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定位偏差及引导研究_性别角色论文

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取向论文,青少年论文,性别论文,角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9)060001-04

人生来不仅有生理上的男女性别不同,更有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性别角色之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后者对个人的发展更为重要。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我国青少年正在经受多元文化和不同思想观念的巨大冲击,性别角色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取向不仅对个人成长影响重大,而且关系到民族人格特征和素质的发展。因此,探讨我国当代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变化及其有所作为的引领迫在眉睫。

本文拟从性别角色研究发展、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现状和引领对策三方面进行探讨,以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关注。

一、国内外关于性别角色研究的发展

(一)性别角色研究的由来和发展

所谓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随不同社会文化而有所不同。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始于1936年,Terman和Miles以性别角色描述社会中男性与女性所拥有的相对稳定行为,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位于性别角色连续体的两个极端上,并以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对立的理论为基础,编制出确定性别角色的第一个男性化—女性化量表(M-F量表)[1],至此性别角色的概念和相关研究开始大量出现。Constantinople率先从理论层面对两极的男性特质—女性特质的心理学建构提出了质疑,提出了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理论,即认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独立的单一维度,即同一个体可以同时拥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2]。基于此,Bem(1974)编制出基于双性化的Bem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BSRI)[3]。该量表将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四种类型: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和未分化人格。至此,贝姆量表成为鉴定性别角色的重要量表。

(二)性别角色与个人发展之关系

性别角色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但究竟哪一种性别角色最适于个人的发展?理论界提出了三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1.一致性模型(congruency model)

该模型是早期提出的模型,认为理想的性别类型是和生理性别相一致的类型。即具有男性特质的男性或具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心理最为健康、适应性最好。

2.双性化模型(androgyny model)

双性化模型认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是同时具有高的男性特质和高的女性特质。男性特质具有工具性特征(instrumentality),多指传统上用来描述男性在能动性(agency)方面好的品质,比如独立、果断、有抱负等,通常有利于个人成就的实现;女性特质具有表达性特征(expressiveness),多指传统上用来描述女性在交际性(communion)方面好的品质,比如善解人意、同情心、助人等,女性化特质通常有利于和谐关系的构建。

Bem研究认为双性化特征的人具有最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双性化比其他人有更显著的独立性、更强烈的自尊感[4]。Spence的调查也表明两性中都有接近三分之一是双性化,并表明双性化个体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力,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5]。有众多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人比其他三种类型的人更受欢迎,是更典型、有吸引力的理想女性和男性模式[6-8]。此外,研究发现人们更喜欢与双性化的异性发展友谊与爱情,未分化的个体无论在友谊还是爱情方面都最不受欢迎[9]。

我国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很快,综观2008年以前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人际交往和主观幸福感等主体因素的种种关系[10-14]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双性化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有较少的心理疾病、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环境持开放态度,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理想人格模式;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者最优,依次为男性化者、女性化者,最差的是未分化者;在幸福感上,双性化者感觉最为幸福。上述结果与Bem等人早期对美国被试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3.男性化模型(masculine model)

在双性化模型提出的基础上,西方大量的实证研究和以这些研究为基础的系列元分析却表明男性化模型才是最理想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双性化模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男性化特质,不管生理性别如何,男性化特质才是决定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15]。由于西方的人际关系淡漠,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体独立性,个体越来越关注自我、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西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具性特质的男性特征。因此男性化模型已成为当代西方追求的理想模型,并逐渐取代双性化模型。

二、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偏移现状与原因

(一)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偏移现状

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了性别角色的现状调查,揭示出我国的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的双性化者显著少,比美国的未分化者(女生28%,男生25%)多;随着时间的发展,典型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见表1。

根据表1结果,近10年时间男性中男性化者从32.3%下降到20.2%;女性中女性化者从69.6%下降到30.5%;未分化者则陡然增加,男性未分化者从9.3%上升到49.6%;女性未分化者从2.5%上升到40.9%。而美国最近研究表明,女性双性化者明显增多,男性双性化增加很少[17]。可见,两国体现出不同的发展走势。

表1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类别的发展背离了一致性的传统理想性别角色模式,男性的男性化和女性的女性化大量减弱向未分化偏移,而不是向理想的双性化模式发展。至今为止,该现象尚未引起学术界、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我国青少年随时代变迁性别角色的负面变化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尚缺乏充分的预测和估计,更未有相应的原因探析和对策分析。

(二)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偏移的原因

性别角色的形成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性别相一致的男性化和女性化者主要受传统的社会文化、刻板印象、社会期望等的影响而形成,而双性化者和未分化者均受这几方面的影响较小。那么我国青少年向未分化的严重偏移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1.青少年求新、求异、求变的内部需求的体现

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阶段,其求新、求异、求变的需要特别强烈。加之处于我国转型期的青少年,受到多元文化和多种观念的强烈冲击,更容易放弃传统的性别角色,而追求、崇尚新的性别角色,因此改变性别角色成为青少年的普遍心理需求。再由于我国现有教育缺乏性别角色引导的正式渠道和相应内容,听之任之发展,更加速了其向未分化方向发展。

2.媒介推波助澜,青少年不辨良莠,盲目崇尚

近几年来,娱乐圈和媒介迎合青少年迎新和求变的心理需求,大力推出“超女”和“加油好男儿”等选秀节目。2005年年度“超女”李宇春凭其“中性”一举夺冠,刹那间其外形和风格成了众多女生追逐的对象;“加油好男儿”等选秀节目中许多“阴柔气质”的男孩也受到追捧,这种表面的中性,实则未分化的性别角色成为了当前青少年追求的时尚和崇拜的偶像。娱乐圈和媒介从商业性质出发的追捧及青少年盲目的崇尚成为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偏移的重要原因。

3.青少年受教育的年限普遍延长,社会化过程相应产生变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青少年受教育年限得以增加。青少年一直生活在只管学习的、单纯的、缺乏磨炼的学校环境里,这与过去初中毕业就开始工作,就承担家庭责任的男儿来讲,社会化延迟,导致男性特质的减弱。但另一方面,女孩的普遍入学和教育程度的提高,女孩一样也要在学习上和职场上与男孩比拼,传统的温柔、善良、体贴的相夫教子要求已不能满足现代女孩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男性的男性特质和女孩的女性特质双双减弱的状况就成为现实。

4.独生子女的保护性教养方式削弱了男性特质

与西方比较,我国的传统教养方式以保护性的保守教育为主。再加之我国当代青少年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更是保护有加,溺爱增多,对男性特质的培养极为不利。

5.体育活动的大量减少,男性特质减弱

姚萍、钱铭怡等人研究表明[18],男性化和双性化被试比女性化和未分化被试更喜欢体育运动;男性化被试(43.6%)和双性化被试(40.4%)坚持运动的显著高于未分化(20.9%)和女性化被试(22.9%);坚持运动被试的男性化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不坚持运动被试。同时亦有研究表明女运动员双性化比例显著高于女大学生[19]。上述研究均表明影响个体坚持体育运动的性别特质可能与个体的男性化特质有关。而我国应试教育严重,从中小学开始,学生的体育锻炼量就大大减少。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对塑造个人的意志品质和竞争精神,乃至良好的性别角色都有极好的作用。

三、引领对策

(一)在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宣传上需大力纠偏

首先需要在理论上澄清,不是具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就是双性化。双性化是指具有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且两者都强。就是理论界亦有不少人士也并未真正理解双性化的含义,而简单地将双性化等同于男性特质加女性特质,这势必为社会上的中性化崇尚埋下祸根。其二,在媒介上应大力纠偏:(1)中性化不是双性化而是未分化。双性化是指男性正性特征和女性正性特征都强,而未分化指男性正性特征和女性正性特征都弱,前者是个体发展的理想模式,后者则是应避免的发展模式。(2)双性化是指的人格特质,而不是外表打扮。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仅仅根据外部特征的性别错位诩为中性化而加以追逐。特别是男性女性化更是人格特质的一种倒退,严重背离了性别角色发展的良性轨道,对民族素质和个人发展都将带来消极的甚至难以补救的负面影响。

(二)大力进行未分化的预防教育和干预教育

全面开展全国范围取样和青少年全段年龄的性别角色取样调查,揭示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年龄发展走势,摸清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期。抓紧关键期进行性别角色的导向研究和教育,同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教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女生的变化显著[20]。因此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是可塑的,对性别角色未分化的青少年开展干预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三)全面开展双性化特质的塑造教育

有研究表明[21],在当代中国,最好的适应和幸福不仅和高的男性化水平相联还和高的女性化水平相联。双性化是最适合我国文化的性别角色发展模式。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全方位协同,大力倡导双性化教育。在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中,既要着力培养以个体独立、坚定、冒险和雄心为核心,助于个人成就实现的男性化特质,又要注重培养以理解、善良、温和助人为核心,利于和谐关系构建的女性化特质。具备双性化特质,个体在社会适应和个人成长发展中就具有了更大的弹性和生存的空间。

(四)加强体育活动,增强男性特质

塑造女性的双性化特质,关键是要培养男性特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男性化特质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无论女性还是男性的发展都与男性特质密切相关。因此在青少年中加强体育活动,大力开展体育锻炼不仅仅是增强体质的问题,还应该提高到加强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

借奥运会在我国召开的东风,大兴体育热,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者半免费性质向青少年开放,为青少年的体育运动普及创造条件。同时,大力宣传,帮助大众树立运动的意识,将体育锻炼视为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享受体育,逐渐养成运动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塑造个人良好性别角色的目的。

标签:;  ;  ;  ;  ;  

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定位偏差及引导研究_性别角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