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何吉清

何吉清

(德阳市旌阳区东湖乡卫生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摘要】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46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从急性期开始接受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率73.91%,治疗总有效率91.3%,对照组痊愈56.52%,治疗总有效率78.2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脑电基本节律、波幅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行针灸治疗,能够快速改善患者周围性面瘫症状,减小后遗症发生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针灸;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总有效率;面瘫症状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359-02

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病,随着病情的发展,急性期的患者伴有面神经炎症水肿、局部血液不流通、还会出现很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次研究就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就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疗效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46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经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检查确诊。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23例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在55~74岁,平均(65.2±5.8);观察组23例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在57~72岁,平均(64.7±6.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参照标准

西医治疗参照2010年《神经病学》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口眼歪斜等症状。中医治疗参照《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并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分为风寒袭络型、风热袭络型[2]。风寒袭络型表现为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风热袭络型表现为舌边尖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1.3 方法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就开始接受针灸治疗,其治疗机理主要是祛风通络、舒调经筋、调气血。首先,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采用局部近取和循经远取结合的方法,在急性期给予潜刺,病程1周后给予酌情平刺透穴或斜刺,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禾髎,鼻中沟外斜者加水沟,目不能合者加阳白、攒竹、照海[3]。同时,按照中医辨证论治风寒袭络型患者以荆防败毒散和牵正散为主,用荆芥、防风、白附子、白芍、白芷、蜈蚣、全蝎、僵蝎、葛根为君药,随其症状而加减臣药。风热袭络型者以羌活胜湿汤和牵正配伍,药用羌活、苍术、防风、藁本、蔓荆子、川芎、白附子、僵蚕、蜈蚣。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急性期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及功能锻炼,再病程1周后给予针灸治疗,取穴与治疗与观察组相同。两组患者均按照1次/d针灸,每次30min,10次1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治疗半年后再次对患者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就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痊愈:符合H-B I分级标准,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面部肌肉恢复正常。有效:符合H-B II分级标准,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基本恢复。无效:达不到以上所描述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所收集的数据结果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痊愈率73.91%,治疗总有效率91.3%,对照组痊愈56.52%,治疗总有效率78.2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3.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任何阶段均可发病。因受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痊愈率73.91%,治疗总有效率91.3%,对照组痊愈56.52%,治疗总有效率78.2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脑电基本节律、波幅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显然说明,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面部神经情况。针灸具有调整阴阳、疏风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再加上中医治病的辨证论治,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疗原则在急性期尽早进行治疗,结合面部穴位的良性刺激,可促使患者局部琥珀酸脱氢酶提高,提高肌肉活性,加强面部神经周围肌纤维和神经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从而减轻面部神经炎症渗出、水肿及局部血液不循环等问题。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行针灸治疗,能够快速改善患者周围性面瘫症状,减小后遗症发生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彭艳.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43例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0):1211-1213.

[2]邢金云,任秀梅.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15(2):25-28.

[3]韩燕,陶文剑,田青乐等.温针灸翳风穴为主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20(5):376-377.

论文作者:何吉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何吉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