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考-以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论文

关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考-以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论文

关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考
——以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

马 垚

(湖北省恩施州文化馆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 鄂西南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包容性、复合性特点的一个代表性区域。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简称“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其深厚的特色民族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为基础,高度整合保护区内的核心文化,从而达到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目的。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定出具体的条例和实施细则,科学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有效保护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实验区的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关键词】 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保护模式,在全世界范围都比较少见,是中国对非遗保护路径的创新,意义在于对非遗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还非遗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随着时代发展,非遗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在变化。所以,客观现实要求不仅要保护单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与之相关联的诸种条件,也要对非遗及与之构成传承链条的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系统整体进行保护。[1]2014年8月,文化部同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长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设立“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对象主要是划定范围内的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也包括相关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和其他文化遗产,自此开启了湖北省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之路。

一、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已取得的成效

鄂西南区域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非遗资源丰富,存续状态较好。一方面,得到有效保护的遗迹较多。据不完全统计,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处。这里留存着大量崖葬遗迹、仙道佛等宗教遗址以及土家族摆手堂、唐崖土司皇城遗址、容美土司遗址等土家族民族文化遗址。另一方面,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较好。鄂西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其中一些项目享有盛名。传统音乐方面,有利川灯歌、薅草锣鼓、长江峡江号子、哭嫁歌等;传统舞蹈方面,有摆手舞、肉连响、撒叶尔嗬、地龙灯等;其他如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牛王节、女儿会、社节等典型的民俗文化,都是鄂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且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在探索和发展裁执分离模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碰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其合法性如何认定、行为性质如何认识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

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是顺应新时代对人才需求而开启的,旨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需要客观看待新高考改革中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现实问题,打破常规,寻求新的发展突破点,探索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可行性路径。

2018年3月,文化部召开了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专家论证会,原则通过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目前,总体规划已经文化部和旅游部批准。同时,县市子规划也通过专家组评审。

根据公式(4),对椒江口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共计27个时刻的悬浮泥沙浓度进行反演.在椒江及台州湾选取4个虚拟浮标点,分别表示椒江上游、椒江中游、椒江河口及台州湾近岸,求算虚拟浮标点处模型反演悬浮泥沙浓度,用以表征上述各处悬浮泥沙浓度,以便对悬浮泥沙浓度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其中,各虚拟浮标处悬浮泥沙浓度为该点所在3×3栅格内模型模拟值的均值.

二、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当前存在的问题

(三)部分承载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 由于历史的变迁、科技的发展进步等各种原因,鄂西南现存的一些文化遗产和部分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场所正在不断减少或者消失,现存的一些文物和古迹也在遭受着自然和人为等多方的破坏,如:民间曾流传南剧剧目近800出,但随着一大批南剧老艺人相继谢世,剧目逐渐失传,有些绝活或技巧也未得到继承,致使现在南剧日常上演剧目不足百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曾经是土家姑娘出嫁时为自己编织的必备陪嫁品,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冲击,掌握这门织锦技艺的土家族人已寥寥无几。

(二)保护区资源整合较为松散,没有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以保护区域内的非遗为核心目标,对传统文化及其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从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来看,当前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虽然在形式上得到了各县市政府的各种政策支持,但是在辖区内的建设中仍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文化生态建设的资源较为分散、整合度不高,对旅游、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和环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的整合度不高、划分不清楚,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没有很好的结合,并存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项目混为一谈的现象。保护区内建设的整体区域及共享资源界限不明确,跨县(市)交流不够,没有建立常态化的联络机制,更没有形成合力。

(一)保护区建设规划设计不够完善,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针对《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规划》各县市都已经提交了各自的子规划,但由于该子规划涉及的时间是到2035年的保护区建设,从长远发展来看,各子规划考虑长远不够充分,存在项目规划不够,资金设计不合理等方面的情况。各县市编制的规划没有根据本地区的非遗特色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编制还是老思路、老办法,缺少对重点保护区域的划分,缺乏创新的亮点和突破点。

当前,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虽然对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也因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等问题面临诸多挑战。

三、对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发展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笔者根据调查,总结出几点建议。

(一)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扶持政策,确保保护区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根据保护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为依据,严格按照《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生态文化保护试验区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尽快制定出台符合本地区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办法、实施细则,政府资助办法和遗产传承人认定,让各项工作开展有据可依。同时,抓住文化投入总体不足的问题,研究制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给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确定重点保护区域,走综合性、整体性的科学保护之路。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区域,对该区域内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形态实施整体性保护。要选择若干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街道、社区或乡镇、村落等,作为区域性整体保护的重点。尤其是要在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州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确定重点。在整体性保护中,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项目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性,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将单一项目、单一形态的保护模式,转变为对非遗及与之构成传承链条的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系统整体进行保护。

(三)注重做好有机结合,让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时俱进,更具生命力。 一是要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在精准扶贫易地搬迁过程中加强对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的保护,特别是保护好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民俗。因地制宜为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人提供平台,探索订单式生产,带动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提高收入。二是要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抢抓文化、旅游机构改革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机遇,通过融入文化遗产等文化元素,推动发展文化体验游和康体养生游等新兴文化旅游业态,引导保护区内各县(市)依托本地国保、省保文物单位,打造文化旅游景点,让文化成为地方的“卖点”和“亮点”。三是要与群众受益有机结合。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筹建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非遗产业,让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惠及更多老百姓。

参考文献:

[1]陈华文.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N].光明日报,2018-06-02(12).

[2]庄莉.要以整体观视角看待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8-11-19(002).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19-0207-02

标签:;  ;  ;  ;  

关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考-以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