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家族聚集性感染的预防途径论文_孙航

乙型肝炎家族聚集性感染的预防途径论文_孙航

孙航

(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0)

【摘要】 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之一,人群总感染率在60%以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率约10%[1]。全球约4亿人为HBV感染者,卫计委统计资料显示,我国HBV感染者约1.2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占25%以上,而家族聚集性感染则为我国HBV传播的主要途径(70~80%)。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乙型肝炎家族内传播现状,分析预防乙型肝炎家族聚集性感染的途径。

【关键词】 乙型肝炎;家族;预防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349-02

乙肝为传染性较高的疾病之一,其传播表现出家族聚集性的特征。HBV急性感染后可转归至慢性带病状态,持续肝损伤引发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目前乙肝尚无临床有效的根治方法,患者需长期持续治疗,对患者家庭及我国卫生系统带来巨大负担。可见乙型肝炎家族聚集性感染预防的重要性。

1. HBV家族聚集性感染的现状

乙肝患者或者无症状HBV携带者,均具备传染性。体液传播与性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因而乙肝患者的配偶及与其长期密切接触的家族内成员均为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国内有相关文献表明,与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的家族内成员感染率达54.48%[2]。

HBV的高传染性表现为其既可使人直接遭受感染,亦可沿粪-口或口-口途径传染他人。除胃肠道消化液外,乙肝表面抗原(HbsAg)在汗液、唾液、阴道分泌物等多种体液中均已检测出。某相关研究曾以HBV携带者混合唾液对长臂猴行皮下注射而感染成功,表明在一定致病条件下,乙肝于家族内成员间通过生活密切接触传播的可能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国内某些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得出HBV感染者中无明确血液传播、垂直传播证据者占约90%,亦表明家族内成员间的生活密切接触可为乙肝的传播途径之一[3]。

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的家族内成员中,其幼年子女因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较健康成年人低下等因素,感染HBV后较难产生保护性抗体。乙肝患者的配偶感染率达63.38%[4],可能因其与患者本人的直接性接触以及较其他家族内成员与患者接触更为密切、共用生活用品等因素有关。而家族中患者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其他亲属等,其感染率与配偶及幼年子女相比较低,但仍高于一般人群。

2.预防HBV家族内传播的途径及其效果

2.1 加强健康宣教

研究表明多数HBV携带者并不了解乙肝传播与预防途径,其家族内成员也未采取相关保护措施。兰州某调查显示相当部分的调查对象对乙肝的认知率较低[5]。鉴于HBV携带者及其家族内成员相关知识的欠缺,社区及各级医院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其健康宣教。确诊其HBV感染的首诊医师应在保护患者隐私、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向患者及与其有密切生活接触史的家族内成员宣传、讲解乙肝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由于患者认知能力、文化水平的差异,当面或通过视频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优发放宣教手册等文字宣教。对家族内有HBV感染者但其本人尚未感染HBV的高危人群,亦应普及自我防护相关知识。同时,各社区卫生机构定期进行面向社区内全体居民的乙肝防治知识宣教也可减少乙肝在家族内的传播。通过加强健康宣教,可使HBV携带者本人对其疾病的传染性有所了解并明白如何避免传染给他人,亦可使患者家族中易感HBV的其他成员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明白预防HBV感染的方法,从而降低HBV在乙肝病毒携带者家族内的传染率。

2.2 完善乙肝患者家族内成员乙肝五项检查

研究表明,人体感染HBV后对肝细胞的损伤主要是由免疫反应引起,非特征性体液免疫等抗病毒的免疫应答启动后,在清除HBV的同时可使肝细胞受损[6]。由于HBV感染后患者病情多比较隐匿,乙肝患者家族内的无症状HBV携带者多不了解自身病情,直至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不仅延误了早期干预的时机,也成为其家族内HBV的传染源。家族聚集性感染时我国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因而对与乙肝患者有密切生活接触史的家族内成员定期检查乙肝五项,可以筛查出家族内是否还有其他乙肝患者, 以便及早干预并采取预防措施。

2.3 及早进行免疫干预

虽然目前乙肝尚无临床有效的根治方法,但乙肝仍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研究表明,对12岁以下幼年子女接种乙肝疫苗,其HBV携带率可低于0.5%[7]。上海市黎健等的调查显示对乙肝患者家族内成员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并加强预防措施,对防止其因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导致的家族聚集性感染有明显作用[8]。

自1992 年我国大范围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接种后,大部分HBV携带者或乙肝患者的子女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而避免了HBV的感染[9]。统计资料表明,1992年后乙肝发病率表现出明显变化,200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截至2009 年其发病率较2001年已下降50.85%,国内外多个研究亦表明乙肝疫苗广泛接种对阻断乙肝传播的有效性[10]。全民接种乙肝疫苗后将带来我国整体乙肝患者及HBV携带者绝对人口数的减少,从传染源方面减少了HBV家族聚集性感染的可能。

2.4 其他因素

除去乙肝患者家族内成员与其接触的密切程度,家族内成员自身的身体状况,即免疫力、对HBV病毒的抵抗力情况,都是影响HBV在家族内传播的重要因素。当患者家属出现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的疾病时,应适度减少与乙肝患者的密切接触,并加强自我防护措施。

3.结论

综上所述,乙肝患者及作为乙肝感染高危人群的乙肝患者家属对如何预防乙型肝炎家族内传播的途径不了解导致乙肝的家族聚集性感染率较高,因此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共同生活居住的家族成员应加强相关知识,完善乙肝患者家族内成员乙肝五项检查以便及早干预,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并对抗体产生情况及时追踪,从而预防乙型肝炎的家族聚集性感染。

【参考文献】

[1]刘崇柏.中国病毒性乙肝的流行性特征及预防.中国公共卫生,1997,13(9):515.

[2]周小玲,杨继红,赵线娥.乙肝患者家庭感染与防护意识分析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2,24(4):182-184.

[3]唐红梅,陈京立,王新华.乙型肝炎病毒在家庭内的传播现状[J].传染病信息,2006,19(3):111-112.

[4]林小钦,李东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配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和分析[J].国际流行病传染病学杂志,2011,38(2):91-92.

[5]蒋永萍,王智永,张薇.兰州市乙型病毒型肝炎相关知识调查[J].甘肃医药,2009,28(6):422-424.

[6]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

[7]周小玲,杨继红,赵线娥.乙肝患者家庭感染与防护意识分析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7):799-800.

[8]黎健,刘景一,胡家瑜等.上海市乙肝病毒感染家庭聚集性及感染模式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ISTIC,2013,17(8).

[9]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

[10]陈红伟.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分析[J].科技信息,2010(8):340-341.

论文作者:孙航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9

标签:;  ;  ;  ;  ;  ;  ;  ;  

乙型肝炎家族聚集性感染的预防途径论文_孙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