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精神论文_胡唯

浅谈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精神论文_胡唯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襄阳市 441050

摘要:当代大学生担当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须提高警惕,我们必须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本文从大学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课外实践的多维视角来探讨如何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

关键词:中国精神;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网络资源;课外实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担当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须提高警惕,我们必须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本文从大学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课外实践的多维视角来探讨如何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

一、提升大学生中国精神素养,应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宣讲中国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大学生宣讲中国精神,使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作用意义、及时代要求,但中国精比较抽象,我们要运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来教化大学生。把中国精神教育具体化,使它更加形象直观。例如,可以把中国精神教育具体为讲好中国故事,对中国的历史、传统美德、优良的革命传统等这些具体的一桩桩、一件件的重大事件和卓越的人物作为切入点,这样大学生可以具体形象的感知华夏的灿烂文化、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以及人民对历史的贡献。以故事感化学生,以情动人,使学生心灵上有触动。

二)、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国精神教育

在大学里,人文素质课、人文讲座广受学生青睐,对大学生的感染和辐射作用极强。人文素质课程应该以出色的文化和高尚的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并规定人文课是大学生应修的基本课程。大学生无论文科、还是专业技术学生,都应该学习社会科学课程,积极参加各种讲座,多阅读图书馆的一些相关书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形成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并且还用它塑造自身的素质和品格,也愿意继续发扬这种文化。

三)、在各专业课程中加强中国精神教育

各专业老师在技能课教学中应结合本专业特点,将中国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如:体育教师可在教学中适量增加中国武术(太极拳)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担任生物育种科学的教师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自然辩证法教育,让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多讲一些杰出科学家的先进事迹,让学生讲科学的同时要结合伦理道德,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有益于人类全面发展的科学工作者,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营造培育中国精神的良好氛围,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进行中国精神教育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较高,我们应该找准切入点,把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与我们正面的教育内容结合起来,通过高雅的、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这种氛围里学生更能够接受熏陶、感悟、耳濡目染,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二)、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超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要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价值观,社团活动所体现的思想应该是先进的、积极向上的,要在社团中树立并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学生在社团中,与其他社员一起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促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把中国精神的精髓内化为具体精神用在日常行为中。

三)、强化各种仪式和节庆主题教育活动

民族精神的教育资源大多蕴涵在一些重要节日、典型大事件上,要发挥所长,让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深入心扉,并能产生加倍的功效。全面运用一些展现民族特色的民间节日,如春节、中秋等;还要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如利用那些对中国转折、具有抗战精神、能够团结凝聚全国人民力量的事件,像“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还有对英雄、杰出人物举行纪念活动。由学校的各个社团、党团组织发起,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如: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给革命烈士扫墓、请革命先辈和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组织诗词诵读、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活动,把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形象化、生动化了。开展这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对自己的理想科学定位都是很好的一课。这样的宣传活动重新渲染了一种崇尚民族文化和崇拜先进人物的氛围,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励志报效祖国的宏图远志。

三、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素养,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现代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精神教育的新的舆论手段。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QQ群、美篇等网络平台从思想教育入手,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网的管理方面,要制定针对性强的行为准则,通过它来规范大学生使用校园网的行为,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

四、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素养,应充分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

高校应充分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开拓历史、文化教育基地。通过教育基地的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立体教育,这是课本教材和课堂没有的独特优势资源。相对来说,高校大多建在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好的城市,中国精神教育的开展可以利用本市的资源优势,例如本市的博物馆、地方史图书馆等,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历史文化教育,让学生与史书名人对话,其效果定为显著;高校团委、学生会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去延安、遵义、井冈山等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建立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各大高校要主动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系,将学生分期、分批送到实践基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接受各种锻炼教育,为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增长学生见识起到积极作用。

论文作者:胡唯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时代》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浅谈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精神论文_胡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