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区别_艺术写真论文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区别_艺术写真论文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野论文,艺术摄影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渐渐显示出各自的轮廓继而形成两个独立门类,对此人们似乎已有共识。然而,由于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同以一种专业技术作基础,甚至两类照片出自一个胶卷、一个作者之手,以至有时出现“新闻照片有艺术性,艺术照片有新闻性”二者交插现象,此时何为新闻摄影,何为艺术摄影,又常常令人困惑不解。于是乎,“新闻摄影是艺术摄影的一个品种”,“新闻姓新,艺术姓艺”——摄影理论界便会出现波动。理论的含混最终导致实践者无所适从。笔者以为有必要探讨一下两种摄影门类的不同点。

新闻照片用具象思维方式动作 艺术照片用抽象思维方式构建 艺术摄影要创造美的形象、美的境界,也要运用抽象思维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表现在艺术摄影家与素材相遇之后,不把眼前的物体看作是什么而机械地再现其原型,而是借助于外观以联想的方式悟出它意味着什么,而后抓住最具象征性、最有表现力的一面切入,给作品开凿一个思想空间。为了达到寓情于景的目的,摄影家们才不在画面下面用那么多笔墨,而以一幅画面、一个凝炼并对画面有创造性的题目,将“艺术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

新闻照片作为一种形象信息,要让人看懂、吃透,在短时内被人迅速接受。要达到这一专业水准,其画面形象便应具备直观、鲜明的特点,让人一目了然,即刻感知作者的意图。这种质量的照片,须用具体而翔实的形象元素填充画面,要求作者在触动快门那一瞬间思前顾后,考虑主体的动势、神情和意向,考虑陪体与主体的内外联系,考虑如何用环境托出主体,如何使环境协助主体表白主题思想。对每一个环节都表达得充盈透彻方能产生鲜明的画面效果。

新闻摄影不仅要求用具体思维的方式处理画面,在说明词编写时,作者也要考虑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或单位)——做什么——结果如何,使观众从视觉到感觉对所报道的事物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新闻摄影以抓为主摄制手段相对单一 艺术摄影可摆可抓摄制手段相对多样 新闻摄影以传递新闻信息为坐标,其真实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和画面中的事物细节均不得走样。新闻照片的拍摄必须受时间、空间、对象的制约。艺术摄影则以传递美的信息为目标,只要能够创造美的情感,用什么手段摄制画面,作者可酌情而定,不必受时间、空间、对象的限制(事件类艺术照片除外)。由此可言,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使命不同,决定了各自摄制手段的差异。如果摄影记者报道救水的新闻,不去落水现场抢拍而用导演的方式摄取画面或在事后把照片做成浮雕效果,也就失去了新闻的品格;艺术摄影家若仅仅局限于现场纪实,艺术摄影园地会变得极为萧条。

艺术摄影所涉及的题材可分事件类、静物类、导演类、技法类四种。所谓事件类,就是作者取材于事实事件并以写实性的题目反映事件,用真情实意表达一种艺术情感。创作事件类的艺术照片在拍摄与命题两个环节上必须按纪实原则行事,否则作品也会产生欺骗性。静态类,一般指静物及风光题材。此类题材可采用多种摄制方式创作:工艺品、文物之类的静物可原封不动实拍,也可根据艺术要求摆拍;自然风光,比如名山大川,作者无法摆布,只能选择最佳角度实拍。当然,个别时候若需要可以“添枝加叶”。导演类,一般指不以反映事件报道事实为根本意图,而以表现人物或动物的某种姿态表达某种情趣为目的,如“人体艺术”、“可爱的动物”之类的题材抓与导都无关紧要,不存在是非问题,导演则有可能产生尽善尽美的效果,不妨使用导演方法拍摄。对于技法类,为了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作者可运用特技镜或特别摄影手段(如追随、变焦摄影等)创作,也可于事后用实拍的影像在暗室经过“中途曝光”、“色调分离”、“浮雕”、“变形”等枝法强化特殊的艺术情调,使客观物质与主观意识得到有机的结合。

新闻摄影要求摄影记者恪守纪实原则,不得跨越雷池一步。动态性的事物不得添补加工,不得导演摆布,必须在现场实拍。

新闻摄影强调新闻性不强求艺术性 艺术摄影强求艺术性并须有独创性 新闻摄影应作为信息传达的一种方式而存在。可是,有些照片传播于众后未能抓住读者的目光便随时间的流逝淹没了,有的照片却在社会中引起了反响,同是新闻摄影产品,最终的社会效应却是两种结果。二者造成社会价值反差的根本原因是作品有无新闻性和典型性。新闻性是一种活力,它能引发人的感官使大脑兴奋,从而产生观赏兴趣;典型性是一种催化剂,它不仅能强化新鲜性,而且能给画面注入份量。新鲜性与典型性是新闻照片不可缺少的两种因素,任何一项缺少,均会导致画面苍白无力。它们应伴随在一起,共同进入新闻摄影的题材和新闻照片的画面中。

艺术摄影的本质就是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摄取独特而美妙的画面,给人以愉悦。摄影者拍的照片如能产生此种社会效果,便证明其作品是“艺术照片”,若没有社会影响力,便没有艺术质量,不是真正的艺术照片。

艺术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应在形式、内容两方面体现。画面形式是画面内容的载体,同时它也直接作用于人的“第一印象”。

事物的本质须通过画面内容去揭示,如果我们能将内容艺术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其作品便显得更有份量。艺术照片内容的艺术性应在作品情调和内涵中体现。无论美丑、悲欢与生死,艺术摄影创作都应使画面形成一种足够的氛围,这种氛围实质上就是一种特定的艺术情调。画面情调越独特、鲜明、浓厚,其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就越强。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作品性质的区别是:前者要求强烈的新闻性和典型性,不强求艺术性;后者则一定要有艺术性,同时还必须有独创性。

新闻摄影的社会分工是宣传教育 艺术摄影的社会分工是群众审美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虽均带有社会属性,但二者却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宣传教育是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主要任务。这是因为新闻摄影机构和从业人员隶属党和国家的宣传教育部门,是舆论工具,党和国家的意志决定作品的内容、意识和风格。另一方面,新闻摄影有画面形象,有说明词,能够较为细致、相对完整地反映社会事物,适应社会宣传。这两种因素决定了中国新闻摄影事业必须服务于宣传教育。当然新闻摄影也有传播自然与社会知识、调节人民精神生活的功能,相比之下摄影工作者应把党性置于首位,以宣传教育为己任。

群众审美是艺术摄影的主要任务。为什么艺术摄影的主要服务方向不是宣传教育,而为大众审美所用呢?群众接受艺术的动机,决定了艺术应有审美特性。比如看电影、听音乐,一般不是抱着受教育的目的去观赏的,而是为了调节自己的精神生活才去接受的。况且摄影艺术作品通过报刊、杂志发表,通过展厅与大赛等多种形式与群众见面,作者有发表作品的自由,群众有来去观赏的自由,我们无法、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审美意向。

需要指出的是,摄影艺术的宗旨虽为群众审美,并没有与思想教育脱节,任何一幅成熟的艺术照片都是精神产品,无论作者有无宣传教育的动机,其作品意识都会对受众产生影响。鉴于此,艺术摄影者在创作时不可忽视政治因素和思想导向,应抱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创造积极向上的佳作,去净化人们的心灵,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服务。

标签:;  ;  ;  ;  ;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区别_艺术写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