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嘉峪关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尺度结构研究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酒泉、嘉峪关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尺度结构研究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酒泉、嘉峪关地域城镇系统的空间规模结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嘉峪关论文,酒泉论文,地域论文,城镇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网络结构,通常是地域城镇系统(城镇体系)研究的主要范畴。本文认为,城镇的规模大小和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城镇的区域地位和职能影响;相对于职能结构来讲,规模和分布状况更具有基础性和稳定性,规定着地域城镇系统的基本格局。城镇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客观上紧密关联、不可分割,因此在地域城镇系统研究中,有必要将等级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结合起来,建立二者的耦合概念——空间规模结构。空间规模结构是指特定地域各种规模的城镇在空间上的排列,它与地域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诸条件密切相关。本文以酒泉、嘉峪关地域为例,抓住地域自然地理、人口分布和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城镇系统的空间规模结构问题作一探索,希望有助于揭示我国干旱欠发达地区城镇系统发展的某些规律,有益于酒嘉地域城镇建设实践。

1 地域城镇系统现状

酒泉、嘉峪关地域(简称酒嘉地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段,范围包括酒泉地区和嘉峪关市(地级市),面积广达19.8×10[4]km[2](其中酒泉地区19.5×10[4]km[2])。该地域有4个市、4个县城镇、13个县以下建制镇,共21个城镇(市和镇)。1996年地域总人口101.85万人(其中酒泉地区独占88.98万人),GDP为67.90 亿元(其中酒泉地区53.93亿元)[1]。该地域地处内陆干旱区的丝绸之路故道沿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条件和发展文脉较为一致。地域的旅游、农业和矿产资源丰富,城市化水平较高。1996年地域非农业人口40.77 万人(其中酒泉地区29.77万人),占总人口的40.03%[1]。就酒泉地区而言, 1995年全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3.9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17%)10个百分点以上,高出同在河西的张掖地区(12.19%)、武威地区( 11.62%)20个百分点以上(注:根据甘肃省统计局1995年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城镇人口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 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以及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委会和县辖镇的居委会的人口。);嘉峪关市城镇人口比重更高达85.27%(1996年)[1]。根据城镇人口规模,酒嘉地域21个城镇可分为四个等级(表1)。 地域城镇系统的职能类型大致可分为六种[2]:综合性城镇(地区、 市县域或乡镇域的行政与经济管理中心、文化中心或经济中心,有酒泉市、金塔县城关镇、渊泉镇、党城湾镇、博罗转井镇、玉门镇、鼎新镇、中东镇、总寨镇、金佛寺镇、赤金镇等)、工矿城镇(以西北“钢城”嘉峪关市和“石油城”玉门市最为典型)、旅游城镇(敦煌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嘉峪关市、酒泉市等城镇也有明显的旅游职能)、交通性城镇(主要指兰新铁路较大车站以及铁路、公路转运点所在的城镇,如清水镇、西洞镇、玉门东镇、三道沟镇、柳园镇)、边境口岸城镇(马鬃山镇是甘肃省唯一的对蒙古国进行边境贸易的口岸城镇)、石油基地城镇(七里镇,青海石油管理局驻地)。地域城镇分布主要沿讨赖河、疏勒河、党河、黑河等重要水源线和绿洲以及兰新铁路和国道312、215、219线分布; 在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大型矿产资源地(玉门油田、镜铁山铁矿)附近,形成工矿城市玉门市和嘉峪关市。在地域城镇系统中,酒泉市、嘉峪关市、玉门市三城市相距很近(酒—嘉23km,酒—玉82km,嘉—玉60km)、联系紧密,习称“酒嘉玉”地区。

表1 酒嘉地域城镇系统等级规模结构

Tab.1 The hierarchy structure of city-town system inJiuquan—Jiayuguan region

城镇人口规模分级 城镇数量 城 镇 名 称

4~12万人

4个玉门市(11.2)、嘉峪关市(10.0)、酒泉

市(7.9)、敦煌市(4.3)

0.8~2万人 6个七里镇(2.0)、金塔县城关镇(1.95)、

玉门镇(1.28)、渊泉镇(1.27)、玉门东

镇(1.06)、柳园镇(0.83)

0.4~0.6万人4个党城湾镇(0.57)、博罗转井镇(0.46)、

清水镇(0.5)、三道沟镇(0.4)

<0.3万人

7个总寨镇(0.28)、西洞镇(0.16)、金佛寺

镇(0.09)、鼎新镇(0.08)、赤金镇

(0.04)、中东镇(0.03)、马鬃山镇

(0.07)

资料来源:酒泉地区建委.1995 年建制镇统计年报;甘肃省城建局.1995年甘肃省城市建设统计年报。

2 空间规模结构发展的人口和地理约束

城镇系统的空间规模结构受很多因素影响,在干旱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水资源和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地域人口分布特征,是制约城镇系统空间规模结构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下面从预测地域人口增长入手,对此作一分析。

2.1 城镇人口的增长

根据历年统计资料和地域实际,酒嘉地域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前可预计为年均8‰,2000~201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年均6‰。根据疏勒河流域开发及移民安置工程规划,该工程将向酒泉地区移民20万人,其中2000年前移民5万人,2000年~2010年移民15万人。据此, 以1996年地域人口总量为基数,采用综合平衡法预测,2010年地域总人口将达132万人。

地域非农业人口数量预测(以酒泉地区为重点。非农业人口大致可与城镇人口视为同义)。根据酒泉地区历年统计资料,可得出该区不同时段的非农业人口年均增长数:1949年~1995年为0.499万人,1978 年~1995年为0.704万人,1985年~1995年为0.81万人,1990年~1995 年为1.206万人,1995年~1996年为2.20万人。 这组数据大致反映出随时间推移,非农业人口年均增长率和增长数呈上升趋势。今后该区人口基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城市化速度将进一步提高,基于这一考虑,参考历史序列,1996年~2010年14 年间非农业人口增长数可预计为年均2万人,则至2010年,酒泉地区非农业人口数约为:29.77+2×14+1.4(甘肃矿区有1.4万人,估计至2010年不变)=59.17(万人)。采用类似的方法和资料,可推知2010年嘉峪关市非农业人口约为17万人。届时酒嘉地域非农业人口合计为76.17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6.17÷132≈57.7%。

过去酒嘉地域城镇的形成,除玉门市、嘉峪关市、玉门东镇、柳园镇等少数城镇完全得益于矿产资源开发或铁路修筑外,多是在农业开发的基础上缓慢发展起来的。根据地域矿产赋存状况及区位条件,未来一二十年内,再产生类似于玉门油田、酒钢的投资效应使资源地剧变为玉门市、嘉峪关市这样的城市,从而导致地域外人口较大规模的机械迁入的可能性较小,城镇人口的增长将主要受地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从酒泉地区统计资料来看,1995年全区农村劳动力25.75万人, 从事种植业的18.62万人。根据酒泉市农业局提供的数据, 按目前生产水平,一个劳动力可负担15亩耕地,现全区有耕地168万亩, 依此计算,种植业合理劳动力为11.2万人,有7.42万人属过剩劳动力。今后随着种植业生产水平提高和农村人口的增长,剩余劳动力将不断增加。据酒泉地区农业区划办预测,2000年全区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2万人,2010年这一数字将更大,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将向城镇转移,推动城镇成长。另外,1995年酒泉地区的23105家乡镇企业中,乡办的仅有890家,只占乡镇企业总数的3.8%,绝大部分分布在小城镇之外的村庄, 受集聚经济作用和政策引导,今后这些企业及其职工将逐步向城镇集聚,这是城镇成长的又一动因。

2.2 自然地理和人口分布

酒嘉地域地处蒙新、青藏高原交汇地带,南为祁连山地,北为马鬃山地,中间为狭长形走廊平原。年降水量在36.8mm~176.0mm之间, 潜在蒸发量却高达2148.8mm~3140.6mm。地表水属甘新内陆流域疏勒河水系的全部和黑河水系的一部分,地域水资源总量37.05×10[8]m[3](自产水加入境水。包括金塔鼎新灌区年引用黑河水0.9×10[8]m[3]),其中自产地表水33.13×10[8]m[3],地下水资源3.92×10[8]m[3] (其中扣除了与地表水相重复的部分)(注:酒泉地区计委.甘肃省酒泉国土资源,1989.202)。按产水模数,本地域只有1.90×10[4]m[3]/km[2],远低于全省6.67×10[4]m[3]/km[2]和全国29.17×10[4]m[3]/km[2]的平均水平[2]。但由于干旱区水资源空间分布具有相对集中于若干低平地段的特点,本地域这类低平的局部富水地段,就成为养育绿洲和城镇的地理支撑。在这里,水资源富集地段与绿洲是紧密关联、共轭分布的。

酒嘉地域虽土地辽阔,但山地多、气候干旱、水资源密度低,因而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可有效利用的土地并不多。就酒泉地区来看,未利用的盐碱地、裸地、沙地、沼泽、裸岩、石砾地占总土地面积的72%,已利用的川地、园地、林地、草地、城乡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8%(注:酒泉地区计委.甘肃省酒泉国土资源,1989.115)。在已利用土地中,草地面积占82%,且大多为载畜能力很低的荒漠、半荒漠天然草场,生产力非常有限。若不计生产能力较低的荒漠、半荒漠草场,全区质量较高的、能有效支撑产业和人口发展的土地(主要是绿洲)十分有限,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左右。

地域人口和产业集中分布在绿洲。受各绿州规模和开发历史等因素影响,酒嘉地域人口和产业相对集中于7 个地段(注:各绿洲人口数量是根据地图资料和《酒泉统计年鉴·1996》、 《甘肃省统计年鉴·1996》分析计算而得。):①以酒泉市区为中心的讨赖河、洪水河绿州,人口25万人;②以嘉峪关市区为中心的黑山湖、讨赖河供给的工业绿洲,人口12万;③以玉门市区为中心的石油河、白杨河供给的工业绿洲,人口13万人;④以敦煌市区为中心的党河绿洲,人口12万人;⑤以金塔县城为中心的鸳鸯池、解放村水库灌区绿洲,人口9.76万人;⑥以玉门镇为中心的昌马灌区绿洲,人口7.5万人; ⑦以安西县城为中心的双塔灌区绿洲,人口4.21万人。另外,肃北县城(人口0.6万)、 博罗转井镇(人口0.4万)、柳园镇(人口1.0万)以及以清水镇为中心的酒泉市东部区域(人口3.43万)、以金佛寺镇为中心的酒泉市沿山地带(人口1.82万)、以鼎新镇为中心的金塔县黑河灌区(人口2.25万)等均为重要的人口和产业分布地。

总体来看,酒嘉地域地广人少,百万人口受戈壁沙海的限制只分布在约占全区总面积5%(1×10[4]km[2])的绿洲上,这些绿洲沿径流线和走廊平原呈斑块状散布,在空间上较为分散,跨度较大,每块绿洲的人口多在1~13万人之间,最大的也不过25万人。 即使最大绿洲上的所有人口均集聚在城市,其规模充其量是一个20余万人的城市;进一步假设,将全地域所有绿洲的全部人口都集中在一个城市,该城市也只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然而,干旱地域人口的集聚和城市化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根据前文分析,2010年地域城市化水平可在58%左右,届时约有76万人口属于城镇人口,且将分散在空间跨度较大的不同绿洲上,分别围绕酒泉市、嘉峪关市、玉门市、敦煌市、玉门镇、金塔县城关镇、渊泉镇、党城湾镇等众多城镇集聚。可以断定,今后每个城镇的人口规模都不可能过大,地域城镇系统的空间规模结构将形成“中小市镇、多中心”的基本定位。

3 空间规模结构走势

3.1 空间规模结构发展的思路

空间规模结构概念涵盖了城镇系统的空间分布和等级规模两个特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地域性。预断地域城镇系统空间规模结构的前景,必须摈弃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断、偏面分析,要对应于特殊的地域条件,充分施展地理学家基于扎实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地理整体形象思维能力,具体、生动地变换和演绎符合地域理性的“各种规模的城镇在空间上的排列”方案。酒嘉地域城镇系统空间规模结构的预断,一方面要与人口和地理条件约束下的的客观定位相匹配,另一方面要在剖析现状基础上,着眼于整合由人文、管理等主观因素造成的空间规模结构的不协调关系。要通过地域“人口和地理约束-空间规模结构关系现状-外部环境-空间规模结构的理性(即合理化的要求,高效和可持续性是其基本点)”之间的结构对应变换,实事求是地辨析地域城镇系统空间规模结构的走势。

酒嘉地域空间规模结构现状中的主要不协调关系表现为:(1 )酒泉市、嘉峪关市、玉门市、敦煌市、玉门镇等地域骨干城镇人口规模发展的导向及规模扩展的轻重缓急序次如何?酒、嘉二市间以及酒—嘉与敦煌市之间、玉门市区与玉门镇之间分别扮演怎样的区域角色?这些问题在地域城镇建设实践中是含糊不清的,甚至因利益归属不同而生成矛盾。对上述主要相关市镇间角色关系的认识,囿于思想上的封闭或利益上的局地化倾向,经常陷入孰主孰次、孰重孰轻、孰为中心的简单功利辨识之中,这种各自为政、划地为牢的思想,难以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地域城镇系统的可持续发展;(2 )从城镇与区域的关系看,没能很好地借助地域内或近邻诸如酒钢、玉门石油管理局、酒泉航天城(卫星基地)、青海石油管理局、甘肃矿区(国有404 厂)等大型单位雄厚的科技和人才力量,来发展城镇地方工业、高科技产业及第三产业;(3 )城乡关系特别是城区与近郊集镇的发展布局关系不够协调:本地域城市近郊集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建设小城镇的内在动力很大,但在近郊小城镇如何布局,怎样处理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关系方面,却常常产生摩擦、互相限制,既影响城市建成区、又影响近郊小城镇的发展。

运用结构对应变换的方法辨析酒嘉地域城镇系统空间规模结构的发展,得出的基本思路是:(1)适应“中小市镇、 多极化”的结构定位,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做文章,保持地域城镇系统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平衡;(2)在客观可能的基础上, 促进和强化地域内各级中心城镇的成长,将其培植成为带动相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依托,提高地域城镇系统空间规模结构的有序性。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作为地域政治、文化、交通和经济中心,敦煌市做为著名旅游城市和地域西部区域的中心,城市发展建设条件和人居环境均属良好,但城市规模都偏小,难以有效发挥中心作用;鼎新镇是包括天仓、双城、芨芨、鼎新等四乡镇在内的中心,又是联系鼎新机场和酒泉航天城的门户,其城镇人口规模尚不足0.1万人,与其地位很不协调。这些市、 镇都面临强化规模效应的客观要求;(3)在相关城镇的区域角色关系问题上, 应改变简单化或狭隘功利性的思维定式,允许空间规模结构上的多中心,不同区位的城镇其职能作用应相互补充和促进。要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各方利益矛盾,构建区域角色协调、交流便捷、运作高效的地域城镇系统;(4)受地域人口和地理条件制约, 主要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空间规模的扩大,不可能主要靠地域以外人口较大规模的机械迁入、也不可能靠本地域人口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来实现,而应另有创意、寻求特殊途径。针对酒嘉地域特点,这种特殊途径应当是在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达到扩大城镇规模的目的:第一,促进城市间(如酒泉市与嘉峪关市)以及城镇与地域内或周边单位(如敦煌市与青海石油管理局,玉门镇与甘肃矿区,酒泉市、嘉峪关市与航天城)的空间规模关联和相互强化;第二,开放城市边缘,利用近郊小城镇趋向城市边缘布局的张力(受城市优良的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及区位条件吸引),促进城市与近郊集镇的融合;(5)空间整体配置上,在交通、电信、 绿洲、水资源等条件好的相对优势区位(酒嘉玉地区、玉门镇片、敦煌党河绿洲区),发展规模较大的地域中心城镇或城镇群(如可建构“酒嘉玉”城镇群),形成极化空间;在铁路、主要公路、西兰乌及安西—敦煌—格尔木光缆干线沿线的一般区位,发展规模较小的一般城镇,形成相对的均质空间。极化空间和均质空间共同构成空间规模结构的基本框架。

3.2 空间规模结构发展的方向

基于上述思路,酒嘉地域城镇系统空间规模结构的合理化方向可归纳为5点:

(1)突出酒泉市和嘉峪关市的地域中心地位。 酒泉市与嘉峪关市相互间通过空间关联、融合,形成复合城市,并强化与近郊集镇的融合及与航天城的经济联系,扩大规模效应、发挥整体功能,形成酒嘉地域中心和地域东部区域的中心。

酒泉市是酒泉地区行署驻地,区位条件好,邻近工业城市——嘉峪关市、玉门市和高科技汇集中心——酒泉航天城,312 国道和兰新铁路经过本市,在酒泉地区所有城镇中综合实力最强。随着航天城的建设和开放、嘉峪关市钢铁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以及酒—嘉汽车专用公路的建设和航天铁路的改线,酒泉市将取得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城市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可预计为17万人(含西洞镇。以下各城镇人口规模的预断年限均为2010年)。城市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两方面,下同)扩展的对策是:第一,顺应城乡整体城市化的客观规律,充分考虑近郊乡镇围绕城市搞建设开发的内在动力,在城市规划管理中以开放的眼光,允许并引导西峰、泉湖、果园、银达等非农产业发展程度颇高的近郊乡镇,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下紧贴城市加强城镇建设,城乡互动,促进城市集聚程度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第二,积极与嘉峪关市协作、关联,突出二市的整体功能,借以扩大酒泉市的城市规模。嘉峪关市是以钢铁工业和旅游为主要职能的城市,1996年城市人口10万余人,其核心企业酒钢公司正在逐步扩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好于酒泉;酒泉是一个综合性城市,其农副产品供应、城市生活的文化氛围好于嘉峪关市,二市间有较强的互补性。过去和现在,酒泉都是嘉峪关市农副产品供应及生活方面的重要基地,而酒泉工业的发展同样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嘉峪关雄厚技术力量的支持。二市相距只有23km,交通联系极其快捷,从城市空间来看,到2010年,二市建成区有可能连为一体,客观上形成一个整体的“复合城市”。这对酒泉市借以发挥主要中心城市的作用十分有利。因此,酒泉市应积极发展与嘉峪关市的信息流、价值流、物质流的联系,以强化与嘉峪关市的关联、融合;第三,可考虑在市域西端接近嘉峪关市一带,利用两市间公路沿线戈壁荒地的有利位置,充分发挥本市接近航天城的区位有利条件,设立综合经济开发区,吸引航天城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技术和产业的转移与扩散,同时开发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高科技制造业等。

嘉峪关市是著名的西北“钢城”(酒钢所在地)和旅游城市(以明嘉峪关城、汉魏砖画墓群、祁连山七一冰川、滑翔基地、长城博物馆等为主要旅游景点),重工业实力较为雄厚且呈增长态势(酒钢公司 200×10[4]t扩建及各项配套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其中50×10[4]t中、厚板工程已于1997年底竣工投产),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大,城市道路、煤气供应、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容量较大,城区建筑空间开敞、提高容积率的余地大。现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0km[2],远景可达60km[2](即环城铁路所围合的面积)。总体来看城市规模扩大是必然趋势。该市规模扩展同样要重视与酒泉市的空间关联,实施区域整体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考虑到区域人口发展及其空间转移的条件和潜力,嘉峪关市人口规模可预计为17万人。

(2)拓展敦煌市的规模。 通过与七里镇青海石油基地关联和与近郊集镇融合,扩大规模效应,形成酒嘉地域副中心和地域西部区域的中心。敦煌市在酒嘉地域三个设市城市中规模最小,1995年市区非农业人口4.3万人(不包括七里镇人口),建成区面积6.5km[2], 城市职能主要限于旅游(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遗址—渥洼池、玉门关遗址等是主要景点),工业相对滞后。该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酒嘉地域西半部的中心,城市规模发展潜力较大,内部和外部因素均要求城市规模有较大幅度地扩展。今后必须将近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建设小城镇的动力较大的的七里镇(石油工业科技开发力量雄厚,距敦煌市区7km)、肃州乡、杨家桥乡纳入城市地域范围内统一规划建设, 强化与七里镇的经济关联,使敦煌市在区域整体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由单一的旅游城市演变为以旅游为主、三产综合发展,又有一定工业实力的综合城市,使城市规模得到较快的拓展。城市人口规模可规划为11万人(包括七里镇),构成酒嘉地域城镇系统的副中心。

(3)保证玉门市区的持续发展,同时, 利用地理位置和疏勒河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尽快扩大玉门镇的规模,玉门市区与玉门镇相互支持,共同构成酒嘉地域中部区域的双中心。玉门市是中国石油工业的策源地、摇篮,五十年代后期石油产量曾独占全国87%。现原油资源已趋枯竭,作为采油基地的职能已成为过去,城市发展面临产业选择的挑战。现城市人口11.2万人,基础设施较为齐全,人才、技术开发、工业力量雄厚,保持该城市持续发展、避免经济衰退和规模萎缩是酒嘉地域城镇系统建设的重要课题。现该市除采油外,已形成勘探、炼油、机械制造、油田科技开发、人才培训等石油产业体系,另外建材、冶金、化工、轻工业等工业部门也已初步形成。今后该市和玉门石油管理局应依托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的石油资源,加快发展炼油、石化、精细化工等工业以及其它多样化产业,努力弥补因原油开采下降而导致的城市支撑力不足,保证城市持续发展和规模的稳定。考虑到产业转换的艰巨性和市区海拔较高(2000m~2500m)、城市供水潜力有限等因素,预计到2010年,市区人口基本稳定在现有规模上。

玉门镇位于兰新铁路与312国道交汇处,地处酒嘉地域几何中心, 距核工业基地甘肃矿区很近,地下水和农业资源丰富。1992年,玉门镇被酒泉地区、玉门市正式确定为“经济开发区”,并决定该镇享有市级管理权限。1994年省政府在此设立全省乡镇企业示范区,1995年3 月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玉门镇片还是疏勒河开发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疏勒河开发移民指挥部”设在本镇。总体上该镇发展条件好、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今后应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高科技企业和强化与甘肃矿区的联动发展来扩大城镇规模。预计人口规模达6万人, 与玉门市区一道构成酒嘉地域中部区域的双中心。

(4)努力发展其它城镇。发展金塔县城关、渊泉、党城湾、 红柳湾、鼎新、清水、总寨、花海、柳园、玉门东、赤金、西洞、马鬃山等城镇,分别形成县域中心或县(市)域内的次级中心;积极发展农村中心集镇,形成基层小城镇网络。

(5)沿主要交通线(兰新铁路、国道312、215线)、 绿洲和水源线,以相对优势区位为依托,形成东、中、西三个次一级区域城镇系统。东部酒—嘉—金区:以酒泉—嘉峪关复合城市(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为中心,吸引辐射范围覆盖全地域,近域直接作用范围包括酒泉市域、嘉峪关市域、金塔县域以及玉门市的玉门东镇以东;西部敦煌区:以敦煌市(小城市)为中心,影响范围也可达全地域,但作用力弱于酒泉—嘉峪关复合城市。其近域直接作用范围包括敦煌市域、肃北县域、阿克塞县域、安西县布隆吉以西区域;中部玉门市—玉门镇区:以玉门市(小城市)和玉门镇(相当于一个小城市)为双中心,吸引与辐射范围包括玉门市域和安西县布隆吉以东区域。在酒嘉地域城镇系统中,酒泉—嘉峪关复合城市与敦煌市的关系,玉门市区与玉门镇的关系,是相互支持、对立统一、联动发展的关系,共同带动地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4 结语

空间规模结构是一个包涵城镇系统的等级规模序列和空间形态规律在内的综合的范畴,它着意强调二者的共轭、耦合和不可分割。与单纯的等级规模法则和空间结构模式的分析相比,这一概念更加深刻和科学,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刻画地域城镇系统的基本特质。此概念与地域条件密切关联,对它的研究与规划应根据地域特点来演绎和拟定,不宜生搬国内外的一般模式。捷夫(G.K.Zipf)等级规模分布法则、克利斯泰勒(W.Christaller)和柏克曼(M.J.Beckmann)中心地分布模型[3,4]及各种空间结构图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地域城镇系统。空间规模结构观点反对疏于地域调查、轻套抽象模型的简单化或割裂式研究倾向,倡导深入、扎实的bottom up(自下而上)研究和地理整体形象思维。

酒嘉地域位于干旱区,面积很大,相对而言市镇较多、城市化水平较高,其地域城镇系统空间规模结构的发育特点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指乌鞘岭、贺兰山以西,年降水<200mm的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对酒嘉地域的研究表明,西北干旱区沙漠、戈壁和高山面积广,绿洲面积较小且呈斑块状、串珠状散布于沙漠戈壁之中,区域人口数量少,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在这种干旱地理、生态和人口条件下,地域城镇系统空间规模结构的成长,呈现出较强的“中小市镇、多中心”的内在趋势,即城镇系统中最易于发育的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地域中心较多而分散,难以形成占优势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个别地段除外,如乌鲁木齐地区)。

我国西北干旱区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在这里,中央投资兴建的大中型企业群,与脆弱落后的地方工业、乡镇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层”,彼此间没有渗透和融合;不同地区间、地区与城市间以及城市与城市间、城市与近郊集镇间,由于行政归属、利益归属等的多重分化,也基本处于互不关联、空间分隔的状态,极不利于区域整体发展。这一问题在酒嘉地域表现得很典型。地域城镇系统空间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划,要针对这一情况,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制定合理的对策,通过促进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境内或周边单位的空间关联及与近郊集镇的融合等途径,积极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构合理、便捷、高效的地域城镇系统。

收稿日期:1998—05—11;修订日期:1998—12—27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RS982-A65-111)

标签:;  ;  ;  ;  ;  ;  ;  ;  ;  

酒泉、嘉峪关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尺度结构研究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