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探讨论文

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探讨论文

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探讨

杨家宁

摘 要 近年来,由于短视频新闻呈现方式直观化、承载信息丰富化的特点,受众越来越倾向通过短视频了解新闻事件。短视频通常来源于事发当时的录像,真实度、还原度较高,往往稍加新闻要素作为字幕即可创作成一个“爆款”。从新闻叙事学来看,这样的新闻要素组合方式简单、粗暴,肆意的视频剪辑破坏了叙事时间和叙事逻辑,并且以“博眼球、获流量”为竞争手段的叙事聚焦,使得短视频新闻的内容适宜度和报道尺度稍有不慎会增加其触及道德和法律底线的风险,短视频新闻报道领域亟待规范。

关键词 叙事学;新闻报道;短视频

通常来说,新闻叙事学多用于分析文本(故事),诸如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等代表所认为的那样,将叙事学研究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而托多洛夫一派认为叙事学研究的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和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因此,笔者认为,短视频新闻报道作为视觉传播中一种短小、内容丰富且新闻要素(“5W”)相对完整的报道形式,可以通过叙事学进行分析和理解,同时,通过对短视频新闻的拆分有助于理解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叙事方法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从而避免短视频新闻报道中出现伦理失范的问题。

1 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的原因

1.1 叙事声音:一家之言与“暴露”的叙事者

对于叙事者来说,一般是讲故事的人。但通常在一个短视频新闻中可以轻而易举的感知到“说话者”,但说话者不等同于叙述者。因而短视频新闻与文本新闻最大的不同在于一定存在拍摄者(叙述者),这种叙述者可以隐藏也可以公开,取决于视频剪辑或拍摄者控制自身发挥多大的参与功能。

以今年发生的“上海男孩跳桥事件”来看,其视频报道就是典型的隐藏叙事者。2019年4月17日21时58分,上海一名17岁的男孩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其母批评后,拉开车门跳下卢浦大桥,经抢救无效死亡。4月18日,@王志坤、@胡锡进等网络大V就该事件发表观点,事发当时的车载视频及监控录像(该视频没有经过任何技术处理)完整记录了从“汽车停滞大桥中央、男孩拉开车门跳下卢浦大桥、男孩母亲追出车外试图拉拽男孩、男孩纵身越下、紧追在后的母亲因没有抓住男孩捶胸顿足、嚎啕大哭。”这一过程。视频一经上传,迅速成各大媒体新闻报道素材,转发量剧增,舆情达到峰值。18日下午,包括@人民日报在内媒体官微以及中国新闻网、搜狐网等新闻网站发布相关报道,网民就父母的教育方式问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展开讨论。

这里的车载视频及监控录像由叙述者传播,作为隐藏的叙述者,它介入的声音十分微弱,所以后期人们对于该事件的焦点基本不存在对于视频来源的探讨上。但这类短视频新闻报道正是由于叙述者的缺席,往往使得受众可以随意的解读视频内容。在这次热点事件的传播中,短视频没有经过任何技术处理,原叙述者只履行了传播事实的任务,此时的短视频还可以看成一个未被开发的胚胎。到了自媒体、商业媒体和专业媒体的传播阶段,往往会根据自身的报道需要,对视频进行剪辑处理,并配以文字,使得本来微乎其微的叙述者就被替代,短视频的报道倾向随着新叙述者而改变着。然而在此次事件中,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商业媒体、自媒体为了能够“继承”原视频的热议度,对视频的处理相当简洁,忽略了对事件发生者的人文关怀。

而发生在2018年10月的重庆大巴坠江事件,激起网民千层浪的就是事发车辆的车载视频,该视频清晰的记录了女乘客在大桥上干扰司机、拽动方向盘,紧接着是大巴开出大桥,车上乘客的惊呼与骚乱声、大巴入江时水咕噜噜的声音清晰入耳。该视频在刚开始的传播中没有做任何技术处理,努力达到叙述者的隐蔽,却忽视了在事实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平衡,在后期传播过程中,所有的原视频改为动画视频,但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不可挽回,再次登场的叙述者显然不能发挥其原有的功能了。

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一定要把企业产权的边界划分清楚明了,这样一来会使得企业对利润的分配更加合理科学,提高企业的资本利用率。此外还要注重塑造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得两者之间的信用契约关系稳固坚定,进而形成对企业产生一种牵制作用。

一方面是低俗不良内容源源不断的推荐,另一方面是积极健康信息的长期匮乏,信息茧房油然而生。当新闻从业者激活这些熟知事件记忆作为参照的时候,受众会被自然而然的代入惯性思维之中,一是会模仿视频中的行为来获取相同高流量、高点击量的回馈。二是媒介记忆对现实社会中的相同行为的影响,甚至对某些违法违纪行为达成漠视的共识。

1.2 叙事聚焦:对抗性的新闻事实

媒介在社会中担负着回忆者与叙事者的角色,短视频新闻报道方式加深了受众卷入新闻事实的程度,所谓读者的“文本体验”就是参与这种“现实”的创造过程。而媒介创设出来的拟态环境终究是为了展现“逼真”,作为受众要理性对待转叙者为我们提供的新闻信息,更要避免对视频中事件和人物进行肆意妄为的评论。相信在媒介与受众的共同努力下,短视频将成为创新新闻报道的利器。

除了“暴露”主人公、隐蔽叙述者的伦理失范,我们往往接触到的短视频新闻报道,都是“一家之言”,即叙事声音单一。短视频新闻报道的叙事时长非常短,它的时长要符合快速传播的节奏和碎片化的受众阅读习惯,因而很难实现在短时间内把事实全貌讲清楚、讲完整。这时,新闻生产者就不得不抛弃掉某些看似不重要的叙事声音,重点报道能够引起强烈传播效果的画面。充分自由的传播环境易带来无序的传播行为,加之传播者社会责任意识的不足导致传播者无法正确处理叙事声音,更没有专业媒体素养进行事实选择,这些叙事声音本就十分微弱,经过传播者的有意处理后,就更显苍白无力,甚至石沉大海。尤其是在新闻人的实际范畴被扩充后,除职业新闻人外,草根新闻人通过网络平台成为整个新闻从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媒介素养较低,缺乏长期行之有效的规范管理,造成了网络传播环境的无序。

1.3 符码创设:标签化的拟态世界

自然,想要理解叙述,就必须依赖某些符码,语言就是一种重要的符码,比如短视频内容是中文的,受众就应该懂汉语,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视频中动作的实际意义即文化符码。抖音短视频的国外发展之路相对曲折,原因就在于视频内容因为文化差异的不同而不被受众接受或认可,可以认为抖音短视频原本依赖的内容生产方式因文化符码的解读差异性而受到影响。在符号学中,符码就是符号系统中控制能指与所指关系的规则,所谓符号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按照一定的规则(符码)把他要传达的意义转换成某种特定的信息,比如在一则短视频新闻中,记者想要表达出被采访者富有这一意义,就会拍摄有关被采访者的穿着、珠宝首饰、豪车等其他符号来完成意义创设。一个短视频新闻中会出现多种符码,多种参照系统。巴尔特在他的《S/Z》中用5种符码分析了一篇著作。如行动符码,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完整的动作,点一份饮料、接到饮料、喝下饮料、付饮料钱等。它的功能在于赋予叙事以潜力去组织一系列动作。所以当短视频新闻具备某一个行动符码开始时,即使随后的行动不在视频中体现,受众也会受到行动符码体系的影响进行下一步的预测和分析。再如义素符码,指的是能够运用“意义的闪现”来完成故事的主题。比如在交通事故中拍摄到的女司机,不是交通事故的主导者甚至都不是此次交通事故的参与者,都可能成为被讨论的对象,这种意义源于在以前的新闻报道中“相同义素”的捆绑而导致的新的符码。

作为新闻报道的视频原素材,其叙事声音十分微弱,反而是后期媒体的编辑加工使得视频也不能“讲真话”。对于各大媒体平台来说,要继续丰富视频内容,寻找事实真相,真实还原事件本身。传播者身份虽正在多元化演进,许多草根传播者往往媒介素养较低,这就需要从事媒体生产者承担责任,但是一旦进入了传播渠道,无论传播者是谁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和任务。正如康德所说“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那洞口子这会儿正往外冒着些黄绿色的浓烟。烟雾里,已经有了一堆人在口子前面穿来穿去地忙。可以看出来,西山的这次事故实在是太大了。我粗略地环顾了一下,四周那些披满了黑色煤尘的工棚子、几个三角钢架子,以及洞口子上的山崖,都他妈撕裂得不成个样子了。我噗噗吐出些嘴里沙牙的煤渣子,用袖口抹了抹唇角。

2 规制短视频传播伦理失范乱象的措施

2.1 丰富叙事声音,让更多人发声

4.3 阴茎阴囊角的成形 阴茎阴囊角成形的目的是构建阴茎根部柱状外观,使其成直角外观,同时在阴茎根部腹侧的固定可以有效的防止阴茎体回缩[7]。

2.2 丰富叙事内容,注重人文关怀

“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预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当中。”由于视频信息的阅读者个人经验的不同,对视频中相关符号的理解就存在差异。视频传播者可以借助配图、文字、相关链接等其他手段和方式降低受众对于视频内容的误读,一旦个体记忆的数字化“茧房”生成,就难以消除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

2.3 合理解读符号,避免刻意关联

“惊”“奇”“怪”的故事母题不是提高媒体知名度和关注度的唯一手段。要选择积极健康的传播内容。媒体从业者不仅要揭露生活中的黑暗与丑陋,还应该发现身边的真善美。传播学家纳格博曾做过调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卷入暴力事件或遭遇暴力事件的概率在1%以下,而观看视频者认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或卷入暴力事件的概率在10%以上。这就意味着媒介塑造的记忆对人们认识真实世界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3 结束语

短视频新闻报道往往更加聚焦对抗性的新闻事实,例如一些短视频制作者为了获得更高的网络人气,争相制造色情、暴力等低俗短视频,借助各大平台的热门置顶等方式形成快速传播模式。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平台将这些猎奇的视频提供给使用者,经过算法推荐模式对个人使用行为的追踪,会经常性给受众提供同类视频信息,久而久之形成的媒介记忆深深印入平台使用者大脑之中。通过聚焦对抗性的新闻事实,极大地迎合了部分受众的猎奇、仇富等心理,制造社会矛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涛甫教授在总结中国传媒业新业态新生态时提出了市场在内容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总结了市场的需求诸如求真、模仿、娱乐、社交、声望、金钱、权力等,可以说想要获取最底层的受众关注度,就会导致内容趣味的整体下沉。

所以,当研究者去批判舆论对事件主人公的二次伤害时,追本溯源在于编码与解码过程中的误读,一方面传播者刻意为之通过创设某些符码、隐藏叙事声音达到所预期的传播热度(只在于热度而不在于讨论的内容);另一方面传播者尽可能的传递事实真相,受众的复杂性与个体差异性导致了对部分符码的解码意义不同,即他们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如一个有关患者家属手持锦旗跪谢医生的视频,本是感人至、深皆大欢喜的结局,却偏偏被部分受众解读为复杂的医患关系,“为什么要跪?医生救病人天经地义!”可以认为,整个拟态世界就是新闻媒介建构的符号化的世界——女司机、王思聪、杨超越、医患关系……

注释

①[美]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毕竞悦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我国肿瘤临床治疗现行指南制定的现状分析及循证指南评价 ……………………………………………… 宋再伟等(13):1729

基于语料库的二语构式创新用法教学 …………………………………………………… 陈松松 程文华(3.61)

②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觉》,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4。

参考文献

[1]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5.

[2]何纯.意义的建构与扩散——新闻学视域下舆论引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3]邵鹏.媒介记忆理论——人类一切记忆研究的核心与纽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4]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7-0070-02

作者简介: 杨家宁,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方向。

标签:;  ;  ;  ;  

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