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炎症因子和心肌损伤的对比研究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炎症因子和心肌损伤的对比研究

王浩然[1]2012年在《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中期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One-stop 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整合了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DCAB)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优点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以达到微创和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的目的。目的:比较一站式复合技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及PCI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中期临床结果和效费比,探讨一站式复合技术的最佳受益人群。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共有141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同期5797例实施单纯CABG,4294例实施PCI,均为包含前降支在内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Propensity score)方法从两组病例中各按1:1比例匹配141例患者与一站式复合技术组患者进行配对,分为一站式复合技术组(Hybrid组),CABG组和PCI组。采用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分(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 EuroSCORE),冠状动脉解剖评分(SYNTAX评分)对叁组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研究终点为患者随访期间的免于主要心脏或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 MACCE)发生率,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和目标血管再血管化,同时通过比较院内及随访1年后总体治疗费用,探讨叁种不同治疗方式的效费比。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叁组患者术前主要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叁组患者均有前降支病变。经过平均3.1年的随访,Hybrid组与CABG组相比MACCE发生率没有显着差异(p=0.25),但与PCI组相比MACCE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4)。EuroSCORE分层结果显示:Hybrid组与CABG组及PCI组相比在低危组(p=0.38和p=0.63)和中危组没有显着差异(p=0.87和p=0.2),但在高危组Hybrid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CABG组(p=0.02)和PCI治疗组(p=0.01)。SYNTAX分层结果显示Hybrid组与CABG相比在各风险组均没有显着性差异,Hybrid组与PCI相比在低危组和中危组没有差别,但在高危组显着优于PCI(p=0.004)。效费比分析显示Hybrid组院内治疗费用高于CABG组,低于PCI组;但术后1年累计医疗费用明显低于PCI组,和CABG组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一站式复合技术在更小的创伤下,获得了与常规CABG相近的中期临床效果,在EuroSCORE高危组,一站式复合技术临床疗效优于常规CABG。2.一站式复合技术与常规PCI相比,术后MACCE发生率明显降低,在EuroSCORE和SYNTAX评分高危组,一站式复合技术的中期临床效果明显优于PCI。3.一站式复合技术院内花费高于CABG,中期总体效费比与CABG相似;一站式复合技术院内花费低于PCI,中期总体效费优于PCI。背景:目前,对于复合技术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HCR)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临床结果不一致。目的:本文通过对现有已发表的对比HCR和OPCAB对多支冠脉病变疗效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来评价两种治疗方式对多支冠脉病变疗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差异。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文献数据库及AHA、ACC、 ESC、AATS、EACS历年会议摘要,纳入目前已发表的所有对比药物涂层支架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对左主干病变疗效的临床研究。检索年限为1996年4月至2010年12月。对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荟萃分析,观察终点为(1)术后30天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再血管化事件;(2)随访1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al events 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再血管化事件。结果:共7个研究5695名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复合技术组和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后30天和1年的死亡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复合技术组和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的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30天(OR,0.88;95%CI,0.31-2.55,P=0.82);1年(OR,0.23;95%CI,0.05-1.06,P=0.06)。复合技术组和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MACCE的发生率也相似的,复合技术组和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的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30天(OR,0.65;95%CI,0.33-1.29,P=0.06)1年(OR,0.33;95%CI,0.11-1.01,P=0.052)。结论:对现有文献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复合技术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没有显着性差异。复合技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具有更明显的微创优势,但现有的文献中相应的评价不充分。

王恒宝[2]2014年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叁支血管病变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冠状动脉叁支血管病变是冠心病中一种严重的类型,疾病反复发作,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ing,CABG)是一种治疗冠状动脉叁支血管病变的方法。目的:通过比较分析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冠状动脉叁支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对70例冠状动脉叁支病变患者行OPCABG或CCABG,用左乳内动脉作为移植血管与左前降支进行吻合,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分别与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对角支和钝缘支进行吻合。结果:全组死亡2例,其余患者痊愈出院,术后心绞痛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随访3个月至48个月效果良好。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治疗冠状动脉叁支病变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不能完全取代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采用切实、可行、安全的外科术式,妥善围手术期管理,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及不断提高的外科技术,术后药物维持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杨国锋[3]2004年在《心肌肌钙蛋白对非体外循环与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心肌肌钙蛋白(cTnI)浓度检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心肌保护及疗效评价。方法:OPCAB组36例,CABG组36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各时点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并评价早期临床效果。结果:两组临床资料无差别,OPCAB组中(cTnT)的平均血浆浓度在术后基本正常,而对照组则有升高,且OPCAB组临床效果也较对照组优越。结论:OPCAB组心肌保护效果比CABG组好,术后早期心脏功能优于CABG组。

杨列铭[4]2010年在《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大隐静脉桥平均血流量及搏动指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选择冠心病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过对右冠靶血管旁路移植桥血流量的测量,旨在观察①研究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术(CCABG)术中右冠状动脉(RCA)狭窄程度与大隐静脉桥平均血流量及搏动指数的相关性。②同时通过监测到的移植血管桥平均流量、移植血管的舒张期血流波形、搏动指数(PI)值等变化,了解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指导临床手术、提高成功率。方法:冠脉造影检查狭窄程度大于50%的冠心病患者,接受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采用左乳内动脉(LIMA)全部与左前降支吻合,其余靶血管使用大隐静脉(SV)吻合。与全部吻合口完毕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下,用即时血流测量仪(TTFM)直接测量并记录各桥的血流量、PI值及其波形。依据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病人分为A、B、C叁组,探讨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平均流量及搏动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CCABG手术中,全部使用SV与RCA吻合,吻合口通畅率100%。所有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均痊愈出院。SV桥血流的测定结果:C组平均流量大于A、B两组(P<0.01);B组平均流量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PI小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PI值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平均流量、PI与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相关性(rs=0.624,rs=-0.452,p<0.001)。结论:右冠状动脉SV桥是以收缩和舒张期双重灌注,以舒张期灌注为主,与乳内动脉桥以舒张期灌注为主不同。桥血流的P工值是反映桥通畅的最可靠指标,但不能单纯依据PI大于或等于5就判断吻合口是否有问题。CCABG中,RCA狭窄程度越高,SV桥血流量越大,搏动指数(PI)值越小。RCA近端狭窄程度越轻,SV桥的竞争血流越大,SV桥的血流量就越小。RCA近端狭窄程度越重,SV桥的竞争血流越小,SV桥流量越大。本研究表明,在CCABG术中,RCA狭窄程度越高,SV桥平均流量越大,表明狭窄程度与平均流量有较高的正相关性。

何雪明[5]2003年在《非体外循环和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是目前心脏外科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由于需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灌注心肌停跳液、心脏停跳下进行手术,可造成直接心肌损伤、心肌出血和再灌注损伤,引起血液系统如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变化;还可导致机体的补体系统激活和免疫反应,影响一系列细胞因子的分泌与合成,如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等在术中及术后的变化,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甚至出现严重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病人的预后。因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该手术创伤小,术中不用体外循环,不灌注心脏停跳液,在常温心脏跳动下完成,避免了体外循环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减少心肌损伤,减轻围手术期的炎症反应。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的方法,对照研究非体外循环和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治 浙江人学颀土研究生学位论文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围术期血浆CKMB、心肌肌钙蛋白1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变化,从临床和基础两部分证实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靠,疗效确实,与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具有优越性。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对象:选择2000年1月到2002年12月间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明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8例,适合行非体外循环和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随机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各14例。两组间各项条件如年龄、性别、体重、症状、既往合并病史、心功能、冠状动脉病变数等无明显差异。 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咪哇安定和芬太尼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并以静脉麻药异丙酚辅以异氟醚少量吸入麻醉维持的方法。 3、手术方法:麻醉完成后,取大隐静脉备用。手术均经胸骨正中切口,取一侧或两侧乳内动脉备用。OFCAB组在常温、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组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灌注停跳液、心脏停搏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 4、实验方法和检测指标:临床部分分析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辅助呼吸时间、住监护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基础部分,分别于术前、手术结束、术后2小时、术后8小时、术后24 /J’时、术后48小时采集肘静脉血sml,标本离心后取血浆分别应用酶联兔疫吸附反应法检测各时点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酶免疫法测定CK-MB,化学荧光法测定心肌肌钙蛋白1的水平。 5、统计学处理:所有的数据都在Compaq PentiUm IItuo()计算机上采用SPSS/10刀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平均值士标准差汀士 S)表示,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和似然比卡方检验分析,定P<0刀5为有显着差异。 3 浙江大学硕土研究生学位论义 结 果 1、OPCAB组和CCABG组患者术前各项条件如年龄、性别、体重、症状、既往合并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缩短分数、冠状动脉病变数等无明显差异…>o.05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痊愈出院。与瞩朋G组相比,0K妞组显着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住监护室时间和住院费用中叨.01),缩短了术后所需辅助呼吸时间、住院时间O<0.05卜术后并发症OPCAB组1例,**AB口组3例O>0*5)。 2、术前两组患者血浆cTnl无显着差异O=0.702*术后不同程度升高,于术后8小时达到峰值。0*CAB组术后8、24小时cTnl明显高于术前O刃05),术后48 ’J’时与术前无差异O叩刀5卜CCABG组术后48小时CTnl水平仍显着高于术前O0.of卜两组比较,CC朋G组在手术结束时cTnl水平即高于OPm组O<O刀5),并在术后2、8、二4、48小时均显着高于0**朋组…<0.01)。 3、术前两组患者血浆CKMB无显着差异…=0.283X术后不同程度升高。OPC朋组在术后8上4小时升高h吻.05),术后48 /J’时恢复到术前水平cC地G组术后24小时达峰值,并在术后8、24、48小时较术前明显升高O<0刀1),同时显着高于***AB组…<0刀1卜 4、两组患者血浆IL七术前处于低水平,无明显差异O=0石55),术后明显升高O<0乃1X 术后*8小时己较峰值显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0刀1卜**AB G组在手术结束时即达到峰值,OPCAB组高峰延迟,峰值出现在术后2小时,两组间峰值浓度无差异O0768卜 5、两组患者血浆IL七水平术前无差异O=0.902),在手术结束时即达峰值…<0.01),之后开始下降,术后24小时己降至术前水平O川刀5卜**AB 0组几七水平在手术结束、?

汪百川[6]2016年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远期并发症比较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NCABG)的远期并发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查找关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通过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研究,11 660例患者,其中非体外循环组5 794例,体外循环组5 8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远期死亡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0,95%CI(0.94,1.30),P=0.22];远期心肌梗死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0,95%CI(0.76,1.06),P=0.21];远期血运重建率有差异,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远期血运重建率低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41,95%CI(1.09,1.83),P=0.009];远期脑卒中率有差异,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远期脑卒中率低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75,95%CI(0.57,0.98),P=0.04]。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中死亡率、心肌梗死差异不大,而脑卒中、血运重建具有显着差异。证据显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有效降低患者远期血运重建的发生,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有效降低患者远期脑卒中的发生。

马润伟[7]2007年在《犬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影响移植桥通畅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冠状动脉竞争血流与移植血管桥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一直以来都没有被阐释清楚,一系列临床研究观察到冠脉竞争血流将降低移植血管的远期通畅性,但是却无法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原因之一是尚无理想的冠状动脉竞争血流的动物模型能够很好模拟人类冠状动脉竞争血流与移植血管桥之间相互作用的病理过程。本研究拟建立冠脉竞争血流对移植桥远期通畅性影响的实验模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影响移植血管桥的机制探索一条新途径。方法对20条实验犬应用其右颈总动脉或颈内静脉行右乳内动脉根部和右冠状动脉主干旁路移植手术,术中分别测量阻断和不阻断右冠状动脉主干时候的移植血管桥和右乳内动脉根部的血流量变化;实验组调节右乳内动脉根部血流量使其和右冠状动脉主干血流量相近的时候,再次测量移植血管桥的血流量。术后3月观察实验犬右颈总动脉或颈内静脉内膜厚度、内膜面积、管腔面积和血管直径,以及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桥内膜截面积明显大于正常血管,而实验组又比对照组要小。实验组的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和正常颈内静脉组,其腔内有血栓形成。对照组和实验组静脉桥的外径均比正常静脉大,对照组内膜厚度不均匀,局部增厚明显,静脉中层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外膜的弹力纤维断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实验组静脉平滑肌层和外膜的弹力纤维较完整;内膜增厚,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较整齐。(2)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颈总动脉内膜和内膜截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和正常颈总动脉外径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和正常颈总动脉的管腔面积,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和正常颈总动脉的管腔面积无明显差异。实验组颈总动脉管腔内有血栓形成。(3)在术后3月对照组PCNA阳性细胞仍有增殖,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主要分布颈内静脉桥中膜近管腔侧与内膜。(4)阻断右冠状动脉主干后颈内静脉桥和颈总动脉桥血流量明显增加,右乳内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调节右乳内动脉血流量使其接近右冠状动脉主干血流量,测得颈内静脉桥和颈总动脉桥血流量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1研究结果和创新性1.1本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建立了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影响移植桥通畅性的动物实验模型,并观察到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引起移植血管桥内血栓形成,甚至闭塞的病理变化。本实验模型安全性好,死亡率低,可重复性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影响移植血管桥的机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平台,探索了一条新途径。1.2本研究观察到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可以明显降低移植血管桥内血流量,并通过实验证明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可以引起移植血管桥内血栓形成,甚至闭塞,国内外尚未见报道。1.3本研究观察到“Y”型动脉复合桥的分支血流量会受到冠状动脉竞争血流的抑制,Y”型动脉复合桥的分支的通畅性受冠状动脉竞争血流的影响,实验结果有力佐证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在临床实践中所观察到的结果。2研究展望本研究由于经费和时间限制没有研究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对移植血管内皮细胞应答、凋亡的影响。也没有研究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如何诱发移植血管桥内血栓形成的机制。本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为今后从更深层次研究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影响移植桥通畅性的机制奠定了非常有价值的基础。

王腾飞, 牛建华[8]2015年在《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心脏外科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国际上公认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目前,冠状动脉搭桥的方式有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迷你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直视冠状动脉搭桥术和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该文将以上几种手术方式的现状特点及相互间的比较进行综述,并对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未来发展作一展望。

崔志成[9]2016年在《无血非体外冠脉搭桥术意义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无血心脏外科是指心脏外科手术中避免同种异体血输入,改善患者预后的心脏外科及其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围术期处理方法。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心脏外科中心都在积极探索无血手术技术。本文旨在对实验组与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之间差异的对比对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效果评价意义,总结无血手术的经验、体会。方法:2014年9月—2015年12月,按照标准(符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无血组与对照组间术前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心功能为NYHA I级,既往无心脏或胸部手术史)入选的患者共57人,将其分成实验组(又分成ABC叁组)与对照组:根据术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共26人):A组(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11人),B组(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9人),C组(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6人);对照组(D组)(单纯血液回收组)共31人。分析组内组间患者的临床指标:术前患者一般情况(年龄、体重、是否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等),术中(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用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监护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及带引流管时间、有无二开止血、输血液制品种类及量、切口愈合情况、有无合并肺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年龄、体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一例患者因需术中建立体外循环,D组一例胸骨骨髓炎。所有患者均无院内死亡、低心排量综合征、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围术期心梗,二次开胸止血,切口I/甲愈合。2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P<0.05),差异明显(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未输血率84.6%,对照组未输血率16.1%,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引流管带管时间、ICU监护天数、住院天数及切口拆线天数方面,无血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呼吸机辅助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h、24h、3d、7d白细胞、血小板、肝肾功能、血浆蛋白、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全血乳酸、全血PH无明显差异(P>0.05),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超敏C反应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叁组术后6h、24h、3d、7d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超敏C反应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无血冠状动脉搭桥术可以显着改善预后,能够带来较为显着的经济、社会效益。2叁种血液稀释方式无明显差异,可以自由选择于临床。

张丽君, 陆玲娜, 张丽娟[10]2009年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探讨(附256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危险因素,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对2000年10月至2007年12月256例CABG病人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类型及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早期发生各种心律失常113人次,其中房颤67例,室性早搏5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5例,房性早搏5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有27例发生多种心律失常;年龄≥70岁、心胸比例(C/T)≥0.55、体外循环(CPB)、心肌梗死、射血分数(EF)≤30%及术后低血钾与术后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结论房颤是CABG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降低CABG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术前应改善心功能,提高射血分数并纠正电解质失衡;术中尽量采用非体外循环(off-pump);对高龄、心脏扩大、EF≤30%、术中应用CPB及有心肌梗死病史的病人应想到CABG后有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中期疗效的对比研究[D]. 王浩然.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叁支血管病变的临床分析[D]. 王恒宝. 吉林大学. 2014

[3]. 心肌肌钙蛋白对非体外循环与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评价[D]. 杨国锋. 福建医科大学. 2004

[4]. 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大隐静脉桥平均血流量及搏动指数的相关性研究[D]. 杨列铭. 天津医科大学. 2010

[5]. 非体外循环和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比较研究[D]. 何雪明. 浙江大学. 2003

[6].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远期并发症比较的Meta分析[D]. 汪百川. 新疆医科大学. 2016

[7]. 犬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影响移植桥通畅性的实验研究[D]. 马润伟. 昆明医学院. 2007

[8]. 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现状与展望[J]. 王腾飞, 牛建华.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

[9]. 无血非体外冠脉搭桥术意义及临床研究[D]. 崔志成. 河北医科大学. 2016

[1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探讨(附256例分析)[J]. 张丽君, 陆玲娜, 张丽娟. 福建医药杂志. 2009

标签:;  ;  ;  ;  ;  ;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炎症因子和心肌损伤的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