的意义

在临床实际治疗中,可通过普查,健康检查等,对孕龄期妇女及不孕症患者做常规的体质筛检,针对她们的实际情况,积极改善偏颇体质,使传统中医学从“养生避邪”的个体预防阶段进入群体预防,充分显示了辨体论治在预防学上的特色。

5.6 辨证论证与辨体论治在IVF-ET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结合体质类型进行临床辨证治疗,“辨证—辨体—辩病”,是中医理论在临床运用中的综合体现,既是“整体观念”思想的体现,也是“因人治宜”、“治病求本”治病特色的体现。体质在治疗学上的意义,突出体现于“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6.问题与展望

本研究发现,患者常不具备某证所必须的症状, 且兼夹有反映其他证的症状,辨证论治研究未形成统一理论体系,缺乏统一、客观的诊疗标准。因而有必要对临床证型进行进一步分化, 制定全国统一的辨证论治标准及施治方案,这是中医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应在IVF-ET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之优势,扬长避短,找准结合位点,努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第六版:381.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20.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85-390.

[4]沈自尹,王文健.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0):598.

[5]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82.

[6]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28(4):1-8.

[7] 胡立胜,周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与SAS编程统计分析.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68.

论文作者:伍玥1(通讯作者),陆华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IVF-ET患者降调节后中医证候及体质类型特点的研究论文_伍玥1(通讯作者),陆华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