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素质研究述评&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_能力素质论文

民族素质研究述评&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_能力素质论文

民族素质研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理论研究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末以来,“民族素质”一词被引入民族理论研究之中。以《黑龙江民族丛刊》和《民族理论研究》为主要阵地,民族理论界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民族素质研究的文章,为我国民族理论学科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本文试对此做一简要回顾。

一、“素质”一词的涵义及其在民族研究中的使用

“素质”一词在心理学、教育学和人口学中被广泛使用。《辞海》把“素质”解释为:“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1〕教育学中对素质一词也有类似解释,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2 〕可见素质一词最基本的涵义是指人的生理特点。而在人口学中对素质一词的作用已超出了纯粹的生理范畴。“人口素质”包括“人口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素质”,被列为“各种基本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3〕之一。这样,素质一词的涵义从生理范畴延伸到心理范畴, 不仅指先天的生理特点,也指后天习得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技能等所达到的水平。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任何社会科学都不可能脱离对主体的人的研究。民族是人们共同体的一种历史类型。民族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群体,需要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手段,因而民族研究与上述心理学、教育学、人口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合,而民族研究中对民族的人的素质的关注也是必然的。如关于各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人口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干部素质等,已有多篇文章论述,从各个侧面涉及了民族素质的研究。但在80年代末以前,还没有从理论上单独提出“民族素质”这一概念并加以专门研究。

需要指出“素质”一词早期在民族研究中比较频繁的出现,是在翻译斯大林民族定义时把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之一译为“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论述共同心理素质时是指“结合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精神形态上的特点”,〔4〕更多强调同一民族的成员在心理、观念、气质、 性格等方面的共同点。李振锡先生曾专文讨论了俄文原词склад译为“素质”是否确切的问题〔5〕。总之,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民族素质”中的“素质”在涵义上是有差别的。

二、“民族素质”概念的最早提出和研究

1985年原教育部批准“民族理论”为中央民族学院的一个学科专业,首次招收了13名硕士生和一期助教进修班;1986年招收了首届本科生。1986年金炳镐先生编写《民族理论基础教学大纲》时列入了“民族素质”一节,奠定了他后来关于民族素质的理论雏形。指出民族素质“就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及人类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的和显现的能力。民族素质是一种群体素质,即民族整体素质。它主要是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累和积淀的结果,也是在种的繁衍过程中遗传与变异的结果。……民族的基本素质包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意识——心理素质和人口——身体素质。民族的基本素质的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6〕这一教学大纲1986 年后开始用于民族理论专业教学之中,后来全文发表于《民族理论研究》1989年4期,1994年收入《民族理论通论》一书的附录。

金炳镐先生不但较早提出了民族素质概念和理论,而且一开始就把民族素质研究纳入整个民族理论的框架体系之中。1987年他发表文章指出民族素质是民族研究的新课题,“民族素质的培育提高使之深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7 〕提出应把民族素质做为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8〕

1987年青年学者王建军先生发表了《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一文,是目前可知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民族素质的公开发表的论文。他提出:“民族素质即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9〕1988 年他又发表《民族素质初探》一文,进一步指出:“民族素质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民族共同体所具有的德、智、体等种种特征的总和,是民族共同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换句话说,就是一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10〕民族素质的内容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每一种素质内部又可以分为许多方面。”〔11〕

最初提出民族素质概念的以上两位学者都把民族素质概括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对民族素质内容的概括也基本一致。以后围绕民族素质的讨论和研究大都没有悖离这一观点,只是在具体说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而已。

三、民族素质研究的展开和发展

1989年著名民族理论专家熊锡元教授发表《“民族素质”原论》一文,把民族素质的研究推向了深入。他认为“一个民族在自身生存发展、参与社会活动、创造历史方面所具有的内在条件的总和,构成为该民族的素质。”〔12〕这一定义与前两位研究者提出的民族素质定义异曲同工,所表述的内涵是一致的。熊先生把民族素质的内容概括为人口素质、文化素质、社会——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基本要素,也与前两位研究者的观点十分相似。

熊先生把民族素质与现代化、民族发展联系起来,并且注重从民族整体素质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人口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确立了文化素质的核心地位和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强调指出了民族做为一个整体而具有的社会——政治素质是该民族在社会、政治方面的成熟性及其对创造历史所起的作用,这一提法超越了素质一词在心理学、教育学和人口学中被赋于的内涵,使素质一词不仅用于个体的人的身心素质,也用于人的群体的素质;而且使民族素质不是做为个体素质的简单相加和延伸,而是个体素质整合和升华为民族共同体的整体素质。此外熊先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有独到之处,如他认为人口素质中包括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生育观;心理素质是指“对现代化适应、承受、参与和推动的能力”;〔13〕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途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等等。

1989年金炳镐先生的《民族理论基础教学大纲》全文发表。同年他在《黑龙江民族丛刊》发表《论民族发展的诸条件、环境》(该文被评为近年来国内有重大影响的论文),文中第三部分专门论述了“民族素质与民族发展”,把民族素质与民族结构、民族发展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些重要论点。他提出“民族素质是民族结构的反映,是民族结构运动产生的一种特质和释放的一种力”。〔14〕“民族的发展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质量的提高,其中最根本的内容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深化。民族素质既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15〕从理论上丰富了民族素质研究的内容并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同时也是把民族素质研究与民族的现实发展联系起来了。

1989年青年学者都永浩发表了《民族素质与民族、国家发展》一文,从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实例中论证了“民族素质是推动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16〕提出民族素质主要包括民族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民族知识结构对发展有重大影响,心理结构中的自信心、竞争意识与奋斗精神、忧患意识等对民族发展有重大影响;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方法在于教育等。1990年他在《民族素质浅论》中把民族素质定义为“民族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17〕同年他又在《论民族素质的概念、内容、作用及提高》一文中系统论述了有关民族素质的理论问题。他进一步把民族素质定义为“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竞争能力。”〔18〕指出民族的自然生存发展能力是“一个民族在族体的基本条件(人口、体质、心理结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制约下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而一个现代民族“除了应具有自然生存发展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对外竞争能力。发展与否的标准是在与其它民族的比较中体现的。”〔19〕他把民族素质内容概括为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人口素质。他指出民族素质对民族发展有重大作用。1991年在《论民族素质与民族经济发展》一文中,他又提出“民族素质是民族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决定性因素”,〔20〕社会竞争能力是民族素质重要组成部分。文中用数字和实例论证了民族素质对民族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

都永浩先生特别注重把民族素质和民族现实发展联系起来。他认为“民族发展是一个横向比较中的概念,没有对比就没有民族发展的快慢之别。民族发展主要是在竞争中体现出来的。”〔21〕因此他特别强调民族素质中应包括社会竞争能力。他的另一个重要论点是社会越发展进步,民族素质对民族的发展作用越大,“到了现代民族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民族、 国家的发展主要靠民族素质的提高。 ”〔22〕此外他也着重强调了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民族素质低、教育落后是我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

1990年马尚云在《人的素质与民族发展》一文中提出“民族素质是民族中个体的人的素质的扩展和延伸。”〔23〕认为人的素质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人的素质的提高是民族进步的核心,人的素质差是民族落后的实质;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主要途径。此文主要从民族的个体的人的角度分析,具有一定的创见性,同时与其他研究者的观点也是基本一致的。

这一时期还有其他一系列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和侧面涉及了民族素质的研究。如《提高民族素质与发展民族经济》(常锋,《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3期);《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素质问题初探》(曹磊, 《西北民院学报》1989年4期); 《生态素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薛隆基,《未来与发展》1991年2期); 《提高民族素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肖莉,光明日报,1993.6.20.);等等。总之,关于民族素质的研究已充分展开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四、民族素质研究的理论总结

1990年熊锡元教授在《黑龙江民族丛刊》发表《“民族素质”一词涵义探索——开展民族素质问题研究刍议》一文,就王建军、金炳镐、都永浩、熊锡元四人的有关文章做了简单总结。文中分析了每个人所提出的民族素质概念及其特点,总结了五个方面的共同点:即关于民族素质内容的四要素或三要素说;民族素质是民族自身所具有的条件、能力的总和;文化素质的核心地位;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或条件;民族素质的重要性。他还进一步从四方面总结了民族素质的重要意义。〔24〕认为应该对民族素质进行整体的全面的研究,也需要对民族素质所含人口、文化、心理、政治诸要素逐个地分别加以研究。

1994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金炳镐教授所著《民族理论通论》,该书既是研究探讨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学科理论体系的学术专著,也是探索完善民族理论政策教材体系的教科书,被誉为民族理论学科发展的里程碑。〔25〕书中第六章四、五、六节,第八章三节都专门涉及民族素质问题。民族素质概念是整个民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金炳镐教授在他以前提出的民族素质概念和民族素质内容四要素(如前文所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民族素质各要素组成有机的系统,其协调程度与民族社会发展和民族自身发展状况、程度相联系。民族素质具有群体性、积淀性、传承性、变异性和综合指标性等特点。指出民族素质在实际中从民族成员素质与民族整体的特质和能力两方面表现出来,特别在民族的社会政治活动领域,民族素质更多从民族整体状况中才能认识和把握。

民族素质是与民族结构相联系的民族实体的重要内容。民族结构是民族的静态存在形式,民族素质是民族结构的反映;一定民族结构又以一定民族素质为其内核。民族结构运动决定了民族素质的水平,而民族素质水平又影响和反作用于民族结构的运动。民族结构的运动及其协调和优化的过程就是民族发展的过程。民族发展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其中最根本的内容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所以民族素质是民族生存质量的一种标志,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26〕

以上论述不仅从理论的高度对民族素质加以概括和总结,而且把它与民族结构、民族发展联系起来,为民族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领域。如关于民族的自然、社会、生物属性,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人口诸内部结构,及与之对应的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心理·意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人口·身体素质的划分,有可能为研究民族实体及其发展提供一种指标体系;特别是民族素质中诸内容如人口体质、文化、心理等有可能借鉴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而加以量化和分析,从而为衡量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提供一种指标和参数。有些研究者如都永浩已在此方面做了尝试。这将有助于民族理论学科自身的发展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五、结论

纵观近十年来民族理论界对民族素质的研究,可以看到民族素质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深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首先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研究摆脱了左倾路线的干扰、民族理论研究不再局限于马列原著的解读而走上了创建理论体系和向纵深发展的道路。其次是现代化进程加速,新的研究方法和领域不断被开拓,民族理论研究也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引进新颖的研究方法并借鉴先进的理论和手段。而最重要的是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而当今世界国家间竞争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从国际上看要求提高全民素质,从国内看需要提高各民族素质。这样,民族素质一词不可避免地被提出和加以系统的研究,并且的确具有其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近十年来民族理论界对民族素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对民族素质概念的探讨,基本上把其定义为民族生存发展中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或条件的总和。关于民族素质的内容,基本上认为应包括人口·身体、科学·文化、心理·意识、思想·政治等四个基本要素。关于民族素质特点、作用、表现、提高的途径等也都做了探讨。基本认为民族素质与民族发展密切相关;科学文化素质尤其重要;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主要途径;等等。关于把民族素质做为民族发展程度的衡量指标的观点尤其重要和具有现实性。关于民族素质的群体性的论述是民族素质理论的重要内容和特点。关于民族素质和民族结构的关系,民族素质内部诸要素之间有机统一的理论十分重要。总之民族理论中关于民族素质的理论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当然民族素质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和深化,正如熊锡元先生曾指出的那样,通过这种研究而为“民族工作和国家决策、为各个民族制定其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27〕

收稿日期:20/05/97

* 本文写作前刘健中、孙东方、陈庆华、乔莉等参加了资料搜集工作。

注释:

〔1〕《辞海(1989年缩印本)》第1378页,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2〕《教育学》第44页,富维岳、唱印余主编, 东北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3〕《中国人口·山东分册》第411页,吴玉林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年版。

〔4〕《斯大林论民族问题》第28页,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编, 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5〕李振锡《论斯大林定义的重新认识和修改》, 《民族研究》1986.5.第4页。

〔6〕《民族理论通论·附录》第525页,金炳镐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金炳镐《试论民族结构及其研究的意义》, 《民族理论研究》1987.1.第79页。

〔8〕金炳镐《民族理论学科发展问题浅见》, 《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2.第25页。

〔9〕《实践》1987.13.第20页,王建军文。

〔10〕〔11〕《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8.1.第56页, 王建军文。

〔12〕《思想战线》1989.5.第55页,熊锡元文。

〔13〕〔24〕〔27〕熊锡元《“民族素质”一词涵义探索》,《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2.第22,23页。

〔14〕〔15〕金炳镐《论民族发展的诸条件、环境》,《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4.第17页。

〔16〕《民族理论研究》1989.4.第21页,都永浩文。

〔17〕《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1.第8页都永浩文。

〔18〕〔19〕《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4.第29页,都永浩文。

〔20〕〔21〕《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2.第48页,都永浩文。

〔22〕都永浩《民族素质浅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1.第8页。

〔23〕《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2.第29页,马尚云文。

〔25〕徐杰舜《民族理论学发展的一块里程碑——评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1.第126页。

〔26〕《民族理论通论》六章四、五、六节,八章三节,金炳镐著,中央民大出版社1994年版。

标签:;  ;  ;  ;  ;  

民族素质研究述评&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_能力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