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科学的新征程--第七次全国体育科学代表大会学术综述_竞技体育论文

中国体育科学的新征程--第七次全国体育科学代表大会学术综述_竞技体育论文

我国体育科学的新征程——第7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学术总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体育论文,学术论文,大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7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在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体育科学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围绕着“奥运·科技·健身”的主题,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共报送论文4600余篇。经过严格评审,共有14个学科门类的2253篇论文入选本次大会(表1)。其中,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约占35%,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和学校体育各占15%左右。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各地学者全面展示了我国体育科技工作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通过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墙报交流和书面交流的方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我国体育科技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表1 第7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分科统计一览表

论文篇数(n) 所占比例(%)

体育社会 787

34.93

运动医学 388

17.22

运动训练 326

14.47

学校体育 319

14.16

武术 89

3.95

运动心理

79

3.51

生物力学

67

2.97

体质研究

66

2.93

计算机 47

2.09

体育统计

30

1.33

体育信息

28

1.24

体育仪器

15

0.67

史学 9

0.40

体育建筑3

0.13

合计 2253 100.00

1 主要学术成果

在国家各项改革事业、尤其是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在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我国体育科研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像段世杰理事长在开幕辞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实现了我国奥运金牌升位的跨越,这一成功的跨越充分依靠了我国举国体制的保障和体育科技的支撑作用,也将进一步推动体育学术的繁荣,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田野教授在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为主题的大会主报告中,全面分析了我国体育科技工作的进展和研究成果。从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体育科学体系的整体构建,还是各个学科的系统发展,科学研究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这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科技基础,也使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展望体育科研工作的美好明天。

1.1 高度关注我国体育体制的择定与发展

体制与战略在改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中,诸多学者对我国目前实施的“举国体制”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杨桦认为,举国体制有利于整合资源,既是计划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有效手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可以发挥最大效力。陈林祥等分析指出,目前之所以存在对举国体制的疑问,主要是由于对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体育改革的进程缺乏系统分析和明确判断所致。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举国体制仍然是当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最佳选择。郝勤对举国体制的形成与演变研究后指出,当代中国实施的举国体制是历史的需要,新时期的举国体制应该是政府主导、社会自治、市场自主的、以市场手段与政府投入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体制。高雪峰在中国全面推行竞技体育社会化方面作了探讨,提出“立体分化式”体制改革方略,以求实现竞技体育队伍管理主体多元化。

在中国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深受关注的问题。熊文等人研究认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伦理因素在内的多维目标和操作体系,其本质是人的发展,核心是社会公正。钟秉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转轨过程中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认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在于加强运动员的特殊教育,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把运动员的最终发展与幸福的获得作为训练的追求目标。杨再淮等人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把市场学关于目标市场的开拓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戴健对长江三角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一体化的可行性与应对策略进行专门研究后指出,要摆脱目前后备人才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必须发挥各地优势,走集约化培养的道路,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保障后备人才有序地流动。余水清等系统分析了当今竞技武术所面临的问题,指出竞技武术是现代西方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竞技武术的发展,以传统武术为本源、以双轨竞赛机制为纽带来实现竞技武术的整体发展,进而全面推动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

群众体育发展仍然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秦椿林等人对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波浪”、“橄榄”与“彗星”3种发展模式,为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田雨普对我国社会体育中出现的巨大城乡差异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扶持农村体育的重要方略。肖林鹏则认为我国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硬件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在中国体育发展的整体进程中,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一个使体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够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新兴领域。为此,近年来许多学者就全国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体育产业法规体系构建、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俱乐部建设以及城市农村国民体育服务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谭建湘等指出,体育中介活动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产业中一个重要的市场领域。鲍明晓对我国体育市场发展状况的研究表明,我国GDP现状、人均消费水平制约着体育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预示着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蔡军等人关于小康社会初期体育消费特征的研究认为,体育消费是人们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应通过促进体育消费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春燕认为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非实物消费水平和参与性消费较低而导致体育市场发展不平衡。杨越、林显鹏则对现代奥运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奥运会的投资给主办城市带来长期经济影响,并具有明显的后发性特点。郭志禹分析了竞技武术的体育特殊性及其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提出了竞技武术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策略与思路;认为国家应该根据武术发展状况,确定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策略,先解决竞技套路进入奥运会的问题,再加大发展竞技武术市场化。

1.2 建立并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促进国民体质的增强与健康水平的提高

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也是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之一。本次科学大会所录用的相关文章主要集中于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的构建、体质测量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成人和学生的体质研究等方面。于道中等人的科研成果《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获取了我国3~69岁国民的体质数据,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研制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编写出版了《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2000年国民体质研究报告》,还建立了国家、省(区、市)、地级市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联合各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形成了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为国民体质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首届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蔡睿等人依据指数的模型构建理论,结合国民体质的特性及其应用需求,建立了体质综合评价指数的数学模型。此模型解析出的3种主要形式的体质综合评价指数,可以准确、简炼地反映我国全年龄段、各年龄段及各地域人群总体综合体质水平。江崇民等人的《中国国民体质数据库的研制》以数据库应用技术为主,将多年的体质调研和监测数据归整成完整的数据库,建立了由中心数据库、用户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发布4部分组成的国家级国民体质数据库。任弘等对体质研究中的人体适应能力进行了探讨,构建了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生理性改变及疾病抵抗等3个维度的理论模型。此外,赵晋、黄滨、周猛、德力格尔、王路德等人对体质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国国民体质的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支持;吴卫兵、陈绮文、许崇高、武杰、张瑛秋等分别对不同年龄、职业、民族、肥胖程度人群的体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为相应人群的体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体质研究与健康研究紧密结合是体质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吕姿之的主报告《国内外健康促进现状、思考与建议》对健康促进的理论概念及意义、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和策略予以较完整的阐述,同时提出对我国健康促进工作的思考和建议。庄洁、陆大江等人也分别对不同人群的体质与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

1.3 丰硕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已经进入到十分关键的历史时期。周登嵩对近4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学校体育思想的转变、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师人才素质特征、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等几个方面的新进展作了全面论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基础理论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低水平重复研究多等6个问题。

黄汉升认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人才竞争加剧,高质量的教师培养是实现教师教育战略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必由之路。池建指出,竞技体育必须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更是关系到深化我国训练体制改革的问题。颜天民等人以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为例,提出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多元发展模式。

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一直是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王凯珍的研究对不同历史时期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与方略进行了回顾,提出了未来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方向。王兴、周贤江等学者对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的办学策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王超英等则在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内容的改革与重构方面提出了大胆的设想。此外,王华倬对近代4种主要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影响、李林关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资源开发的研究、董翠香关于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以及李树怡等关于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衔接等问题的研究,把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推到了学校体育理论改革的前沿。

在学校体育改革问题上,沈建华从“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出发、以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对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体育发展进行了探讨。徐本力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旨在强化人的大脑左右均衡发展的“人—物—机全脑体育教学训练法”。

1.4 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研究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运动训练基本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建设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进展。田麦久从竞技能力理论研究的成果、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深入、参赛理论的提出与构建以及运动训练理论活动的哲学认识论研究等4个方面全面概括了近年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吴贻刚对运动训练学的理论框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剖析。俞继英等对我国竞技体操金牌教练员的成才规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金牌教练员成才的内部动力、必备条件、业务基础、主要途径、关键因素和基本保证。

作为一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项群训练理论自问世以来一直广受关注。一般训练、项群训练和专项训练构成了3个层次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同时也为有关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力地推动着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田麦久对复合主导竞技能力以及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的分析为项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了新的视角。姚侠文对难美项群技术创新理论、关慧等对项群训练理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进行的分析,为丰富项群训练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邓运龙、曹永臻、袁运平等多名学者分别从项目竞技特征、竞技能力结构、体能水平评价等方面对不同专项训练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探讨。

1.5 训练监控与参赛理论研究为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科技保障

近年来,我国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这种成绩的取得是和有关科技工作者在训练评价与监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的。学会副理事长史康成在关于雅典奥运会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的大会主报告中,清晰阐明了体育科技攻关在中国雅典奥运征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中的重要作用。在本届大会上颁发的2004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中,王清等完成的“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获得了一等奖。该研究从健康水平的一般和特殊医学检查与评定、竞技能力训练水平的诊断、身体承受运动训练负荷状态的诊断等9个方面构建了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状态进行诊断和检测的科学系统,为提高我国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的训练水平提供了科学的工作平台。此外,各界学者还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优秀运动员备战和比赛过程中的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战术的决策与实施、训练负荷的监控以及机能变化规律、情报信息系统构建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为我国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争取竞赛优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

在成功组织训练的基础上,如何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竞技能力以争取胜利是运动训练研究必须充分重视的核心问题。但是,在我们此前的研究中对相关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田麦久强调了加强参赛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并设计提出了由赛前准备、参赛指导、参赛表现、赛程控制及参赛评价构成的参赛理论体系构架。石岩把运动竞赛中发生干扰运动员比赛发挥或导致运动员比赛成绩降低事件的可能性称为“参赛风险”,构建出由参赛风险识别、参赛风险评估与参赛风险应对3个部分组成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等参赛风险应对策略。许小冬等通过收集、归纳和分析我国部分优秀运动员多年来在参加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过程中处理竞技信息的实例,探讨了竞技信息及其表现形式,全面分析了竞技信息的3个层次、3个类别、24种处理的具体方式。此外,各界学者还从比赛技战术运用、参赛次数、赛中决策等方面对运动员的参赛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以相信,参赛理论的研究将得到有关各界的更大重视,必将成为体育科研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热点问题。

1.6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次大会中共有787篇论文入选,占34.93%,居各学科之首。

杨文轩的研究指出,“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体育的人文问题逐渐凸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文体育观研究应该体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致性,对体育的人文属性和人文精神做出基于人学思考的回答,促进体育中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卢元镇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体育现象扩大化与复杂化的趋势,引发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巨大变革,进而使人文学科迈入体育科学的殿堂,这是体育科学的巨大进步。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等学科在已有的母学科中迅速发展,体育人类学、体育娱乐休闲理论作为新兴学科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体育史、体育美学、体育哲学则需要寻求突破以谋得自身的新发展。此外,易剑东、傅晓静、王兴一、张江南等学者关于大众传媒与体育新闻,李艳翎关于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任海关于体育的环境作用和郭讲用关于体育传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弘扬等研究成果,都反映着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热点。

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体的体育发展和对传统体育的继承是我国体育史学界关注的焦点。宋继新分析了奥运对和平追求的“公共体育精神”,倡议在“以人为本”的竞技精神文化以及“人性化赛制”的研究方面加大力度,保证我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实现金牌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熊晓正对“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进行了诠释,指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存在着“内源性冲突”与“外源性冲突”所引发的“人文危机”,以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价值和理论价值,是奥林匹克理论的重大发展。孙葆丽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奥林匹克文化和教育的多元化使得奥林匹克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文化体系。崔乐泉则就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新文化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提示我们要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实现体育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1.7 生物科学在基础性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生物科学的基础性研究为体育发展提供着重要的理论支持。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衡、运动性疲劳、运动性贫血等内容仍旧是研究的热点;学者们运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氧化应激、自由基、细胞调亡等理论,取得了对运动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大量研究成果。而随着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微创技术、基因治疗、CT、超声和核素扫描等技术开始在运动创伤治疗和诊断中发挥作用;血、尿常规快速检测、同位素技术、生物芯片、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被用于机能评定、兴奋剂检测、科学选材的诸多方面。同时,随着运动员膳食调查的开展与运动营养机理研究的深入,肌酸、谷氨酰胺、1,6-二磷酸果糖等运动营养品的研发更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开发的中药制剂、中医疗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如盛蕾所做的报告“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跑台运动能力和白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影响的研究”等。

洪友廉从研究内容的扩展、方法的改进、层面的拓展、人员结构的调整、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7个方面对国际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骨科生物力学、临床生物力学、康复生物力学以及生物工程中的生物力学等已经逐渐成为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对人体的研究已经发展到对不同环节和结构进行分析的层次;运动生物力学研究重点探讨运动时的神经肌肉控制以及运动系统和感觉系统的整合问题,必将在未来人类生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

为竞技体育提供科技支持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近年来广大生物科学工作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冯连世指出,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是一个涵盖运动训练过程前、中、后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全方位体系,包括身体机能监控、负荷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等6个方面。我国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工作日渐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已经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用指标和方法,身体机能监测的指标和诊断范围不断扩大、自动化操作程度和评定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反馈速度加快、测试结果更加准确,使得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就能够及时了解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已经成为教练员制定和调整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高原训练已被广泛应用于长跑、游泳、自行车等项目中,但是如何保持高原训练中的运动强度,在发展机体运氧和利用氧能力的同时促进肌肉的运动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胡杨提出的HiHilo,即高住—高练—低训的新理论很值得关注。这一理论弥补了Levine提出的HiLo(高住—低训)理论的不足,是对高原训练的理论的一大补充。此外,多家单位针对模拟高原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刘建红等发现,运动员在2500m高度进行4周高住低练、机体对缺氧负荷和运动负荷适应后,运动引起的血清酶活性的升高幅度随之降低,这对防止肌肉组织的损伤和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有一定作用;包大鹏等发现急性低氧暴露不利于运动后血液流变学参数及红细胞形态的恢复;林丽雅等认为高原训练可以作为赛前调整的训练手段,高原训练效应的保持依赖于赛前训练与高原训练强度控制安排的连续性以及平原状态维持强度水平的恢复与保持。

在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发病率急剧上升的今天,作为运动与健康的教育者如何面对这些新问题?本次大会就收到了许多与大众健身相关的生物科学类文章,如常芸对运动与心脏微损伤机制的研究、张培珍关于不同运动方案对血脂异常的调节作用的研究等,从不同角度探索了运动健身的理论基础,为运动健身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

1.8 运动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应用

姚家新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报告中提出,“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所涉及的体育运动领域已从传统的、狭义的竞技运动与体育教育领域发展到如今广义的竞技运动、体育和锻炼三个主要领域”。刘淑慧在专题主报告中,全面回顾了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20多年来长期深入到运动队一线,进行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和赛前心理动员的科研工作,强调了要想保持运动心理学的生命力,必须进一步树立为竞技体育应用服务的理念,处理好理论与应用、服务与科研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向“应用”的转化。而张力为则指出了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的3个重要问题:科学问题和精巧设计、理论前导和实验检验、持续努力与深入探究,给科研工作者以重要启示。

运动员心理特征一直是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重点。钟伯光等通过比较香港及大陆精英运动员的身体自我概念在性别、项群上的差异,指出两地运动员的身体自我概念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项群上却差异显著。张忠秋分析了自行车和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心理能力的认知发展特征与培养机制,认为专项感知觉特征、专项思维特征、专项自我认知监控特征是评价运动员专项认知水平的核心要素,提出了以专项元认知培养为机制的培养方式,其核心是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培养要素。梁承谋指出,操作思维测试的首、尾等分时间在不同水平运动员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运用Vincent学习曲线可以反映不同水平羽毛球运动员的学习效果,健将组男女运动员在学习进步幅度上明显好于一般组运动员,但是不同等级运动员操作性思维步数间无显著差异。姒刚彦在长期为运动员咨询的基础上,提出理想竞技状态的新定义,即理想竞技状态不是指完美无缺地表现自己,而是指一种在比赛中合理地应对各种逆境的能力。

竞技运动心理学中的社会学因素和人文关怀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表现在关于运动员心理健康、社会学因素以及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心理研究。马瑞等以在国内、国际取得优异成绩的残疾投掷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参训动机,指出我国优秀残疾投掷运动员参训因素的多元性,包括热爱项目、自尊、社会尊重和生活压力等,陈丹萍等运用自我评价与统计方法,采用遥测电生理指标监测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发现射击运动员因为在比赛中要独立作战而有较多的思考时间,其心理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杂念、分心、压力和焦虑等个人主观反映。

此外,殷晓旺提出身体自尊和学业自我评价是预测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感的可靠变量,但不具有性别的显著性差异。大学生体育与学业成绩的高低及其性别对身体自我、学业自我各量表均有不同的主效应,对大学生的身体自我及学业自我评价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展望21世纪的我国运动心理学,姚家新指出,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从模仿、吸取、验证西方的研究已经发展到借鉴、消化、开创本土化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阶段,未来中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将呈现多样化与本土化趋势。我们要吸取不同理论学派的合理成分,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系统研究;要注意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并重,在本土社会文化基础上研究国人从事体育运动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最终走中国化运动心理学的道路。

2 大会学术研究中的几个主要特点

2.1 科研项目紧扣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题

科学研究要为改革实践服务,解决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从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来看,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主题,针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于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康人生的创造以及奥运会参赛的科技支持等都将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2.2 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本次科学大会的成果来看,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各方面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反映出我国体育科研工作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会成为我国体育科研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2.3 多学科理论的广泛交流与应用全面提升研究成果水平

不同学科之间理论与方法的借鉴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多学科联合攻关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最佳模式。近年来,交叉学科、复合学科的形成也为体育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全面系统地解决各类理论和实践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本次体育科学大会中,管理科学、行为科学、脑科学、人类学以及生物科学各种最新的理念、方法、仪器的应用都为相关科研项目取得高层次的成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发展可能性,也将成为体育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此次大会的学术活动中,我们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目前我国的体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如各学科在学科主旨的择定、理论体系的构建、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等方面也还有不少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科研工作的水平,稳步推进体育科技进步,全面实现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仍然是我们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正像袁伟民局长在大会致辞中特别指出的,“当前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北京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体育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科技界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体育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增强解决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为提高我国体育科技水平,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保障”。

在有关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下,我们共同收获了一届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在我国体育科技工作的发展历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通过本次大会的学术交流,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我国体育科研工作的良好发展态势与美好前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体育科技工作必将进一步发展,在竞技、健身等各个领域不断取得更多、更高层次的科研成果,为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功做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中国体育科学的新征程--第七次全国体育科学代表大会学术综述_竞技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