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南产业秩序的合理安排_海南房地产论文

论海南产业第序的合理安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合理安排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对经济发展来说,大至一个区域、一个国家,小至一个省、一个地区,产业第序的合理安排具有战略意义。而龙头产业的确立又在这种安排中居于核心位置。俗话说:“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经济发展的实践也告诉人们,各行各业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和一定条件下以同样的速度和规模推进,抓龙头产业以带动和促进其它产业的兴盛乃是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普遍规律。

几年来,笔者读到不少论述海南经济发展的大作。遗憾的是,在产业第序的安排上,它们或失之于笼统含混,或失之于偏颇一隅,大都未能给以令人信服的论证。例如,很多文章将热带农业、热带旅游业、海洋业统而论之为海南的支柱产业。这种提法显而易见的毛病在于重点不突出,有悖于辩证唯物主义确立并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另有不少文章则大力推崇热带旅游业的龙头作用。这里倒是突出了重点,但关键问题是这个重点是否确立得精当正确。坦率地说,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觉得大有商榷的余地。

二、经济发展的两条道路

一般说来,产业第序的合理安排应以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为前提条件。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道路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内生型,即主要依靠本地资源的有效组合创造财富;一是外源型,即主要依靠外域资源创造效益。前者一般都是先通过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积累资本,奠定基础,继之通过第三产业的兴起而实现经济腾飞。这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所走过的道路。因此,这是一条普遍的经济发展道路。后者的情况比较复杂。它的最古老的形式是海盗劫掠,继之是殖民掠夺(包括贩卖黑奴)。现代形式则是利用旅游、转口来料加工及贸易发展经济。这种形式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只能适应于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的个别国家和地区。例如古代的西西里岛、挪威近海地区,近代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以及现代的梵蒂冈、安道尔、塞舌尔、新加坡、香港、夏威夷等国和地区。现代外源型经济发展道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仅出现在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的狭小地区。如塞舌尔、新加坡、香港、夏威夷就是地处海运要道的城市国家和地区。再如,梵蒂冈是以其独特的人文宗教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那里有天主教圣地——圣彼得大教堂。而安道尔则是两者兼而有之。它既是法国、西班牙之间的陆路要道,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一个别具风情,面积仅为456平方公里,人口5.19万的小山国。在那里,8个湖泊坐落在海拔2000—2500米的山间,有天然滑雪场和狩猎场,有中世纪风格的古堡、穆斯林建筑遗址和古代天主教堂。以上独特条件加上无税政策,使过境旅游为这个小山国创造了90%以上的国民收入。不难看出,外源型显然是一种极个别极特殊的经济发展道路。

三、海南的选择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况,看看海南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先论自然条件。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端,陆地面积3.4万平方公里,偏离海运要道。其自然景观在中国还算得上是独特,但对世界来说并不是罕物,几乎是比比皆是。再看人文条件。海南省人口710万, 经济上在中国是个中等偏下水平的省份,文化上则是个相对落后的省份。这里没有世界级别的人文景观,连国家级别的人文景观也寥若晨星。总之,如果海南想在现代条件下走外源型经济发展道路,那么,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文条件,都是先天不足的。当今世界也没有这么大、这么多人口、类似海南现有发展水平的地区走上外源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先例。近年来,海南本身的经济发展实际上也否定了外源型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建省前的情况且不论,让我们看一看建省后海南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据1994年海南统计年鉴公布,1987—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中三种产业比例的变化为:

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虽从1987年的70.8%下降到1993年的66%,但仍处于主导地位。而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虽逐年上升(每年上升比例不到1%),但到1993年, 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仍未超过第一产业。这一事实一方面表明,过去若干年海南实际走的是一条内生型经济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也表明,由于第一、二产业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主导地位,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经济发展惯性运动规律也使海南不可能骤然脱离内生型经济发展道路而另辟他途。

四、怎么看旅游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

无庸讳言,近几年,海南的旅游业哄然崛起,创造了骄人的业绩。据统计,1993年海南全省接待国内外旅客2794102人次。 但我们也要看到成绩后面的不足。

其一是创汇不多。如1993年海南旅游业仅创汇3.52亿元(外汇券)。

其二是与国内旅游相比,国际旅游增幅不高,比例偏低,往来人次偏少且不稳定。据统计,1987年至1993年,国际旅游者由173124人次增至239654人次,增幅为138.43%。 而同期国内游客由577686 人次增至2554448人次,增幅为442.19%。两者相差三倍以上, 国际旅游的增幅大大低于国内旅游的增幅。与上年相比,1993年国内旅游者增加15.9%,而国际旅游者则减少11.2%。此外,还应看到,国际旅游者中,真正的外国人(包括华侨)又仅为20%,其余为港澳台同胞。

其三,就国内旅游来说,几年来虽然增幅颇高,形势喜人,但仔细分析一下,前景也大有堪忧之处。目前,国内游客大多为商务游客和会议游客,真正消闲观光的游客极少。坦率地说,前几年国内游客的剧增与经济过热和纲纪不振、腐败现象抬头有着密切关联。随着经济走向平稳发展的轨道和廉政建设的加强,预计今后几年国内游客的增幅将会大大降低。一般来说,持续健康发展的旅游业只能建立在以消闲观光为主的基础上。海南的旅游业这几年多少有些畸形发展,它的基础并不稳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性的因素还是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紧密相连。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有一段经济、文化的发展时期,更需要有一段心理适应时期。古语虽说:“衣食足,思淫乐。”但享乐不可能与衣食丰足同时产生,它毕竟是滞后一步的行为。拿日本来说,本世纪60年代、70年代,它的经济、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但人们外出旅游的习惯则始于80年代,而且外出旅游的人大多是战后出生的中青年,45岁以上者外出旅游所占比例不大。这些人外出旅游少并不是出于体力和经济原因,而是心理上还没有完全适应旅游这种生活习惯。因为他们的有生年华,大多是在奔波劳作、清欲勤俭中度过,已经养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生活程式。这是旅游业总是滞后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由此,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推断,可以预计,在正常情况下,未来若干年内,海南的国内旅游会有所上升,但不可能有大的增幅。此外,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对社会发展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的消闲观光了,而是逐渐将旅游与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甚至与医病疗养融为一体。这就对旅游地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硬环境而言,经济上要有相当的规模和基础,文化上要有丰厚的积淀和特色,自然环境要优美洁静。就软环境而言,社会治安要好,管理水平要高,服务质量要优。显然,海南的软硬环境离这些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这是造成海南国际旅游者少,真正外国人更少,而且往来人次起伏不定的根本制约因素。

要发展海南的旅游业,必须使海南现有的软硬环境有个根本改观。而这个任务又是海南旅游业本身无法承受的。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无论从质上看,还是从量上看,海南旅游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远逊于传统产业。无疑,目前海南的旅游业还是一种弱质产业。把这种产业作为龙头产业,以期通过它的发展来带动整个海南经济的兴盛实属有失精当。在中国,软硬环境比海南优越,旅游资源也比海南丰富的地方,如北京、苏杭、西安、桂林,尚不能以旅游为龙头产业,何况海南?!

旅游业既然在海南摆不上龙头的位置,那么它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究竟将扮演什么角色呢?

海南地处中国最南端,其独特的热带风光和丰富的热带物产在中国是没有替代性的。这是海南发展旅游业的最大优势所在。随着大陆经济文化的发展,来海南旅游的国人会越来越多;随着海南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来海南的国际游客也会不断增多。海南的旅游业无疑将成为较快发展的行业之一。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颁布的《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提出的理想目标,到1995年,海南全省接待游客将达到378 万至391万人次。届时,旅游业创造的直接和间接收入将达到50—60 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994年农业产值的一半),成为第三产业中的创收大户。因此,当前将旅游业确立为海南的重要支柱产业,或更确切地确立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还是比较恰当的。今后对旅游业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给予较多支持也是必要的。

五、农业——海南当前的龙头产业

把农业作为龙头产业不仅是海南走内生型发展道路初始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海南特有的省情所决定的。

首先,从资源上看,众所周知,热带作物资源、海洋水产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并列为海南四大优势资源。其中前两个就是农业资源。

其次,从经济结构上看,据1993年统计,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例为48.39%,高居首位。

再次,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联系看,海南现有的工商业对农业的依附性较大。据统计,建省初期海南的蔗糖厂和橡胶加工厂占海南全省工厂企业70%以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9.8%。经过近几年努力,海南工业对农业依附性有所减弱,但目前尚未根本改观。

总之,农业在海南一直处在实实在在的龙头位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对此视而不见。形成这种认识错位的原因主要是受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影响。通常,农业开发风险高于工业,收益也低于工业。这使人们选择经济发展道路,特别是确立龙头产业时,总是将农业弃掷一旁。但是,在海南这个特殊的区域,投资农业、工业的比较效益则完全是另一番情景。据统计,1952年到1992年的41年中,海南省投入农业和工业的资金共达98亿元,其中农业占48.5%,工业占51.5 %。 但是在1993年,农业创造的国民收入竟是工业的2.69倍。这一年,海南省的人均农业附加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1%,为30 个省市自治区中的第一名。无庸讳言,建省以来,海南的农业受到冷落。1988年到1992年,全省农业投资为11.4亿元,工业为36.2亿元,而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房地产业的投资则高达117.3亿元,为农业投资的10倍。尽管如此, 海南农业仍然连续4年以两位数递增, 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农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3.5%的水平。1994年, 海南农业首次突破产值百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近年来,一批有远见投资海南农业的先行者已初获较高的经济效益。例如,1992年,澄迈县黄竹村一农民的18亩试管苗香蕉,亩产4419公斤,亩产值9633元,投资回报率1:9。 这么高的回报率即使是海南热中的房地产业与之相比也大为逊色。在反季节蔬菜和其它瓜果生产上取得类似高回报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上述这一切表明,海南农业蕴含着有待挖掘的巨大潜力。

大概是旁观者清的缘故,海南建省伊始,由日本协力团资助完成的《海南岛综合开发计划调查》最终报告书对海南农业的作用给予高度重视。该报告书指出:“农业部门在开发前期的战略地位是整个经济的主导部门”。“调动尚未利用的资源振兴农业,是海南岛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不能维持经济的高速成长。为达到产业结构高度化,需要有相当长的准备期”。“在开发的前期(1985—1995)农业将在带动整个经济方面起很大作用”。该报告书提出的建议是很有见地的。当今世界发展较快的一些后起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也对此做了有力的佐证。如泰国、韩国走的就是一条先振兴农业再发展工业的道路。与海南自然条件比较相似的台湾,走的也是一条被人们广泛称誉的“绿色道路”。有资料表明,海南目前的产业结构同50年代初的台湾十分相近。台湾在1945年到1972年之间的20余年时间里,一直采取农业培养工业的战略。在50年代,台湾农业不仅提供了30%的国民生产净值,每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亦在20%以上。农业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粮食、原料和资本,扩大了岛内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并且提供了劳动密集型工业必需的劳力。台湾60年代、70年代的工业高涨和经济腾飞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的。台湾的成功经验对海南极具启发性和借鉴作用。

近十年来,海南历经走私倒洋货热、房地产热、股票热、圈地热,现在已走到一个关键的调整期。有人甚至认为1995年是海南发展最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对海南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思路。这其中关键的问题又在于确立龙头产业并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倾斜和支持。

令人欣慰的是海南的农业正在悄然升温,一些部门、单位和有识之士已经投身其中。

1、中央政府关心海南农业

据悉,内贸部决定在海南建立全国性的大型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这个总投资9300万美元的项目建成后,通过电脑联网, 将与全国400多个批发市场相衔接。年经营量将达300万吨。 海南的名优特产品将在这里集货、分拣、定级、加工、保鲜和储运,经过各销售区代理商和批发市场,直接进入各地的超级市场和连锁店。

2、企业转向海南农业

1990年,全国第一家农业开发试验区在海南诞生。遍布9市县33 个开发区的756万亩土地同时规划启动,实施六个年头,投资已达5.4亿元,农业开发条件、软硬投资环境大为改观。

海南民源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以来投入了1.5 亿元人民币对美亭经济开发区10.5平方公里土地进行规模开发,完成了道路、通讯、水利、绿化等基础建设。蔬菜、花卉、热带水果等许多农业开发项目已经发挥出巨大的效益。

1994年6月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它在全国率先以股份制发展“菜篮子”,法人股东多达21家,首期投资1.6亿元, 建成了万头种猪场、3万头肉猪场和20万只蛋鸡场。 今年又增加投资1.3亿元,建成农贸批发市场和屠宰冷冻加工厂, 同时将养猪业拓展到全岛各地,办成十个养猪分场,年饲养规模增加6万头。 “罗牛山”畜牧城的崛起,成为海南工厂化、集约化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海南的涉农公司与日俱增,多数从事房地产和股票的公司纷纷从投机转向务实,他们相信,海南得天独厚的热带、亚热带农业开发条件将把他们带向新的辉煌。

3、人才流向海南农业

北京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梁成基,1988年卖掉日本人赠送的两辆皇冠轿车,来到海南昌江县的一个荒山坡上投资兴建面积达一千亩的芒果园。现在这个芒果园果实已挂满枝头,初见成效。

共和国第一批留美归来的工商管理硕士——梁广海,把事业的根基建立在海南农村的土地上。1994年9月28日, 梁广海以海南太洋国际农业庄园总裁的身份,同海南定安县政府签订合同,承包8 个自然村一万多亩土地的使用权,开发高品质蔬菜产业。

4、台商看好海南农业

台湾与海南同为祖国南海双璧,在农业开发上两岛有很大互补性。在海南的一千多家台资企业,多数都把农业开发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领域。

去年年初,海南进行土地资源普查时猛然发现,有那么多台商台资在海南岛悄悄地进行着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台湾跃农公司1991年以来投入300万美元开发海南农业,他们在桂林洋、昌江、 三亚等地被内地投资者遗忘的角落拥有了五个农场七千多亩土地开发权,大量的热带水果、高档蔬菜经过保鲜处理和精细包装后,长驱直入香港和日本市场。

台商刘文彬曾这样评价海南农业:“海南搞农业有钱赚。举个简单的例子,海南种植芒果的自然环境和劳动力等条件可以打90分,台湾只能打60分,但台湾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在东南亚是最好的,种出来的芒果质量可以打80分,海南只能打到60分以下。如果在高分的条件下种出高分的东西来,还怕没钱赚?种芒果是这样,种龙眼、荔枝、柑橘、草莓、花生等都是这样,你说台商怎么不到海南来搞农业?”

应当特别指出,外来的和海南本身自发形成的农业开发合力即使是十分强大的,也需要当地政府给予积极的配合,何况这种合力现在看来还是有限的,尚不足以把海南农业尽快提高到应有的规模和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的作用就成了海南农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何动员方方面面关注并支持农业开发,将是海南省政府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一点现已引起海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94年12月5日至6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琼台(港、澳)经济合作促进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海南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来自台湾、香港、广东、广西、福建、陕西、北京和省内的24位农业专家以及海南省农业主管部门、部分市县、农业开发企业的代表8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30多位专家和代表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

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们集中探讨了海南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以及海南热带亚热带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养殖等产业开发的问题。来自海外和海南省外的代表还介绍了世界生物科学的最新发展、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台湾高科技农业发展案例,以及华夏水果第一乡——广东高州市水果发展经验等。由于这次研讨会抓住了海南发展的一个热点、焦点问题,参会的专家阵容强大,这一非政府组织论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产生了较大反响。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真城希望海南省政府能尽早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农业开发问题作出更大的举措。

六、未来海南产业第序排座次

产业第序的安排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各产业的第序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未来第一个10年里,海南产业较为合理的安排应是: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这种第序安排首先需要强调农业的龙头作用,其次还强调第一、第三产业在这段时间里要为第二产业的发展积累资本,创造条件。第二产业在这段时间里的任务则是奠定腾飞的坚实基础。

在未来第二个10年里,海南的产业第序将变为: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这种第序安排表明,在这段时间里,海南工业将出现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腾飞时期。这种腾飞将大大提高海南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从而使海南的经济水平和实力登上新台阶,更有能力支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在这段时间里虽然不再处于龙头位置,增幅将明显低于第二产业,但仍将发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时期的第三产业则应抓紧有利时机,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广泛吸纳社会各种资源,努力扩大本产业的规模并着重在提高软硬件的质量上实现大的升越。

在未来第三个10年里,海南的产业第序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格局: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经过20年的努力,海南省将成为东南亚和中国较为发达的地区。届时,由于第二产业在前一个10年里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在海南造成一些环境破坏,第二产业将不得不放慢扩张步伐,回头治理环境污染,探索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子。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这时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将迅速崛起,它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将会逐渐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总之,海南的三个产业将会出现轮流坐庄、各领一段风骚的局面。只有当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时,谈论旅游业的龙头作用才有实际意义。现在提旅游业的龙头作用问题确系为时过早。

标签:;  ;  ;  ;  ;  ;  ;  ;  

论海南产业秩序的合理安排_海南房地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